鑄城千年!和我一起,翻開這卷悠遠的歷史畫卷

鑄城千年!和我一起,翻開這卷悠遠的歷史畫卷


一張老照片,一段舊回憶

自攝像技術被髮明出來以後

我們的記憶得以延伸

關於韓城

這張照片能勾起你多少回憶

你記得多少?

關於韓城歷史

你又瞭解多少?

鑄城千年!和我一起,翻開這卷悠遠的歷史畫卷


鑄城千年

現在的韓城古城始建於隋朝。在此之前,韓城地區就有著修築城池的悠久歷史。遠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小兒子被封於韓,在其叔父燕召軍隊的幫助下,那時就築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韓侯城。《詩經》以讚歎的筆調記錄了這一歷史事件,即所謂“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稍後在春秋早期,秦始皇的老祖先秦仲的小兒子秦康,受封於韓城境內的梁山腳下,建立了梁伯國。據記載,梁伯“好土工,治城溝”,可見當時的梁國城也絕非一般。



鑄城千年!和我一起,翻開這卷悠遠的歷史畫卷


此後,在漫長的歲月裡,這裡的古城池有的毀於紛飛的戰火,有的因行政區劃的調整或遷址,或廢棄。隋朝再次統一全國後,開皇十八年(598年),以古韓侯城為名,改夏陽縣為韓城縣,這是“韓城”名稱的由來。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年)另行選址,在今天的位置上開始修築土城。到了唐初,被譽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曾西渡黃河,來到毗鄰的韓城,作有《夏日登韓城門樓序》,說明古城已顯雛形。

鑄城千年!和我一起,翻開這卷悠遠的歷史畫卷



宋元時期,遼、夏、金、元先後在北方崛起,形成與宋朝對峙的局面。韓城先屬北宋,後於1128年被金兵佔領。金人統治韓城百餘年,不斷對土城進行加固維修,挖城壕,設四門。1173年,在隋代圓覺寺遺址上修築了六級八角的譚法塔,是古城的標誌,俗稱金塔,所以古城又叫金城,至此,古城建設基本定型,規模為“周長4裡159步,高2丈5尺,池深2丈”,元滅金後,蒙古人把韓城作為南下的基地,城內專設五座兵營以加強防衛,城外專設“萬馬棚”以接濟戰場,同時出於統治的需要,又在城內大興土木,廣建廟宇寺觀,這是相比目前國內其他地方韓城元代建築密集的基本原因。

鑄城千年!和我一起,翻開這卷悠遠的歷史畫卷



明末,農民暴動四起,社會紛亂。崇禎十三年(1640年)韓城人大學士薛國觀上奏朝廷,不累鄉民,由官純出資,歷時五個月,終於將一千多年的土城改造成為一座磚城。並在四個城門上留有門額,東為“黃河東帶”,意為東邊的黃河像條帶子一樣地流過:西為“梁奕西襟”,意思是西邊的梁山像衣襟一樣寬闊;北為“龍門勝地”,往北走就是著名的黃河龍門了:南為“溥彼韓城”,是說好大好富饒的韓城啊!在1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城牆巍峨,城樓壯觀,護河護溝齊備,防衛功能俱全。



鑄城千年!和我一起,翻開這卷悠遠的歷史畫卷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保衛黃河,城牆上的磚被拆下來修築炮樓,以至於最終蕩然無存。儘管城牆已毀,但今天古城仍然保存了基本的格局與風貌。其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傳統,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風霜,付出了無數的艱辛努力,真可謂“千年鑄一城”!

鑄城千年!和我一起,翻開這卷悠遠的歷史畫卷

鑄城千年!和我一起,翻開這卷悠遠的歷史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