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清明丨湘潭:文明祭掃新風撲面 別樣“清明”一樣“情”

湘潭在線4月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鄭鐿慧子)又見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今年清明節,市民如何寄託對故人的哀思?4月5、6日,記者連續深入市內多個公墓、陵園採訪時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文明祭掃的踐行者、生態殯葬的支持者,推動清明更“清明”。

鮮花祭祀,不給生者造霧霾

4月5日上午9時,湖南湘水緣陵園周邊道路及園區人山人海,擠滿了前來拜祭的人流。一圈走下來,記者發現,儘管燒紙錢的老傳統還有,但並不多,帶著白菊、黃菊、康乃馨、百合等素色鮮花來祭祀的市民隨處可見。

隨著文明節儉風吹進千家萬戶,掃墓祭拜儀式逐漸從隆重趨向簡潔,掃墓用品也比以往更為環保。市民譚文一家當天一大早就到市殯儀館所轄的天福陵園掃墓。“現在我們掃墓跟以前不一樣啦,不燒那些東西了。”他說,現在他們更多用鮮花代替燒紙錢和紙紮祭品。

記者在多個陵園看到,很多陵園不僅現場設立了鮮花換鞭炮的站點,也通過廣播、橫幅,倡導綠色環保祭掃。對於各陵園綠色祭掃的要求,市民都能理解和支持。在天福陵園,市民孫啟陽一邊向親人的墓前擺放鮮花,一邊對記者說:“這些規定好,既讓我們寄託了哀思,也不為祭奠逝者而給生者製造霧霾,兩全其美!”

物盡其用不浪費也成為今年的祭祀新風。市民周曉彤掃墓後,只留下了鮮花,把糕點和水果都放進了袋子裡帶走,“表達了對先人的敬意就足夠了,我們覺得這些食物還可以食用,不能浪費。”

同時,不少市民十分注重掃墓後的環境衛生整潔。市民周香雲阿姨在掃墓開始前就先到墓區的水龍頭接了一盆水。她說這盆水有兩個作用。“用來在祭拜之後清洗地面,另外也可用來淋溼周邊草地,萬一有火種也燒不起來,不會造成安全隱患。”

網絡祭祀,化繁為簡既現代也溫暖

儘管網絡祭祀等新的祭祀方式與燒香等傳統祭祀方式相比,仍屬較為小眾的行為,但隨著互聯網與人們生活聯繫愈發緊密,網上祭祀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

相比老一輩的傳統祭祀方式,市民張鵬宇就選擇了網上祭祀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懷念。“父母腿腳不方便,去陵園祭祀實在是有些困難。”4月6日,他登入中國祭祀網平臺,為逝去的爺爺建立了紀念館,完成了上香、獻花、祭拜等一系列模擬祭祀流程。“相比真實祭祀,網絡祭祀更方便,隨時瀏覽、永久保存,實現隨時隨地對先人表示敬意和紀念。”最初,張鵬宇父母並不同意,認為沒有焚燒紙錢是對過世親人的不尊重。但經過耐心解釋後,張鵬宇終於說服了他們,3人還一起合寫了一篇文章紀念爺爺。

“與其大家都堵在路上,堵在墓園周圍,不如還先人一個清淨,一束鮮花、一首樂曲,默默地給他們帶去哀思。”因為工作原因不能趕回湘潭縣茶恩寺掃墓的周子玉通過微信視頻的方式,與祭祀現場的親人視頻聊天,並用吉他自彈自唱一曲《父親》送給九泉之下的父親,“父親不抽菸,性格喜靜,也愛好音樂,我想他能接受這種溝通方式的。”

新式殯葬,把更多資源留給子孫

記者在各大陵園採訪時看到,悄然改變的,不僅僅是市民的祭掃方式越來越文明,越來越生態環保,就連墓葬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

以市殯儀館天福陵園為例,記者在陵園看到,整齊而疏落有致的墓葬散佈在草坪和花壇中,美麗的景色讓人覺得所處的位置不是陵園。據工作人員介紹,為節約土地資源,近年來湘潭市一直在努力推行更文明環保的殯葬方式,目前已經開展了生態葬、壁葬等形式。“綠色殯葬形式其實就是一種‘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的理念,不僅環保無汙染,還有利於節約土地。”工作人員表示,越來越多的市民主動諮詢和選擇綠色殯葬。

市民夏先生將母親安放在天福陵園的壁葬牆裡,他坦言,當時遇到了不少阻力,一些親戚都不理解,甚至還有朋友當面指責,說他不孝順。夏先生說,母親去世的時候80多歲,“母親在世的時候,我很孝順,我相信母親也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方式,現在親戚們也都逐漸理解了我的選擇。”

正在陵園掃墓的市民周虎說:“為了子孫後代,喪葬高消費應適可而止。別再往九泉之下送這送那了,還是用質樸的心去懷念先人,也為自己省點錢、省點時間。生態安葬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值得倡導和普及。”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