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髮族為何“戀上”抱團養老?

中国银发族为何“恋上”抱团养老?

2014年10月10日,第二屆中國(四川)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開幕。本屆老博會以“關愛老人,服務民生,共築養老夢”為主題,設老服務機構展區、醫療健康服務展區、智能化展區、養老地產展區、金融產品服務展區、旅遊產品服務展區和養生產品展區七大主題展區,展會上參展商推出的眾多養老模式及方式受老人青睞。(圖片來源:資料圖\中新社)

【綜合報道】杭州13個老人住500平別墅“抱團養老”一事經媒體報道後引發多方關注。近兩年,中國不少地方出現了類似故事,不少銀髮族對此種養老模式也頗為欣賞。自古以來,養兒防老、居家養老是中國人安享晚年的傳統,如今的中國老人為何要抱團養老?

“不想給兒女添麻煩”

杭州13個老人住500平別墅“抱團養老”一事經媒體披露後,近兩年,抱團養老在中國多地流行開來。一向習慣在家養老的中國老人們,為何願意到外面與人“組團”養老?

綜合北京《中國新聞週刊》、廣州金羊網報道,正值中年的廣州居民朱女士,兒子在外地讀書,她幾年前就和閨蜜在廣州郊區購置了兩套門對門的別墅,加起來面積有600多平米,看到最近流傳特別火的“抱團養老”理念,她們打算到時候召集幾個聊得來的朋友,也在一起抱團養老。“到時候即使孩子在外地安家,也不用特別牽掛父母。而我們和志同道合的人住在一起,日子也肯定很開心。”

家住福建漳州,今年已66歲的王女士說:“我和老伴之所以打算參加抱團養老,主要是不想給兒女添麻煩,他們工作壓力大,也沒時間陪我們。老人跟老人住在一起能玩到一起去,還能互相照顧。抱團養老跟養老院不一樣,進了養老院感覺自己就成廢人了,而且會擔心有人認為是兒女不孝。”

上海的周建華有一兒一女,女兒在杭州,她在杭州也有自己的房子,但一個人住總是覺得孤獨,就搬去和女兒同住。雖然住在一起,但女兒工作忙,還要照顧孩子,所以她們共處的時間也不多。

抱團養老的方式,周建華覺得新鮮,就想體驗體驗。

周建華坦言,自己養老肯定不靠孩子,“跟著他們住,他們終歸有負擔的,想讓他們壓力小一點,小夫妻也多點相處的空間。”

和周建華一樣,張阿姨也是不指望靠孩子養老的。

張阿姨退休前在郵政系統工作,老兩口只有一個女兒嫁去了廣東,幾年前,他們去廣東幫忙帶小孩,孩子上小學時兩人回到了上海。

“我女婿說,媽媽,能不能幫我們把孩子帶到上初中,我說不行,到那個時候,我倆都不能動了,還過什麼老年生活。”老兩口在上海的生活還算充實,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打麻將,但張阿姨還是覺得有點冷清,“我老公不太愛說話,我又喜歡熱鬧,會覺得屋裡太安靜了。”

張阿姨所說的這種寂寥,劉阿姨也體會得到,她兒子在杭州,但沒有住在一起,目前也沒有第三代需要照看。

“家裡晃來晃去就是我們倆,在這裡,好歹能聽到其他人進進出出的腳步聲,有些人氣。”

關於兩人以後的養老,劉阿姨早就打算好了:如果一個倒下去了,另外一個就陪著住養老院。

“我們這代的小孩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他自己小家管好就不錯了,哪有精力管老的,說不好聽的, 我們自己也識相的。”

張阿姨也點頭贊成,“現在你們這些年輕人,壓力很大,兩邊有四個老人,哪顧得上。”

和劉阿姨不同的是,早在三年前,張阿姨就和老伴開始看養老院,因為覺得靠兒女肯定不行,要自己想出路。

“公辦的去排隊,人家說要到80歲以後,現在排了也基本沒啥用。私人的費用實在太高了,基本的一個月都要六七千元(人民幣,下同),有的則要一次性拿出七八十萬元,我和老伴的退休工資一月也就6000多元呢。”

張阿姨理想的養老院呢,最好有一個獨立的小套,兩人能做做飯,過過小日子,價格不要超出他們的退休工資。“有點難實現吧。”說著說著,她自己也笑了。

“不想太孤單”

參加抱團養老,有老人是為了不給兒女添麻煩,也有老人是為了排遣心中的孤獨。

海門在線報道,姚蓓是江蘇海門市一名68歲的退休教師。她表示,退休後,自己一直跟老伴一起生活,“我女兒學校畢業後就自己出去創業了,很少回家,現在成了家,基本就不回來了。”姚蓓認為,幾個老人一起居住,能解決老人獨自生活感到孤單的問題。“幾個有共同愛好的人一起生活,像現在小年輕的宿舍一樣,想想覺得挺憧憬的。”姚蓓說,“老年人也是需要有談心對象的,也要活得精彩一點,並且還可以減少生活開支。我和老伴一日三餐要消耗很多精力,多了也吃不完,少了又覺得孤單。”

除了姚蓓,其他老人也稱很喜歡“抱團養老”這種新的養老方式。“能有自己的朋友很好,以前和子女住在一起的時候,多多少少有些不方便。如果能和幾個談得來的朋友一起住,以後的生活說不定更有趣。”今年61歲的何萍一直都有“抱團養老”的想法,並且還在不斷地實踐著。何萍稱:“我也不想和孩子一起住,省得麻煩他們,他們也有工作,還要帶孩子。”

喜歡熱鬧的鄭德榮也不想和老伴孤孤單單住在家裡,最好是和朋友結伴,這也是他和老伴當初參加抱團的原因:和老友在一起,日子更快樂。

北京《法制晚報》報道, 今年67歲的張作營(化名)是北京市一家國企的退休職工,目前和老伴住在北京市朝陽區三間房鎮。

“子女顧不上老人,老人自己在家孤單,抱團養老是挺好的選擇。”張作營稱,他支持也希望自己可以嘗試抱團養老的養老方式。

張作營認為,抱團養老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老年人退休生活普遍比較枯燥,老兩口單獨住也會覺得孤單寂寞。抱團養老,往往是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老人居住在一起,大家沒事兒可以聊聊天,下下象棋,生活樂趣會增多不少。”張作營說,“老年人也需要社交,也需要有一些談心的人。”

“另外,抱團養老也可以分擔生活費用,降低人均生活成本。”張作營補充說,“老人單獨生活,一日三餐既耗費時間和精力,也往往會有剩菜剩飯,浪費了不少糧食。多人一起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這些問題。”

除了張作營,其他老人也表達了願意嘗試抱團養老這種新興養老方式。“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抱團養老真的很好,跟孩子住在一起很多時候都不方便。”今年61歲的張香嵐(化名)表示,她也有參加“抱團養老”的想法,並且一直在找機會實現。

“養老院的氛圍實在讓人無法接受,大家談論和看到的就是,昨天老張走了,今天老王不行了,你心裡就會想,馬上就要輪到我了,每天感受到的都是死亡的氣息,這樣的生活太沒有意思了。”今年67歲的張建民(化名)表示,“實質上,養老對於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就是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而抱團養老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鏈接·海外如何抱團養老?

其實,抱團養老不僅在中國受到一些老人的喜愛,在海外同樣受寵。

德國:“搭伴養老”的同居模式在德國十分流行。這種同居並非是情侶意義上的同居,而僅僅意味著在“同一間屋子裡共同生活”,同居人數也不限於兩個人。這些老人們往往在生活習慣、養老模式上達成了共識,又因共同的興趣愛好聚集到了一起。

“讓我們同居吧”已經成為了德國老年人中的流行話語。許多“搭夥”的老人們會選擇共同入住老年公寓。他們平時各做各的飯,只有每週週末會在公共廚房聚一次餐。但他們偶爾也會進行一些集體活動,比如結伴到附近城市旅遊,或到劇院聽戲。當有人生病時,同居好友們也會主動承擔照料工作。就像獨立又親密的家人。為了避免“搭夥”同居生活產生的矛盾,他們會提前制定一份同居規則。約定各自的義務和職責,比如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等。

另外,每個人也要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間。而這種同居也不僅僅限於同齡人之間。

德國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學服務中心,經常會介紹大學生和孤寡老人家“同居”,大學生也很樂於接受這種“新型同居”的模式。一些心態年輕的老人很樂意把房子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共同居住,條件是由年輕人幫助承擔購物、清掃等工作。

日本:流行“老少配”。

日本進入老齡社會比中國早了近30年。並且日本已於2007年以超過20%的老齡化率邁入“超老齡化社會”。2015年開始,日本社會以大都市為中心開始流行一種“跨代同居”的養老模式。跨代同居,就是一種“老少配”。主要是大學生借宿到空巢老人家裡與老人共同生活,這種以互惠互利為基礎建立的同居新形式,也成為了一種養老形式的新探索。

當然,這種年齡差距不小的跨代同居,不和諧也必然存在。比如兩代人之間生活節奏的差異與知識信息不對等的代溝。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也免不了雙方的彼此尊重與耐心磨合。這種跨代同居的出現,可以幫助空巢老人不被社會孤立和遺忘,延緩衰老。對於外地就學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種踐行孝道和省錢的好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