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議員為何要求立即退出北約,呼籲北約解散,是北約制約德國發展,還是傷害德國尊嚴?

新文化街男孩


據《今日俄羅斯》5日消息,德國國會議員亞歷山大·魯伊(Alexander Neu)週四(4日)在其《自由愛好者》(Die Freiheitsliebe)博客上表示,北約70歲生日“不是慶祝的理由,而應是一個最終重新思考它存在意義的機會,不然醒悟之時就為時已晚”。為了避免全球安全威脅升級,他建議,德國應退出北約的“軍事結構”,北約本身也應立即被解散,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新的“集體安全體系”,這個體系也應包括俄羅斯。

4月4日是北約成立70週年紀念日,本來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舉辦方策劃的是為期一週的各國最高領導人會議,但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在各種場合對北約盟友“開炮”,為了避免在會上爆發“唇槍舌戰”,才把這次會議降格為外長會議。但就是這個級別的會議,仍然爆出了不和諧的聲音。

這次會議矛盾的焦點一個是美土關係問題,雙方為了s400和f35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另一個矛盾焦點是美德北約會費問題,德國議員的大放厥詞的根本原因也在於德國不想承擔過多的北約會費,雙方的矛盾說白了就是錢的事。

德國目前的軍費只佔GDP的1.25%,而北約規定各會員國軍費應占GDP的2%,德國在這一方面是不達標的,特朗普希望德國2020年能把這個比例提高到4%。德國2018年GDP大約為4萬億美元,將比例提高2.75%,意味著到2020年德國將每年多掏1100億美元的北約經費,幾乎是德國目前軍費的3倍。面對如此高昂的軍費壓力,德國自然是不願意當這個冤大頭。

兩國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在於兩國經濟結構的差異。德國不同於美國,美國的軍工行業是美國的重要支柱產業,美國提高其軍費支出,除了可以增強其軍事能力外,還可以刺激本國的軍工行業,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發展,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而德國則不然,德國的主要經濟產業為民用製造業,而因為是戰敗國的關係,德國的軍工行業發展滯後,增加軍費對德國來說,一是不能像美國那樣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二是增加軍費提高的是北約的整體防務能力,並不能有效提高本國自己的軍事能力。因此,多掏的1100億美元在德國看來很不划算。

但這只是單純的算經濟賬,其實德國是北約的一個重要受益國。德國是二戰戰敗國,在軍事防務上沒有自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北約成為了保護德國不受侵略的重要屏障。如果沒有北約的限制,歐洲將面臨俄羅斯的嚴峻挑戰,不僅北約東擴實現不了,反而俄羅斯有可能將戰略縱深擴展到歐洲的核心地區。正是因為有了北約的存在,前蘇聯的加盟國才會被北約一個一個接收,俄羅斯這個北極熊最終被深深鎖在北方大陸而不能前出。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北約,歐洲不會有如此好的安全環境,尤其是德國,地緣上和俄羅斯靠的非常近,如果沒有北約,德國將直接面臨俄羅斯挑戰。以德國的軍事能力,顯然不是俄羅斯的對手。如果沒有北約的保護,德國必然要拿出一大筆錢提高用在國防支出上,根本不可能短時間成為經濟強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是德國發展背後有力的推動和保護者。

現在德國發展起來了,翅膀硬了,有的德國人就想要擺脫北約發展的掣肘,另起爐灶建立歐洲軍,當美國是慈善機構啊。你佔便宜的時候怎麼不選擇退出,現在便宜佔盡了,卻想要退出,這跟英國退歐有的一比。但美國可不是歐盟,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在美國看來,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在享受權利的時候,必須承擔同等的義務。德國之前是隻享受權利,而很少承擔義務,現在是該還賬的時候了。

而從德國本身的發展來看,其實還原未強大到足以和俄羅斯抗衡的地步,沒有北約的保護,德國還會面臨北方鄰居的欺壓,因此,德國根本不會主動退出北約。這個議員也就是發發個人牢騷,並不能代表官方的意見。


大國縱橫



高傲的德國人在一個德國裔美國人特朗普冷酷的孤立主義的淫威下忍氣吞聲了兩年後,終於“大爆炸了”,繼默克爾總理在2月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氣勢洶洶地抨擊美國對待盟友如同對待對手後,來自左翼的德國國會議員亞歷山大·魯伊4月4日在博客撰文,指責北約窮兵黷武,攫取國防支出、進行侵略戰爭、系統違反國際法準則、威脅世界安全,他建議德國退出北約。同時,他認為北約應自行解散,創建一個新的“集體安全體系”取代北約,重點是這個新的體系得包括俄羅斯。

這是嚴謹、傲慢的德國人送給北約的70大壽的“禮物”,不過,並不新鮮,對北約,以及美國沒有任何影響,作為經濟的巨人、政治的侏儒、軍事的矮矬窮的德國根本沒有自衛的能力,根本離不開北約的保護。歐洲人根本不關心德國退出北約的言論——借一百個膽子給默克爾,德國也沒勇氣、膽識、血性退出北約,而是在意美國會不會退出北約——特朗普多次宣稱美國要退出北約,只是沒必要而已。對於特朗普而言,沒有什麼不敢做的,世界六大國共同簽署的伊核協議,他一句話就退出了,整個世界都攔不住。如果特朗普堅定地說美國退出北約,包括德國人在內的歐洲人頓時會覺得天塌下來了,世界末日到了。德國人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德國永遠不會與俄羅斯結成盟友,在同一口鍋裡吃飯。硬生生地把俄羅斯阻擋在歐洲大門外的不是美國,而是德國——德國對俄羅斯的蔑視與恐懼是與生俱來的,化成灰也抹不掉!

德國對俄羅斯不可能出現由恨生愛的奇蹟,但對於美國卻是由愛生恨,德國對美國的愛有多深,對美國的恨就有多真:在歐洲國家裡,德國是美國最忠實的盟友,此情堪比英美的特殊關係,回顧一下奧巴馬擔任美國總統時與默克爾的親密程度就明白美德關係之密切,可謂血濃於水!只是特朗普極為不待見德國,肆意敲打、羞辱德國,讓德國人覺得他對待盟友就像對待對手一樣冷酷,十分心寒,面子上過意不去,自尊心也受到挫傷,必然憤怒一下,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另類的撒嬌。因為追根問底,德國與美國只是“人民內部矛盾”,而不是敵我矛盾,並不是不可調和的,只要特朗普卸任,換一個美國總統,美德兩國迅速修復關係,一如往日的你儂我儂。

除了自尊心受到挫傷外,默克爾抨擊特朗普的冷酷對待盟友的孤立主義,以及德國議員亞歷山大·魯伊關於德國退出北約的建議,是因為美德兩國經過兩年的磨合後,發現“性格不合”,利益衝突達到了一個爆發點,德國人才斗膽起來,集中爆發了出來,其實是利益博弈的問題。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市場,也是最大的經濟體,即使搞孤立主義,全球貿易戰,也不會摧毀其經濟,但德國完全不同。德國跟日本一樣,其經濟、貿易高度依賴全球市場,如果也搞特朗普式的孤立主義,德國經濟支撐不了多久就會垮掉,比如德國的汽車只在國內銷售,而不是行銷全球,德國的汽車工業很快就會死亡。

美德兩國的利益衝突歸納起來,主要是在這些地方:美國實施孤立主義、美國優先、軍事主義、反難民反移民等等,而德國則是主張自*由主義、貿易全球化、福利主義、難民主義等等。就拿特朗普對德國極為不滿的軍費開支來講,德國的軍費開支不僅比經濟遠遠不如他的英國、法國、俄羅斯、沙特低很多,而且幾乎是歐洲的最低的,德國沒錢嗎?德國2018年的GDP高達4萬億美元,並且貿易順差全球第一,怎麼會缺錢呢?反正美國在德國駐軍3.5萬人,有美國、北約的保護,為什麼還要大肆花錢投資在軍事領域?德國人是鐵了心用福利主義去消解軍事主義,對於默克爾,她寧可將大把的金錢花在從中東、北非、西亞而來的難民身上,也絕不在自己的軍隊上多花一歐元,這就是聖母化的德國,比誰都更軸,特朗普也沒轍。

只是德國的實力跟美國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公開跟美國頂牛,對著幹,他的細胳膊怎麼扛得住美國大棒?德國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普京,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國博弈時頻頻打俄羅斯牌,向美國“撒嬌”:你不對我好一點,我就跟俄羅斯私奔了。

這裡面也包含了美德對俄羅斯的立場差異,由此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衝突:美國無論是誰當總統,都是毫不手軟地遏制、圍剿俄羅斯,消耗俄羅斯的國力,削弱俄羅斯的全球影響力,這是美國的霸權利益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德國對俄羅斯政策的基石是利用俄羅斯——發展德俄經貿、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俄羅斯是德國與美國博弈的一張王牌等等,因此,亞歷山大·魯伊在建議北約自行解散,成立一個新的集體安全體系必須包括俄羅斯的原因——給俄羅斯畫餅充飢,維持德俄友好。

然而,德國在不斷給俄羅斯描繪融入歐洲的幻想的同時,無比堅決地將俄羅斯阻擋在歐洲的大門外,根本不承認俄羅斯是歐洲的一分子,就像堅拒土耳其加入歐盟一樣。

德國與俄羅斯永遠不可能成為盟友,德俄親密只是表面功夫;德國與美國永遠不可能成為敵人,德美髮生齷齪與衝突只是一時的,換個美國總統德美就恢復恩愛了。這就是德國、美國、俄羅斯三角關係的真諦,理解了這個自然就明白了默克爾抨擊美國,國會議員建議德國退出美國“掌勺”的北約的真實含義了。


飛狼


其實德國對於北約的不滿,主要是源於特朗普上臺以後開始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美國不斷逼迫歐洲國家增加北約軍費,這是導致矛盾的主要根結點。普朗普在2017年和2018年兩次的北約峰會上都是拿德國開刀,指責德國在北約軍費開支上不能滿足北約的需求。按照特朗普的設想,歐洲國家在2020年將軍費提高到GDP的2%,到未來2024年底提高到4%的目標。那麼這必然逼迫歐洲國家提高軍費開支,而間接的這部分開支會多數進入美國的腰包。



那麼可想而知對於德國來說,本身就作為歐洲的領導者,怎麼可能願意多掏軍費,再去對抗俄羅斯這個不切實際的對手!而且還要多掏錢裝到美國的腰包裡,這顯然對德國乃至對歐洲都是一種傷害。美國典型的目的就是在坑隊友,既想利用歐洲來牽制俄羅斯,又想讓歐洲多掏錢,而自己又不想承擔更多責任。顯然美國的如意算盤打的確實很好,特朗普的生財之道確實值得稱讚。


基於這樣的形勢,德國向美國開炮也就理所當然,正值北約成立70週年之際,顯然德國議員是在發飆。

  1. 據《今日俄羅斯》5日消息,德國國會議員亞歷山大·魯伊(Alexander Neu)週四(4日)在其《自由愛好者》(Die Freiheitsliebe)博客上表示,北約70歲生日“不是慶祝的理由,而應是一個最終重新思考它存在意義的機會,不然醒悟之時就為時已晚”。德國議員指責該組織攫取國防支出、進行侵略戰爭、破壞國際準則、威脅世界安全,並建議德國退出北約,且該組織應自行解散。


顯然德國議員魯伊抨擊,就是指責美國領導的北約軍事集團是一個對世界構成“重大安全風險”和“系統違反國際法準則”的組織。魯伊認為:

北約曾在未經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就對南斯拉夫發動“侵略戰爭”,並以“無數受害者”生命受威脅為由對他國進行無端干涉,這暴露了這個組織窮兵黷武的底色。魯伊指出,去年北約成員國在防務上花費超過1萬億美元,這遠遠超過其競爭對手俄羅斯的國防預算。


德國的重點自然是在國防預算上根本達不到特朗普所要求的2%和4%的目標。按照目前北約70週年外長會議討論的重點,軍費開支顯然成為了核心問題。斯托爾滕貝格就在會議當中表示,“2016年以來,除美國外的北約成員已新增410億美元國防開支,2020年底該數字將累計至1000億美元。”顯然這樣的增長幅度已經大大拖累了歐洲國家的經濟,也正是這一點導致了德國對於美國表達極度的不滿,更對於北約這個軍事組織存在的意義表示懷疑。



畢竟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美國為了控制歐洲而建立的防禦性組織。可是前蘇聯在1955年建立的《華約組織》後,北歐就成了冷戰的產物。然而冷戰的結束並沒有讓北約解散,反而北約成為美國控制歐洲恐嚇俄羅斯的最好組織。因此德國方面對於北約的存在表現出特別的反感,尤其是在軍事領域開支上,按照特朗普的要求北約軍費每年將達到1萬億美元,而作為其對手的俄羅斯軍費每年卻僅有500億美元。德國從這裡看到了北約根本不是所謂的保護歐洲,更多的成為了美國榨取歐洲利益的爵頭。



而另一方面,德國面臨著本身的財政問題,和國內發展需求問題。按照上月德國公佈的未來國家財政預算,顯然德國的國防開支根本打不到美國的要求。未來2023年德國國防支出將降至相當於GDP的1.25%,德國到2024年能把這個比例提高至1.5%。可見德國根本達不到美國的要求。顯然德國政府根本就不想多掏軍費也不想讓這些錢都進入美國的腰包。


而且德國作為歐洲的老大一直與法國一同想要倡導建立歐洲統一的軍隊,進而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可是這樣的倡議顯然與北約就造成了衝突,因此這樣的計劃只能停留在設想階段。而最近德國與法國有共同倡議建立一個“多邊聯合議會”,而這也被標誌著德法向歐洲一體化步伐的前期嘗試。一旦歐洲能夠在對外政策上達到統一,那麼歐洲走向一體化就有了希望。

所以對於德國來說,並不樂見美國提高北約軍費,也更不喜歡北約綁架整個歐洲。尤其是美國以北約的名義在德國境內駐紮有3.5萬名軍人,這幾乎是美國在歐洲駐軍的一半。顯然德國對於美國的駐軍也是表現的極為反感,那麼對於這個所謂的北約控制著歐洲70年,德國表現出來的就是希望他早日解散,還歐洲人一個歐洲。(淡然小司原創)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淡然小司


4月4日北約外長會議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今年是北約成立70週年,所以這次會議顯得格外特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會上做了發言表示,要成員國該準備好對抗俄羅斯以武力介入特定國家的內部衝突。在烏克蘭局勢持續緊張大背景下,很顯然這是在繼續渲染俄羅斯威脅,並號召北約內部團結。
(蓬佩奧北約外長會議講話)

北約這麼大陣勢,俄羅斯如果沒有動靜很顯然不符合俄羅斯的一貫風格。4月5日俄羅斯國營對外宣傳機構“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報道稱,德國國會議員亞歷山大·魯伊於北約外長會議當天,在其《自由愛好者》博客發表文章,指責北約攫取國防支出,進行侵略戰爭,破壞國際準則,威脅世界安全。魯伊建議德國退出北約,該組織自行解散。


(魯伊是俄羅斯在德外宣的主力)

如果不提前說明這番言論的出處,一般不會想到這是德國議員的言論,而一定認為這是俄羅斯外交部的表態。魯伊的表態似乎讓人很難去理解,然而事實就是這樣。在德國政壇也是分為左中右不同政黨派別的。一般而言左翼政黨對俄羅斯的態度比較友好,主張增強互信,發展彼此之間的經貿關係。德國的右翼政黨對俄態度比較謹慎。魯伊所屬政黨為德國左翼黨,是德國在野邊緣小黨,主要選區是前東德地區。所以魯伊的看法也只代表德國左翼的態度。現在政府是中右翼領導下的大聯合政府,執政聯其中社民黨是中左翼。這就決定著,德國政府的基本對外安全政策依然是以北約聯盟為基礎,對俄羅斯保持警惕的同時不激化矛盾,繼續維持與俄羅斯之間的經貿關係。


(德國大聯合政府,女性接近一半)

俄羅斯在與北約的對抗中,需要強調和誇大北約內部存在的分歧,旨在試圖依靠輿情來在北約內部搞分化,來為自己贏得喘息的機會。所以“北約軍費分攤”問題也經常會成為俄媒關注和報道的重點。然而實際上這個問題其實在北約內部根本沒有其報道的那麼嚴重。原因在於擴大軍費佔比是在2014年威爾士北約峰會期間就已經敲定的事,各國對此沒有太多異議。因為當年俄羅斯出病並佔領克里米亞並支持烏東武裝對於歐洲安全格局本身所造成的衝擊非常大。在這種背景下,提高軍費佔比也就自然提上了日程。


(2014威爾士北約峰會)

由於長期以來歐洲各國軍費本身就與其經濟實力不相稱。以德國為例其GDP要高於臨近的法國,然而其軍費佔比在2016年僅為1.2%,法國則是2.3%。造成這種局面的主因就是長久以來以德國為代表大部分歐洲北約國家對於美國安全保障的依賴造成的。然而後冷戰時期的安全局勢與冷戰時期不可同日耳語。美國也不再那麼慷慨,尤其是特朗普上臺之後。他希望歐洲各國能夠加快提高軍費的佔比的進度。這一方面是為了強化對俄羅斯戰略壓力的考慮,另外也是希望歐洲各國能夠多引進美國的裝備。這樣好為美國軍工企業拉來更多訂單,為自身的選情和支持率打好基礎。


(不一樣的川普)

各有各的套路,也各有各的說辭。北約作為集體安全組織,可以說在維護歐洲安全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北約的任何一項決策都必須掙得所有成員國一致同意才可以做出。這決定著其想對比雙邊軍事同盟更具有穩定性。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國家要削尖了腦袋要加入北約的原因。不過在美國看來北約則依然還是其維護在歐洲戰略利益,對付俄羅斯的工具。俄羅斯作為對手,也同樣意識到了這點。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古姿


對於歐洲國家提出北約解散的呼聲,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了,早在冷戰結束時,歐洲大陸國家就曾經直言不諱的認為,北約的存在已經不合時宜,應當解散!不過在美國的干涉下北約並沒有解散,而歐洲國家希望的代替北約的地區組織歐盟,也有條件的被放行通過!



在美國以特朗普政府為代表的美國優先主義的上臺,標誌著全球格局的轉變,美國以增強自己實力為主要目標,而不是將主要的力量放在壓制和扼制潛在競爭對手!



實際上北約早就不是一個單純對抗蘇聯的軍事組織,冷戰的結束讓北約充當了兩種角色,其一,扼制蘇聯解體後其軍事能力主要繼承國俄羅斯,其二,壓制歐洲復興和崛起!隨著西歐工業國家的歐洲復興意識的形成和戰略的佈局實施,這些國家雖然仍然在北約組織之中,但明顯的對參與北約的軍事活動熱情驟減!



當然隨著北約東擴,在中東歐西歐工業國與俄羅斯之間,由原華約國家或者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的新北約國家,東邊有俄羅斯的威脅,西邊有歐洲潛在對手的滲透,安全上仰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經濟上依賴經濟實力很強的歐盟組織,實際上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



這股力量中的很多國家,即是北約成員國也是歐盟成員國,安全上對美國的仰仗,轉變成戰略立場上對美國的支持,他們同樣不希望歐盟成為強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中心,更不希望西歐與俄羅斯的戰略依託!



從而在北約和歐盟體系中形成與美國立場相同的力量,對歐盟內部涉及地區一體化進程形成阻礙和牽制力量,而這些國家更希望北約能夠凌駕於歐盟繼續存在!



很明顯不僅僅是北約已經捆綁住了西歐工業國的手腳,甚至歐盟體系也成了華而不實的西歐自做囚衣,這也註定了不僅僅是英國脫歐這麼簡單,西歐工業國國內或多或少都有退出歐盟的聲音,至於北約這個本來就不屬於西歐工業國家發起的組織,西歐國家更是不希望繼續存在下去!



因此才有了德法提出的歐洲軍隊構想,德法組建的聯合議會等等看似即不隸屬於北約,也不隸屬於歐盟的情況,這也意味著從西歐工業國家的立場來看,北約的散夥和歐盟的深度改革勢在必行!



不過西歐工業國或許可以主導歐盟的深度改革,但卻不能左右北約的繼續存在與否,北約除了美英這兩個積極支持和擁護的國家之外,中東歐那些安全上對北約依賴的國家更是堅定的支持者,或許會出現德法為首的西歐陸地工業國退出北約的情況,但美英國隨即也會深度的調整北約!可以預見,歐洲地區必將是德法為首的老歐盟、美英及中東歐國家和俄羅斯三股力量的博弈態勢!


涇水書生


根據海外網4月6日消息,在北約組織慶祝70週年生日之際,德國國會議員亞歷山大·魯伊指責北約組織攫取成員國的國防支出、進行侵略戰爭、破壞國際準則,並且威脅世界安全,並建議德國應退出北約,北約也應該立即解散。魯伊在自己博客上寫到:“北約70歲的生日不是慶祝的理由,而是應該思考它存在的意義,不然醒悟之時就太晚了。”

魯伊還批評北約組織曾在未經過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發動對南斯拉夫的轟炸,並以“無數受害者”生命受威脅為由,對他國進行無端干涉,徹底暴露了北約組織窮兵黷武的本色。而北約成員國在防務上花費超過1萬億美元,這遠遠超過其競爭對手俄羅斯的軍費開支(據悉俄羅斯軍費每年在500億美元左右)。

所以魯伊認為,為了避免全球的安全威脅的升級,德國退出北約將是明智的選擇,北約也應當順應歷史潮流立即解散,取而代之則是一個新的“集體安全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應該包括俄羅斯。

如果不看批評北約的人是德國國會議員身份,還以為是俄羅斯的一位國際問題專家呢?口氣太像俄羅斯人了,當然德國國內的確有一部分親俄的政治勢力。不過看這位德國議員的言行舉止,大有推翻北約軍事體系,踢出美國對歐洲國家的影響,由德國重建一個由德國主導的歐洲防禦體系,胃口很大,野心也很大,就是德國的國力恐怕難以扛起重任。

因為歐洲和德國國力相差不大還有法國和英國,更有軍事強權俄羅斯,德國作為一個二戰戰敗國,之後從新崛起的國家,將難以領導多個強權並立的歐洲。還有所謂的北約國家轟炸南聯盟,難道就沒有德國人的戲份,其實北約國家干涉科索沃戰爭,德國就是主要推手,想要把巴爾幹地區納入歐盟的勢力範圍,但操之過急,導致地區局勢失控,美國一溜煙跑了,留下一個爛攤子讓歐盟來收拾。

當然德國議員批評北約的直接原因,還是特朗普要求北約成員國要多交錢,根據外媒4月3日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北約成員在一定的時候應該繳納GDP的2%以上的費用,而且特別批評了德國,說“德國一共就繳納了GDP的1%用於北約需求,然而美國卻為此繳納了GDP的4.3%以上。”

特朗普是睜著眼說瞎話,美國GDP4.3%至少在8000億美元以上,比美國的軍費預算都要多,而如果按照特朗普的說法,德國要給北約GDP2%以上的費用,至少也要有800億美元(2018年德國GDP4萬億美元),這麼大一比錢,德國不急眼才怪。加上德國為了配合美國製裁俄羅斯,德國急需的俄羅斯廉價能源不能大規模輸入進來,嚴重製約德國經濟的發展。

所以德國議員魯伊說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正義之言”,最終意思還是圍繞著德國利益的最大化打轉,當然的確有一部分德國人認為德國今天翅膀確實夠硬了,應該脫離美國的影響,獨立起飛。


大正看世界


要求退出北約組織的國家,絕對不止德國一家,時間也絕不僅僅侷限於今天,早在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之後,歐洲各國特別是法德兩國,早就提出北約作為冷戰時期的產物,在冷戰結束之後理應被解散。

但是這種言論很顯然違背了美國的戰略意圖,所以美國不斷打壓俄羅斯,給歐洲人為製造一個“靶子”,將北約組織“續命”到了今天,攝於美國的威勢,歐洲國家也只能以拖欠北約軍費來進行默默的抗爭。

北約組織是美國製定的全球戰略中的關鍵一環,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借冷戰徹底掌控住歐洲國家的軍隊。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代替英、法、德三國成為了世界上的最強國家,但是對於美國的全球霸權來說,歐洲各國由於其強大的發展潛力,始終都是美國需要警惕和防範的對象,因此如何避免歐洲走上與美國爭霸的道路,就成為了美國在戰後數十年裡全球戰略設想的重中之重。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可以說是玩了一個巧手,那就是利用歐洲各國對社會主義思想的恐懼心理,有意識的誘導和放大社會主義蘇聯對歐洲的威脅,人為地在歐洲製造出兩個陣營,逼迫歐洲各國不得不緊密的團結在美國的身邊,而美國則藉此機會順利的通過組建北約組織,順利的掌握住了整個歐洲的軍隊。

這就使得歐洲國家即使對美國心生不滿,但懾於美國強大軍事力量的震懾,歐洲國家也不敢公然反對美國,甚至都不敢快速增加本國軍事力量,因為本國軍事力量的漲消對美國來說完全透明。

可以說戰後的美國在歐洲借推動馬歇爾計劃之機,通過北約組織將歐洲各國的軍隊掌控起來,這對於及時有效的防範歐洲軍事力量坐大是十分有幫助的,因為美國一方面可以通過北約組織對整個歐洲的軍事力量有著全盤的瞭解,另一方面對於歐洲國家針對美國增加軍事力量時,美國也可以全盤瞭解並及時作出相應的應對政策。

歐洲國家如果想要謀求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就必須要徹底拆散北約組織,而這項工作歐洲國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實施了。

二戰之後的美國不僅是全球最強霸主,也同時是歐洲各主要強國的“債主”,為了戰後能夠儘快恢復經濟,英、法、德等二戰參戰國家,在明知道馬歇爾援助計劃是仍然部分接受了該項援助計劃,從而有效的避免了歐洲各國的經濟遭到美國資本滲透的結果。

此外在政治領域,法德兩國在1956年就已經開始組建帶有政治屬性的經濟合作組織“歐共體”,該組織隨著歐盟各國經濟的恢復而不斷擴大,並最終在1993年正式擴充為具備了政治影響力的歐盟組織,不斷的恢復歐洲國家在政治領域的獨立性。

此外在軍事領域,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就最早提出,歐洲國家要實現統一,並組建完全獨立與北約以外的軍事組織,而這一呼聲從戴高樂一直喊到馬克龍,馬克龍甚至在2018年舉行的紀念一戰一百週年的集會上,公開提出要組建獨立的歐洲軍,並首次將美國列為了歐洲主要的防禦對象,引起了世界各國的軒然大波。

可以說從歐共體到歐盟,再到獨立歐洲軍,美國與歐洲強國之間關於歐洲掌控權的爭奪,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德國議員提出退出北約和解散北約,只不過是這股浪潮中的一滴水罷了。這股浪潮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推翻盤踞在歐洲人頭上的美國,而這股浪潮也正隨著美國的不斷衰落,變得越來越強大,其最終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落下m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之前,德國雖然與北約也存在著矛盾,但遠沒有現在的問題大。特朗普上臺後,奉行的是“美國優先”政策,徹底把北約當做了美國稱霸世界的工具,絲毫不顧忌德、法等盟友的國家利益。特朗普的政策引起了德、法兩國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兩國牽頭建立歐洲軍的最大原因——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或者說是擺脫美國的控制。


德、俄似乎越走越近

特朗普不斷要求北約成員國提高軍費,進一步加劇了部分歐洲國家(主要是西歐國家)與北約之間的矛盾,但這不是根本原因。實際上,雙方間的矛盾由來已久,特朗普不過是使雙方的裂痕進一步加大而已。2017、2018年的北約峰會,特朗普對德國的軍費開支指手畫腳。除此之外,特朗普還對德國的外交、經濟等橫加指責,多次公開點名批評。特朗普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在干涉德國的內政,這自然會引起德國的強烈不滿,比如說德國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北溪-2工程)。



根本原因就在於美國試圖加強對歐洲的掌控,而歐洲卻希望能夠獨立自主,雙方因此產生分歧。在貿易戰、伊朗、中東、與俄羅斯關係等問題上,美國與歐洲就產生了較大的分歧。比如說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而德、法等國卻支持伊朗繼續保留伊核兩議,並與伊朗保持合作。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國家實際上已與美國站在了“對立面”。之所以傳出“分家另過”,實際上,這就是德國在給美國敲響警鐘——美國對德國內政、軍事、處交等的干預,已觸碰到了德國的“底線”。



2018年,馬克龍最先提出了建立歐洲軍的這種設想,德法兩國一拍即合,共同牽頭,目的就是擺脫對美國的軍事依賴。北約是二戰後西方陣營建立的軍事戰略同盟,對付的目標是蘇聯(後來的目標改為了“華約”),隨著蘇聯的解體,華約不復存在了,北約雖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北約未解散的最重要原因是:美國將其做為實現稱霸世界最重要的工具,絕對沒有之一。北約的成立,使美國能夠控制以德、法、英為首的歐盟防務體系,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蘇聯解體,美國就開始渲染“俄羅斯威脅論”,把俄羅斯樹立成了北約“最大的敵人”,並加緊了東擴的步伐。但實際上,這只是美國稱霸世界的一步——利用北約來打壓俄羅斯,以免其阻止美國稱霸。俄羅斯雖然擁有7000枚核彈頭,但其經濟卻差的太遠,根本無法對北約構成威脅,這也是西歐國家不願提高軍費的最大原因,也是德、法與俄羅斯開展合作的原因之一。對於德、法兩國來說,北約已無存在的必要,再加上美國把北約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而毫不顧忌德國等盟友的利益——因此,德國議員才會要求退出北約。


不是北約制約了德國的發展,也不是北約傷害了德國的尊嚴,而是美國利用北約來實現對德、法等國的控制、奴役,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換句話說就是,俄羅斯對歐洲國家的威脅只是“可能”的軍事威脅,但憑歐洲國家足以應對,而美國對歐洲國家的威脅卻是現實存在的,包括軍事綁架、經濟剝削等方面。當然了,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會說美國威脅到了它們,但這不等於不存在。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就是最好的證據。至於美國盟友的利益?看看特朗普的貿易戰,對哪個盟友手下留情了?除了以色列……


這是不是象徵著美國已漸行漸遠?


儒道之主


關於外長升言退出北約的言論,我個人認為應該從戰略角度看。北約是冷戰時期的產物。他是相對華約而產生。美國自然成為北約老大。一切聽從安排。北約,華約相對幾十年華約帝國90年代忽然倒塌。美國在這幾十年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由於盧布對美元大幅貶值美國剪羊毛獲利20多萬億。

本來隨著華約解散,北約也應該消失。美國作為北約老大不想消失而且不斷東擴進一步壓縮俄羅斯空間為的就是激情俄羅斯強烈反應。這樣好讓美國繼續控制北約可以利用北約控制全世界讓北約繼續受到的威脅美國繼續從中漁利。實際自從華約解散俄羅斯自顧不暇以無意威脅歐洲,就想更好國內經濟,在這個時期歐洲各國也想發展經濟以彌補冷戰造成經濟虧空 。可是美國不斷挑起歐洲和俄羅斯矛盾加大北約危機感。危機是美國製造出來的。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美國想繼續做老大控制北約在世界好呼風喚雨德國為了自己的真正安全不想繼續施壓俄羅斯所以就出現了德國外長表述。這很正常。


閒人77154788


中國古訓親兄弟明算賬。真算賬了,那就是兄弟也沒有了。德國那議員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這意思。

德國之前是大呼小叫要從美國運回黃金,叫喊了幾年,總算運回了300噸黃金,當然德國人也從巴黎運回了374噸黃金。看到了沒,德國人的情感也在錢上,所以我們小老百姓喜歡錢也沒毛病。為了錢,這回德國又有事情了。

川普上臺後,去歐洲跑了一趟,說來說去就是說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沒有按照規定繳納保護費。按照NATO的規定,當然這規定是當時的總統簽署的。NATO的成員國每個國家的軍費開支都要佔其GDP的2%。在NATO的28個成員國中,只有5個國家達到了這一要求,他們是美國,希臘,波蘭,愛沙尼亞和英國。其中美國開支最大,佔GDP的3.62%,希臘為2.46%。德國和法國最低,僅為1.8%的GDP佔比。所以,川普開這個口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德國嫌貴也是道理,因為德國GDP增速早幾年是快的,現在也不快了,只有1.5%左右。所以為了平衡國內所需,他們不準備搞那麼多的軍費。

德國人不肯痛快掏錢有兩點,一點是在美國的鴨梨下,俄羅斯那個北極熊,現在瘦得像只雞了,弄弄東歐那些原蘇聯成員國還行,想弄德國,不可能了。另一點是德國在難民上支出負擔太重。他們認為現在的方向有了變化。對抗和幫助來說,幫助佔據重要位置了。這和美國的冷戰思維模式有不同。

所以,一邊是美國想繼續在歐洲的冷戰,而歐洲,尤其是德國想著是不是搞點其他更有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