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企業裡的職工越來越沉默了?

裂縫中望星


這一點,我在一個私企工作的時候,深有同感。老闆上躥下跳,員工冷眼旁觀,甚至跟動物園看猴子一樣觀看老闆表演。從管理的角度看,員工保持沉默,是沒有歸屬感和向心力的表現。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動輒得咎

很多企業文化不好。員工有時也想為企業建言獻策,可是領導者的價值導向錯誤,片面追求結果,曲解團隊和諧。搞得員工想說卻顧慮重重,因為說得多了就容易出錯。一旦說錯了話,輕則被痛斥,重則受冷落。

二,引火燒身

有的領導,管理上隨意性太強,做事沒有章法,不管組織原則。比如中層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老闆不是按職責分工責成有關部門去幹,而是對提建議的人說“建議很好,這事你負責去幹!”對提建議的人來說,這就是引火燒身了。

三,沉默是金

大多數領導,不喜歡別人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那是挑戰自己的權威。你好心好意給公司提出意見和建議,領導非但不支持鼓勵,反而認為你不服從管理,甚至進行打壓,於是大家就選擇了沉默。

四,無聲反抗

更多的老闆,更多的時間都是跟員工在扯淡。整天不是畫大餅就是灌雞湯,要麼就是給員工洗腦。諸如,加班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大的發展、人要有點奉獻精神、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等。員工並不認可這種洗腦文化,但是不敢明懟,只有選擇無聲反抗。

五,明哲保身

每個人都知道,職場是非多,有話莫亂說。人多的地方就有是非,如果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很容易禍從口出。說了不該說的話,表了不該表的態,一不留神就得罪了人。所以,很多人為了明哲保身,都會選擇謹言慎行。

六,置身事外。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種心態:企業是老闆的,我不過去是一個打工者。特別是在一些企業文化和老闆人品不好的公司,員工沒有任何歸屬感和責任感。你給我工資,我就給你幹活。領導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即便發現問題,我也不說。老闆把企業折騰垮了,我大不了再換個工作而已。

👉我是【管理那點事】,十年央企工作背景,十年民企管理經驗,每天掰開了揉碎了講講職場和管理那點事。更有海量管理資料,想學習交流的朋友,不妨點擊右上角【關注】一下!😍


管理那點事


對於為什麼企業裡的職工越來越沉默這個現象我來講訴:

我是一名工人,在一傢俬人企業工作,在這裡工作十幾年,兢兢業業,但是除了工資,沒有任何別的收穫。

搞笑的是企業文化標語:(以廠為家)。在企業工作有個特點特別是私人企業:

關係複雜,各種裙帶關係,目不暇接!各種勾心鬥角,堪比美國大片。

由於企業是外來投資,所以公司裡中層以上領導都是企業地方帶來的,所以一直牢牢把持手裡的權利,使本地底層幹部沒有上升空間,即使上去了也會有各種事情。

我的同事,正是因為雖然升職了,但是人也做垮了。由於年度檢修期間,沒日沒夜的工作,被各種為難最終累倒了,得到的是神經性心臟病,每天靠速效救心丸來維持,身體不行就退唄,居然也沒得到補償,就是調整了一個比較輕鬆的崗位。

說實話這一刻讓所有人很心寒,錢沒掙到多少身體卻做壞了,你們說這樣的企業會有人繼續為它拼命嗎?

同樣在公司做出成績了,功勞是領導的,做到不好肯定是員工的。想要他們為員工謀點福利,還是算了吧!在普通工人面前他們高高在上。一旦到了高層領導那裡那是比狗還聽話,福利什麼的不用想了。。。

我相信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很多,在這樣一種現象下,普通員工是什麼想法呢?

敢怒不敢言。其實我們中國人民是很會吃苦耐勞的,一切都是為了養家餬口,為了那點工資,我們不得不工作。

同樣這些企業也看出來了這一點,壓榨人們的勞動力,所以造成了現在的企業員工會越來越沉默。

說個不好笑的笑話:我記得那2008年第一次去老婆家,談起談起工作的事;丈母孃問:工資的事,那時我的工資3000,於是丈母孃還比較滿意的說:你哥哥研究生畢業,在杭州工作也就7000多工資,還不錯了。直到現在我的工資5000左右,而大舅哥已經3W起步了。。。

十年的日以繼夜,使人麻木,沉悶的工作使思想僵化,可以說進了企業人已經廢了一半。

這就是我作為一個普通工人,也是大多數工人的現狀。

謝謝大家!





我名重複


現在的工人跟老闆的關係,跟企業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基本上是金錢關係,一分錢一分貨。人人都不是傻子。十幾年前,我認識一個朋友,做倉儲生意的私企,生意本來還不錯,通過多年的努力,賺了幾千萬。有一天倉庫電線起火。當時有一幫工人在場,如果工人肯出手,在火勢沒漫燃時,就能把火撲滅。但是一幫工人,看見著火,視而不理,全部往外跑,最後一場大火,把幾千萬貨物的倉庫化為灰盡,我那個朋友,從此徹底破產。


老k206259902


企業工人沉默了,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首先,工人不再是老大哥了。不是毛主席說的最進步的階級,不再是排頭兵了。

想當年,我上班的時候,還總號召大家發揚主人翁精神,以廠為家,大幹99天……那時候同志之間很親切,有感情,誰家有大事小情都去幫忙。那時候,只有週日一天休息,那時候還年青……

其次,現在的企業講成本,總是考慮利益最大化。行,就可以工作。不行,就淘汰。沒辦法,實際情況不一樣了。無論是國企,合資企業,獨資企業,私人企業都是這樣。當然,相對來說,國企人情味更濃一些,日子也好混。

最後,說說能為工人說話的工會。工會主席是個好差事。但是,多數都是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做事沉穩,有號召力,能和黨委組織保持一致。我在國企工作十年,外企十年。碰到過幾個好領導。當家人,有能力,有魄力,整個團隊就雷厲風行,就嗷嗷叫;否則,將熊熊一窩。

說到底,單位領導要是好樣的,帶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個單位就有希望。大家幹勁十足。員工也就有話語權。否則,只能沉默,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死亡。當然,這兩種結果都不好。

我單位原來有一個運營總監,非常厲害。厲害到什麼程度?西班牙的公司沒有過的國際認證,我們過了。以前西班牙公司來人,那是牛啊,來指導工作。過了認證以後,再來,就是學習來了😊

總而言之,企業員工保持沉默是一種態勢。不沉默,還能幹什麼?





狼行天下1988


這個感同身受,所以不請自來。

我是2016年開始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在這之前,我一直從事專業領域,從來沒有從人資的角度上關注過整個企業的人員。

這四年,讓我真的體會到了人是企業最大的資源,同時也是企業最難管理的資源。

我們的公司是民營企業,現在就在經歷這種沉默,這種沉默讓我感到窒息,非常不舒服。

前天晚上,去公司的一個工地參加團建,在酒局上,明顯能夠感覺到大家都放不開,渾身不自在,不時的陷入沉默,之後在找個話題緩解一下尷尬的氣氛。

我現在的工作是我從業十六年的第三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在國企,當時大家都很年輕,我又經常在外地。

印象最深刻的是06年在西安的時候,我們有5,6個年輕人,大家工作很累,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飯。

但我們每個人都很快樂,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快樂。

第二份工作就常駐青島,朝九晚五,偶爾加班,雖然工資不多,但公司人非常少,前期工作氛圍不錯,甚至經常打牌打一天,那個時間確實快樂,但對於自己發展卻荒廢了幾年。

現在想來,這種快樂,不要也罷。

第三份是現在的工作,說句實話,基本是為了工資,同事之間沒有什麼真感情,真正應了題目的話,企業裡的職工越來越沉默了。

我總結了一下,我們的企業之所以越來越沉默,主要因為以下幾點:

1、人員流動性過大導致缺乏歸屬感

從16年到現在,我們公司人數已經換了超過1/2,這還是3年前在職的員工,如果再加上來了又走了,那公司換了一遍都不止。

如此高的流動性,即便是已經在公司六年的我,都在思索自己也許哪天也要離開公司。

沒有歸屬感,自然不願意多說話。公司發展與我何干,一旦有了這種思維,基本企業就會越來越壓抑、沉默,最後變得只能靠工資來維繫。

2、從不敢說變成不想說

公司每年都會向全員徵求意見,但徵求完意見之後,就沒下文了,很多事情得不到好的執行和落地,幾次以後,就每人願意再提意見了。

有些事情做不好反而讓員工越來越不想說話,不如從一開始就不做。

3、很多細節做的讓人寒心

我說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是集體做飯吃,按理說應該很讓人羨慕吧。

可是很多項目為了節約成本,控制不超過費用,每頓菜和飯都不多,我有時候去工地都吃不飽。

最可笑的是有個工地居然連續好幾天沒有肉吃。

試問在這種企業,誰能夠不寒心,誰還願意為之奉獻呢?

其實,我們公司近兩年一直在大幅度調薪,增加福利待遇,就是為了更好的留住人。

但有時候,一些小的細節會毀了大局,哪怕你每個月給他漲了2000,但傷了他的心,一樣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4、處罰太多、朝令夕改

我們公司注重品質,這本無可厚非,但公司動輒就會處罰項目幾千元,導致有不少人每個月都要扣掉幾百甚至上千元,極大的挫傷了一些人的積極性。

制度經常會反覆變來變去,今天這樣做,明天改成那樣,後天又改回來,讓人無所適從。

5、直屬領導是沉默的主因

如果上面四點是次要因素的話,這點是我認為的主因。

最近我們有個項目,一共7個人,近乎同時有三個人提出離職。

原因主要是項目經理和團隊成員已經勢同水火,互相抱怨,根本無法共事了。

一個團隊,沒有一個好的領頭人,根本無法形成合力,自然會一盤散沙,稍微有點事情就樹倒猢猻散了。

上面五點是我們公司員工沉默的主因,每個企業都會有每個企業的問題,大家沉默的原因也會不盡相同,但總體來說都是因為傷心了。

馬雲曾經對離職有過類似表述,離職的原因有很多,只有兩點最真實:
(1)錢,沒給到位;
(2)心,委屈了。 這些歸根到底就一條:幹得不爽。

我是“職場潛規則”,專注於職場發展和自我管理,

如果你在職場遇到挫折或迷茫,可以關注並私信我,一起交流!


職場前規則


每個人都不是天生就沉默的!

為什麼企業裡面的職工越來越沉默,也是因為各種複雜的職場環境導致的,比如上班期間大家除了交流工作以外,不會有過多的語言交涉,同事的微信群裡面有消息時大家都會第一時間觀看,看了後又會迅速的合上,然後在其他群裡一頓狂聊,跟沒了剎車似的,在同事有關的群裡總能保持沉默,確實因為職場環境複雜,讓大家保持沉默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槍打出頭鳥,沉默是金

在我工作不久的時候,我還是個剛畢業的職場小白,性格多動,經常在同事群裡積極發言,直到有一次說的確實太多了,然後被老闆“ 是不是喝大了 ”一句懟的我接下來一週甚至一年都乖乖閉上了嘴,慢慢的我發現同事群的對話簡直就像戰場一樣,是一場智商與情商的博弈,真的很可怕,打仗是大家都出兵器,起碼可以刀槍相見,而語言的力量雖然不可見,但殺傷力極大,經歷了才會懂沉默是金的道理。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

看一個人會不會說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不停的說,這也是職場面試時面試官的慣用伎倆,任何人都是一樣的,說的越多,錯的越多,因為生活中的自己和工作中的是有區別的,所以借用古人總結的話 “ 言多必失 ”就可以讓人想要保持沉默。

在職場中說的太多

一是容易暴露真實的自己,二是不經意會挑起不必要的職場紛爭。

謹言慎行是職場的保命法則,為什麼說暴露自己這樣的話,其實大家在職場中一般都不會太多的暴露真實的自己,因為讓同事過多的瞭解自己,只會造成同事方戰術上的 “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為同事幹掉自己提供了幫助。

其次,職場的同事都是玻璃心,我們一不小心說話點到了人家,就會刺痛玻璃心,導致職場上被穿不完的小鞋,畢竟職場是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勾心鬥角無處不在,明爭暗鬥從未停過,走過最深的路絕對是職場的套路,有時候還沒醒悟就被套死。

經歷過幾次玻璃心,或者折(she)過幾次就能懂得沉默是金了。

沉默是一種涵養

有的人給人的感覺是一直不說話,這種人有的人性格內向的人,有的人是善於保持沉默的人,能保持沉默需要一定的度量,一定的格局,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十足的沉默,就像是別人控制情緒一樣,表面看起來平靜如水,實際心裡面大江奔騰,這是修煉形成的,這樣就像一句話說的“ 吞下了委屈,喂大了格局 ”,喂大格局的同時已經形成了這種好的涵養,沉默的人不是沒有想法,其實內心戲十足,只是沒有到該說話的時候,永遠就會保持沉默,對於職業發展也是非常重要,比如說點睛的話在同事面前說千遍,不如在老闆面前說一遍,所以保持沉默,有話在老闆面前說就對了。

其實沉默在職場中的作用十分巨大,真正做到沉默,你就會發現沉默真的是金了,職場中的沉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筆記簿杏豆


員工為什麼越來越沉默了?
王小波寫過一篇文章,叫《沉默的大多數》,如果你認真讀一遍,想必能從中找到一些答案。
這篇文章寫蘇聯時期,人們之間都不說話,鄰里之間起了紛爭都不敢吵架。

他說:

“從小我對講出來的話就不大相信,越是聲色俱厲,嗓門高亢,我越是不信,這種懷疑態度起源於我飢餓的肚腸。和任何話語相比,飢餓都是更大的真理。”
他還說:
“話語教給我們很多,但善惡還是可以自明。話語想要教給我們,人與人生來就不平等。在人間,尊卑有序是永恆的真理,但你可以不聽。”
在萬惡舊社會,因言獲罪的事情不少,所以謹言慎行成為我們的一種告誡,這都是吃過虧的過來人的總結。
對不合理的事,你或許看不慣,但還是請憋著,沒有必要反對什麼,而不加掩飾的批評可能被視為發牢騷、情商低,給團隊帶來負能量,弄不好就會被打壓。而你看到了不合理,又不想做那個無腦附和的人,所以最好的策略是沉默,什麼話都別說,這樣至少可以自保——不求無功,但求無過。
當一個公司的員工越來越沉默,那一定是整體氛圍出了問題,沒有開誠佈公的氛圍,那就儘量少講。你可以多幹活或者不多幹活,但請儘量少說話。哪怕在參加會議和集體活動的時候,你覺得自己不說話,也沒有人會當你是啞巴。
這樣的氛圍,往往是由於員工們的普遍壓抑導致,為什麼壓抑?我想與領導風格有很大關係,領導一旦聽你說的多了,他心裡就打鼓:這人是不是華而不實、誇誇其談呢?
很多沉默,說到底,還是來源於員工對公司的不抱希望。
很多企業未老先衰,小企業像大企業一樣,內部組織板結,氣氛沉默,創新與活力不足。整個企業是基於官本位的組織運行機制,內耗大,內部交易成本高,甚至出現山頭林立的狀態,內部難以協同。
而組織裡的官太多,就導致了“位高權重責任輕”,誰都不管事,真正承擔責任的人反而越來越少了。

人浮於事的情況下,企業就需要引入競爭淘汰機制,進行利益調整和組織激活,否則員工肯定會沉默下去,不是通過一兩次團建就能改善的。

一個公司文化氛圍怎麼樣,你去走一趟,就能感受到。要想治療這種沉默的氛圍,領導得先改變,否則是不行的。

答主簡介:喻派良言,經管作家,職場導師,企業管理顧問,智聯招聘HR公會、linkdin(領英)、《CHO首席人才官》(雜誌書)、三茅人力資源網、第一資源等多家媒體專欄作者,文章曾被300多家公眾號轉載,曾在傳統報刊媒體上發表文章數十篇(知網可查),出版有《績效管理頂層設計》、《互聯網+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等書。

喻派良言


京東的某個研討會上,劉強東說了一個他的想法,有位副總裁有些不同意見,就站起來說了幾句,劉強東立即對他說“我請你來不是為了證明我是錯的,而是讓你把我的決定執行到位的,有困難你自己想辦法解決”。一週後,該副總裁被迫辭職!


副總裁這種級別,而且是在研討會上,說兩句自己的真實想法,都有可能立即被要求辭職,何況其他人呢!京東的這個案例很多代表性,他代表了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現狀,那就是老闆喜歡員工做驢子,矇眼低頭日夜不停的拉磨就可以了,別嘰嘰哇哇!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當他知道做的越多,錯的越多;說的越多,被老闆挑戰的越多的時候,肯定是傾向於沉默!我們公司就出現過這樣的老闆,誰提出一個好建議,老闆就大手一揮對他說“你提的建議,很好嘛!你負責把他落實到位!”呵呵!


總結一下,就是在企業裡,往上溝通時,第一老闆根本不希望你有意見,他要的是你默默執行;第二很有可能你說的越多,被挑戰的越多,提的建議越多,給自己攬的活也就越多,沉默是對員工最有利的,員工當然要沉默了!


而平級溝通時,由於存在激烈的職場競爭,如果不是特別熟識的同事,沒有誰會傻到去交淺言深的。都是工作上的事儘量簡潔,大家都挺忙的,有時間還不如早點回家遛娃,或者找朋友開心的去玩。所以不是員工沉默了,而只是在公司裡沉默罷了!


歸根結底一句話,如果沉默對員工是最有利的,性價比最高的工作方式,員工自然而然會選擇沉默。就像很多公司大喊工匠精神,為啥沒人做工匠,都願意當官;因為工匠沒地位不掙錢呀,你把一級工匠的級別提到和總監一樣,你看多少人搶著做工匠!

世界500強全國培訓經理,資深管理與職場專家,每天分享職場乾貨,請點擊【關注】,歡迎留言交流討論。


職場再出發






時代變啦!過去叫工人,工人是主人;現在叫職工員工,職工和員工是勞動力、是老闆掙錢的工具,這是僱傭與被僱用的關係;過去的企業是民主管理、現在是專家治廠,現在的企業工會、不少企業的職代會形同虛設,成為老闆利益的維護者、成為管理者的代言人!

現在企業的職工、沉默的真實原因:

一:現在的企業管理者,注重的是生產經營、經濟效益,不關心職工的思想動態與家庭的疾苦;職工只是把企業當成謀生的手段,企業的管理者與職工離心離德、沒有共同的語言;

二:企業管理者對職工的態度蠻橫、簡單粗暴,願意幹就幹、不願意幹就滾蛋,是企業管理者對職工的口頭禪,隨時就能讓你下崗,或者滾蛋,告狀也沒門;

三:企業管理用的手段就是關.卡.壓,制定許多框框條條,動不動就是扣工資、罰獎金,減少你的季獎.年終獎;

四:有不少中.小企業、特別是私企,將職工當成私家財產、經常讓員工幹私活、當保鏢.充當打手;

五:現在職工(員工)的地位地下、工資.福利少,不少企業對職工的“五險一金”的費用也剋扣、甚至不給了交納社保,企業職工的退休金又低又少;現在企業職工跳槽的增多、辭職的增多,致使許多企業招工難、開工.生產難;

面對以上的情況,職工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和生存、只有少說話、除了保持“沉默”、就是“磨原工”,其他就是跳槽、或告辭職,就是這樣!


海海147035523


企業裡的員工越來越沉默了,確實存在這種現象,這是企業和老闆或領導層的悲哀,有百害而無一利。這種現象是怎麼造成的呢?舉一個小例子:

以前,我們企業都愛搞合理化建議活動,有的冠名也比較好聽“提金點子有獎”活動。員工踴躍參與,領導本來挺高興的,結果員工提的建議,越來越多針對領導了,什麼政策不合理啦,什麼領導不公平啦,什麼待遇不高啦,領導的臉色越來越鐵青。從此,就不再搞這種活動了,幾個帶頭提意見的員工,被領導冷冷地掛起來了。這位領導私下裡抱怨,員工這麼不知足,我們怎麼做他們也不滿意。員工抱怨,領導搞提建議活動就是“誘敵深入”啊,不但不解決問題,還打擊報復員工。

總體來說,職工越來越沉默了,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企業不再提倡愛廠如家了,因為企業想隨時辭退員工,導致了員工與企業的關係越來越冷漠,都是金錢關係,沒有情感關係。幹多少活拿多少錢,企業倒了就換一個企業,反正企業不關心職工的死活,員工何必拿熱戀去貼冷屁股呢。

第二,說心裡話,這是職場幼稚的體現。但凡職場上喜歡直來直去說真話的職工,都被當作“傻啦吧唧”,上綱上線就是zz不成熟。伸手不打笑臉人,人人愛聽好聽的。社會都在提倡鼓勵療法,造成了人人都願意聽好聽的,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只是一個傳說。你說真話,領導不高興,同事不開心,你還怎麼混。有些職工又不願意違心拍馬屁,乾脆保持沉默了。

第三,沉默是金的理念得到廣泛認同。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幾千年的人性規律。這個社會,生活壓力太大,何必再惹是生非,乾脆閉嘴好了。職工沉默寡言,只是不想在職場上惹麻煩罷了,也許下班後到朋友中間,這個人可是一個大白話蛋子呢。

第四,自顧不暇。現在職場,年輕人喊壓力大,中年人喊焦慮,熙熙攘攘皆為利來,人人都忙著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家庭,誰還關心其他事情呢。不是不關心,而是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關心。自己家的事一大堆,孩子上學求人,老人看病缺錢,企業只管考核,只管扣錢,不關心員工,不解決職工實際困難,職工心灰意冷,從此沉默寡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