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最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正能量貢獻者


各位都熟識的傳統節日我就不多說了,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幾個在古代十分重要,在今天卻已經消失了的傳統節日。


一、上巳節

這是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悠久歷史的重要節日,因為原定於每年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在曹魏的時候,這個節日被固定在每年的三月三日。

上巳節可以說是古代的狂歡節,這一天,人們會到水邊去遊玩採蘭,以驅除邪氣。後來,上巳節則逐漸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

對於青春期的男孩子和女孩子而言,上巳節就更為重要了,因為它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有很多古代的詩文,都記載著在上巳節這一天,青年男女相互約好,出去玩樂,並藉機偷偷談情說愛,甚至私定終身的事情。

如《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白樸的雜劇《牆頭馬上》第一折裡寫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

而唐代的著名詩人則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連一向古板的杜老夫人都為上巳節盛裝出行的少女們迷住了,我們今天不過上巳節不知道得讓多少男孩子失望不已呢?


二、寒食節

這同樣是在歷史上有著悠久歷史的節日,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三日,也有說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相傳這一節日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痛悼廉士介之推抱木被焚,而下令自其被焚之日(三月初三日)起禁火三天,國人皆吃冷食,故得名。

和上巳節相似,寒食節也是一個踏青節,在一個冬天窩在家裡憋壞了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欣賞美景,與家人度過難得的時光。

寒食踏青的傳統盛興於唐宋。北京李之彥《東谷所見》記載:“拜掃了事, 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而到了明代,隨著市民文化的發展,寒食踏青的場景更為盛況空前,《帝王景物略》曾記載當時京效踏青的場景:“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


三、花朝節

古典名著《紅樓夢》中,記載了一個非常美好的節日:農曆二月十二日的花朝節。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 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

花朝節是中國古代的女兒節,這一天,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待字閨中的女孩們紛紛走上街頭,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她們還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清代詩人張春華曾做:“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綵嫋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一詩,來形容花朝日閨中女兒盛裝出行的美好場景。


四、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為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日,寒衣節主要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而在我國民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八百里長城後,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紀念孟姜女和萬喜良這一對苦命鴛鴦,後來就有了寒衣節的傳統。

在古代,寒衣節通常與凝重、哀傷和懷念這些具有悲涼含義的詞有關,宋人朱敦儒有:“燕去鴻歸音信絕。問黃花、又共誰折。徵人最愁處,送寒衣時節。”一詞,表達寒衣節這一天女子對遠征丈夫的思念與擔憂之情。


煮酒君


當然是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每年春節,除夕當天和爸爸一起貼對聯,媽媽做好除夕晚餐,然後一家人圍坐著一起吃飯。晚上我們都換上了新衣服,圍坐在大廳裡打牌看春晚,桌子上擺滿了各種零食,到半夜媽媽還會從新衣裡拿出包好的紅包,那是最好的一天,幾乎年年如此,承載著的只有快樂。大年初一,我們家是吃齋一天的,早餐素食麵條,村子裡拜年完都要在奶奶家一起做飯吃,每年都是豆腐,青菜,辣椒,小白菜,每年都吃的特別香。這些記憶是我春節最深刻也是最美好的儀式感,以後的串門拜年就沒有意思了。元宵節,我們全村都會點火把,把家裡的燈全打開,然後在家載歌載舞。端午節,我們家那邊都會左鄰右舍一起包粽子,醃鹹鴨蛋,大蒜等。後來上學,端午基本在學校,就沒有什麼記憶了。中秋節印象最深的是家裡會在院裡對著天空中圓圓的月亮,擺上月餅,柚子,葡萄,花生等,媽媽說是要敬月亮公公。然後晚上,我們村的小夥伴會一起裝扮,拿一個鼓,敲鑼打鼓到每家每戶去討吃的,這有點像現在的小朋友過愚人節去問要糖果,我們在全村轉一圈,可以收集到每家每戶各種各樣的吃的,然後半夜所有參與者一起瓜分,拖著一代吃的回家,高興的晚上都睡不著覺~……


花果山美猴女子


春節只所以重要不僅可以閤家團聚,在兒時的眼裡還可以吃得好、飽口福!

春節到了,一般的家庭也要買豬肉、做豆腐,煮肉的時候和大年三十的中午,肉是可以盡飽吃的,那可是一年中唯二的機會。做好豆腐的時候也可以吃飽熱豆腐,這都是平時夢眛以求,到時立馬兌現的!

春節及過後的一段時間裡,幹活也不是平時那麼緊,看春會、放鞭炮、走親戚、串門子,成了主要業務。

直到元宵節的晚上,三、五夥伴在日落月出之後,拿上平時積攢下來刷鍋退下來不能用的刷把子,在遠離村莊的湖地裡,點上火往天上扔,此起彼伏,邊扔邊喊“刷把子,溜溜燈,一棵秫秫打半升。刷把子,溜溜沿,一棵秫秫打一石。"企盼著當年能夠豐收的美好願景。元宵一過,一切恢復到原來貧窮的生活和緊張的勞動當中,春節才算正式過去!

做為小孩,特別是男孩子,春節還有兩大重要使命是非常愜意的,那就是送節禮和接親戚,做為年前送節禮和年後接親戚的使者,不僅使命光榮、親戚家要當成客人接待,那麼也會拿出最好的飯萊招待,那和平時在家吃的絕對不一樣,真可以大快朵頤的!至今我們弟兄幾個,六十里外的人,還能歷歷在目的回味起在朱樓的大姑家吃過的,已經淹漬過期蛋黃髮黑了的鹹鴨蛋的香味,還有“小麥煎餅卷鹽豆,一年到頭吃不夠"的歌謠。

印象裡的春節總是熱鬧的、祥和的、無憂無慮吃好喝好玩好的!

到了中秋,又是一個大節,只是不象春節那麼漫長和隆重。月出竿高、皓月當空的夜晚。手心捧著一切瓣其中一瓣的月餅品著,心中總是充滿著香甜!

兒時盼著過節,能吃好喝好玩好。卻不知道大人們,特別是貧窮的家長稱年為"年關",的確是個關卡。借人的錢不能等過年,蒙人家情不能等過年,過節如同過"劫"!當然這種情結是和有些借人坑人再多的錢自己就是大爺和不知感恩、抹嘴無恩的人是難以想象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對些節日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清明節是對先人的祭奠和追思,不僅是撥弄著“我從哪裡來"的話題,還是梳理著"我到哪裡去"思緒!

還有很多傳統節日都很有意義,古人的智慧在這些節日都得體現和發揮!

還有一些節日儘管不是那麼傳統,但要凝結在傳統裡,固化在歷史中。那就是我們的“十一"國慶節和“八一”建軍節,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建立起了目前強大的國家,無論在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上都是壯舉!我們要銘記、我們要珍惜!





潤古齋話瓷


中國的傳統節日影響較大且具有典型意義的有以下幾個:

一、春節,這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歡度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日,這一節日在人們心目中具有重要的位置。人們一年的忙忙碌碌,就期盼著能在春節聚集親人歡度一堂,放鬆心情盡情釋放工作和勞動的壓力。這段時間是生命的精彩瞬間。

二、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古老的清明節是人們尋根祭祖的節日。多少年來,人們傳承著先人的美德一代代生殖繁衍,因而,對祖先的懷念時常在清明節表達出來,人們在這一天上墳燒紙送錢寄託著無盡的思念。

三、端午節,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裡,相比較這一傳統節日逐漸淡漠了。傳統文化的意義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少知道,遠不及其他節日的重視程度。若干年後,會有消失淘汰的可能。然而它畢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同時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四、重陽節,秋高氣爽,登高望遠,濃重的秋思之情渲染了遠古的傳統文化,重陽節由來已久。多少個文人墨客在此節日留下經典之作。

五、十月一,這個節日有雙重意義,公曆的十一是國慶節,國家的重大節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舉國同慶。而農曆十月一日則是具有傳統意義的節日,節令提示我們進入了冬季,該穿厚衣服了,慶祝一下安全過冬了。

上述這些節日在很多地方尤其在偏僻的農村人們依然按照舊的方式傳承著,特別是年老人,古老的習俗依然存留在腦海裡,對於年輕人的不屑一顧他們置若罔聞。每逢過節,總不忘給祖上祭拜或者祈求神靈保佑平安。





望斷秋愁1


提問者,民間查訪專員你好。如果真的投票選擇節日,我估計大家首推春節,因為這是我中華民族最傳統,最有歷史的,閤家歡樂的節日。

第二。清明節,這是祭奠先祖的節日,如果一個人把祖先都忘記了,怎能還有文明的傳承,孝治天下的古語,那麼這個人不會立於社會,親朋必會遠之。

第三。中秋節,這個也是有些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節日,象徵全家團圓,完美無缺的,天涯共此時的美好願望。

第四。國慶節,這是我們的先輩,拋頭顱,撒熱血,用千萬生命換來的和平,願我輩不會辜負先輩的付出,國人齊心合力建設我們偉大的,繁榮的,美好的未來。以慰前輩英靈。

第五。九九重陽節,俗稱老人節。花無百日紅。人都有年老時,這是對前輩成績的肯定,也是繼承前輩楷模的心願,完成他們沒有完成的艱鉅任務,老一輩還健步如飛,新一輩又緊緊跟上。

再有就是民間認可的七月七,代表愛情的乞巧節。

還有農曆十月一的寒衣節。也是代表不忘自己父母,後繼有人,子孫昌盛的傳承。

以上這幾個節日不知能否讓你滿意,大家覺得這幾個節日能不能參選呢?留言討論


聚仙閣皇封出道堂


在我心目中,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是:

一,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真是:迎新春舉國歡慶,賀佳節萬家團圓。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按習俗,農曆臘月初八這天要喝“臘八粥”。從此家家戶戶忙於殺豬、羊、雞和準備年貨了……

年三十貼春聯、為祖先上供上香、中午年飯乃美味佳餚和美酒芳香……除夕看春晚、接財神放鞭炮、吃水餃、壓歲錢、守歲……年俗文化豐富多彩。

二,國慶節。

十月一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紀念日。真是:鶯歌燕舞迎國慶,大江南北賀佳節。

2019年10月1日將有盛大的國慶閱兵式……

三,端午節、中秋節、五一勞動節。


gzj6068


我國是一個總有五千年甚至更長曆史的國家,年代更替以及文化交融都會催生出一系列的節日。有歷史悠久的節日也有新生的節日,有官方認定的節日,也有民間自發產生的節日。在這些節日中,我最在意以下幾個節日:

春節:萬物復甦,春回大地,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開始,和美好生活的開端。辭舊迎新,而且春節可以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一年的辛苦忙碌,在春節期間可以得到緩解,也可以與這一年見面不多的親人朋友把酒言歡,增進感情。外出拼搏的人們,也可以回鄉團聚。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兩句詩描繪了清明時節的氣候和天氣情況,也記錄了這一天,人們掃墓出行,或者踏青。清明節,在我國是一個祭祖緬懷已故親人的節日,在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孝悌之義大於天。

國慶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我們中國人真正的站起來了,擁有了尊嚴和國際地位。這一天,舉國歡慶,偉大祖國母親的生日,萬里江山一片紅,國歌嘹亮振人心。

中秋節:中秋,一個收穫的季節,瓜果蔬菜大獲豐收。人們這時會做月餅,賞月品茗吃月餅,一家人團聚慶豐收。而且中秋和西方的感恩節日子差不多,感恩節是在復活節島上誕生的,為了慶祝大自然的饋贈,大家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這些,就是我比較中意的傳統節日,大家都喜歡那個節日,可以評論分享。謝謝。


我就是我51757706


首先是國慶:本人就是國慶結婚,當時從農曆來說並不是傳統的結婚吉日,但是,國慶,舉國同慶的日子,祖國的生日。鎮壓一切不良因素。作為當代新中國人,直接享受新中國成立後高速發展的日子。當對祖國的生日更加敬愛,更加尊崇。

其次是春節:中華5千年文化傳統,春節,向來是老百姓特別看重的節日,有什麼好吃的,好穿的都要等到過年。辛苦一年就為了過年能和家人團圓,共同分享一年勞動帶來的幸福成果。

再次是建軍節:個人來說是個軍迷,每次看到解放軍的畫面,都有種熱淚盈眶的感覺。新中國的建立和統一,都離不開軍人的奉獻。所以建軍節在個人眼裡也是比較看重的。

然後是中秋啊元旦啊端午啊等傳統節日也是很受人民的喜愛,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些佳節在古時候都是很受歡迎的。但是到了新時代,因為社會的高速發展,每個人都是擼起袖子加油幹,好多時候這些佳節能過就過不能過就沒過了,畢竟工作需要,有時候難免發生衝突。

最後我想說的是從國外引進的什麼聖誕節啊,平安夜啊,2/14情人節啊。我不知道為什麼人民為何如此推崇。大肆鋪張浪費,消費著自己的錢,卻過著和自己無關的節日。不說崇洋媚外,卻也跟風亂現。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卻幫西方弘揚了文化。幫助他們文化侵蝕。可悲可嘆





九侖不解釋


各國都有各自的民俗風情,中國人民幾千年的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或遊牧歲月,隨著季節變化,物產收穫,在他們靠天生存的時代,祈求保佑,讓聖賢、山水、樹石、廟宇附上神祗的意願為他們進行庇護,以進行心理安慰,達到心理平衡,同時以時令節氣規範農耕勞作,把這一系列活動形成固定的日子裡進行紀念意義、祈佑平安、豐收等內涵,千百年歲月傳承,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現在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我為生活在這個有著豐富多彩民俗文化活動的國度感到自豪驕傲。


隔岸水手


春節,中秋,國慶,清明,端午,重陽。我認為定會是這幾個。首先從時間上來說每個節日間隔一到兩個月,正好可以讓上班族勞逸結合。其次從記念意義和文化傳承來說,春節自不用說,凡是有華人的地方便普天通慶。中秋團圓約節日。淆明紀為念介子推不生火,又叫寒食節。端午紀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重陽節,秋高氣爽,適合登高郊遊。給平淡的生活添一抹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