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度,去了解這個文明古國的魅力


金色臥佛安詳地躺在拘屍那羅的大涅槃寺中已逾千年。這裡是佛陀進入般涅槃之地,信徒們來此,除去懷緬先師,也為了體悟非生非死、不住不滅的境界。攝影:王寅

落日餘輝中,小喇嘛們在佛塔四周嬉戲玩耍。在許多佛教興盛的地區,都有大量年紀幼小 的出家人。在他們看來,出家並不是訣別塵世,而是選擇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攝影:王寅

尼連禪河邊,一位老人在靜思。大菩提塔矗立在河對岸。佛陀成道前曾於其中沐浴的這條著名河流,如今大部分時間都是乾涸的模樣。攝影:王寅

在摩訶菩提寺,朝聖者們會選擇各自的角落,用自己習慣的方式修行。直至夜幕降臨,人群還久久不願散去。在這棵 佛陀成道的菩提樹下,總聚集著最多的僧侶,各種語言的課誦之聲縈繞不去。攝影:王寅

公元7世紀,正值笈多王朝佛教美術的頂峰時期,那爛陀寺發展至全盛階段,成為全印度最大的寺院、學府、佛教中心。整座大寺之中,一切建築無不雕樑畫棟,精美異常。攝影:王寅

那爛陀源自梵文“蓮花(Nalam)”。蓮花在古印度是知識的象徵,因此,那爛陀的意思就是“知識的給予者”。作為一所舉世聞名的古代高等學府,那爛陀當時的規模與今日全世界的任何大學相比,都堪稱雄奇壯闊,美輪美奐。攝影:王寅

大菩提塔的外貌不似佛教建築,反而較為接近印度教塔寺,其原因可能是,在12 ~ 14世紀、它最後三次重修期間,印度教元素的大量滲入。攝影:王寅

在摩訶菩提寺外,這些年幼的行乞者是你最難拒絕的人群。但他們只會在法會密集的朝聖“旺季”出現。當雨季來臨,朝聖者散去,他們又會回到田間地頭,過自己的鄉村生活。這就是神奇的菩提迦耶。攝影:王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