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叫外省的撈佬、撈仔,有歧視的意思嗎?

南寧美食攻略


如果認為有歧義的,都不明白“撈世界”、“搵食”的粵語意境!僅單純從地方保護主義角度或本地輕視外來人的心態出發去看待(除了廣東,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吧),這是不可取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者與聽者都應該正面瞭解粵語的特殊詞義,不應偏差理解。

粵語中的“撈”,是個多音字,廣東商業氣氛濃郁,各行業發達,“撈世界”即“賺取世間財”的意思,是對辛勤勞動獲取經濟回報的肯定語。那麼“撈仔”、“撈妹”又從何說起呢?粵語稱呼男青年為“仔”、稱呼女青年為“妹”,例如“靚仔”、“靚女”對應“帥哥美女”一樣,而稱呼中老年人為“佬”,這些都是日常隨意的代用稱呼,並無褒貶含意。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的工商業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需要很多外來工參與其中,尤其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男女,廣東提供賺錢發展的蓬勃機會。廣東人的方言口音千種百樣,單純從方言鄉音上不能區別是來自本省或外省人,於是“撈仔”、“撈妹”、“撈佬”的區別稱呼就傳開了,意思即【是到廣東撈世界的男青年女青年或成年人。】你說,這是歧義嗎?

如果你認為是歧義的,建議你擺正心態,學習粵語,瞭解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再來點贊吧。


志e道


我是廣東人,我可以很負責的說,絕對是帶走歧視性。

我小時候家裡蓋房子,會叫那些外省的勞力來挑磚,我們哪裡的人都這樣叫,是非常看不起的,我承認也這樣叫過,但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讀了一篇文章,忘記叫什麼名字了,說的是勞動人員是要大家值得尊重,勞動人員最光榮。

從那時候我就不再把外省的人叫這個,

那時候我也想了,為了家,他們山長水遠的開到這裡工作,,確實不再應該讓我們對他們有看不起的想法。

其實我們大家都應該互相尊重的!


Threraresomenoble


我老公是廣東人,他和他家人就會叫別人湖南佬,河南佬

不是他們一個村的人,他們也會叫人傢什麼什麼村佬

我曾經問他,我說你們叫人傢什麼什麼佬,不太好吧,是不是有歧視的意思

他和他弟他媽一同否家,絕對沒有歧視的意思,只是習慣了這樣稱呼

我就回復他,

那好吧,那我以後就叫你們廣東佬了

他和他弟訕訕地對視一眼後,兩個都不說話了

這個撈和佬絕對有歧視的意思在裡面

這個仔,倒不一定了,

畢竟他們自己也這樣叫華仔呀,星仔之類的

似乎還有愛稱之意呢

不過和撈組合在一起,就有了歧視的性質了


蔥花油鹽卷


撈仔這個詞語在廣東不是讀(lǎo.zaí),而是讀(luōu.zeí)。“撈”字在廣東里可以理解成過:賺,拿,混,多數以動詞用。“仔”在廣東是以名詞用,廣東人稱自己的小孩為“仔”,“仔仔”,“男仔”,“女仔”,“妹子”。“撈仔”在廣東話裡理解成,出來工作的人或者小孩;出來賺錢的孩子等等。剛開始沒有任何歧視或者貶義的意思。

後來,在九十代中期,就因為一句“發財在廣東”,突然間幾百萬的人口湧進廣東,事實,當時有很多的人來到廣東並沒有發財,而更多的是連吃飯都成問題,在這個人生路不熟,舉目無親的地方。因為飢餓和害怕,很多人做出了一些不合適的事情。搶劫,偷東西,打架或者賺了點錢的喝酒鬧事等等。

再後來,本地人一聽到不是說粵語,就歸類成那個人有點問題,外省的,得提防點。從始“撈仔”這個詞語就有點帶貶義了。就像現在在南方一聽到新疆人就有點提防的心裡等等(先聲明沒有地域歧視)道理是一樣的。在當時真的沒有什麼歧不歧視的,沒有誰看不起誰,據我所知到的,最早來廣東發展的“撈仔”,當時沒能吃上飯的,捱餓的,在晚上當地人還會給一點點的食物他們,後來來的人越來越多了,又因為有一些不好的傳言(哪個人被搶劫,哪裡被偷了,哪個工廠又打架了),幫助的外省的事就基本上沒有了。

例題:

比如先定個小目標,先賺一個億。

粵語版:比如先定個小目標,先撈距一個億。

你現在哪裡工作?生活好像過得很好!

你宜家系邊度撈世界?日子過得好掂水哦!


陳放肆


以前在廣東打過工,現在在廣西,佬婆,佬妹,佬仔,佬老是廣東同廣西對外省人或對說普通話的人的稱呼,說真話,真不喜歡聽到這樣的稱呼,要說在叫這些稱呼時有沒有岐歧視自己心裡很清楚,如果說沒的話就是揹著良心,睜開眼說瞎話的人,特別是在廣西,見人說普通話就說人家是佬婆佬老,其實廣西柳州,桂林,白色,河池……很多地方的人都是說普通話的,這樣不是很自相矛盾嗎?我家鄉在四川,我們隔壁也有外省的,還有廣西女人嫁去,問問她們有沒有人叫她們什麼,沒有,最多就是說是廣西的,或江西來的……我們對人稱呼都是:大姐,大哥,叔叔阿姨,小妹兒,兄弟……身在廣西的我也經常被人這麼叫,我從來不理會,你愛咋咋地,只是心裡確實會不舒服……其實大家都是中國人,真不應該帶著有色眼鏡或歧視去對人,這樣很不道德,做人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日日平安晏


我講講我的經歷。我讀小學的時候,老師是這樣解釋的,他說以前北方人(山東人)來到我們這,他們會很禮貌稱呼本地人為“老兄”,因為山東人的口音,以及我們當地人對普通話聽不太懂,因為山東人說“老兄”的發音和我們當地話“撈熊”是非常相似的,於是當地人就把那些北方人(山東人)稱為“撈熊佬”、“撈熊”,其實就是老兄的意思。後來就慢慢簡化演變成現在的“撈佬”“撈仔”了。所以,我認為“撈佬”“撈仔”沒有歧視的意思。


漠江之上


我在廣東長大的,住了十幾年。其實撈仔,撈佬只有上一輩的人才說,比如70,80後。現在的90後,基本不會說這個詞了。我們有時候對自己朋友也會這麼說,稱呼一下撈b,撈仔,意思是罵他憨,傻。廣東人認為除了廣東,其他省份都是北方,自己不會普通話,就很難交流,就說別人講的話是撈話(聽不懂),其中撈仔就是指那個人了。由於普通話的推廣,現在越來越多人都會講,90後00後的廣東人是最普及的,所以不再稱呼外省人為撈仔。而普通話不好的那一輩,還是不可教訓。


人生函數9527


🙏沒有。這同岐視性八百杆子打不到一起。但凡做過點研究的人都知道,早先這個”撈”字倒是蠻熱情的一個稱呼呢!

🙏聽我父親說:1950年解放海南後,很多林彪部隊的解放軍都就地安排工作了,他們用一口山東音稱兩廣人為老同(老鄉意),當時南方的糧所、商店、食品公司、供銷社、車站等國營單位都有解放軍退伍軍人任職,他們都是這樣叫本地老百姓,顯得很親切。日子久了,本地人上街回來,都不叫這些操北方音,見誰都叫老同的北方軍人的真名了,都說,今天糧所的張”老同”很熱情;或,今天區政府的李”老同”很和氣等。要知道:山東人讀”老同”的老字與本地客家話或白話中的撈字是近音字,加上山東音一叫,南方本地人就打趣地把它與”撈”字諧同一音(Lao平聲 )了。再過一段時間改革開放了,北方人很多到南方謀生,本地人為方便對這群體人的稱乎,都把講普通話的人簡稱為”撈佬”了;再進到九十年代,對來南方工作的講普通話的男人統稱為撈佬、撈仔,女人則統稱為撈妹、撈婆了。如同本地人古時稱漢代北方留在南方的人為地佬,稱唐代北方遷來南寧的客家人為客家一樣,”老”和”家”字都沒有歧視之意。現在到南方沿海一帶,村裡人也有叫外村結婚過來的龐姓女子、黃姓女子為阿龐佬、阿黃佬的一樣;也有稱木工、地理先生為匠家的一樣,”老”與”家”自古都是敬稱。

🙏只有沒文化的人罵北方人為撈鬼,那才是不敬之詞。時到今天,大家都講普通話了,很少有人叫誰為撈佬、撈妹了。也許再過幾年,撈佬、撈妹一詞只能在史書中岀現了。想想那些用後半生支援南方的北方老軍人,也蠻懷念的!4


高山小草6639957092


在粵語中和講粵語的人思維中,撈崧,撈仔,這些都沒有歧視意思的,通常就指外省人。

原本(應該一百年以前就開始)撈崧=老兄,撈仔=老弟,直接引用普通話(或者當時叫官話)讀音。

有個出名的音樂人,自己都起個藝名叫撈仔。

認為有歧視意思的多數是不講粵語的人。

我住小區管理處的電工,四川人,幹了二十多年了,整個小區都叫他撈仔師傅,我問過他有沒有覺得被歧視,他自己講在小區工作二十多年,沒有覺得被歧視,大家都很尊重他,也很客氣。

當然,如果有人叫別人撈西,就是歧視。本身這個字就不文明。

至於那些不講粵語的人為什麼覺得撈是歧視呢?估計那些人把撈聽成孬了,其實,一千個廣東人之中,認識孬字的估計不超過一個。孬字好像也沒有粵語發音的。是那些人自己多心而已。


幸福使者859


廣西南寧。從我懂事起80年代初,身邊就有很多撈佬。家在國營工廠宿舍區,周圍鄰居很多來自湖南四川桂林柳州的工人。和他們打招呼常用老李,老劉,老田等稱呼。本地人模仿他們西南官話的口音就成了“撈李”,“撈劉,“撈田”。這些工人大多是三線建設支援廣西的南下工人。也就是說“撈”這個稱呼雛形形成於60年代初期。其實就是普通的尊稱。而到了改革開放大量農民工南下廣東打工,廣東人看不起鄉下人,就給“撈”賦予了歧視的意思。而相反在廣西這些撈佬大多是南下幹部和技術人員(包括很多身光頸靚的上海工人),卻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解放前沒有撈佬這個詞,而習慣說“外江佬”,這個詞基本消亡了,小時候曾經聽見從我清末出生的外婆嘴裡蹦出來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