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宮碑書體沒有在全國範圍推廣?

聖圖書畫


謝謝你的提問。南宮碑的全名是《重修南宮縣學記》,是一篇為重修縣學而寫的碑記。

書法是張裕釗,後人為了弘揚張裕釗的書法成就,就把《重修南宮學記》的書法風格叫做“南宮體”了,在河北邢臺地區和其他一些地區,有一定的影響。


南宮縣學是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創立的一個官方學校,到清代光緒十二年已經342年,很有一些辦學歷史了,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所學校。


寫這篇文章的光緒十二年(1856)年,是中國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知識分子尋求振興之路的時代。

張裕釗本來在政治上是非常有前途的一個青年官員,但是,張裕釗對教育更感興趣。

所以,他的成就也主要在教育人才方面。

《重修南宮縣學記》充分體現了張裕釗對振興江河日下清王朝人才的希望,對教育的關心,可以說張裕釗是一個秉持教育救國的人。


這個碑仍然立在南宮中學院內,是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1987年澈縣改市。現在,南宮縣已經是邢臺市下面的一個市。

南宮縣學已經成為南宮市中學了。


張裕釗(1823—1894)是晚清碑學很有成就的書法家、教育家。

《重修南宮縣學記》寫於中年33歲。書法確實很有新意,既不是飛揚跋扈的大筆飛揚,也不是精雕細刻的玉箸細雕。


這個書法作品有一定的歐陽詢書法的味道。同時,又與唐楷的美學趣味大不相同,張裕釗受到魏碑筆法的影響,要比歐陽詢大得多。

由於張裕釗書法成就的影響,在河北一些地區也形成了一個“南宮體”書法流派,而且也持續了一百多年了。


張裕釗的“南宮體”書法作品《朱伯廬治家格言》。

早一些時候有河北書法家王錫三、姚雪辰等,現在仍然有這麼一個“南宮體”書法學派,而且還成立了全國的學術交流。


那麼,為什麼沒有流行全國呢?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第一,張裕釗的書法成就雖然不低,但是,他的影響力畢竟還是非常有限的。


第二,現在是一個學習古代書法的時代,而不是學習現代書法的時代。包括張裕釗自己,也是學習古代書法的,而沒有學習他那個時代的書法家。

第三,古代書法家的書法成就,足以給我們創新書法的豐富營養,所以,像張裕釗這樣的書法家是很難流行全國的。

畢竟,如果只學習張裕釗一家的書法,美學含量還是不夠的。

第四,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強制性學習一種書法的可能性了。書法的普及認知已經從唐代完成,這就是楷書體系,行書體系和草書三大體系。我想,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像張裕釗的書法既不是可以標準化流行的字體,也不是非常方便學習的書法。所以,只是一個書法借鑑,不可能成為一個宗派。

例如,啟功先生的書法,一時學習的人很多,但是,目前也在減少。

這個道理很簡單,現代書法,不是普及書法,而是個性書法的特色要求非常突出的一個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借鑑的書法流派非常多,職專一家的情況是非常少的。

學習書法的人,只要能夠表現自己的個性就可以了,任何臨摹學習古人只是一個必要階段和過渡。

所以,也不要遺憾張裕釗沒有也不可能流行全國,只有要大家喜歡張裕釗就好。

以上千裡馬個人觀點,歡迎你的批評指正。


千千千里馬


張裕釗,在他一生的諸多成就中,書法藝術是其最令世人矚目的亮點。他是近百年來獨步書壇的一代碩儒。其書法源於魏晉,突破唐人,獨闢蹊徑,融北碑南帖於一爐,風格獨特。我們可以試通過以南宮碑為界點橫向看一下張先生的行書和行楷書,縱向的看一下張先生楷書南宮碑誕生的心路歷程。 關於張裕釗書體的淵源歷來說法不一,有秦篆說、漢隸說、《張猛龍》說、《吊比干》說、《龍藏寺》說、歐陽詢說,還有諸多論說,差之過甚,不足為觀。


重修南宮縣學記碑,也稱“南宮碑”,張裕釗撰文並書丹。此碑刻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通高2.4米,寬0.89米。碑文有楷書13行,共650字。該碑現立於河北南宮中學院內,保存完好,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張裕釗為明清兩代“桐城派”古文八大家之一、清代著名書法藝術家。其書法獨樹一幟,對北碑書法藝術是一個卓越的創造和發展。《重修南宮縣學記》是其書法藝術臻爐火純青之境的精心力作,充分體現了張氏書法成熟的藝術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其碑帖在海內外廣為流傳。因此,後人多將張氏書法稱之為“南宮碑體”。

南宮碑在書寫上要求有很深的功力,同時筆法上著重要提到攆管筆法。多用在轉折處,此法處理得當便寫出雄渾之氣。若用不得當便會使得筆法造作,有塗鴉之嫌。南宮碑的起筆藏鋒,似篆書起筆,也有楷書起筆。然而收筆則是直接截斷,不著痕跡。 正是因為南宮碑的筆法特殊才引得世人對此大加評判,其間有張裕釗同時期的書家學者,也有後來的文壇領袖。在評判的過程中大致形成了兩個派系,即褒獎派、貶張派。


水果達人朦妹子


因為這種非常刻意的筆法,違背了毛筆正常書寫的狀態,非常的刻板不自然,所以,個別場合可以,不宜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