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宫碑书体没有在全国范围推广?

聖图书画


谢谢你的提问。南宫碑的全名是《重修南宫县学记》,是一篇为重修县学而写的碑记。

书法是张裕钊,后人为了弘扬张裕钊的书法成就,就把《重修南宫学记》的书法风格叫做“南宫体”了,在河北邢台地区和其他一些地区,有一定的影响。


南宫县学是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创立的一个官方学校,到清代光绪十二年已经342年,很有一些办学历史了,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所学校。


写这篇文章的光绪十二年(1856)年,是中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寻求振兴之路的时代。

张裕钊本来在政治上是非常有前途的一个青年官员,但是,张裕钊对教育更感兴趣。

所以,他的成就也主要在教育人才方面。

《重修南宫县学记》充分体现了张裕钊对振兴江河日下清王朝人才的希望,对教育的关心,可以说张裕钊是一个秉持教育救国的人。


这个碑仍然立在南宫中学院内,是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1987年澈县改市。现在,南宫县已经是邢台市下面的一个市。

南宫县学已经成为南宫市中学了。


张裕钊(1823—1894)是晚清碑学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教育家。

《重修南宫县学记》写于中年33岁。书法确实很有新意,既不是飞扬跋扈的大笔飞扬,也不是精雕细刻的玉箸细雕。


这个书法作品有一定的欧阳询书法的味道。同时,又与唐楷的美学趣味大不相同,张裕钊受到魏碑笔法的影响,要比欧阳询大得多。

由于张裕钊书法成就的影响,在河北一些地区也形成了一个“南宫体”书法流派,而且也持续了一百多年了。


张裕钊的“南宫体”书法作品《朱伯庐治家格言》。

早一些时候有河北书法家王锡三、姚雪辰等,现在仍然有这么一个“南宫体”书法学派,而且还成立了全国的学术交流。


那么,为什么没有流行全国呢?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第一,张裕钊的书法成就虽然不低,但是,他的影响力毕竟还是非常有限的。


第二,现在是一个学习古代书法的时代,而不是学习现代书法的时代。包括张裕钊自己,也是学习古代书法的,而没有学习他那个时代的书法家。

第三,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成就,足以给我们创新书法的丰富营养,所以,像张裕钊这样的书法家是很难流行全国的。

毕竟,如果只学习张裕钊一家的书法,美学含量还是不够的。

第四,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强制性学习一种书法的可能性了。书法的普及认知已经从唐代完成,这就是楷书体系,行书体系和草书三大体系。我想,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像张裕钊的书法既不是可以标准化流行的字体,也不是非常方便学习的书法。所以,只是一个书法借鉴,不可能成为一个宗派。

例如,启功先生的书法,一时学习的人很多,但是,目前也在减少。

这个道理很简单,现代书法,不是普及书法,而是个性书法的特色要求非常突出的一个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借鉴的书法流派非常多,职专一家的情况是非常少的。

学习书法的人,只要能够表现自己的个性就可以了,任何临摹学习古人只是一个必要阶段和过渡。

所以,也不要遗憾张裕钊没有也不可能流行全国,只有要大家喜欢张裕钊就好。

以上千里马个人观点,欢迎你的批评指正。


千千千里马


张裕钊,在他一生的诸多成就中,书法艺术是其最令世人瞩目的亮点。他是近百年来独步书坛的一代硕儒。其书法源于魏晋,突破唐人,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风格独特。我们可以试通过以南宫碑为界点横向看一下张先生的行书和行楷书,纵向的看一下张先生楷书南宫碑诞生的心路历程。 关于张裕钊书体的渊源历来说法不一,有秦篆说、汉隶说、《张猛龙》说、《吊比干》说、《龙藏寺》说、欧阳询说,还有诸多论说,差之过甚,不足为观。


重修南宫县学记碑,也称“南宫碑”,张裕钊撰文并书丹。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通高2.4米,宽0.89米。碑文有楷书13行,共650字。该碑现立于河北南宫中学院内,保存完好,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张裕钊为明清两代“桐城派”古文八大家之一、清代著名书法艺术家。其书法独树一帜,对北碑书法艺术是一个卓越的创造和发展。《重修南宫县学记》是其书法艺术臻炉火纯青之境的精心力作,充分体现了张氏书法成熟的艺术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其碑帖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因此,后人多将张氏书法称之为“南宫碑体”。

南宫碑在书写上要求有很深的功力,同时笔法上着重要提到撵管笔法。多用在转折处,此法处理得当便写出雄浑之气。若用不得当便会使得笔法造作,有涂鸦之嫌。南宫碑的起笔藏锋,似篆书起笔,也有楷书起笔。然而收笔则是直接截断,不着痕迹。 正是因为南宫碑的笔法特殊才引得世人对此大加评判,其间有张裕钊同时期的书家学者,也有后来的文坛领袖。在评判的过程中大致形成了两个派系,即褒奖派、贬张派。


水果达人朦妹子


因为这种非常刻意的笔法,违背了毛笔正常书写的状态,非常的刻板不自然,所以,个别场合可以,不宜推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