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都挺好》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因为做编剧,比大多数人更关注影视作品,也就有了“追剧”的毛病。但大半也并“追”不上——剧太多,滥剧尤其多,为多卖点儿钱而故意拖长的滥剧,尤其、尤其多!

所以,真正从头“追”到尾的剧,即便是当作“业务学习”,也还是屈指可数。最近刚热播完并一路引发热议的《都挺好》,算其中之一。看了过后,总结三条:

1.看得过去,没看的可以看看,虽然也是胡谝,但总不至于荒谬到“瞎话都编不圆”。

2.创作者和通过其审查的人等,多少还是有点儿触碰现实痛点的胆量,值得称赞。

3.同样是说教,但总还是显现出了“绵里藏针”的认真。

大概,到这儿,可能就要被新粉们喷骂了。所以,谨此,对还肯继续往下看这篇怪话的,致以诚挚的感谢和热忱的敬意!

《都挺好》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一)人设的“神化”

先说剧中的中心家庭,就是苏家:

假设,剧所表现的故事发生在最近的2~3年前。从退休老人普遍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形看,再早也早不过哪儿去,就假定故事发生时期是在2016~2017年吧。

倪大宏扮演的“苏父”,很肯定在剧中暴露了63岁的年龄。那么,他应该出生于1953或1954年。剧中提到,他是城市户口,早年把苏母及其弟弟(就是那个无赖舅舅)办进城里,所以,他应该“起根上”是城市人。而那个年龄的城市人,基本都属“知青”序列。

这应该没问题。他们家老大(明哲),声称自己年近40,大抵算是呼应上了时间逻辑。

到这儿,很清楚——很可能是“知青”的老苏,把在农村看上的女人(苏母)及其弟弟“办”到了城里,然后生了老大——没毛病。

接下来,毛病就出现——老二(明成),剧中多次提到是30岁出头(结婚几年、尚无子女)。单看他一个人,像是没啥问题;但这个年龄段的人,特别是普通城市家庭出身的那些,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不大可能是“老二”。如果,剧中的“苏家”成立,那么在老大明哲出生后、老二明成出生前,正是“计划生育国策”执行最严格以至于被某些“别有用心”国家质疑“人权”的历史阶段。“老二”就已经超生了,决不可能再让他们生“老三”。所以,老三(明玉)的存在,基本属于“神话”。

文艺可以、并且“应该”做“典型化”,但是否应该好歹“靠点儿谱”?

很多年前有个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为了套《成长的烦恼》,非得弄出一对夫妻仨孩子,于是编出一对“拖油瓶”结合又生了个老三的“中国特色版”。虽然几乎让人觉得那对父母都不能算“正经人”了,可好歹还算是向“国策”“致敬”了。如今,“二胎”刚放开没几年,生生弄出一原配夫妻八零后加九零后连生三个娃的“五口之家”,太咯吱人啦!

退一大大大大大大大步——五口的苏家“成立”,老二明成“啃老”的人设也成立(必须成立,不然就没戏了),那老二媳妇就成SB了——打死我也不信,会有哪个像剧中表现的朱丽原生家庭那样的门户,会把独生女嫁给苏家老二那号人。而且,凭着苏父苏母的“实力”,他们年纪轻轻就有房有车,以至于可以在关键时候卖掉应急。如果这种情形具有所谓“典型性”的话,那我和所认识的太多太多人,都实在是太无能太没出息,或者说太倒霉,没摊上那么可以“啃”值得“啃”能“啃”出房子和车的父母。

再说老三,女儿明玉,打拼10年(从“拜师”开始算),就成就了那样的事业和财富,也是“神话级”。不否认会有那样的,但实在跟“典型”二字相差到“一正一负”!

人设不成立,再好的故事,也是“胡谝”!

《都挺好》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二)近乎荒谬的“人设”之下到底给大家伙讲的什么故事

抛开幽灵般存在的苏母,说说苏家“还活着”的人们,简单“翻译”一下剧集想要让广大受众“买入”的东东:

先说老大明哲——斯坦福怎么着,在美国,就是完蛋!你们就在美国呆着吧,因为——剧中老大自己说的——回国也跟不上发展形势了。哇噻,美国真的好落后喔!所以,童鞋们,有钱还是甩在国内吧,别出去,尤其别去美国。去了,您想回来都跟不上发展形势。

再说老二明成——啃老?可以!可是,没想到吧,老家儿给您记着账哪!总有一天,您得连本带利……还得加上婚姻破裂,最后必得去非洲,才能……我靠,非洲多好啊,能让这么个货起死回生!对比老大,国际形势一目了然!

说完儿子说女儿——任你多牛x,更毋论你是付出什么以及多少代价才这么牛x的,到头来,不放弃最佳事业“登顶”机会,你的人生就不完整,甚至就是悲哀!饶是如此,要是缺了台北口音的厨子男人,你也早挂了不知多少回了。

最后看看老父亲——不管多无赖,多不讲理,多卑鄙,你们——斯坦福的、非洲的、高管的,都也还是他海绵体运动的产物,所以就一个字儿——服!你们拼死拼活怎么样,都得呼应他老人家的纵欲,只一件事没满足,他就大喇叭让所有人知道你们都是WBD!等他傻掉了,成天错乱地回忆过往了,提醒你们要知道他的好了,就全搞定、家和万事兴!

《都挺好》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闪光点

想必,相当多热追这部剧的朋友,都会觉得最后苏父“偷攒私房钱”为女儿买练习册的情节很催泪。

没错,是很催泪。

可刚刚说了,这个在整个情境下,是在起着“提醒你们记得我老人家的好”的作用,不敢说一点儿都不牙碜。而且,这个梗并不新鲜,早多少年前就有公益广告用过了——已人到中年的儿子,带啥啥症啥都想不起来的老父亲下馆子吃饭,临了,老爷子把剩饺子往兜里揣,说他儿子爱吃这个……题语大概是“他忘记了一切,但记得你”。

《都挺好》在笔者眼里真正可以算“高妙”的一笔,是最后那个情节——明玉回“老宅”,看见年幼的自己在哭,母亲安抚,抱起她去教训欺负了她的二哥……

这个其实也不算新鲜招术,用意也是在让成年的明玉“放下”,没脱“说教”的主线。之所以说“高妙”,是因为这个情节,有着“AB剧”的意味——你可以理解成“放下”过后“清醒”了的明玉,终于想起,妈妈还是有对她好的时候;也可以理解成,那是她的想象,或者是“梦”什么的,是她对“过去”的期许、奢望的心理表达。

就凭这一笔,《都挺好》,还是算得是年难得一见的好剧!

《都挺好》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