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都挺好》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因為做編劇,比大多數人更關注影視作品,也就有了“追劇”的毛病。但大半也並“追”不上——劇太多,濫劇尤其多,為多賣點兒錢而故意拖長的濫劇,尤其、尤其多!

所以,真正從頭“追”到尾的劇,即便是當作“業務學習”,也還是屈指可數。最近剛熱播完並一路引發熱議的《都挺好》,算其中之一。看了過後,總結三條:

1.看得過去,沒看的可以看看,雖然也是胡諞,但總不至於荒謬到“瞎話都編不圓”。

2.創作者和通過其審查的人等,多少還是有點兒觸碰現實痛點的膽量,值得稱讚。

3.同樣是說教,但總還是顯現出了“綿裡藏針”的認真。

大概,到這兒,可能就要被新粉們噴罵了。所以,謹此,對還肯繼續往下看這篇怪話的,致以誠摯的感謝和熱忱的敬意!

《都挺好》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一)人設的“神化”

先說劇中的中心家庭,就是蘇家:

假設,劇所表現的故事發生在最近的2~3年前。從退休老人普遍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情形看,再早也早不過哪兒去,就假定故事發生時期是在2016~2017年吧。

倪大宏扮演的“蘇父”,很肯定在劇中暴露了63歲的年齡。那麼,他應該出生於1953或1954年。劇中提到,他是城市戶口,早年把蘇母及其弟弟(就是那個無賴舅舅)辦進城裡,所以,他應該“起根上”是城市人。而那個年齡的城市人,基本都屬“知青”序列。

這應該沒問題。他們家老大(明哲),聲稱自己年近40,大抵算是呼應上了時間邏輯。

到這兒,很清楚——很可能是“知青”的老蘇,把在農村看上的女人(蘇母)及其弟弟“辦”到了城裡,然後生了老大——沒毛病。

接下來,毛病就出現——老二(明成),劇中多次提到是30歲出頭(結婚幾年、尚無子女)。單看他一個人,像是沒啥問題;但這個年齡段的人,特別是普通城市家庭出身的那些,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不大可能是“老二”。如果,劇中的“蘇家”成立,那麼在老大明哲出生後、老二明成出生前,正是“計劃生育國策”執行最嚴格以至於被某些“別有用心”國家質疑“人權”的歷史階段。“老二”就已經超生了,決不可能再讓他們生“老三”。所以,老三(明玉)的存在,基本屬於“神話”。

文藝可以、並且“應該”做“典型化”,但是否應該好歹“靠點兒譜”?

很多年前有個情景喜劇《家有兒女》,為了套《成長的煩惱》,非得弄出一對夫妻仨孩子,於是編出一對“拖油瓶”結合又生了個老三的“中國特色版”。雖然幾乎讓人覺得那對父母都不能算“正經人”了,可好歹還算是向“國策”“致敬”了。如今,“二胎”剛放開沒幾年,生生弄出一原配夫妻八零後加九零後連生三個娃的“五口之家”,太咯吱人啦!

退一大大大大大大大步——五口的蘇家“成立”,老二明成“啃老”的人設也成立(必須成立,不然就沒戲了),那老二媳婦就成SB了——打死我也不信,會有哪個像劇中表現的朱麗原生家庭那樣的門戶,會把獨生女嫁給蘇家老二那號人。而且,憑著蘇父蘇母的“實力”,他們年紀輕輕就有房有車,以至於可以在關鍵時候賣掉應急。如果這種情形具有所謂“典型性”的話,那我和所認識的太多太多人,都實在是太無能太沒出息,或者說太倒黴,沒攤上那麼可以“啃”值得“啃”能“啃”出房子和車的父母。

再說老三,女兒明玉,打拼10年(從“拜師”開始算),就成就了那樣的事業和財富,也是“神話級”。不否認會有那樣的,但實在跟“典型”二字相差到“一正一負”!

人設不成立,再好的故事,也是“胡諞”!

《都挺好》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二)近乎荒謬的“人設”之下到底給大傢伙講的什麼故事

拋開幽靈般存在的蘇母,說說蘇家“還活著”的人們,簡單“翻譯”一下劇集想要讓廣大受眾“買入”的東東:

先說老大明哲——斯坦福怎麼著,在美國,就是完蛋!你們就在美國待著吧,因為——劇中老大自己說的——回國也跟不上發展形勢了。哇噻,美國真的好落後喔!所以,童鞋們,有錢還是甩在國內吧,別出去,尤其別去美國。去了,您想回來都跟不上發展形勢。

再說老二明成——啃老?可以!可是,沒想到吧,老家兒給您記著賬哪!總有一天,您得連本帶利……還得加上婚姻破裂,最後必得去非洲,才能……我靠,非洲多好啊,能讓這麼個貨起死回生!對比老大,國際形勢一目瞭然!

說完兒子說女兒——任你多牛x,更毋論你是付出什麼以及多少代價才這麼牛x的,到頭來,不放棄最佳事業“登頂”機會,你的人生就不完整,甚至就是悲哀!饒是如此,要是缺了臺北口音的廚子男人,你也早掛了不知多少回了。

最後看看老父親——不管多無賴,多不講理,多卑鄙,你們——斯坦福的、非洲的、高管的,都也還是他海綿體運動的產物,所以就一個字兒——服!你們拼死拼活怎麼樣,都得呼應他老人家的縱慾,只一件事沒滿足,他就大喇叭讓所有人知道你們都是WBD!等他傻掉了,成天錯亂地回憶過往了,提醒你們要知道他的好了,就全搞定、家和萬事興!

《都挺好》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三)閃光點

想必,相當多熱追這部劇的朋友,都會覺得最後蘇父“偷攢私房錢”為女兒買練習冊的情節很催淚。

沒錯,是很催淚。

可剛剛說了,這個在整個情境下,是在起著“提醒你們記得我老人家的好”的作用,不敢說一點兒都不牙磣。而且,這個梗並不新鮮,早多少年前就有公益廣告用過了——已人到中年的兒子,帶啥啥症啥都想不起來的老父親下館子吃飯,臨了,老爺子把剩餃子往兜裡揣,說他兒子愛吃這個……題語大概是“他忘記了一切,但記得你”。

《都挺好》在筆者眼裡真正可以算“高妙”的一筆,是最後那個情節——明玉回“老宅”,看見年幼的自己在哭,母親安撫,抱起她去教訓欺負了她的二哥……

這個其實也不算新鮮招術,用意也是在讓成年的明玉“放下”,沒脫“說教”的主線。之所以說“高妙”,是因為這個情節,有著“AB劇”的意味——你可以理解成“放下”過後“清醒”了的明玉,終於想起,媽媽還是有對她好的時候;也可以理解成,那是她的想象,或者是“夢”什麼的,是她對“過去”的期許、奢望的心理表達。

就憑這一筆,《都挺好》,還是算得是年難得一見的好劇!

《都挺好》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