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都成了點贊之交

最後,我們都成了點贊之交

你平時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朋友圈裡看到一個曾經很熟悉的朋友的生活狀態,想要說些什麼,但又不知道說什麼,最後只是點個贊。

於是開始遺憾,當初那麼好,為什麼還是淪為了“點贊之交”。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們都對天長地久有一種執念。

其實,仔細想想,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誰不是一路走來,一路將交好過的朋友遺失在人海。

情似孤舟甫離岸,漸行漸遠漸生疏。

這,才是生活的常態。

01

最殘忍的,是時間


臺灣導演、作家吳念真曾講過一個故事:

兒子五六歲的時候,他帶他去玩具店,遇到了一個曾經的朋友。

故人相見,相互寒暄。

憶從前、談現在之後,朋友說:“哪天有空聚下,吃個飯吧?”

然後,兩人握手告別。

沒想到回去的路上,兒子突然問:“他要跟你吃飯哦?”

他回:“是啊。”

“那你們怎麼都沒有留電話?”

吳念真如夢初醒,“我瞭解那絕對是善意,但更難受的是:這善意無絲毫真心。”

最後,我們都成了點贊之交


我是你的故人,卻不再是你故事裡的人。

有時候,時間就是如此殘忍。

你必須接受別人的漸行漸遠,因為你無法挽留。

當曲終人散,我們要學會心照不宣。


02

最重要的,是三觀


三國著名隱士管寧和曹魏重臣華歆,曾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友兼同學,讀書幹活都在一起。

有一次,兩人在園中鋤草,管寧的鋤頭剷出了一塊黃金。

管寧當作什麼都沒發生,繼續幹活。華歆則停下,撿起了金子。看了看管寧,有點慚愧,又扔到了一邊。

管寧也沒說什麼,繼續和華歆像從前一樣相處著。

又一次,二人同坐一席讀書。突然,門外有一達官顯貴經過,車馬華貴、陣勢非凡。

管寧讀書依舊,華歆出門看了看熱鬧。

結果待華歆回來,只見管寧手拿一刀,將席子割為兩半。然後對他說:此後,你我再不是朋友。

這,就是有名的“割席斷交”。


可能有人覺得,管寧小題大做,有時候三觀並沒有對錯之分,相互理解也是可以繼續維持關係的。

但是,一次、兩次乃至更多次不認同,無法彼此欣賞呢?

人心經不起試探,也同樣經不起消耗。

最後,我們都成了點贊之交

都說,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

生活之所以疲於應付,就是因為讓太多不合拍的人和事兒參與進來。

我們不需要陪襯,需要的是懂得。

如果三觀不同,真的無需再強融,讓自己或對方面目全非甚至可憎。

03

長久的穩定

要懂得攜手並進


張耳、陳餘,他們曾是刎頸之交,過命的交情。

魏國被秦國滅後,他們曾一起被秦始皇通緝,一起隱姓埋名、到處逃亡。九死一生中,相依為命。

陳勝、吳廣起義時,他們一起加入反秦陣營,一起重建趙國,扶立趙王。你為右丞相,我為大將軍。連司馬遷都說:“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

他們彼此信任,誓同生死,義無反顧。美好得讓人覺得這就是永遠。

後來,張耳鉅鹿被圍。駐紮在附近的陳餘,覺得自己兵力不足、難以抗秦,便按兵不動、未施救援。幸而項羽率軍前來,張耳才逃此一劫。

兩人相見後,張耳痛斥陳餘不顧朋友之義;陳餘力陳自己只為保留有生力量,以待將來為他報仇。

雙方爭執憤恨之下,陳餘解下自己的將軍印信,張耳也在賓客的攛掇下收編了陳餘的軍隊。

等到項羽分封時,封張耳為王,陳餘只為侯。陳餘更加惱怒,二人徹底分道揚鑣,直至反目成仇。

陳餘後來反對項羽的楚國時,先攻擊的便是張耳的封地常山,張耳兵敗投奔劉邦。

再後來,劉邦為了聯盟反楚,派人勸說陳餘。陳餘開的條件就是:先殺了張耳。

雖然被殺的是張耳的替身,陳餘最終也沒跟著劉邦幹。但如此舉動,還是讓我等聽故事的人心寒。


是什麼樣的仇恨,讓曾經以命相交的朋友,非得至對方於死地?

想來想去,不過是名利、權位。一旦不對等,那顆叫做嫉妒的小火苗就會越燒越旺,直至有一天,腐了人的初心,亂了人的神智。

而殺傷力也比那些所謂的敵人,強之百倍。

所以古往今來,共患難的多,共富貴的少。

而長久的朋友,肯定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最後,我們都成了點贊之交

珍惜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一起成長。

可以各自為戰,可以互相打氣,一個走得快了,另一個可以說:沒關係,我這就趕上。


04

如果一定要說再見

願我們心存感激


曾看到一段話,說:“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讀著很辛酸。

人生,終究是一場孤獨的旅行。

最後,我們都成了點贊之交


但轉念一想,每個人都走在人群裡,你走得離我遠了,就會離另外一些人更近了,未必不是好事情。

世界這麼大,過客這麼多,

你曾給過我一個驚鴻一瞥的故事開頭,

我就還你一個各生歡喜故事結尾,

方不負這一路同行。


———— end ————

古典書城(微信公眾號ID: gudianshuche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