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型單發戰鬥機打不過重型雙發戰鬥機的原因是什麼?

秦皇見漢武


單發戰機多為輕型戰機,但也有例外,例如F35就不應完全被視為輕型戰機。

雙發戰機多為重型戰機,但也有例外,F18就不應完全被視重型戰機。

單發輕型戰機,適合近矩離空中格鬥。雙發重型戰機適合較長距離的空戰。

單發輕型戰機作戰半徑較小,有效載荷小,多為空優戰機。

雙發重型戰機作戰半徑較大,有效載荷大,多為多功能戰機。

兩種機型各有優劣,對決的勝負主要看任務要求和戰場環境。因此空軍強國一般同時擁有單發戰機和雙發戰機。


鬼影147951010


因為雙發戰鬥機收效比最高,提升的作戰能力與付出的代價之間獲益最大

美國空軍歷史上曾經有夥人被稱為“戰鬥機黑手黨”,他們認為美空軍迷信高科技不能自拔,沉迷於F-15這類價格昂貴、可靠性差的笨重玩意。推崇米格-21、F-5E這些機動靈活,簡單可靠的輕型高敏捷戰鬥機。


F-16就是戰鬥機黑手黨們的傑作

為了證明自己的結論,戰鬥機黑手黨靈魂人物伯伊德提出來非常著名的“OODA循環”理論。他把空中對抗分為觀察-調整-決策-行動四個環節,誰能更快更好的完成這一過程誰就能在空戰中建立優勢。伯伊德認為,輕型高敏捷戰鬥機可以輕易的切入重型戰鬥機的OODA循環過程,打亂重型機步驟,重型戰鬥機在空戰就是坨笨重的大象與靈活的老鼠對抗。
OODA循環理論現在主要是“軍轉民用“,廣泛應用於商業管理領域


但是遺憾的是,實戰中這些人被自己理論打臉,F-15可以依靠其強勁的雷達和航電系統,實施先觀察、先調整、先決策、先行動,先於輕型戰鬥機進行OODA循環,從而建立先手優勢,在空戰中佔據上風。

最典型例子是海灣戰爭中,美軍兩架F-15與伊拉克空軍兩架米格-29遭遇,美軍的F-15先期在超視距發射4枚麻雀空空導彈,敲掉一架米格-29。在隨後的格鬥戰中變成二對一,雖然米格-29依靠強大的盤旋能力繞到一架F-15後方佔據進攻位置,但受另一架F-15反咬掩護下始終未能完成攻擊,最後在飛行員一次操作失誤後飛機撞山了。


海灣戰爭中被擊落的米格-29殘骸

配備強悍的AWG-9雷達與不死鳥空空導彈的F-14雄貓更是先執行OODA循環的典範,兩伊戰爭中,伊朗空軍的F-14波斯貓們,完全統治了天空。一共打下超過70個空中目標,自身損失只有5架,其中兩架還是被伊朗自己防空部隊給打下的。遠距離先一悶棍,近距離格鬥變成以多打少,性能也不差多少。


實際上不管是F-15還是F-14,其設計年代較早,並沒有發揮出重型戰鬥機應有的優勢。F-15氣動佈局太差,F-14發動機推力不足。蘇-27的出現,意味著重型戰鬥機在輕型戰鬥機最引以為傲的機動性能方面,同樣可以不輸給任何一架輕型戰鬥機。
當年兔子獲知有款飛機,機內載油量比殲-8II空重還重,雷達直徑可以達到一米,機動性能不輸F-16後是多麼震撼

造成這一局面最主要是單發到雙發的變化中,增加的負面效應遠低於增加的推力。增加一臺發動機意味著推力增加一倍,但是單發到雙發的變化中,增加的結構重量和飛行阻力遠小於這個值,獲得的收益最明顯。並且飛機整體適度放大後,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大尺寸的雷達,更大功率的航電設備,佈置更多的內部燃油。

同樣以F-16和F-15為例,F-16A/B的空重為7.3噸,F-16C/D空重為8.2噸,而F-15C/D的空重只有12.5噸。所以F-15C/D的空戰推重比可以達到1.25以上,優於F-16的1.12。所以在相同技術條件下,輕型戰鬥機是航電水平不如對方,作戰距離不如對方,機動性能同樣不佔優勢。
這就是美軍向來是重型機制空,輕型機舔地的原因。之前是F-15制空,F-16舔地;現在是F-22制空,F-35舔地。

單發變雙發是戰鬥機設計收益最大的階段,實際上美國也曾進行過三發戰鬥機研究,最後結論是收效比太低,而且增加發動機後飛機飛行穩定性好太多,不利於進行機動飛行。費心研究三發四發,還不如研究怎麼提高單臺發動機推力,佈置雙發實際。


當年美軍設想三發佈局的NR-349截擊機方案


五嶽掩赤城


在多數情況下,輕型單發戰鬥機實際上是能打的重型多發戰鬥機滿地找牙,當然也會有少數特例。

首先從二戰中間的經驗來看,不列顛,空戰之中,德國的雙發重型me110,在面對著英國的單發輕型噴火時候自身尚且難保,根本起不到什麼護航己方轟炸機的作用。

當然了,比較特殊的是蚊式戰鬥機,因為他豁出去犧牲結構強度,整個飛機都用木頭造,所以說特別的輕,並且外表非常光滑,因此飛得飛快,在面對德軍多數單發輕型戰鬥機的時候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優勢,不過到了後期德軍的bf109某些改型,以及f w190戰鬥機,都可以輕鬆地戰勝他,只是運氣在於德軍當時的工業生產體系已經基本陷於崩潰,這些特別牛的飛機產量很少。

在太平洋戰場上這邊,美國人是憑著自己工業水平的先進,愣是用強大的發動機加上渦輪增壓裝置,使得p38這種雙機身式的雙發重型戰鬥機仍然有著碾壓日軍輕型戰鬥機的性能,但是p38在歐洲戰場上就明顯不夠出彩,道理也不復雜,因為面對德軍的bf109和f w190,它在性能上也沒太多優勢。等著性能比較出彩的p47和p51出現之後,他也基本上改行對地攻擊了。

二戰之後,實際上類似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很多回答中也舉例說米格21對陣f4等等。

但是有一點必須強調,輕型戰鬥機靈活迅速,這個優勢並不是絕對的。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雙發重型戰鬥機自然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因為雙發重型及體積大結構堅固,因此可以搭載更為強大的火力,有更大的航程,可以承受更多的裝甲,並且安裝更多的電子設備。最早現在二戰期間,德軍的重型雙發戰鬥機多數其實還都是夜間戰鬥機,就連剛才提到的me110,後來也是加裝夜戰設備,至於其他什麼me410之類的就更多了。

美軍這邊也是同樣,著名的夜間戰鬥機黑寡婦p61,就是憑藉著雷達和強大的炮塔,在暗夜中獵殺輕型戰鬥機很輕鬆。

所以說雙發重型機,實際上主要是第一看它的發動機功率是不是真的能夠提供遠勝於輕型機的推重比,第二是看它體積帶來的空間,能不能讓她在電子設備上有更多的優勢,第三則是結構堅固性和航程,第四是確實可以安排更強大的火力,這一點到今天也適用,比如f14雄貓就可以搭載更多的遠距空空彈,如果讓f16去辦,就有點勉為其難。


千里巖


單發一定是輕型戰鬥機,雙發不一定是重型戰鬥機。比如雙發的F-5和米格-19。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會有雙發戰鬥機?如果雙發戰鬥機比單發戰鬥機好,為什麼沒有三發動機的戰鬥機?

所以單發戰鬥機打不過雙發戰鬥機是一個偽命題。二戰中的不列顛空戰,德國的雙發戰鬥機Me-110早早就退出了。二戰中的空戰基本上都是在單發戰鬥機之間進行。

戰後的噴氣式早期,戰鬥機也是單發戰鬥機為主。美國空軍的F-80、F-84、F-86、F-89雙發、F-94、F-100、F-101雙發、F-102、F-104、F-105、F-106、F-110(F4H)雙發、F-111雙發,雙發戰鬥機只有4種。出口北約盟國的戰鬥機F-84、F-86、F-104、F-4,也是單發戰鬥機為主。海軍的F2H、F3H、F4H雙發、F3D雙發、F4D、F8U、F9F、F11F,雙發的只有2種。同期歐洲的超音速戰鬥機中英國閃電雙發,法國幻影單發,瑞典SAAB35單發,幻影F1、幻影2000、SAAB37、SAAB JAS39也都是單發,只有陣風、龍捲風和颱風是雙發。如果有人說幻影2000打不過龍捲風,我看他自己都不相信。

美國和蘇聯的第三代戰鬥機除了F-16外都是雙發。而且可以認為F-18是打不過F-16的。最起碼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問題是為什麼現在雙發戰鬥機越來越多了?

關鍵還是發動機。早期的渦噴發動機推重比低,大部分是4~5左右。按照增加1公斤設備增加4公斤結構重量的經驗公式,增加一臺發動機不會帶來什麼好處。推重比不會變化。唯一的好處是推力增加了,而阻力增加的少,有利於飛機提高飛行速度,實現高速飛行。

舉例殲七和殲八來說。空重5.3和9.8噸,幾乎增加一倍,節省了0.5噸空重。由於渦噴7推重比是5.5,推力略有剩餘。所以殲八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升限。但是機動性上相差不大。因此單發戰鬥機不見得輸給雙發戰鬥機。

再看美國的F-104和F-4,空重6.35和13.75噸,節省了1噸。這是由於F-104採用了翼展非常短的機翼,結構重量大大降低。它們使用的J79發動機推重比4.6。這是兩種不同的戰鬥機。F-104是近距離空戰的,F-4是遠距離空戰的。但是近距離格鬥的話,F-4因為翼載低380公斤每平米,推重比高(0.86)而具有優勢。

F-15C翼面積56平米,空重12.7噸,翼載360,推重比1.26。

F-16C翼面積28平米,空重8.6噸,翼載430,推重比1.24。

二者差距在於空重,F-16重了2噸多。因為F-16增加了全天候和超視距作戰能力。同時加強機體結構,增強了對地攻擊能力,更換了發動機。

同樣更換了發動機的F-15E翼面積56平米,空重14.3噸,推算翼載414,推重比0.93,推算半油時空戰推重比1.27。

可見如果單發戰鬥機要想在超視距作戰能力上與雙發戰鬥機競爭,依靠機載設備提高戰鬥力是不明智的。F-16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它的作戰對象改變了,不再是對空作戰為主了,而是多用途戰鬥機。最早的F-16A是空優戰鬥機,空重不到7噸(應該是6.7噸),也不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近距離格鬥空戰性能和F-15不相上下。

F-15即使改成多用途戰鬥機卻仍然比多用途的F-16戰鬥機強,主要原因就是發動機的推重比大。還有就是製造材料的進步,大量採用鈦合金和複合材料。增加一臺發動機帶來的飛機結構重量增加比以前的鋁合金結構要低很多。代價就是飛機造價大幅度提高。

既然發動機推重比提高了,好處這麼多,為什麼不再增加一臺發動機,飛機性能不是提高的更大嗎?那雙發的F-15肯定打不過三發的F-15了?起碼超音速巡航做得到吧。

事實果真會那樣嗎?


天明遙遙山海關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只是簡單對比一下,性能參數表就得了輕型單發戰鬥機不好,這個結論太過於想象了。

戰鬥機在重型機和輕型機之分,但是不等於說,輕型機沒有戰鬥力,打不過重型雙發戰鬥機只是想象了。這種分類區別相當正常,連美國空軍都同時列裝,輕型與重型戰機,比如:F16,與F15,目前的F35就是輕型單發戰機的定位,你說,F35在性能上不足F22,沒人有意見,可是這等於說,F35戰鬥力差嗎?輕型單發戰機也有很多優勢而言,主要是價格便宜,以及適用性強,比如:更短的跑道上起降等等。

這種說法更多的是一種架空而已,實戰從沒有說:重型機就是好的!在越戰時,米格17,米格21做一款輕型戰機,對抗美軍的F4戰機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在海灣戰爭之後,再沒有什麼大規模的空戰,相當長時間的沒有空戰記錄,實戰中少量的空戰都只能是個例,往往是不對稱的作戰,不能證明,那款戰機如何。

在空襲南斯拉夫時,北約也使用的戰機中F16取得過戰果,但是對抗的也是米格29,雖不是單發機,但也不是什麼重型戰機,雙方沒有真正的對等級別的對抗,在敘利亞的情況來說,f18對抗蘇22,這根本就不是正常的空戰。

所謂輕型單發戰鬥機打不過重型雙發戰鬥機只是一種想法吧,純正的理論論證。


浴火


這和打架一個道理,身大力不虧啊。

放到空戰也一樣,或許大家都覺得空戰就是和二戰一樣互相咬尾,誰咬住誰牛逼,所以覺得理論上靈巧的輕型戰機應該可以在狗鬥中幹翻笨重的重型機的。

其實這套理論進入噴氣時代後就不太行得通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真正的空戰講究的是先敵發現,先敵開火,你能在對手還一臉懵逼的時候就糊他一臉,基本上你就穩贏了,因為即便第一發沒打中,但對手卻不得不玩幾個大G動作損失掉高度和速度,想像一下你舉著長矛從山上衝下來,而對手還在山腳慌不擇路的躲著你的箭雨的場景,你覺得這仗他還怎麼翻盤。

第二,即使是雙方都在同一時間發現了對手,也互射了一輪,都損失掉了速度高度,但重型機還是有優勢,因為推力大啊,加速好啊,我可以更快的速度搶到高度和速度啊,又來一次居高臨下的衝鋒,一次不行再來一次,反正我加速和爬升就是比你快,你還怎麼玩,耗都被耗死了。

第三,如果這樣互射了好幾輪都打空了,雙方進入狗鬥了,那就比較危險了,一般來說,輕型機掉頭快,和它玩狗鬥,基本上有很大幾率會被翻盤,所以,重型機要在狗鬥中幹翻輕型機,最重要的就是跑路,一看到情況不妙,開加力跑路,遠遠的再來一發,這樣才是王道。

所以,輕型機面對重型機的局面就是看不到對手,畢竟雷達功率不夠大;其二就是跑不贏對手,畢竟人家雙發,你怎麼也加不了他那麼快的速度;其三就是耗不贏,對手打了就跑,多玩幾次,你油箱就沒油了····


西西弗斯的投石機


誰說單發輕型戰鬥機打不過雙發重型戰鬥機?越南戰爭期間,“北越”空軍的米格21戰鬥機就多次擊落過美軍的F4戰鬥機!

作戰飛機(戰鬥機)進入到“噴氣機”時代之後 根據作戰要求的不同,劃分出了:輕型戰鬥機和重型戰鬥機。由於機身體積的大小、重量的不同,通常情況下輕型戰鬥機採用一個發動機,而重型戰鬥機使用兩個發動機。

航展上的F15和F16機身大小一目瞭然。 戰鬥機進入到第三代(第四代)之後,從理論上來說雙發重型戰鬥機的戰鬥力要大大高於單發戰鬥機!飛機的航程、載彈量、主動雷達的直徑…各種各樣的航電設備…都大大超過了單發戰鬥機,這是因為大飛機的機體體積大,設計冗餘度也大,可改進、可升級的餘地也就很大,由於各方面都佔有相當的優勢,在與單發戰鬥機對抗中雙發重型機的優勢是明顯的。

這一點在“兩伊戰爭”中表現的很明顯,伊朗空軍的雙發F14重型戰鬥機多次利用性能優勢擊落伊拉克空軍的單發輕型戰鬥機!
科索沃戰爭期間,“南聯盟”

空軍司令駕駛的米格29雙發戰鬥機被荷蘭空軍的F16 戰鬥機擊落。

三代機(四代機)裡面的中型戰鬥機也是分為單髮型和雙髮型,並且雙發中型機型號也是有不少,除了米格29以外,歐洲的“颱風”、法國的“陣風”也是雙發機,但是這些戰鬥機的總體性能未必要大大超過F16的最新批次,甚至在與瑞典的“鷹獅”單發戰鬥機的對抗當中也未必全面領先。


很先進,但是價格也非常昂貴的瑞典“鷹獅”
戰鬥機,在世界軍火市場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總得來說,現代空戰已經進入到了體系化作戰時代,戰鬥機不論單發還是雙方,在體系化作戰當中都是一個節點,而誰的體系化越完善、越細化, 誰就會在將來的空戰中形成單項透明,比如說:在有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跟隨下(戰術支援)的單發戰鬥機群,肯定會戰勝沒有其它體系化配置的雙發重型戰鬥機群!這已經是通過很多次大型空戰演習得出來的結論。

有體系化作戰全面配套的空軍是“攻防兼備型的戰略空軍”
,而體系化作戰不完善的則是“國土防空型的戰術空軍”,他們之間的是鴻溝級別的差距!在戰略空軍的體系化中性能稍微差點的單發戰鬥機可以發揮出最大效能,而戰術空軍就是有再好的雙發重型戰鬥機發揮出來的能力也會是很有限的。

所以,說單發輕型戰鬥機打不過雙發重型戰鬥機是過於武斷的說法。


皇家橡樹1972



樹165323956


這就好比兩輛跑車彪速度,12缸大馬力的肯定比6缸小馬力的動力更強,但是這隻能說明速度問題,可是也隱含了一層空戰的專業意思,那就是能量空戰理論。

就連中型飛機也分為單發中型和雙發中型,圖中的颱風和米格35都屬於雙發中型戰鬥機。


能量空戰理論直接催生了第四代戰鬥機,第四代戰鬥機對比第二代和第三代戰鬥機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再強調高空高速作戰,而是開始強調在具備快速到達戰場能力的同時,具備強大的中低空格鬥空戰能力,要求飛機氣動佈局非常順暢,可以進行大機動過載的動作,瞬間完成機頭指向,還能夠迅速的拉起速度和高度。

雙發對比單發總是有優勢的,畢竟機動動作要消耗能量,而且要掉高度,要重新拔起速度和高度,就需要發動機提供強大的推力。


第四代戰鬥機要求飛機具有格鬥能力,然而戰鬥機畢竟是需要速度的,畢竟不論是要佔據陣位,追擊敵人還是擺脫敵人,躲避攻擊,都需要速度和加速能力作為依託,這也就產生了能量儲備理論,飛機的發動機推力越大,油量儲備越多,飛機的能量儲備就越充足,否則,在進行完一個機動動作後,就會面臨速度拉不起來,難以進入下一回合交戰的尷尬。

殲11B戰鬥機稱雄金頭盔競賽多年,就是這種能量空戰優勢的體現。


而重型戰鬥機的優勢就在於雙發對比單發更強的發動機總推力,更多的燃油儲備,更遠的飛行距離,也就意味著更長的交戰時間和更好的變速能力,在機動過載差不多的情況下,重型戰鬥機在進行完一個動作後可以迅速加速進入下一個動作,但是輕型和中型飛機就會失去能量,速度起不來,變得笨拙,最後被空空導彈一發收割。

今年的金頭盔競賽,殲10C被殲16擊敗,就是這種中型和重型差距的體現。


戰鬥機是很重的,如果沒有一個速度,那麼他們的機動性能就無法展現,戰機的機動動作需要飛機在進入一個比較高速的階段後才能發揮,否則就是一個無法利用氣流來進行機動操作的鐵疙瘩,因此,在我國的金頭盔對抗中,殲11B戰鬥機稱雄多年,這既是因為他電子設備先進,而且還因為他是重型戰鬥機,殲10就多年被其壓制,無法戰勝。


海事先鋒


單發未必輕型,像殲10、F-16C/D/E/F/V、陣風、颱風都已經是中型機,F-35更是跨入重型戰機行列。雙發也未必重型,例如雙發的米格-29就是輕型戰鬥機,雙發的殲8也只是中型機。在空戰中,單發戰機也未必打不過雙發機,同理輕型機也未必打不過重型機。在過去的實戰中,北越空軍裝備的米格-17這樣的單發戰機就揍下過雙發的重型F-4,超音速的單發米格-21就更令F-4頭疼。而美國、以色列空軍的F-16則在實戰中打下過多架米格-23和米格-25雙發重型戰鬥機。

輕型機能否與重型機的較量,要看是不是同代戰機,即使同代還是不是有技術水平相似的機載系統和武器,作戰體系是否完善,空軍的戰術思想是否先進,飛行員的訓練是否嚴格、作風是否頑強。像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AIM-120C5/7和AIM-9X空空導彈的F-16面對只有脈多雷達、主動雷達制導的AIM-120B和AIM-9L/M的F-15,或者類似F-15的蘇-27,也是有很大優勢的。空戰是很複雜的,除非是那種在各方面對比都很懸殊的,別說輕型單發機無法對抗重型雙發機,就是重型雙發機也很難對抗對方的輕型單發機。(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