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重倉之險:華東市場還能撐多久?

2018年13家新晉千億房企中,華東房企佔了10家。包括陽光城、中南建設、正榮地產、中梁控股、融信中國、祥生地產等。在30家規模超過千億房企中,華東房企也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它們之中,有些是根植於長三角的本土房企,有些則是近年來才將總部搬遷到上海。

華東房地產市場巨大容量和需求,助推了這些房企的規模躍升。翻閱千億房企財報,長三角區域往往都是公司銷售業績的最大貢獻區域之一。

“由於這一區域比較好的市場表現,這一輪行情的確是華東企業增長更快。”克而瑞研究中心總經理林波說。

這也刺激房企進一步加大對該區域的投資。中指院數據顯示,2018年1-12月,長三角區域TOP10企業拿地總額達3037億元,位列首位;中西部和珠三角以2706億元和2041億元分列第二、第三位;環渤海區域拿地總額為1468億元,位居第四位。

長三角和三四線

諸多房企選擇了重倉華東,華東樓市也讓多家房企晉身千億陣營,中梁控股就是典型房企之一。

中梁控股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8月30日,中梁在長三角、中西部、環渤海、海峽西岸、珠三角五個區域擁有316個項目,土地儲備總額為3500萬平方米,其中長三角區域土地儲備為1820萬平方米,佔比高達52%。浙江是其土地儲備最多的一個省份,佔總土地儲備的27.5%。

不僅重倉長三角,而且中梁控股重倉地以華東三四線城市為主。對於三四線城市戰略,中梁控股掌門人楊劍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佈局一二線城市是開大奔,佈局三四線城市是開寶馬mini。你開10輛大奔,我開50輛寶馬mini,我還是大有機會。”

同為浙系房企的祥生地產採取了類似佈局策略,其土地儲備除了一部分位於杭州和南京等二線城市,有八成份額位於三四線城市。

在三四線城市,祥生採取頗具特色的“根據地”策略。一位接近祥生人士向經濟觀察報透露,浙江有10個地級市、50多個縣級市。很多縣級市年銷售額達50億元。

在他看來,由於經濟發達,人均收入較高,浙江三四線城市有天然優勢,適合企業深耕。“在浙江放開做的話,一個省份就能做出千億規模。”

在發跡地浙江諸暨,祥生地產的根據地戰略表現的尤為明顯。2017年,祥生在諸暨銷售額88億元,市場佔比高達52.6%。

2018年上半年,中南建設新增土地儲備面積1138萬平方米,有74%位於三四線城市,僅26%位於一二線城市。

重倉華東也為這些房企帶來豐厚回報。尤其是浙江市場,業績貢獻能力遠超其他省份。

2018年中梁控股和祥生地產銷售業績中,浙江區域均貢獻均排第一位。即便不是浙江房企,近年來浙江區域也逐步發展成這些房企銷售額最大的區域。

閩系房企陽光城崛起於福建,此前大福建區域佔有絕對比例。近年來包括浙江區域在內的長三角區域開始後來居上,2018年浙江區域內部收個銷售超過200億元的區域公司。

同為閩系房企的融信中國有著類似的業績軌跡。2016融信中國杭州區域合約銷售額為82.57億元,業績貢獻僅次於福州;2017年杭州區域合約銷售額為166.71億,佔集團總銷售額的33.19%,取代福州區域成為業績貢獻最大的區域。2018年延續了這一趨勢。

克而瑞企業戰略部總經理劉晨光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這一輪崛起的千億企業,在投資佈局上有很大的共性:首先,戰略上,採取三四線城市快進快出;其次,在市場上行期獲取了充足土地儲備。

深耕和風險

中指院報告指出,長三角作為一個多核心發展的區域,領先的經濟水平、發達的交通以及完善的配套設施吸引著大量優秀人才,再加上長三角城市群推出土地的城市數量較多,土地市場持續火熱,一直被視作房企重點投資的區域。

資深投資客王磊對此有著同樣的感受:“長三角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對人才的吸引力是足夠的,拿杭州來說,每年差不多有30萬的淨人口流入。”2018年杭州賣地金額超過2000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王磊表示,江浙地區居民收入較高,購買力強,這些手握大量現金的高收入群體,也是各地炒房團的主力軍。當年聞名全國的溫州炒房團亦是最佳註腳。這也是長三角區域房地產市場保持熱度原因之一。

劉晨光指出,華東房地產市場的容量足夠大,因此能孕育出大體量企業:“以浙江為例,這裡一年容量大約是1.4萬億,只要佔據了3%的市場份額,就是400多億的銷售額。”在千億房企中,浙江為首的華東區域成為主要業績貢獻地。

但是,機遇的另一面往往伴隨著風險。當一個區域或一個城市受到眾多資本青睞,往往意味著白熱化競爭的到來。2018年將10家房企送入千億陣營的華東市場,2019年還會持續輝煌嗎?

對於任何一個市場,蛋糕的份額是固定的,變化的分食者。隨著越來越多的房企看好華東區域,單個房企拿到的份額也會越來越少。對於以華東為重倉的千億房企來說,業績持續和進一步增長面臨一定壓力。

另一方面,重倉一地也代表著風險性。雖然多數新晉千億房企實現了全國化佈局,但從業績分佈來看,主要還是倚賴單個區域的業績貢獻。一旦該區域的市場呈現下滑,勢必會影響企業整體業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