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堰”概述

十堰市是湖北省下轄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與鄂、豫、陝、渝四省市交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擁有“南船北馬、川陝咽喉、四省通衢”之稱。十堰跨北緯31°30′至33°16′,東經109°29′至111°16′,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195.5公里,2017年全境面積2368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346.16萬人(2017年戶籍人口)

[1]。十堰有著悠久的歷史,東臨“三國”名城襄陽、南望神農架、西依大巴山、北屏秦嶺,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現在的城區於清朝因人們在百二河和犟河攔河築壩十處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9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十堰市(縣級市);1973年,升格為省轄市。1994年10月,成立新的十堰市(地級市)。

十堰市是鄂、豫、陝、渝毗鄰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汽車產業、水電產業、旅遊產業、生態產業成為十堰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十堰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宜居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稱號。

2019年1月,十堰市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古代

十堰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家考古學者在鄖縣青曲的曲遠河學堂樑子上發掘出了古人類顱骨化石,被國際古人類學者認定為直立人,並命名為“鄖陽人”,距今100多萬年,證明十堰地域為古人類的起源地。

中國“十堰”概述

十堰市區(8)

夏朝十堰地域分屬梁州和豫州。今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等地域屬梁州,丹江口屬豫州。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國的領地,先後有庸、彭、微等封國和部落方國在此生存。庸國中心在今竹山上庸北壩地區,彭國中心在今房縣地域,微國中心在今張灣黃龍附近。

西周十堰仍為古方國並存地,有庸、微、麇、鍚、絞、均等國。庸國佔竹山及陝西安康地區,微國在張灣黃龍,鍚國和麇國先後在鄖縣五峰鄉一帶,絞國中心在丹江口習家店鎮,均國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與河南淅川的交界處。

春秋時期公元前611年前後,楚國北略,滅庸、麇後,在庸地設漢中郡,在庸都設上庸縣,十堰地域屬楚,楚與秦在此域設有上庸六縣。楚於公元前611年前後滅庸、麇後,十堰地域屬楚,有上庸六縣。按後承前制的建置規律,從西漢建置中可考楚之“上庸六縣”除有上庸縣外,還有房陵、鍚、武陵、長利、武當五縣。

戰國時期十堰初屬楚國之上庸六縣(上庸、房陵、鍚、長利、武當、武陵)。公元前312年秦張儀取上庸後,十堰屬秦。公元前304年,秦昭王將上庸地還於楚。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後,十堰終屬秦。

[5]

秦朝統一全國後實行郡縣制。十堰分屬漢中郡和南陽郡。十堰地區有房陵縣(今房縣),鍚縣(今鄖縣五峰),武陵縣(今竹溪縣),上庸縣(今竹山上庸),長利縣(今鄖西觀音)屬漢中郡。長利縣(今鄖縣西北),武當縣(今丹江口市)屬南陽郡。

西漢武帝劃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州,置刺史。十堰分屬益州刺史部漢中郡和荊州刺史部之南陽郡管轄。益州刺史部漢中郡轄十二縣,十堰地域有房陵、鍚縣、武陵、上庸、長利屬之。長利縣有鄖關。荊州刺史部南陽郡轄三十六縣,十堰地域有武當縣屬焉。

東漢承西漢建制。東漢長利縣併入鍚縣、武陵縣併入上庸縣。東漢末年,十堰境有上庸郡、新城郡,以及上庸郡之上庸縣、武陵縣,新城郡之房陵縣,西城郡之鍚縣,南陽郡之武當縣。

三國時期,十堰地域屬曹魏之荊州,境域有兩郡八縣。即上庸郡、新城郡、上庸縣、北巫縣、武陵縣、建始縣、房陵縣、昌魏縣、鍚縣、武當縣。兩晉時期,本區域建置有二郡十一縣:即上庸郡、新城郡和上庸縣、安富縣、北巫縣、武陵縣、微陽縣、鍚縣、鄖鄉縣、長利縣、房陵縣、昌魏縣、武當縣。南北朝時期,十堰地區分屬各朝州郡管轄。本域北方諸縣(除北周外)大致是南北朝分界地。(北周轄全境)

隋朝建置為州、縣二級制。煬帝時廢州為郡,以郡統縣。十堰地域分屬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陽四郡。境內有房陵郡和豐利縣,光遷縣,永清縣,竹山縣,上庸縣,上津縣,安福縣,鄖鄉縣,武當縣。武當縣於隋文帝開皇初改為均州,煬帝大業初廢州為縣。

唐朝貞觀年間劃分全國為十道,十堰為山南道所轄。開元時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五道,十堰地區分屬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唐地方為州、縣二級制。十堰地區分屬山南道之房州、均州、商州所轄。境內有房州、均州和房陵、永清、竹山、上庸、武當、鄖鄉、豐利、上津和武陵、安福、堵河。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地區建置基本上承唐代,十堰有房州、均州領房陵、竹山、上庸、永清,鄖鄉、武當諸縣,上津縣仍為商州所轄。

北宋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南宋劃分為十六路。宋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制。十堰分屬京西路南路和陝西路永興軍路。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實行省、府、州、縣四級行政建制。十堰分屬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和陝西行省管轄。十堰地區建置州縣有均州、房州和武當縣、鄖縣(鄖縣之名始此)、房陵縣、竹山縣,上津縣。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十堰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所轄。十堰地域有均州、武當縣、鄖縣、房縣、竹山縣、上津縣。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房縣脩文、宜陽等鄉置保康縣。成化十二年後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縣、鄖西縣、上津縣、竹溪縣,弘治十一年後增保康縣。鄖陽府隸湖廣下荊南道(初治襄陽,後移鄖陽)。明洪武年間,廢武當縣入均州,成化十二年後,均州仍屬襄陽府,此後州無領縣。成化十二年以後,鄖陽府和襄陽府及諸縣統屬鄖陽撫治管轄。[6]

鄖陽撫治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撫左副都御史原傑建鎮,總鎮治所設鄖縣,並在此設有湖廣行都指揮使司、下荊南道。撫治轄河南南陽府各州縣,湖廣安陸府(後為承天府,治今鍾祥市)、荊門州、沔陽州、鄖陽府、荊州府各州縣,陝西漢中府各州縣,以及陝西西安府之商州各縣,四川夔州府各縣。所轄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縣。鄖陽撫治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經歷兩朝共205年,先後有120位朝廷重臣在撫治任職。撫治於明萬曆十八年修纂有《鄖臺志》,今存。

清朝改明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十堰地區仍為鄖陽府,屬湖北承宣布政使司所轄。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鄖西縣六縣。明之上津縣省入鄖西縣。均州屬襄陽府管轄。[5]

近代

民國初期,十堰地區有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保康縣、均縣歸屬湖北省襄陽道管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政府將湖北省劃分為十一個行政督察區。十堰地區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公署設鄖縣。

民國時期,湖北省劃為11個行政督察區,鄖陽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5]

現代

1948年5月,十堰地域各縣屬陝南區。陝南區於1948年6月成立。十堰地域諸縣屬第四地委、專署管轄(南三縣未解放)。四地委、公署下轄鄖縣、鄖西、均縣、上關、鎮安、山陽、白河八縣。

1949年1月,四地委改為兩鄖地委、專署。

1949年7月,兩鄖地委、專署機關從鄖西遷往鄖縣城關。此時兩鄖地委轄鄖縣、鄖西、均縣、竹山、竹溪、房縣六縣。

1950年1月,陝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兩鄖專署隸屬陝西省。

1950年2月,兩鄖地區劃歸湖北省管轄。兩鄖專署改為鄖陽專署並仍下轄六縣。

1952年12月,撤銷鄖陽專署,劃入襄陽專署,後屬襄陽地區。

1965年6月,復設鄖陽地委,併成立鄖陽地委辦事處。7月,設立鄖陽專員公署,公署機關駐鄖縣。8月,鄖陽專區轄鄖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均縣六縣。1967年,鄖陽地區黨委、行政總署遷往十堰。

1969年12月,撤銷“十堰辦事處”,成立十堰市,為隸屬鄖陽地區的縣級市。鄖陽地區轄十堰、鄖縣、均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

1973年2月,鄖陽地區所轄十堰市改為省轄市,地市分離。升格後十堰市轄十堰、茅箭、白浪、大川、東風、花果、黃龍、大峽等八個人民公社。鄖陽地區仍轄六縣。一個機構、一套領導班子、兩塊牌子。鄖陽地區轄六縣不變。

1982年4月,十堰市和第二汽車製造廠實行政企分離,十堰市獨立成立十堰市委、市政府,所轄不變。鄖陽地區所轄六縣仍舊。

1983年,均縣改為丹江口市(縣級市)。鄖陽地區轄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和丹江口市。

1984年5月,十堰設張灣、茅箭兩個市轄區(正縣級)。

1991年,十堰市高新區成立,設管委會,劃茅箭區白浪街道管理。

1994年10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湖北省鄖陽地區、十堰市合併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批覆》,下發《關於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併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通知》,撤銷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併。將原地區所屬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劃歸十堰市管轄。地市合併後的十堰市(地級市)轄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和丹江口市,以及茅箭、張灣兩城區。

1997年,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成立,行使一定的管理職能和權限,行政區劃仍然隸屬於丹江口市。

1991年8月,成立了十堰經濟開發區,是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

[7]

2012年12月,十堰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5]

2014年12月17日,鄖縣成功撤縣設區,掛牌改為鄖陽區[8]

中國“十堰”概述

2013年十堰中心城區全景圖

位置境域

十堰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地處秦巴山區東部、漢江中上游地區,與河南西部、陝西南部、重慶東部等3省市邊境交界。東與湖北襄陽市的保康、谷城、老河口3縣市接壤,東北與河南南陽市的淅川縣相連,北與陝西商洛市的商南、山陽、鎮安3縣相接,西與陝西安康市的白河、旬陽、平利、鎮坪4 縣毗鄰,南與湖北神農架和重慶市的巫溪縣交界。大巴山東段逶迤於南,秦嶺餘脈屏障其北,漢江自西向東穿越全境,全境面積約23680平方公里,地跨北緯31°30′至33°16′,東經109°29′至111°16′,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長約195.5公里[9]

氣候

十堰市地處中緯度地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域內多年平均氣溫15.4℃,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9℃(1996年7月19日),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1.9℃(1976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69.6mm,降雨量多集中在6、7、8、9四個月,降水量達456mm,佔全年降雨量的59.2%。降雨量表現為東南部略多於西北部。區內年總平均降水日數為115-120天,夏季最多(34.5天),秋季略高於春季(分別為32.2天和30.7天),冬季最少(僅15.8天)

[10]

地質

中國“十堰”概述

十堰市風光(20)

十堰工作區地質構造十分複雜,總體地處崑崙—秦嶺緯向構造體系東秦嶺南亞帶,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西翼反射弧,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第二沉降帶中段交接部位。區域性大斷裂將其分割成不同的構造單元,控制性斷裂分別為:①青峰斷裂(Ⅰ):貫穿整個調查區,呈北東東向展布於竹溪風溪至房縣青峰一帶,傾角20°—45°,嚴斷裂帶擠壓破碎、柔皺現象明顯,斷裂破碎帶寬度在30~150m,斷裂破碎帶沿線因斷裂作用構成寬大的角礫岩帶、糜稜巖帶和錯斷形成的構造巖塊。兩側發育走向與主斷裂平行向北緩傾的次級衝斷層,是一條多旋迴發展的斷裂;②竹山斷裂(Ⅱ):呈北西走向,經竹山秦古、寶豐、至房縣與青峰斷裂會聚,區內長130km。斷面傾向北東,形態上俱上陡下緩的鏟狀特徵,剖面上斷面形成疊瓦狀組合,具逆衝或斜衝性質。該斷裂起始於加里東期,並具長期複合斷裂性質,工作區寶豐、房縣盆地均受其控制;③兩鄖斷裂(Ⅲ):呈北西向,穿越工作區鄖西縣東北部,延伸長120km,由一系列平行斷層組成,平面上具分支複合現象,斷面總體傾向北東,傾角40°—75°不等,破碎帶寬20—50m。該斷裂主要活動期為印支—燕山期,第四系亦具活動特點,仍然是丹江口水庫內的發震構造。

十堰市境內以青峰斷裂為界,南屬揚子準地臺區的青峰臺褶束,北為秦嶺褶皺系。其中秦嶺褶皺系區又以兩鄖斷裂、竹山斷裂分別隸屬於金雞嶺復向斜區、武當山復背斜區及北大巴山褶皺區,各區構造形跡差異明顯[10]

地形地貌

十堰市山脈分屬3個系:秦嶺山脈東段延伸到十堰北部,武當山位於十堰中部,大巴山的東段橫列於十堰西南部。這些山脈多由變質岩和石灰岩構成。特點是:山大谷狹,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最高點竹溪蔥坪海拔2740.2米,最低點丹江口市潘家巖海拔87米。十堰市整個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十堰市可分為丘陵、低山、中山、高山4種主地貌類型和河谷平地、山間盆地2種副地貌類型[11]

水文

十堰市河流眾多,共計有2489條。堵河為十堰市最大河流,全長338.6公里,承雨面積12431平方公里,在湖北省中、小河流中僅次於清江,位居第二。漢江是十堰市過境河流,流經鄖西、鄖縣和丹江口市,過境長度216km

[10]

中國“十堰”概述

浙江路及北京路新城區

水資源

根據2017年6月十堰市政府官網顯示,十堰市水資源比較豐富,總量達386.66億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過境客水285.99億立方米,市內自產水100.67億立方米。十堰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14.54億立方米,是市內水資源的重要補給來源。十堰地表水年徑流量90.69億立方米,佔湖北省陸面流徑總量9%以上。多年平均入水量60.6億立方米,是十堰市區工農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漢江是十堰市過境河流,流經鄖西、鄖縣和丹江口市,過境長度216公里,平均匯入丹江口水庫的水量達262億立方米。入庫漢水轉變為巨大的電能送往華中大地,灌溉湖北、河南兩省350萬畝良田。十堰市地下水貧乏,十堰市多年平均流量為9.98億立方米。十堰山泉質量甚優,由於丹江口水庫水質清秀少汙染,跨世紀南水北調宏大工程國家已選定中線方案

[12]

動物資源

根據2017年6月十堰市政府官網顯示,十堰動物分佈具有南北兼有的特徵,野生動物種類資源較為豐富。據調查,十堰市分佈有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具有重要經濟價值或科研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4綱,28目,69科,207種,其中:國家一級10種,金絲猴、梅花鹿、白鸛、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豹、金錢豹、丹頂鶴、林麝等。國家二級40種,分別是獼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大靈貓、鬣羚(蘇門羚、明鬃羊)、小天鵝、鳳頭蜂鷹、鳳頭鷹、松雀鷹、毛腳鵟、草原鵟、草原鷂(鷂子)、紅腳隼、勺雞、黃喉貂、水獺、金貓、河麂、斑羚、鴛鴦、鳶、慄鳶、大鵟、鷹鵰、禿鷲、鵲鷂、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領角鴞、褐林鴞、長耳鴞(長耳貓頭鷹)、拉步甲(昆蟲)、灰鶴、雕鴞(貓頭鷹)、灰林鴞、虎紋蛙(蛙類)、三尾褐鳳蝶(昆蟲)。湖北省重點保護72種,分別是狐、貉、黃腹鼬(黃鼠狼)、狗獾、豬獾、花面狸(果子狸)、豹貓(夜貓子)、小麂、毛冠麂、狍、紅白鼯鼠(飛鼠)、棕足鼯鼠、復齒鼯鼠、赤腹松鼠、豪豬、普通鸕鷀、蒼鷺、大白鷺、中白鷺、綠頭鴨、斑頭秋沙鴨、灰胸竹雞、華東環頸雉、貴州環頸雉、珠頸斑鳩、大杜鵑、小杜鵑、普通夜鷹、短嘴金絲燕、棕腹啄木鳥、家燕、金腰燕、虎紋伯勞、棕背伯勞、黃鸝、黑卷尾、八哥、松鴉、紅嘴藍鵲、灰喜鵲、喜鵲、大嘴烏鴉、白頸鴉、畫眉、紅嘴相思鳥、壽帶、大山雀、藍喉太陽鳥、草綠龍蜥、麗紋龍蜥、脆蜥、王錦蛇、黑眉錦蛇、烏梢蛇、滑鼠蛇、玉斑錦蛇、棕錦蛇、尖吻蝮、中華大蟾蜍、澤蛙、黑斑蛙、湖北金錢蛙、合徵姬蛙、鼬獾、赤麻鴨、環頸雉、紅胸田雞、董雞、白腰杓鷸、丘鷸、普通燕鷗、回聲杜鵑等

[13]

植物資源

根據2017年6月十堰市政府官網顯示,十堰植被因海拔高度呈垂直生物氣候帶:海拔1200米以下為北亞熱帶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常見的樹種有櫟類、響葉楊等;海拔800米以下多為人工種植的馬尾松、杉木以及果樹經濟林等;海拔1200-2000米為暖溫帶落葉闊葉針葉林帶,主要樹種有亮葉樺、水青岡、山楊、漆樹、華山松、巴山松、鐵尖杉等;海拔2000米以上為溫帶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帶、灌木矮林、高山草甸,常見樹種有巴山松、冷杉、紅樺、山楊、杜鵑、竹類及草本植物。據調查資料,十堰擁有木本植物113科,376屬,計1470種。其中喬木702種,灌木644種,藤本12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8種(含亞種變種):珙桐、光葉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水杉、銀杏、蘇鐵。國家二級保護樹種28種:篦子三尖杉、大果青扦、巴山榧樹、榧樹、連香樹、杜仲、閩楠、紅豆樹、厚朴、凹葉厚朴、水青樹、黃連、櫸樹、大葉櫸、紅椿、毛紅椿、川黃檗、鵝掌楸、樟樹、楠木、花櫚木、秤錘樹、香果樹、秦嶺冷杉、喜樹、黃杉、金錢松、華南五針松。地方重點保護植物6種:七葉樹、剌五加、蠟梅、麥吊雲杉、巴東木蓮、紫莖。十堰農作物種類繁多,農業物產十分豐富。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薯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大豆、蓖麻等;豆雜糧作物有馬鈴薯、綠豆、紅小豆、蠶豆、豌豆、高粱、慄谷、大麥、蕎麥、山藥等;棉麻作物有棉花、苧麻等;主要蔬菜作物有大白菜、蘿蔔、黃瓜、辣椒、番茄、包菜、花菜、芹菜、茄子、南瓜、冬瓜等;特色作物有黃姜、魔芋、茶葉、柑桔、菸葉、絞股藍等;食用菌類有黑木耳、香菇、平菇、金針菇等;主要中草藥植物有柴胡、草決明、桔梗、川烏、留蘭香、天麻、黨參、白朮、板藍根、玄參、獨活等。此外,還盛產竹筍、香椿、蕨菜等武當山珍系列產品

[14]

礦產資源

根據2017年6月十堰市政府官網顯示,十堰市已查明礦產共有54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33種,礦床、礦(化)點共計800餘處。其中大型礦床22個,中型礦床19個,小型礦床34個。通過地質工作已普查、詳查礦區160處,勘探礦區12處。礦產類型涵蓋與工農業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金屬、非金屬、能源、水汽四個大類。包括:貴金屬礦金、銀、鉑、鈀、鈾礦;有色金屬礦銅、鉛、鋅、鉬、鎳、鈷、汞、銻等;黑色金屬礦鐵、鈦、釩、鉻、錳等;稀有稀土金屬礦有鈮、鋯及輕稀土元素等;能源燃料礦產有煤、石煤礦等;冶金輔助原料礦有白雲石、石灰石、石英岩、鋁土礦等;化工原料礦有硫、磷、重晶石、含鉀岩石;建材礦產、寶玉石及其他非金屬礦包括板石、石棉、粘土、石灰岩、大理石、綠松石、礦泉水等。在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中,鈮、稀土、釩、石煤、鋯石、瓦板石、綠松石等7種礦產的儲量居全省首位,銀、金、銻、鉛、鋅、銅7種礦產的儲量居全省第二、三位,磷、煤、鈦3種礦產居全省7—10位。按礦產分類,十堰市礦產有六大類:(1)貴金屬礦產。主要是金和銀,其次有少量的鉑、鈀礦。已知銀、金礦床(點)72處,其中大型銀金礦床1處,小型金銀礦床12處;有砂金礦床中型1處,小型7處。地質普查評價儲量:金(金屬量)45噸,銀(金屬量)2093噸;已探明儲量:金32 噸,銀1620噸;(2)稀土金屬礦產。主要礦種為鈮──稀土礦,次為鈮鉭礦、鍶、鍺、鈾釩鉬礦,計有大型礦床2處,礦(化) 點27處。十堰地區鈮、稀土資源豐富,截至1990年底,探明儲量在全國分別列第二、第三位;(3)有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共有十三種礦產,十堰市已發現銅、鉛、鋅、銻、汞、鎳、鈷、鉬、鋁、鎂等十種。已查明大型伴生礦床5處,中型3處,小型9處,礦(化)點150處,全地區六縣市均有分佈。全區已初步探明的有色金屬儲量(金屬量)為:銅10787噸、鉛37731噸、鋅135543噸、銻4580噸、伴生鉬礦2465噸、鎳998噸、鈷119噸,金屬鎂(MgO)地質普查儲量超過2000萬噸;(4)黑色金屬礦產。十堰市黑色金屬礦產有鐵、釩、錳、鈦四種元素、十一個礦種,共發現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7處、小型礦床2處、礦(化)點217處。已探明鐵礦儲量85164.10萬噸;(5)能源礦產煤、石煤及伴生釩礦。十堰市煤資源豐富,以下古生界石煤為主,兼有其他年代煤。石煤地質儲量195000萬噸,探明儲量16197.7萬噸,查明煤及石煤礦產地95處;石煤釩及釩鉬礦床中型5處,小型1處,礦(化)點19處;(6)非金屬礦產。除煤礦資源外,初步查明有八類,三十餘個礦種,礦產地214處,大型礦床18處

[15]

土地資源

根據2017年6月十堰市政府官網顯示,十堰市土地總面積236.74萬公頃。其中,農業用地196.93萬公頃,建設用地8.56萬公頃,未利用土地31.27萬公頃。在農業用地中,耕地0.69萬公頃,佔十堰市土地總面積8.74%;園地4.99萬公頃,佔十堰市土地總面積2.11%;林地162.64萬公頃,佔十堰市土地總面積68.7%;牧草地1.93 萬公頃,佔十堰市土地總面積0.82%;其他農用地6.68 萬公頃,佔十堰市土地總面積2.82%。在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工礦用地5.36 萬公頃,佔十堰市土地總面積2.26%;交通運輸用地0.47萬公頃,佔十堰市土地總面積0.20%;水利設施用地2.73萬公頃,佔十堰市土地總面積1.15%。在未利用土地中,未利用土地26.46萬公頃,佔十堰市土地總面積11.17%;其他未利用土地4.80萬公頃,佔十堰市土地總面積2.03%[16]

中國“十堰”概述

十堰城區

人口

2013年,十堰市公安戶籍總戶數118萬戶,戶籍總人口346.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7萬人。其中男性182.8萬人,女性163.9萬人。年末常住人口336.7萬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6.8‰。

2016年,十堰市公安戶籍總戶數119.42萬戶,戶籍總人口347.50萬人,其中男性183萬人,女性164.5萬人。年末,十堰市常住人口340.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84‰。[17]

民族

十堰市是湖北省散雜居少數民族工作重點地區之一,有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44個少數民族成分。2016年,十堰少數民族人口為2.25萬人,佔十堰市總人口的0.65%,其中回族人口1.9萬人,分佈在十堰市八縣市區、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18]

中國“十堰”概述

遠眺十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