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自我欺騙”以及愛找“背鍋俠”的模式?


如何走出“自我欺騙”以及愛找“背鍋俠”的模式?



都是因為XX,這個事才沒有做成。

都是因為XX,我才變成這樣。

都是因為XX……

這個句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吧。這個XX有時候是同事、家人、朋友或者是不相干的人。我們有時候就是那個XX,不過,更多時候,我們是說這句話的人。


最近,我就遇到一起這樣的事件。朋友A君和B君年初一起合夥創業,年底一合計,發現公司十個項目有九個在虧錢。A君說,都是因為B的拖延、謹慎,才造成這個局面。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


為什麼這樣呢?人的本性大概就如此

:總是會合理化自己的偏見,以及喜歡為自己的挫折找背鍋俠。這一點,在一本名叫《說服的技巧》就有提到過。在我最近讀的另一本書《有毒的邏輯》裡有了更多的說明,書中提到這樣幾點:我們都喜歡泛泛而談,很少審慎思考,而是用情感、情緒、偏見、好惡、希望來代替深入思考。喜歡把特殊事件進行普遍化(天下烏鴉一般黑,所有人都這樣)。



這兩本書都從概念上給了很好的總結,但我這樣列出來,仍然不能具體地說明“找背鍋俠”的問題。直到我讀到了這本《別找替罪羊》,它提出的一個更簡潔明瞭的說法:自我欺騙。更直白地說,我們“在盒子裡”。




如何走出“自我欺騙”以及愛找“背鍋俠”的模式?




一、如何進入盒子裡的?


什麼叫在盒子裡?就是與外界切斷,對他人的建議非常牴觸,把自己封閉、讓自己盲目。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我們又不傻,為什麼要自己進入“盒子”裡呢?沒錯,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們是在不自知的情況下進入這個叫自我欺騙的盒子裡的。


書中主角湯姆講了這樣一件事:他的兒子大衛在四個月的時候,經常在凌晨大哭。他覺得應該做點什麼,起床去哄兒子,讓妻子南希可以好好睡覺。但是他一次都沒有行動過。


他本來想為妻兒做點什麼,但是行為和內心恰恰相反。這一舉動,書中定義為“自我背叛。”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湯姆是這樣看自己的:他認為自己工作也很累、為家裡付出、自己很重要。哄孩子的事就是妻子南希的事,相反,南希做得不夠好,不體貼。


所以,自我背叛的特徵展現出來了:

1、想為別人做點什麼,卻不行動。

2、開始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

3、當我以一種自認為正確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時,現實並非如此。

4、就這樣,“我”進入了盒子裡。


進入盒子裡,自我欺騙和自我背叛同時產生,並會出現了這樣的連鎖反應: 放大別人的錯誤,放大自己的優點。放大所有能為自我背叛提供藉口的事物的重要性,遷怒於他人。


想想看,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是不是有這樣的時刻?你知道某個資源可以幫助到你的朋友,你卻沒有提供。你知道早一點回家可以多陪伴你的伴侶,你卻拖延到深夜才回去……諸如此類的現象,都可以列為在盒子裡的“自我背叛。”


如何走出“自我欺騙”以及愛找“背鍋俠”的模式?



二、盒子裡的共謀


當我們不自知地進入了盒子裡後,盒子就會成為我們的特質。比這更糟糕的是,在盒子裡的我們,還會促使別人進入這裡。這種現象,稱之為共謀。


舉個例子。無論是電視劇裡還是現實生活中,當一個妻子認為自己的老公有不忠的行動,她就會為這一個想法找出無數“證據”,最終,這個出軌的行為就會坐實。工作中也是一樣,上司總是覺得下屬不能獨當一面,沒有責任感等等,這個下屬也一定做不出什麼好成績出來。


這一系列現實列出,你一定會想到“墨菲定律”其中的一條:當你認為事情會向壞的方向發展,那它一定會向壞的方向發展。


子裡的共謀也是如此。當我們處在帶著偏見和傲慢的盒子裡時,就會刺激別人去做自己一直抱怨的事,並希望自己的盒子通過這個惡性循環繼續維持下去。


正如書中所說:“只要身處盒子中,我們就會產生一種需求,而這種需求必須用別人糟糕的行為來滿足,這樣一來,我們的盒子會促使別人用更多的消極行為來回應我們,即便這些行為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糟糕。”


想想看,為什麼有些女生總是遇到渣男,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工作夥伴又總是不靠譜,除去真的是有壞人存在這一點來說,很多時候,圍繞在我們身邊哪些不負責的、差勁的、掉鏈子的人,是不是被我們拉進了自己的盒子裡呢?


這麼一說,雖有些陰謀論調,但真的值得我們反思、改變。



如何走出“自我欺騙”以及愛找“背鍋俠”的模式?


三、跳出盒子的方法


“在思考怎麼進出盒子裡,就已經走出去了。”

從字面意思上來說,這個方法說了就像沒說一樣對吧?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細想,事實就是如此啊。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保持覺知。”就是說,當你在刷抖音時,你知道你在刷它,當你在看綜藝節目時,你知道你在看它。而不是被它們帶跑,不知停歇。同理,當你意識到你在盒子裡,你就會意識到你放大了別人的錯誤、你在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你在找背鍋俠。



陷入這個盒子困境,我們都會想著掙扎逃脫。先不要忙,注意不要做這些事:

1、試圖改變他人。

2、和他人搞好關係。

3、置之不理。


書中給出一些正確的引導方法:

1、意識到自己已經在盒子裡了。

2、把他人當作平等人的來對待,放下自己的偏見。

3、承擔自己的責任。

4、不要責備他人,也不要為自己找藉口。

5、不要關注別人做的錯事,關注你自己能做什麼正確的事。

6、在自己的生活中貫徹這些原則。



如何走出“自我欺騙”以及愛找“背鍋俠”的模式?



寫在最後


作為一本工具書,《別找替罪羊》的表達方式別出新裁,它沒有像工具書貫有的直接講道理、給方法的形式,而是用講故事的方法,將以上一系列的“進入盒子+盒子裡的共謀+跳出盒子”,融入到書中的兩個主公翁巴德和湯姆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在具體的事例和情境中,讓讀者深入其中去理解體會。


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的作者並不一個人完成,而是一個協會的作品。這個協會叫美國亞賓澤協會,它是一家管理培訓與諮詢公司,由來自商業、法律、經濟、心理學、哲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的專家組成,曾幫助過谷歌、微軟、波音、耐克、雀巢、美國海軍等上百個知名企業、組織,解決人事問題,提升利潤。


這本書本來是作為解決職場問題的書,但是,讀過後,會發現書中所講到個人思維偏見、困境,是在家庭、生活、社交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因此,它也值得我們藉此方法來跳出自己的盒子。



當然,書中所講的方法,並非一勞永逸。我們時不時地都會被困其中,保持覺知,打破它的限制,放下自己的傲慢和偏見,才會創造更多更好的舒暢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