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首府之前叫迪化,後來為何要改成烏魯木齊?

邱名幸子


其實烏魯木齊的名字更早一些,應該是烏魯木齊先改稱迪化,後來迪化又改稱烏魯木齊。

城市改名的例子並不鮮見,近現代以來,一批古色古香極具歷史文化內涵的城市紛紛改名,而每一次改名背後都有歷史因素和人文內涵,烏魯木齊這座城市的名稱也是如此。

新疆的人文歷史十分悠久,但這裡遠離中原,環境惡劣,人煙稀少,很長時間不受中原政權控制,直到西漢時漢武帝經營西域,這裡才逐漸接受漢文化的浸潤和洗禮,與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繫日益密切,並藉由絲綢之路的影響逐漸發展起來,當地居民也開始構建城市。

隋唐時期,絲綢之路高度發達,特別是絲綢之路“新北道”開闢以後,烏魯木齊正處在新北道要衝之地,人口和城市規模迅速增長。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設庭州,下轄4縣,現在的烏魯木齊當時就屬輪臺縣,唐代邊塞詩中經常出現輪臺的名字。

歷史上開始出現“烏魯木齊”這個地名,是在清朝乾隆年間。

1755年,乾隆平定準噶爾叛亂,完全控制了新疆地區,乾隆親自給這一片廣袤的土地取名為“新疆”,意思是"新開闢的疆土",同時又在九家灣一帶屯兵墾荒,建築城池,取名為“烏魯木齊”,古準噶爾語的意思是“優美的牧場”。

但後來隨著城池的擴建,乾隆帝覺得“烏魯木齊”的名稱不夠霸氣,而且取自古準噶爾語,無法體現皇帝的權威和教化,於是給城池取了一個新名字——“迪化”。

迪化出自漢語,意思是"啟迪教化",乾隆希望通過“啟迪智慧,教化禮儀”,讓維吾爾族人懂得文明,知道敬畏,服從中央,藉此表達維護國家統一和平的意願。

迪化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2月1日,迪化更名為烏魯木齊,確切地說是“恢復使用”烏魯木齊這個名字。

至於迪化為何更名,作者認為主要考慮民族團結的需要。

新中國在新疆實行民族自治,迪化這個名字出自漢文化,含有“文明教化野蠻”的意思,似乎有歧視之意,與民族平等原則背道而馳;烏魯木齊的意思更有美感,且出自維吾爾族文化,把迪化恢復為烏魯木齊,更尊重維吾爾族人民的歷史,更能體現民族平等和團結原則。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認為迪化和烏魯木齊哪個名字更適合呢?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烏魯木齊”這個名字比“迪化”還要早。

跟大家的習慣性認知有所不一致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很多地名都是蒙古語命名的,像奎屯、昌吉、烏蘇、喀納斯等。這是由於在元朝時新疆地區是察合臺汗國的領地,一直到明清時期,北疆一直是衛拉特蒙古的範圍,擁有蒙古語的地名也就不足為奇。

“烏魯木齊”就是個蒙古語名字,原意是:水草豐美的牧場。明代時把這裡叫做“委魯母”,這應當也是烏魯木齊的另一種音譯,清朝前期直接改稱為更準確的“烏魯木齊”。

乾隆時期,先是發兵征服了北疆的準噶爾部,又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統一新疆後,開始移民屯邊、開發新疆的進程,從內地調來很多移民來到烏魯木齊周邊,維族、哈薩克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也迴流到以前衛拉特蒙古人原先的領地。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烏魯木齊城被命名為“迪化”城,迪化具有“開導教化”之意,乾隆之所以起這個名字,無非是宣揚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教誨作用——你們以後一定要服從王化,不能學衛拉特蒙古人那樣老是裹亂。乾隆要是漢族統治者,一頂“大漢族主義”的大帽子一定會藉此扣到他的腦袋上。

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清政府為了加強西北地區的統治,在新疆地區建省,省會就定在了“迪化”城,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之初,也一直延續了這個叫法。

在借鑑了蘇聯的少數民族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自治區制度,為了加強民族大團結,強調各民族平等,1954年,容易引發“教化”歧義的“迪化”作為城市名稱被棄用,重新改回烏魯木齊,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式成立,烏魯木齊成為自治區首府至今。

呼和浩特的舊城在明朝被稱作“歸化”,康熙時期的新城叫“綏遠”,清末合稱“歸綏”,無論是“歸化”、“綏遠”還是“歸綏”,也都帶有與“迪化”含義一脈相承的“教化安撫”之意。

這一批改名的可不僅是這兩座城市,乾隆定名的懋功縣被改為小金,靖化縣改為大金,孚遠縣改為吉木薩爾,綏來改為瑪納斯,鎮西改為巴里坤,安東改為丹東,宣威改為榕峰,鎮南關先是改為睦南關,後又改為友誼關。

以上地名,只有雲南的宣威成功改了回來。


歷來現實


那時改了很多名字,比如歸綏改為呼和浩特,鎮南關改為睦南關,安東改為丹東,雲南宣威縣改為榕峰縣。

基本上,地名凡含有“綏”、“化”、“平”、“鎮”、“宣”這類彰顯中央王朝、華夏文明影響力所及之字眼者,都被更改了。

還有一點,在準格爾被消滅以前,新疆一直是蒙古的地盤、藏傳佛教的地盤,所以烏魯木齊是蒙古語。


解憂時間


烏魯木齊這個名稱是早於迪化這個名稱的,1755年清軍在九家灣一帶築壘屯兵,並根據古準噶爾蒙古語將此地命名為烏魯木齊。迪化則是清朝乾隆皇帝於1763年第二次平定準格爾叛亂後起的名字。迪化的本意是“開導教化”,乾隆皇帝取名迪化的本意是:給當地少數民族開導文明的風尚,藉此期望此地的人們從此有尊王服從之心,不再反叛。烏魯木齊是古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1954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將迪化恢復原名為烏魯木齊。

烏魯木齊市位於亞歐大陸腹地,地處天山北坡,準噶爾盆地南緣,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內陸城市。烏魯木齊市三面環山,地勢東南高而西北低,海拔680米~920米,亞洲大陸地理中心(簡稱亞心)位於烏魯木齊縣永豐鄉包家槽子村境內。烏魯木齊地區共有河流46條,分別屬於烏魯木齊河、頭屯河、白楊河、阿拉溝、柴窩堡湖5個水系,全部都是內陸河。烏魯木齊夏天十分的熱(30多度),冬天又十分的冷(負十度以下),不過熱是乾熱而非悶熱,躲在樹下面就涼快了,冬天在有曖氣的房間裡也十分的溫暖。

烏魯木齊人口約311.2萬人,其中漢族約233萬人,佔總人口的75%左右。烏魯木齊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除了漢族外還有維吾爾、回、哈薩克、滿、錫伯、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俄羅斯、達翰爾族等51個少數民族。烏魯木齊市內還集中了全疆的優質高等學府,比如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醫科大學、新疆師範大學、新疆財經大學等21所高等院校,為國家培養了不少人才。烏魯木齊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穩定,冬暖夏涼,是一座適居城市。


大秦鐵鷹劍士


“迪化”是烏魯木齊的曾用名,這個名字是乾隆皇帝定的。乾隆徹底平定準噶爾汗國後,將新疆地區納入清朝版圖,並設立伊犁將軍總管其地。乾隆為了使這裡的老百姓從內心歸順清朝,並希望新疆長治久安,遂定名首府為“迪化”,有“啟迪教化”的意味。

新中國成立後民族平等再叫迪化有些不妥,所以改名為烏魯木齊。烏魯木齊不是維語,而是蒙語美麗的牧場之意。

與之類似的還有歸化城和綏遠城,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歸化城是呼市舊城,綏遠城是乾隆時期新修的八旗駐防城。歸化的意思很明顯了,綏遠的意思是安撫遠方。清末設立綏遠廳後改名為歸綏城。1954年,改名為呼和浩特市,意為蒙語“青色的城市之意。”

還有殺虎口,以前是明朝邊境叫“殺胡口”,清朝建立後不能再殺胡了吧,所以改名。還有不遠的平魯區,明朝時候叫“平虜鎮”,清朝改名。


石頭說歷史


“烏魯木齊”是蒙古語舊稱,意為“優美的牧場”,清代更名“迪化”,建國後為尊重少數民族傳統,恢復了原本的稱呼

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截止2017年,在籍人口222萬,常住人口350多萬,是新疆地區最大的城市。

新疆地區普遍缺水,而烏魯木齊則如通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境內有大小46河流經過,其中烏魯木齊河是該市最大的水源地,為烏魯木齊市提供了主要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

(遠眺烏魯木齊)

除了地表水較為豐富,烏魯木齊地下水資源也較為充足。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就有文明,這就使得烏魯木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

在西漢中央政府首次控制烏魯木齊地區時,這裡共有13個遊牧部落,史稱“十三國之地”。西域都護府設立後曾在此派兵屯田。

到了東漢時期,車師國控制該地區,並在這裡築城,成為烏魯木齊建城之始。

漢代以後,中原王朝陷入內亂,喪失對西域的控制。直到唐朝滅東突厥之後,漢人才重新控制了該地區。

唐朝政府在烏魯木齊東南部重新修建了輪臺城,隸屬於庭州,並延續了漢代的屯墾政策。

唐朝前後控制西域長達150多年,即便是在安史之亂後,仍舊維持了對西域很長時間的統治。後來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帝國乘唐帝國衰落佔據西域,唐軍這才撤出該地。

此後,烏魯木齊和整個新疆又經歷了回鶻人和契丹人的統治。

在蒙古帝國崛起後,烏魯木齊地區成為蒙古帝國的疆土,並長期處於蒙古人的統治之下,前後長達500多年。

明代中期以後,蒙古瓦剌部崛起(清代稱厄魯特部)。到明末清初,厄魯特蒙古的一支準噶爾部逐步強大,佔領了今天的蒙古國西部、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整個新疆地區。而“烏魯木齊的這個名字就來源於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

(烏魯木齊郊外,草場遍佈)

準噶爾蒙古和東面的大清帝國為爭奪東亞的霸權打了近一百多年的仗。到1757年,在乾隆時期被清軍徹底攻滅。

清帝國佔領新疆後,在烏魯木齊築城開市,“烏魯木齊”也正是成為這個城市名稱。

1763年因人口增多,烏魯木齊開始擴建。竣工後,乾隆帝將烏魯木齊更名為“迪化”,意為“啟迪教化”,以彰顯自己施文明於“蠻夷”之功。

此後,迪化成為八旗駐地,雖然已經改名,但該地的八旗長官仍稱“烏魯木齊都統”,以制衡伊利將軍。(清代佔領新疆前期,軍政駐地是西部的伊利,伊利將軍是全境最高軍政長官)

1884年,新疆設省,以迪化為省會,成為新疆的政治中心。

(清代新疆地圖)

民國建立後,“迪化”這個名稱得到沿用。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推行民族大團結政策,對於“迪化”這個帶有歧視性的名稱決定不再採用。

1954年2月1日,中央政府正式停止“迪化”一詞的使用,恢復舊稱烏魯木齊,並使用至今。


千佛山車神


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意為“優美的牧場”,烏魯木齊最開始的稱呼就是烏魯木齊,在清朝時期和民國叫“迪化”,這個名字是清乾隆皇帝取的,征服準噶爾叛亂後,是“啟迪教化”的意思,是希望不要再有叛亂。新中國成立,要有新的寓意,1949年,新疆解放,1954年2月1日,迪化恢復原有的名稱烏魯木齊。




還是烏魯木齊比較有新疆特色,更好聽,烏魯木齊是新疆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總面積142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1.96萬人(截止2016年末),轄7區1縣,天山區、新市區、米東區、沙依巴克區、達坂城區、頭屯河區、水磨溝區、烏魯木齊縣,擁有紅山公園、水磨溝景區、閱微草堂、南山風景區、天山大峽谷等旅遊勝地。2017年12月,入選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赤道與北極2017


首先應該搞明白迪化、烏魯木齊這兩個地理名詞在歷史上的聯繫,它們並不是簡單的先後取代的關係。

烏魯木齊在清乾隆以前一直是準噶爾汗國故地,屬二十一昂吉之一,由準噶爾臺吉噶勒藏多爾濟負責管轄。清朝編纂的《西域圖志》對此記載道:“烏魯木齊……舊為準噶爾庫本諾亞特部遊牧處,亦噶勒藏多爾濟之遊牧之所”。

那麼,這片土地的範圍到底有多大呢? 清中後期擔任烏魯木齊都統的官員永保在他所著的《烏魯木齊事宜·疆域》中這樣寫道:

烏魯木齊至京八千六百里。東界哈密所屬之南山口計程一千五百七里,西界伊犁所屬之胡素圖布拉克臺計程一千五十五里,南界喀喇沙爾所屬之蘇巴什臺計程八百里,北界塔爾巴哈臺所屬之烏爾圖布拉克計程八百三十五里。

很顯然,清代的烏魯木齊並不是一座孤立的城市,它其實是一片範圍極為廣闊的區域。因此,烏魯木齊與迪化之間本質上是包含的關係,前者所轄地理及行政單元包括:巴里坤、古城、吐魯番、庫爾喀喇烏蘇暨鎮西府、迪化州所屬縣廳等。在這些地方上發生的事宜,均受到烏魯木齊都統的管束。

迪化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在原有舊土城的基礎上,拓展建成的城池,竣工時乾隆命名曰“迪化”。這就是所謂的烏魯木齊漢城,滿城則為“鞏寧”城,兩城夾河流相對。迪化城內設綠營提督。另外,迪化城及州製出現後,烏魯木齊仍然是天山東路的行政單位,清朝在此設立的烏魯木齊都統一職保持到清末新疆籌備建省以前。

光緒十年(1884),清廷決定設立甘肅新疆省,為溝通內地與新疆,故定迪化為省會,自此迪化城成為新疆的政治中心。


HuiNanHistory


新中國成立後,有好多地名改了,一是帶有歧視的地名,比如綏遠市改為呼和浩特市,迪化市改為烏魯木齊市,二是文字難認識的字,比如周至的至,應該是庢。彬縣的彬應該是豳,戶縣的戶應該是鄠字。三是邊疆地區為了友誼,比如丹東市,民國時期叫安東,鎮南關現在友誼關。


太興真人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烏魯木齊憑啥叫烏魯木齊,意思就是優美的牧場,但優美牧場太嚴過其實,第一在幾十年前烏魯木齊最多也就是方圓不到十公里的一灘地,裡面有一些草和樹充其量也就是個荒草灘,除了這方圓十公里之外全是戈壁灘,從現在就能看出,你看烏魯木齊這幾年發展的地方都是戈壁灘沒有草沒有樹更沒水,這麼多綠色的樹木應該都有這幾年城市建設後栽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