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20世紀80年代的楊柳青“三不管兒”

清代,楊柳青地處天津、靜海、武清三縣交界,北部屬於武清縣,大寺衚衕以東屬於天津縣,大寺衚衕以西屬於靜海縣。那是,三縣交界處往往是誰都不管的地方。於是,東起大寺衚衕,西至紅萬字會衚衕的後大道的這一段被俗稱為“三不管兒”。


憶20世紀80年代的楊柳青“三不管兒”


80年代“三不管兒”俯視圖

曾經,楊柳青的“三不管兒”非常繁華,諸多商鋪、娛樂場所聚集於此。坐落於“三不管”的書場就有兩家——金家書場、李家書場,另外還有楊柳青戲園子(後來改為楊柳青影劇院)。本鎮的評書演員有杜慶雲(藝名杜慶)、廉金波等常在此獻藝,著名藝人駱玉笙、王毓寶、田連元等也曾來此演出。我太姥爺家的商鋪寶勝號就在紅萬字會大街與後大道交口,也就是“三不管兒”西段南側把角處。

憶20世紀80年代的楊柳青“三不管兒”


憶20世紀80年代的楊柳青“三不管兒”


紅萬字會衚衕舊景

“三不管兒”太早的樣子我不知道,但我從小長在這裡,上學也挨著這裡,對這裡印象深刻,有很深的感情。此文把我記憶中的“三不管兒”寫出來,與大家共同追憶家鄉的舊時面貌。

20世紀80年代,寶勝號已經成為民宅,它對面,也就是萬字會衚衕北段東側是一個小雜貨鋪,80年代時當然是國營的。小時的印象舊時去那裡買桔子汁,玻璃瓶的,像後來的山海關汽水,回家兌水喝。挨著它,做南朝北是土產商店,賣笤帚、簸箕、水缸等。挨著土產商店是中國人民銀行。那是的人民銀行是有存取款業務的。這好像是改革開放後楊柳青第一個銀行吧?銀行東側是公共廁所。這個公廁雖然是旱廁,但是最早使用陶瓷廁具的。有的小孩上廁所跑老遠也要到這裡拉屎,因為覺得這裡乾淨。廁所東側是康樂衚衕。

康樂衚衕東邊,80年代初是一座理髮館。小時候覺得那裡非常大。挨著理髮館是一個製鞋工廠。後來,印象裡理髮館和工廠都改成民宅了。


憶20世紀80年代的楊柳青“三不管兒”


楊柳青照相館

在往東,後大道41號是楊柳青照相館。楊柳青照相館為1956年本鎮幾家照相館走公私合營道路成立。原位於大寺衚衕21號的渤海照相館改為楊柳青照相館一部,另在估衣街設二部。後兩部合併遷後大道41號門市部。該照相館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為楊柳青鎮唯一照相館,楊柳青人對其有很深的感情。80年代時,照相館一樓櫥窗裡經常陳列著一些照片,雖然多是人像照,但各種造型、衣著,也足以吸引孩子們的目光了。那時,每次走到照相館,我都要流連很久。

記得照相館東邊是藥店。那時,雖然有西藥,但那裡有中醫坐堂,中藥櫃檯佔了好大比例,也最吸引我。中藥抽屜上寫著藥名,抓藥用小戥子,特別是蛤蚧、蛇,甚至梅花鹿的標本對那時的孩子來說就是開了眼界。後來,藥店改為了商場。

憶20世紀80年代的楊柳青“三不管兒”


“三不管兒”舊景——商場位置80年代是藥店,遠處是照相館。

藥店的東邊是金家衚衕,舊時金家書場就在這裡。1957年年輕的田連元就在這裡演出燈花場。休息時,他去離此不遠的王家店衚衕看風雲老會的師兄們的架子。他自己也拜風雲老會的會頭岳家林為師學武術。還與楊柳青的評書演員廉金波的兒子廉萬春成為好朋友。2013年,我去田連元先生家看他時,他還問我他當年說書的書場還在不在。

印象裡,金家衚衕東側是民宅,80年代後期改為商店,好像還有的民宅做過包子鋪。再往東就是大寺衚衕了。大寺衚衕道東,後大道南側,80年代後期到2000年,是隻英英理髮館,90年代理發常去那裡,如今這家理髮館不知道還幹不幹?

憶20世紀80年代的楊柳青“三不管兒”


“清茶舍”

大寺衚衕道東,後大道北側是“清茶舍”。我的印象裡,那裡一直是雜貨鋪。

大寺衚衕道西,後大道北側,80年代初是大眾食堂。印象裡那裡極其簡陋,黃油漆的門窗,內外牆壁都被煤煙燻黑。也許是因為80年代初,楊柳青一共也沒有幾家食堂(還有工農兵食堂、回民食堂)的原因,記憶中這裡的早點很好吃。第一次吃鍋巴菜就是在這裡。

大眾食堂西側是楊柳青影劇院。這裡曾經是楊柳青的戲園子,很多名角曾在這裡演出。劇院有戲臺,可以演戲,也可以作為會場。小學時多次學校的聯歡就在這裡。80年代,楊柳青只有楊柳青影劇院和群眾電影院兩個電影院。那時的文化娛樂活動還不多,晚上影劇院門前總是聚集很多人排隊買票、等待入場。門前櫥窗裡的電影海報也會吸引孩子們圍觀。《哪吒鬧海》《畫中人》《黑三角》《海外赤子》《少林小子》《瓜棚女傑》……在那裡看電影的情形至今記憶猶新。

影劇院西側是“七姐妹”商店。據說這裡最早是七個女同志幹起來的,故名。這是小時候最愛去的地方。印象裡,店內西面是糕點櫃檯,北面是菸酒、罐頭櫃臺等,東面賣水果。後來,東面在夏天時賣冰淇淋、雪球等冷食。第一次是雪球就是在這裡。小時候覺得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了。

“七姐妹”西側是“後百”。 楊柳青人以南為前,以北為後,相對於位於估衣街北側,靠近曹家衚衕南口“前百”(正式名稱為“楊柳青第二百貨商店”),這家1956年由花紗布公司改成的百貨公司(副食商場),被俗稱“後百”。印象裡店內西面賣油鹽醬醋,後來挪到北側。西面改為賣醬製品。其他還賣什麼實在想不起來了。但它的面積要比“七姐妹”大很多。


憶20世紀80年代的楊柳青“三不管兒”



憶20世紀80年代的楊柳青“三不管兒”


楊柳青商城舊景(這是新華路一側的照片,未能找到後大道一側的)

90年代初,“後百”“七姐妹”“影劇院”“大眾食堂”被拆除,建成楊柳青商城,到2000年,商城也被拆除了。

“後百”西側是管家衚衕。印象裡衚衕口到後大道這塊很開闊,形成一個小廣場。記得小時候,一些人在這裡用幾輛卡車搭臺唱樣板戲。後來這裡做過自行車存車場。

管家衚衕西側是民宅。《憶20世紀80年代楊柳青的元宵節》一文中所寫的掛走馬燈的就是這裡。再往西,坐北朝南,正對著紅萬字會衚衕的是一家國營肉鋪。80年代,因為改革,人們的生活好了起來。大人經常打發孩子去那裡買三毛錢、五毛錢的肉炒菜吃。有時則是讓孩子去“後百”換瓶醬油,買瓶醋,而孩子們也非常樂意做這些事。

在來回跑腿中,在徜徉瀏覽中,在零食美味中,“三不管兒”充滿了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的溫馨與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