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平师,我的忆


我的平师,我的忆


平凉师范学校,始建于1918年5月18日,曾一度是一所陇上名校,可惜在时代的激流涌进中悄然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平凉师范,在那些年代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他们毕业后纷纷走进平凉各县市的乡村和城市校园,支撑起了平凉教育群星灿烂的天空,这不能不说功莫大焉。

平凉师范,在那些年造就的学子,功底扎实,吹拉弹唱、书法绘画、体育舞蹈无所不能,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能力强,能胜任不同学科的教学,成为平凉教育强大阵容的中坚力量,这不能不说是母校平师无比的荣耀和骄傲。


我的平师,我的忆


1985年初中毕业的我,先通过预选考试,继而参加了中专招生的正式考试,幸运地拿到了平凉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从此以后我便与这所学校有了不解之缘,也因为在这所学校读书,为我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从母校平师毕业整整30年了,三十年里母校的花开花谢、师生更替、几经重建,虽然期间经历了很多变化,然而留在我心中的那个母校依然记忆犹新,使我无数次梦绕魂牵,成了我永生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我的平师,我的忆


难忘母校那些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尊师,他们的音容笑貌、仪态举止依然亲切如昨。忘不了周道老师教马致远的《秋思》时,老师陶醉在这首“秋思之祖”的元曲中,他一面讲解分析,一边用手比划,一面啧啧赞叹,他惟恐我们进入不了意境,理解不了感情。他焦急地说:“啧啧,啧啧……你们好好体会一下哦……体会一下哦……古道西风瘦马那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哦……”。忘不了杨文煊老师总是面带笑容,但那笑容却是一朵没有绽放的花朵,蕴含着严肃、冷静、深思与睿智,在他教我们弹琴,教乐理知识时,我们既感到亲切,又望而生畏,平时练好的曲子,我在他面前弹奏时总会打结出错。忘不了高维衡老师丰腴的体态,他菩萨般和蔼、慈祥的笑容犹如一道温煦的光芒,让学子倍感温暖,经他多年的积累,勤奋的制作,生物标本堆积如山,这些凝结着高老师心血的生物标本把我们引领到一个神奇而又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忘不了政教主任杜正杰老师,他走路总是急匆匆的,说话声音洪亮,精神饱满,他看见校园里垃圾便会弯腰捡起来,他对待工作热情高涨,对待学生犹如春风,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只要和他打过交道的学生都会被杜老师记住名字。忘不了教书法的张维老师,他虽是退休返聘老师,但工作依然一丝不苟,他面容清瘦,说话幽默,讲课时穿插的一些生活琐事,听得我们忍俊不禁。忘不了高汉英老师,他穿着整洁,文质彬彬,讲课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教汉语拼音时发音清晰标准,抑扬顿挫,眼镜后面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睿智的光芒。忘不了温和却有威严、治校有方的老校长牛相乾、王宗惠,忘不了文静却有热心的宋灵宇老师,忘不了儒雅而又才华横溢的张建中老师,忘不了博学而又文气十足的张黎明老师,忘不了活泼而极富音乐素养的管亚丽老师,忘不了聪慧而又才思敏捷的宋兴和老师,忘不了啊,忘不了……


我的平师,我的忆


难忘母校的大礼堂,那个礼堂是砖木结构的,在校园里东西走向地横着,青砖青瓦,高高的穹顶,里面宽敞阔大,可容纳上千人,内有主席台。我们定期在大礼堂看电影,陶冶情操,记忆时代;学校的表彰大会、文艺晚会、专题报告等大型活动都在里面进行。

礼堂北面有一块空地,可算是一个植物园。此处树木成荫,花坛别致,还有甬道,甬道之上是一个枝叶浓密的藤廊,从甬道经过,头顶是一方活泼、浓重的绿色,绿藤倒垂,柔嫩的藤条轻轻地拂拭着衣衫。这里的七叶树、银杏树等既美化了环境,也是我们学习生物的活标本。盛夏之际,在树下踱着细碎的步子,轻轻摇着身子,抑或坐在石凳上、花坛边,此时手捧书卷,要么默读,要么吟诵,树隙、藤萝间阳光穿梭,微风徐来,不时还有鸟雀曼歌,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我的平师,我的忆


空地再北面是一栋青砖青瓦的三层楼,它是行政楼,也是办公楼,学校的教务处、政教处、各位领导办公室、校医室等均设在此处。

行政楼再北面是一栋高大宏伟的教学楼,正对着学校大门口,它是学校标志性的建筑,这栋楼的东侧还有一栋单面教学楼,这两栋楼是当时主要的教学场所。晨间教室里灯光明亮,书声琅琅,课间学子们欢跃一片,晚自习时楼宇上一片安静,学子们徜徉书海,静心研习功课。我们就是在这里上了四年课,读了四年书,和老师、同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的梦想就是在这里起航的,我们的心智就是在这里被老师开启的,我们的翅羽就是在这里变得丰满而坚强的,我们的知识就是在这里逐渐丰富起来的,我们对教育事业的信心和热情就是在这里被点燃的。


我的平师,我的忆


难忘礼堂南面的学生食堂,食堂和礼堂一样也是东西方向横着。食堂里的烧菜师傅手握大如铁锹的铲子炒菜,他们提前炒好菜,蒸了馒头,下了面条,蒸好米饭,烧了汤。等到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奔入宿舍,有的学生把碗或缸子提前搁在食堂窗沿上,学生们迫不及待的手操了跃跃欲试的饭盒碗筷,紧张难耐地贯入窗口旁排队打饭,碗筷敲击着,目光注视着窗口内师傅的举动。师傅们接了饭票、碗或饭盒,打了饭菜递出窗口,学生们就端着出了食堂。女生不好意思在院子和食堂吃饭,端着饭菜回宿舍用餐了。大多数男生就在食堂的地上,或在食堂和礼堂之间的院子里用餐,那时没有餐桌和凳子,学生们有站的,有蹲的。咀嚼之声、吞咽之声、闲话之声、哗笑之声不绝于耳。真可谓场面宏大,蔚为壮观,饕餮之相各具情态,饭菜之香经年不忘。

难忘校园东面的学生宿舍,靠近校门口有一栋宿舍楼,依次向南一排排宿舍平房并肩站立,宿舍楼和平房宿舍间有二三厕所,这是学生们的生活区。除过上课学生们就在宿舍里,那时没有手机和电脑,课余时间学生有读书的,有吹笛子的,有拉二胡板胡的,有弹吉他的,有唱歌的,有练书法的,有画画的,有拉手风琴的……学生们的一技之长就是在这里培养起来的。


我的平师,我的忆


当时校风正学风浓,晚上就寝前不乏在宿舍里学习的人,熄灯之后,有的学生悄然溜出宿舍,在路灯下捧书攻读。每当下午饭后,学校前方保丰村的菜地路边常常有学生漫步,执书而读。夕照烂漫,晚霞似火,空气清新,田园景色如画,漫步读书的少年和临风而立的执书女子更是田园风光里一道优雅的风景。

难忘那时简陋的琴房,数架脚踏琴静静地摆放着,任由我们这些音乐的痴迷者,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拨弄出不太和谐,不太美妙的乐曲。只要有闲暇,即使是周末也有人走进琴房操练音律,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就是这个地方培养出了一大批担任平凉市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学的教师,有的还深造成为音乐界出类拔萃的人才。在我毕业以后学校修了音乐楼,学习音乐的设施和条件有了更大的改善。


我的平师,我的忆


更难忘学校西面的图书馆,那是我们知识丰富起来的港湾。房子是砖木结构,虽显得简陋,但藏书之多在当时平凉地区各学校中可谓首屈一指,学校的藏书量、教学质量、办学声誉奠定了平师是当时平凉地区最高学府的显赫地位。我们当时读的书都是从此而来,借了书去,还了书来,一本本书在我们手里一页页轻轻翻过,墨香沁脾,书香袅袅。中外名著、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等各种书籍都从这里一一“流落”到学生身边,把他们引领到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为他们沉淀了知识含金量,又为他们的人生垫起了各自不同的高度。

在平师校园里我们度过了四年,我们经历的很多,每一次经历每一次见证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美的遇见。1989年毕业离开母校至今,已整整三十年了,三十年里有多少风华物事,有多少人事变迁,有多少风雨沧桑,有多少身世浮沉。不管有怎样的变化,而我的平师,我的记忆终将永远不会变。


我的平师,我的忆


平师母校,母校平师,我在你温暖的怀抱里成长,你在我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虽然你在历史变迁中遗憾地消失了,但你永远矗立在所有平师学子的心中,在你存在的那段历史里,你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