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衰落了,年輕人真的不喜歡京劇嗎?其中原因是什麼?

戲曲衰落了,年輕人真的不喜歡京劇嗎?其中原因是什麼?

大型現代歌舞演唱會

京劇,或者說包括所有傳統戲曲;傳統文化,都面臨著巨大的受眾脫離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有幾個,有人說,是由於什麼現代娛樂文化的豐富多彩,人們選擇多樣性造成的。也有這個原因,但絕對不是主要的原因。任何事物形成到一種局面,都是有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如果沒有因,是不會出現果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多元化的文化對國人的衝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也不是主要的原因,包括京劇,沒人看是有原因的,可不代表京劇或者說真正的傳統藝術沒人喜歡。

那麼,戲曲的日漸衰落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有這麼幾點:

其一,歷史原因 。

任何藝術,它都有從盛到衰的這麼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會由很多的因素促成。那麼,如果在一個比較平和的環境下,比如西方的沒有社會動盪戰亂的那個環境中,這個過程會是和緩的、平均的、緩慢的、合理的。那麼在中國這個情況就不同了,本來事物是成、住、壞這麼個過程,這裡住的過程會非常的長,但是,那些年,傳統戲曲由於運動而產生的斷代原因,使這個過程被提前拉到了最後的一步,促使京劇完全到了青黃不接瀕臨完結的境地。

其二,是藝人本身的原因。

著名京劇老生譚派第五代掌門人譚元壽有一次感慨的說:(大意)“都說過去的科班如何的惡劣嚴苛,如何的不近人情,可那種方式是真出好角兒,人是有惰性的,太舒適的環境,是造就不出人才的,現在的戲校不就是例子嗎?現在到是不打了,可是,人才也真難培養出來,若現在還有富連成那樣的科班,我頭一個把正巖(元壽老的孫子譚正巖)送過去”。

戲曲衰落了,年輕人真的不喜歡京劇嗎?其中原因是什麼?

譚派第七代傳人譚正巖(中)演出歌舞晚會

過去科班對學員比較狠,要求高,練功辛苦是一方面,還有科班對基本功有非常嚴格的訓練要求,也是其中的一項,一個雲手要拉好幾年,一個學員光是基本功就得讓你每日不間斷的苦練,就和武術的站樁站馬步一樣,雖然枯燥,但是上了臺,一抬腿,一投足絕對邊式好看,因為那是長年累月下苦功積累出來的。而現在的演員,往往出現的問題,很多都是基本功沒有解決好。我們今天看過去的文獻,過去京劇的每位有成就的老藝人,都是從小下了大苦而昇華出來的,借用電影《霸王別姬》裡小賴子的話,他看到臺上的名角兒那個光彩和劇場內山崩地裂的喊好聲,大哭著說:“這得埃多少打才能出來呀!”,張國榮扮演的程蝶衣就對他的徒弟小四說:“等你流上三船五車的汗,就明白了!”

戲曲衰落了,年輕人真的不喜歡京劇嗎?其中原因是什麼?

電影《霸王別姬》

一分辛苦一分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是絕對的道理,從古至今不會變的,為什麼今天的藝人上了臺不好看,你的功夫不到位,你怎麼能好看,你的演出質量不高,人家看完了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想第二次進劇場的慾望,你的技藝不能拿人,引不起觀眾的興趣,你怎麼能盈利,怎麼能良性發展?玩意兒這東西是騙不了人的,就如同中國足球隊,你說他們的心思都不放在踢球上,不好好的苦練,不去動腦筋思考技術,明兒上了場,他想盡辦法也不會進球的。

同樣一個道理,剛才說了,藝人的藝術,你功夫下到什麼程度,他在臺上就會體現出什麼樣的效果。天天說年輕人不喜歡看戲,你那戲快演成雜耍了,你胡弄誰呢?別說年輕人,就是喜歡戲的戲迷,也不看你那敗家玩意兒!該較勁的地方,你愣給演拉稀了,浪費時間,浪費感情,你說誰能喜歡你那東西,還一次次的去看?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其三,傳媒的誤導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

過去民國時期,藝人演出的技藝精湛是一方面,媒體的傳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當時《順天時報》評選的“四大名旦”,都是媒體參與藝人的演藝事業,這些都很好的推動了京劇的良性發展,而今天的媒體,大力宣傳的是西方的藝術,現代主義的藝術,其他門類的藝術,對傳統文化或者民族的藝術,戲曲,能壓縮就壓縮,他們的理由是,既然沒人看還是別浪費那些時間宣傳了。

戲曲衰落了,年輕人真的不喜歡京劇嗎?其中原因是什麼?

流行音樂的天皇巨星麥當娜

不但如此,很多所謂的文化人對戲曲基本一知半解,就想當然的寫一些莫名其妙的文章以賺眼球,比如什麼《全宇宙只有一個程硯秋》嚯,夠大的,這種標題黨實際文風非常的不好。還有一些所謂的文化人把一些過去的名詞誤傳誤導,比如“男旦”這個詞,最後居然搞戲曲的也糊塗了,也跟著“男旦長男旦”短的叫(關於男旦這個話題,我另一篇文章裡有詳述,這裡不多說)。這些對戲曲的振興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所以,造成了今天戲曲不景氣的局面,也有媒體的一部分功勞。

如今京劇不景氣,那麼年輕人真的不喜歡京劇嗎?其實不是表面看的這麼簡單,不是年輕人不喜歡京劇,而是如今的京劇再也沒有能夠吸引年輕人進劇場,和讓他們追逐興奮的點了,京劇為什麼沒人看,因為沒有名角兒,因為沒有讓人留戀的好戲,沒有良性的創新,注意,我說的是“良性”的創新和發展,這個和有些人嘴裡天天高喊的那個“創新”不是一個概念。

其實,也有很多年輕人是喜歡京劇的,而且有個現象特別有意思,就是往往喜歡京劇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是從傳統戲開始喜歡的,這個我想那些天天叫囂,要讓現代因素融入戲曲來吸引年輕人的所謂搞藝術的人,是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吧。

戲曲衰落了,年輕人真的不喜歡京劇嗎?其中原因是什麼?

京劇程派演員張火丁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談幾句所謂的“張火丁”現象。奚派老生張建鋒有一次直播就說:“全國的劇團基本都在賠錢,只有張火丁,一枝獨秀,只要演出就掙錢”他說的是有道理的,最有意思的是,張火丁有一幫龐大的粉絲做後盾,只要她演出,這些支持者就好像支持明星一樣,奔走相告,坐飛機高鐵去看。

當然,張火丁所以爆紅,有幾點原因:第一,程派的戲,好看好聽,張火丁恰恰契合了某個程派和受眾心目中的那個點,即所謂“冷豔”其二,張火丁一年也演不了幾回,並且如今的程派演員比張火丁好的也沒有幾個,其三,張火丁演出售票方式,是一種網絡現實雙向售票,並且用一種“飢餓營銷”的方式,你不去早早的搶你還真買不到,很有意思吧,結果還很成功。

我想說的是,不是說年輕人不喜歡京劇嗎?怎麼張火丁就有人看,而且年輕人居多?還是你們藝人的技藝不能夠吸引人,不是京劇不好,是沒有好角兒造成的。當然,造成年輕人不喜歡京劇除了以上幾個原因,可能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想讓更多的年輕人進劇場,可能大環境已經不可能了,但是藝人的技藝提高可能也會好一些,如果上面的一些原因解決好,或許會使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京劇,不過在我這裡覺得,這些在短時間內還是不能實現,需要各方面的一起努力,而且路子還得走對,才會慢慢的恢復和走上正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