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婁燁,所以我們要批評他

儘管上映之前有一波禁映操作,最終婁燁導演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在大陸如期公映的版本,全片長124分鐘,僅比柏林電影節版本少1分鐘,比臺北金馬影展少5分鐘,至於這5分鐘少了些什麼,重要性如何,筆者暫無從得知,只能粗略地估計自己在觀影的過程中,因為鏡頭持續晃動造成不適感被迫閉目休整的時間加起來可能超過五分鐘。

中國第六代導演畢業30年整,賈樟柯在《江湖兒女》(2018)中致敬了自己過往的作品,王小帥以《地久天長》(2019)交出一份人到中年的人生答卷,而婁燁是第六代導演群體中最突出,同時又是最沉默的一位。4月3日《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映前記者會上,婁燁說“我的所有態度,已經在影片中非常清楚地呈現了”,選擇“保持沉默”的態度再一次地刷新了他在創作界和觀眾心目中作為一位純粹的、自由的、忠於藝術的電影創作者的符號象徵性。

我們愛婁燁,所以我們要批評他

更為詭譎的是,禁拍與禁映,在當下的輿論場裡,不再像是一種“剝奪”,更像是一種“賦予”。各路媒體裹挾著不知情的群眾一擁而上,高歌捍衛藝術家無比寶貴的創作自由。人們談論禁映,人們談論婁燁,談論他過去被禁拍的遭遇,談論他在電影藝術創作上所獲得的成績,以及他的工作方式,他的語錄,他的外表和穿著,甚至他鮮少更新的微博。卻很少有人去嚴肅、認真地把這部電影作為單獨的對象進行系統的審視、批評與反思並且大聲說出否定的意見。為什麼沒有影評人敢說,這部電影簡直把我給看吐了?事實上,鋪滿全片晃動的手持攝影,不斷虛實交疊的特寫,碎片化的剪輯確實帶給觀眾暈車的感覺。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的故事初發生於待拆遷的廣州城中村,年輕警官楊家棟(井柏然飾)負責調查城建委主任唐奕傑(張頌文飾)墜樓身亡的案子。隨著楊家棟展開的調查,發現唐奕傑墜樓案與幾年前的連阿雲(陳妍希飾)失蹤案,甚至自己父親的車禍有密切的關係,而這些案件都與紫金企業老闆姜紫成(秦昊飾)、唐奕傑的妻子林慧(宋佳飾)有關。

我們愛婁燁,所以我們要批評他

從開篇的拆遷鬥毆開始,鏡頭跟隨,遊離,漂浮,不停轉向,處處躁動不安,焦灼細碎,像是一位懸疑小說家在用大量的信手拈來的細節描寫去肆意的再現現實和回憶裡的場景,因此觀影像是一場艱難的對弈,觀眾要從堆砌的詞藻裡去抓取看似有用的信息,在一場官商勾結的鬧劇和四角感情關係中找到兇殺案的真兇,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導演有意地大量提供每個人物的心理情緒,而隱匿了破案線索僅供自己敘事所用。

我們愛婁燁,所以我們要批評他

假如這部電影的鏡頭沒有那麼晃,《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某些畫面會讓你聯想到安哲羅普洛斯;

假如這部電影的鏡頭沒有那麼晃,《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的故事會讓你聯想到善於糅合商業和藝術的韓國導演類似的題材和作品,一部中規中矩的,帶有社會批判色彩的,兼有懸疑、愛情和犯罪的黑色電影;

假如這部電影的鏡頭沒有那麼晃,《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這部電影有可能被誤認作是刁亦男,曹保平,乃至近些年出現的青年導演文牧野,忻鈺坤,或者編劇梅峰本人的導演作品。

這些晃動的鏡頭,鏡頭內躁動不安的情緒,“謎”一樣的人物與敘事手法,恰恰正是婁燁作者性的重要標識,從最初的《蘇州河》,後來的《頤和園》,《春風沉醉的夜晚》,《浮城謎事》,《推拿》,一直到今天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從最初的上海,後來的北京,之後的武漢、南京,再到廣州,一個又一個的城市之“謎”慢慢拼貼出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癥結與隱痛。

我們愛婁燁,所以我們要批評他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整部影片敘事自由跳躍,邏輯全靠編導鏡頭剪輯自恰,時間橫跨幾十年,地區涵蓋廣州、香港、臺灣三地。

假如這部電影的鏡頭沒有那麼晃,觀眾會不會更容易進入電影所呈現的歷史時間和地理空間,而不是在搖晃的鏡頭裡努力分辨這到底是廣州,還是香港,抑或是臺灣?

我們愛婁燁,所以我們要批評他

假如這部電影的鏡頭沒有那麼晃,觀眾會不會更容易將之理解為一種社會情緒,而不是劇中人的個人心理情緒?觀眾會不會在觀看間隙分離出自我的情緒,而不是被導演的藝術手法完全淹沒?觀眾會不會更加從容地從這個官商勾結的故事裡提問更多折射社會與時代的思考?

既張揚,又剋制。婁燁對電影的掌控令同行導演羨慕,他獨特的電影風格令電影觀眾著迷。然而,在我們對婁燁導演個人及其作品一力推崇的作用下,極度風格化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會不會將人們引入藝術的另一個陷阱呢?

我們愛婁燁,所以我們要批評他

如果說,婁燁的風格特點就是用遊離飄忽不定的鏡頭精準地抓住演員的細微表情和情緒輔以敘事,那麼,極度風格化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顯然沒有那麼完美。

在影片後半部分交待兇殺案前後關聯及處理結局的時候,這種過於風格化的影像明顯遮蓋了情節表現,原故事的層次和內容被拍扁、打散、消解,而導演由始至終關注的人物內在動機和情緒也在影片結尾處漸漸離場了,特別是影片中的核心人物。林慧懷有姜紫成的孩子卻與唐奕傑結婚的理由何在?姜紫成個人情感史的前後如何變化?兇案的真兇小諾(馬思純飾)為何要殺死自己的養父,她的動機和心理過程如何變化?小諾與楊家棟真實的情感關係究竟如何?最後成為私家偵探的楊家棟發現了小諾殺人的證據後,卻沒有任何情感上的掙扎等等。姜紫成、林慧、小諾以及楊家棟,導演晃動的鏡頭不斷捕捉這幾位演員表演時的微表情,初看各有差異,但隨著鏡頭晃動的一直持續和弱情節敘事,只留給觀眾他們剎那間的表情和情緒,這些表演的碎片並沒有讓這四個人物在影片中完整立起來,反而有雷同之感。

我們愛婁燁,所以我們要批評他

或許導演並不想提供完整的人物心理邏輯,但反觀張頌文飾演的唐奕傑和陳妍希飾演的連阿雲這兩個配角人物塑造則因為有具體清晰的情節動作,人物則顯得較為完整有序,也更容易被記住和理解。特別是陳妍希飾演的連阿雲在臺灣酒吧唱歌的鏡頭,是全片難得一見的穩定鏡頭就格外驚豔。

我們愛婁燁,所以我們要批評他

在故事空間和場景設計方面,同樣有過度追求風格化的後遺症。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間隔出現的地點和時間信息,提供了一種頗具歷史現場感的城市史書寫。電影裡出現的廣州塔,十三行服裝市場、大酒樓、影樓、臺商投資、八卦新聞等等都是這座城市和這部影片的毛細血管,不斷激發著觀眾的觸覺機制。可惜在婁燁過於風格化的影像畫面中,有些太晃,太快,來不及看清就一閃而過,電影製造了觀眾與歷史感知的機遇,卻又匆匆剝奪了這種可能性。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希望喚醒被忘卻的大部分,其所表現的正好就是“會過去,被忘記”的小部分。然而,誠如一位朋友所言,通過一個兇殺案拍出三十年中港臺的史詩,顯然是不足的。最終依然歸為影片所自述的“一場遊戲一場夢”的境界之中,導演沒有給出他有跡可尋的價值判斷,有意或無意,鏡頭持續晃動到最終只剩下一種模糊的不置可否,歸於虛無。

我們愛婁燁,所以我們要批評他

很多人愛婁燁,愛婁燁的作品,理由中都有強調一點,婁燁的10部作品,只有5部曾在或正在中國的大銀幕上放映,其中還有一部沒有作者署名。但,婁燁從來沒有缺席,婁燁電影的觀眾也從來沒有缺席。對現代人內心和情緒挖掘的深度、廣度和豐富多樣,使得婁燁導演的電影作品在人性寫照上格外獨特和絢麗,中國社會發展史也可以表現為一部情緒史、情感史、精神史,而正因此,婁燁的電影作品正是第六代導演中情感附加值最高的。

但《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這部作品顯然不及婁燁之前作品所達到的藝術水準和高度。我們愛婁燁,所以我們也要批評他。批評他的野心,期望在這樣一部兇殺案裡解剖出三十年中國社會、歷史、城市的裂變,從尖銳的拆遷衝突,政商勾結,到家庭暴力,個人情感;批評他過於強烈的個人風格從不變化,用同一種晦澀的方式承載上述龐大的主題;批評他的固執與任性,甚至批評他的過於沉默,藝術家的清高,有遠離大眾之嫌。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是一個好故事,一部好電影,但是導演追求的風格化又存在毀掉這部電影的危險。

但是,假如這部電影的鏡頭少晃一點,會不會更好一點?

但假如這部電影的鏡頭沒有那麼晃,婁燁還是那個婁燁嗎?

— THE END —

作者 | 談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