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牆西北角為何缺一角

北京城牆西北角為何缺一角

北京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擁有7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著3000多年建城歷史、860餘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歷史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首都北京,是一個世界聞名的古城,北京城內文物古蹟眾多,無不讓人流連忘返。但是,這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恐怕就屬北京的古城牆了,去過北京的朋友有沒有注意過城牆西北角為什麼會缺一角。

北京城牆西北角為何缺一角

這和我國古人的思想天圓地方有偏差,我國文獻記載,蓋天說已經廣泛流行了,有人認為,良渚文化時期的代表器物"玉琮"就是蓋天說的一種象徵,"琮"的形制是"天圓地方"。是 "天人合一"的一種註解,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講究效法自然,風水術中推崇的原則,就是對這種宇宙觀的一種特殊註解。

北京城牆西北角為何缺一角

據考證,現存的北京舊城牆在元代開始修建,於明代定型。公元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城,燒燬了宮城,郊外的大寧宮則倖免於難。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以大寧宮為中心,建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新城——大都,這項浩大的工程整整用了4年時間。元大都的興建,揭開了中國城市建築史上的新篇章。

它在全城設計上體現了我國傳統的"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建都原則。元大都的宮城位於太液池(今北海、中海)東岸。宮城的中心恰好位於全城的中軸線上。而隆福宮、興聖宮分別建立在了太液池西岸。三組宮殿的周圍則加築了一道城牆,也就是後來的皇城。整個皇城構成"前朝"。皇城後面(今鐘樓、鼓樓成規,《禮記》雲:"規矩城設,不可欺以方圓。這張由朱元璋改動的嫩池圖式便召示天下,這也導致明代所建之城也大都遵照此式,即四角缺一角。由此,北京城四面城牆並未組成矩形,它的東北、東南、西南角是整齊的直角,而西北角從德勝門至西直門一線卻成了抹角。

北京城牆西北角為何缺一角

也有的歷史學家、考古工作者研究後認為,元代大都的北城牆,在現今德勝門和安定門以北五里處,至今遺蹟還在。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西北角是呈直角的。明代重修北京城時,為了便於防守,便放棄了北部城區,在原城牆南五里處另築建了新城牆。新築的北城牆西段穿過當時積水潭最狹窄的地方,然後轉向西南,把積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於是西北角就成了一個斜角。明初時,積水潭的水遠比現在要深得多,面積也大得多。為了城防和建築的需要,城牆依地形而呈抹角是合乎情理的。因此,這種觀點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近年來,一些地質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在研究衛星照片時發現,緊貼著城牆西北角的外側,正巧有一條斷裂平行於城牆通過,他們稱這條斷裂為車公莊,即德勝門斷裂。然而,在抹角的外側,衛星照片上隱約能看到直角的影象,他對側這可能是老牆基的影象。於是,一些地質工作者提出了這樣一種設想;城牆西北角最初修築時很可能也是建成直角的,城牆西北角也因此正好斜跨斷裂。由於地基建在斷裂破碎帶上,而斷裂很可能還有一些微弱的活動性,城牆的堅固性就受到了影響。也許是因為多次倒塌,後來才改建成現在這種抹角式的城牆。這樣,城牆也就巧妙地避開了斷裂,進而能夠長存於世。

北京城牆西北角為何缺一角

由於古籍、史書上沒有這方面的確切記載,因此人們還不能肯定哪一種說法是歷史真相,要找到問題的全部答案,無疑還需要廣大學者作進一步的探索、分析、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