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太子廢立之爭中,為何李世民最後決定選李治做太子?

袁文翔


在唐朝的太子廢立之爭中,為何李世民最後決定選李治做太子?(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只有三個是嫡出的,李治作為李世民的第九子、嫡三子,與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都是長孫皇后所生,對當皇帝基本沒希望也沒什麼想法的李治居然越過太子李承乾和老爹最寵愛的李泰當上了皇上,充分印證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句俗語是真的存在的。

為什麼說李治當皇帝近乎不可能呢?

因為他前面有兩座幾乎不可能逾越的大山。

第一座大山:太子李承乾

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的妃子長孫氏生下了嫡長子,李世民非常高興,就以出生地太極宮承乾殿為名,取名李承乾,“承乾者,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李世民對這個兒子是寄予厚望的,給他配備了一個超強超豪華的的教師隊伍,有陸德明、孔穎達這樣的儒學大師,還有房玄齡、魏徵這樣的朝中重臣。

李世民繼位的當年就立8歲的李承乾為太子,最初的太子沒有讓李世民失望,“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李世民也非常高興,12歲就開始鍛鍊他的政治能力,為了兒子的成人禮,李世民剃度三千人出家、修建了兩座寺廟,併為獄中囚犯減免罪行,為兒子祈福,1李世民出巡的時候,還讓16歲的李承乾監國,可見李世民是下了血本的。

後來,李承乾患了足疾,走路有困難,《舊唐書》:“承乾先患足,行甚艱難。”具體原因不詳,有說是遺傳自長孫皇后的先天“氣疾”,還有一種說法是他cosplay突厥騎兵的時候摔傷的,反正這件事對李承乾影響挺大的。

而且李承乾的豪華教師隊伍責任心也太強了,對這個學生要求非常苛刻,動不動就到皇帝那裡告黑狀,李承乾和宦官玩一會兒就被老師于志寧批他像秦二世,孔穎達批評的更厲害,連太子的乳母都看不下去了,說太子長大了,怎麼要給點面子,孔穎達卻大義凜然說:“死無所恨!。

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患有足疾,李承乾開始變得叛逆期來。老師張玄素恨不得李承乾什麼都聽他的,結果適得其反,把李承乾逼的找人暗殺張玄素。李承乾還喜好男寵,叔叔漢王李元昌送給他一名太常樂人備受寵愛,起名“稱心”,結果李世民知道後,把他的好基友全殺光了,李承乾傷心了好幾個月,還建墓修碑,以示哀悼。李承乾還特別崇拜突厥,經常玩cosplay,想象自己留著辮子,騎著快馬,在廣闊的草原上四處殺戮,結果又被老師捅到李世民那裡,黑狀告的多了,李世民也相信了,逐漸疏遠李承乾。

而這個時候,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了,李世民如獲至寶,大肆封賞李泰,數量和規格甚至超過了太子,這讓李承乾感到了絲絲寒意。

就算是李承乾再胡鬧,李世民也沒有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甚至還把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以表自己的決心,堵住眾人的口舌。

而李承乾卻坐不住了,首先對威脅自己長途的弟弟李泰下手,暗殺失敗後,決定效仿老爸當年的玄武門政變,先下手為強,結果事情敗漏,按律當誅,但李世民還是沒有下死手,貶為庶人,流放黔州,當年年底就抑鬱而死了。

第二座大山:魏王李泰

李泰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先後冊封宜都王、衛王、越王、魏王,授予上柱國,李泰才華橫溢,愛好文學,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鑑賞家,李世民特別允許他在府邸設置文學館,自行召引學士,朝廷規定,王子都要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但是李世民太寵愛他,不捨得他離開,經常帶著他四處巡遊,特別允許他乘轎子進宮,就連李泰的兒子都被接進宮由長孫皇后撫養,李泰也沒有讓父親失望,主編的《括地誌》13萬字,對後世影響很大,李世民奉為珍寶,每月都給李泰很多賞賜,甚至超過了太子李承乾,連大臣都看不下去了,李世民的做法並不是削弱李泰的開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開支限制,變相地保留了李泰的待遇。

父親李世民無限的溺愛讓本無帝位之心的李泰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只要把哥哥李承乾拉下馬自己就能當上太子,於是也加緊了爭奪皇位的步伐。

李治能當上皇帝,真的要感謝哥哥李泰

李承乾被廢后,李泰乘機向父親撒嬌爭當儲君,為了消除李世民的疑慮,說出了斷送自己一生的蠢話:如果自己能繼承大統,百年之後就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

寵愛李泰的李世民聽了保證,感動的稀里嘩啦,立馬心軟,答應立他為太子,李世民把這事兒再朝堂上講了出來,李世民是當局者迷,褚遂良等大臣卻是旁觀者清,立即指出來:弟弟哪有兒子親,他連兒子都敢殺,殺弟弟那都不是事兒!

李世民一聽,立即清醒過來,如果把皇位傳給李泰,殺子傳弟的事情不但不會發生,恐怕李承乾一家子和李治都要完蛋,李世民當年可是殺兄逼父上位的,對這事兒是極度敏感,為了保證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愛子活命,李世民果斷把宅心仁厚的李治立為儲君了。

李泰被貶為東萊郡王,四年後,又晉封為濮王。

李世民去世後,李治繼位,他對自己的這個哥哥還是非常優待的,三年後,李泰抑鬱而死。

李世民雖然是一代明主,但是對兒子的教育出了問題,聰明伶俐的李承乾造反被廢、才華橫溢的李泰無緣帝位被貶,五子李祐造反被殺,最後只能選擇碌碌無為的李治當皇帝,結果被武則天變了天,李氏皇族陷入極大的危險中,這與李世民當年殺兄弟逼父親的示範作用不無關係,可憐天下父母心呀!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李氏!


葛大小姐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

我來給大家說說李世民的兒子,一代女皇武則天的老公李治。

李治何德何能,可以當太子呢?

李治排行老九。按理說,皇位本來輪不到他。雖然他也是李世民的嫡子。他還有兩個同父同母的哥哥,分別是老大李承乾和老四李泰。 李承乾和李泰雖為一母同胞,但他倆真是兄弟鬩牆,鬥得不可開交。

李承乾是太子,但從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而且李承乾絲毫沒有改變的打算。而同母弟李泰素有奪長之念,兄弟交惡。

李泰是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後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

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愛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鑑賞家。唐太宗允許李泰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 父親唐太宗種種溺愛,加上李泰對大哥李承乾素來看不順眼,知道李承乾繼位後自己沒有好果子吃,李泰就對皇位有了想法。

魏王泰多藝能,有寵於上,見太子有足疾,潛有奪嫡之志,折節下士以求聲譽。上命黃門侍郎韋挺攝泰府事,後命工部尚書杜楚客代之,二人俱為泰要結朝士。楚客或懷金以賂權貴,因說以魏王聰明,宜為上嗣;文武之臣,各有附託,潛為朋黨。

貞觀十六年,兩人的矛盾集中爆發了。李承乾先是派刺客暗殺李泰。在暗殺失敗後,又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事情敗露。

太宗震怒之下,李承乾被廢為庶人。當然這對他來說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因為跟他謀反的,其他人都被李世民殺了。

此時,李泰就要實現自己的謀計劃,成為太子了。可是,在大臣褚遂良的勸諫下,唐太宗逐漸意識到,李泰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在利用老爹的寵愛,一步一步的想謀取太子之位。

加上李承乾被廢之後向太宗爭辯道,兒臣已經是太子了,我又有什麼更進一步的乞求,非得謀反不成?無非是李泰把我逼上絕路,不得不為。立他為太子正好讓他的陰謀得逞啊!

唐太宗想了半天,就準備立李治。因為如果立李承乾,那麼李泰就要死,立李泰那麼李承乾也逃不過他的毒手。如果立李治,李治和善,並且與兩個哥都沒有仇恨,這樣他的哥哥就都能活下去了。

上謂侍臣曰:“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籓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大臣們都很高興立李治。他們說,李承乾悖逆,李泰兇險,都不是合適的接班人,晉王李治仁孝,可以立為太子。 這樣,李治通過自己的表現和大臣的擁護成為了太子。

在這之後,李世民又覺得李治有些懦弱,不太適合當皇帝。不過大臣勸他說,像你這樣的熱血性格,能夠打下江山,安定天下。像李治這樣的柔和型,正好適合守江山,無為而治,這是上天賜給大唐的福氣啊! 李世民聽了之後很高興,李治的太子地位也就更加穩固了。

不過太宗李世民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愛惜兩個兒子的性命,立了一個軟弱無能的兒子做皇帝,將會給他的大唐江山帶來多大的浩劫,又會有多少大唐宗室,忠臣名將死去。 如果李世民在天有靈,也會覺得,他的這樁交易不太高明吧!


歷史漫談君


李治能當上太子,正應了那句古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李世民權衡再三,無奈之下立李治為太子。

說來話長。

李世民與正妻長孫皇后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這三個兒子是嫡子,有繼承權。

嫡長子李承乾8歲時就被立為皇太子。

李承乾早期很聰明,處事明敏,深得李世民的喜愛。

長大後,李承乾行事荒唐,在東宮裡扮演突厥人,寵愛孌童稱心,又得了足疾,受到李世民的責備。

這時,四皇子魏王李泰深受李世民寵愛,寵冠諸王。

李泰多才好學,招納人才編寫《括地誌》,風頭漸漸超過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忌憚弟弟李泰,李泰也想效仿李世民奪取大哥的太子位。

李承乾在身邊人的鼓動下,打算殺弟逼父,提前做皇帝。

643年(貞觀十七年),齊王李佑謀反牽連出李承乾。

李世民痛苦萬分,廢李承乾為庶人。

李承乾一口咬定是被李泰逼的。

長孫無忌等人主張立九皇子晉王李治為太子。

恰逢李泰犯了兩個錯,一是對李世民承諾將來殺掉兒子傳位給弟弟李治,二是跑去嚇唬李治。

李世民認識到李泰的野心。

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能保全。

最終,李世民放棄最心愛的李泰,立李治為皇太子,並下令:

今後,太子無道,藩王窺伺,兩棄之。

李治仁厚懦弱,李世民立他為太子後不放心,想改立庶出的三皇子——吳王李恪。在長孫無忌的反對下打消了這個念頭。

附:唐太宗畫像



餘明講歷史


  中國自古皇位繼承都是嫡長子繼承製,而李世民的嫡子只有三個,分別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雖然他們三都有繼承權但根據長幼有序要等到他兩個哥哥失去了繼承權才能輪到他。事實就是那麼巧他前面的兩位都失去了繼承權,那只有他一個嫡子了當然輪到他了。

  不過說來輕巧,畢竟一個國家的繼承人問題不能馬虎,李治能成為太子也是各方博弈的結果。在這之前太子之位是李承乾的,雖然李承乾腿有點問題,但在李世民的心目中他還是太子的第一人選,而且他自幼聰慧在李世民為李淵守孝期間年僅十七歲的李承乾監國期間就能把事務處理的僅僅有條。但是之後他做的事情就越來越過分了,起初李世民也沒太當回事認為太子年幼有些不良習慣也正常,希望東宮輔臣多加勸諫引導。但是後來他越來越沒有節制反而與輔臣們的關係徹底破裂。最後甚至被有心之人煽動想要奪位謀反,最終失敗被貶,之後鬱鬱而終。至此最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人失去了資格。

  雖然李承乾失去了太子之位但是還是輪不到李治因為在他上面還有個李泰。李泰也是最受李世民喜愛的兒子了,在李承乾被廢之後,李泰感覺太子之位正在向他招手。於是每天都去侍奉李世民討取歡心,他這樣的做法也確實寬慰了李世民因李承乾造反而落寞的心。李世民也有意想把太子之位給他,但是這件事卻遭到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朝臣們的極力反對。雖然也有不少人贊同但是反對的人也可忽視,這一情況讓李世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們推舉繼任太子之位的正是李治。

  在知道李治會和自己奪位之後,李泰眼看到手的太子之位要被他的弟弟奪走了他做了兩件錯事,第一件事是他向李世民表明自己只有一個兒子,等到死的時候把他殺了傳位給李治。這雖然表明了他不會因為爭權奪位而手足相殘,但是也因此落了口舌。褚遂良向李世民諫言魏王既然可以殺了愛子難道不會為了皇位除掉晉王嗎?這也是李世民所擔心的就是他們手足相殘,重蹈他當年的覆轍。第二件事就是他去威脅李治,這件事發生後李世民確認為了避免三個兒子都受到傷害,李治斯最佳選擇。

  至此太子之位落到了李治身上,雖然李治並不像李世民那麼出名。但是在他的治理下大唐國力和威望達到了頂峰,甚至超過了李世民時期。


讀史鑑往


至古以來,中國皇帝,特別有能力皇帝都喜歡自己接班人像自己,也因此有很多帝王都不喜歡自己太子,比如秦始皇就不喜歡扶蘇,說太軟弱,漢武帝也不喜歡劉據,說太軟弱,因此皇帝的個人喜好往往決定皇位歸屬。

不過唐高宗李治能成太子,進而成皇帝,在李世民看來也是一個無奈中的意外。唐太宗其實一點也不喜歡自己這個看上去弱的像小受一樣的兒子,到不是因為他和自己搶女人,而是覺得他沒有帝王之氣,最後無奈選擇他,也是因為時局,朝政和無人可選而已。

太宗李世民,在中國封建帝王中不算太能生的,只有14個兒子,而本文主角李治排行第九,在他前面有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都是嫡親子弟,皇后的孩子。

因此作為傳統的皇位繼承順序來說,李治不過是第三順位繼承人。

最後他能當選,他出生的神奇故事也有功勞。

據說李治出生前,長孫皇后夢見一條龍臥在自己床上,而太宗也夢見有一條錦鯉和自己同眠,也許這就是上天再給太宗暗示吧。

不過上天給的暗示只是暗示,其實一開始唐太宗並沒有立李治做皇帝打算,武德九年公元626年10月,剛剛、當上皇帝的李世民就立年僅8歲的李承乾為太子。年僅九8歲的太子,一開始表現的一直很好,整天早請示晚彙報那是基本功,學習也很上進,深得皇帝陛下和朝臣的好評。

不過人是會變的,特別是毫無拘束下的皇二代,年歲漸長的李承乾走上日益奢靡腐化的不歸路。

其實太子奢靡腐化,當爹的李世民也有責任。

據說有次太子的乳母說太子宮器用太少,錢太少,於是打報告說要多加一點,報告到了長孫皇后哪裡被言辭拒絕。可李世民聽到不以為然,說自己兒子嗎,多給點應該的,於是規定“所司勿為限制”意思就是說,別限制他們花錢了。就這樣在打開財政口子之下,太子的生活得到翻天覆地變化,喜好聲色犬馬,美食美女也就成了自然。

這件事,李世民責任重大,所謂慈母多敗兒,哪知這慈父也敗兒。

面對太子胡鬧,當然有人勸誡,太子師傅大臣,如張玄素,于志寧等都一再勸解李承乾別在胡鬧。可是李承乾到好,不僅把勸誡當耳邊風,居然還迫害好心提醒自己的大臣。

這一下就要命了,太子的事情傳到了李世民耳朵裡面。李世民開始思考,尼瑪這樣的兒子,給他江山會不會害了天下。於是李世民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太子哪裡轉移到另外一個兒子,魏王李泰的身上,看看太子,在看看魏王李泰,他也很糾結。

一時舉棋不定。

其實吧,照理說才40多歲李世民,應該沒有那麼急切的想要立太子,他之所以這麼做,不過是怕曾經的“玄武門之變”再度發生而已。

因為他的舉棋不定,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關係變得水火不容,大有大打出手的架勢。這就讓他後怕啊,尼瑪這兩小傢伙,別作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

果不其然,太子李承乾看到魏王李泰越來越受寵愛,妒火中燒,居然聯合政治上的失意者,叔父李元昌,還有大臣侯君集等人,陰謀發動政變。以求先發制人。

哪知道最後事情敗露,也因此侯君集被殺,太子李承乾也被貶為庶民。

政變是被鎮壓了,可是皇位繼承人還是沒著落啊。

唐太宗在太子李承乾被廢除之後,還是沒讓魏王李泰做太子,原因也很簡單,他不想讓所有後世子孫看到,皇位是可以依靠所謂經營得到的。

於是經過慎重考慮,貞觀17年公元643年4月7日,太宗下詔,任命晉王李治為皇太子。並在當月下詔將魏王李泰降為東萊郡王,後來又改為順陽王,並流放均州鄖鄉。

就這樣,原本太子的有力競爭者魏王李泰被一杆子擼到底。

那麼為何太宗李世民選擇自己最不喜歡的李治成為太子。

原因看起來複雜其實很簡單

就是李治的性格,“仁孝和不爭”仁孝是二個詞組,仁慈還有孝順。

作為經歷過玄武門之變,殺弟逼父的李世民,其實更關注自己下一輩的安全,他在內心深處不希望自己兒子和自己那一輩一樣骨肉相殘,於是選擇一個仁慈而又孝順的兒子做皇帝。

自己的安全不用擔心,自己去世之後,也不用擔心剩下的兒子有危險。這就是對後代人最大的仁慈

想想隋煬帝楊廣和自己,他當然後怕。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政治上的考慮,簡單說吧,唐太宗太厲害了,對朝臣的要求也太嚴格了。大多數朝臣雖然都很敬畏欽佩太宗,但是作為在手底下打工的大臣,其實並不喜歡這樣的主子。如果下一代是一個好伺候的主,他們當然更樂意啊。

而李治就是這樣一個好伺候的主。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長孫無忌,李治是他的外甥,也是他看著長大的,當然知道自己外甥怎麼樣。在長孫無忌為代表的朝臣看來,李治更容易受控制,也更聽話,於是他們的支持就順理成章了。

那麼李世民對此不知情嗎,錯,他當然心知肚明,只不過他也無奈啊,但是又不得不讓李治做太子因為其他兒子更不堪重任,矮子裡面找長的。

於是就這樣,李治幸運的成為大唐第三任皇帝,不過這個皇帝其實地位特別尷尬,在位20多年,大多數時候都在養病,也因此武則天妹妹成功上位,最後成為中國第一女帝。而背景帝就是這仁慈孝順的李治。

評語:讀歷史,看人生,李治繼位,最大的原因是仁孝還有不爭,也因此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品是累積出來的,不要敗壞人品,爭奪是必須的,但是不爭也是一種手段,後來的雍正帝繼位,還不是這個套路。而職場其實也一樣全力爭取不一定會得到,做好人比手段更重要。這就是爭與不爭!

阿斗不傻


唐太宗,是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可明君也難斷家務事,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太子之位鬧的不可開交。面對兒子爭寵局面,唐太宗就在幾個兒子中選擇了晉王李治做太子。

唐太宗晚期,寵愛魏王李泰,這就使得太子李承乾與李泰爭奪太子之位,雙方之間鬧出了不少矛盾。而李治是旁觀者清,他沒有捲入兩人的奪嫡大戲中。可李承乾過於衝動,他害怕唐太宗改立李泰為太子,便夥同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廢黜。李承乾被廢后,非常不甘心李泰當太子,便對唐太宗說將皇位傳給晉王李治,還背地裡恫嚇李治。但李治不怕李承乾嚇唬,他直接李治將事情告訴了李世民,而被廢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謀反是因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圖謀。在此情況下,李世民便決定公開選太子。而李治素有盛名,是個仁孝之人,長孫無忌等人就推薦他當太子。唐太宗一看李治品性端正,是個仁孝之人,就選李治當了太子。


李治能當上太子,一是要歸功於他的仁孝,二是要歸功於他的兩位兄弟,要是兩位兄弟不爭權奪位,李治也沒有機會當上太子。要知道唐太宗早年對李治說過:“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在李世民心裡,李治是可以當好一個臣子,他並沒有把李治立為太子的想法,只不過由於時勢的變化,他才立了李治為太子。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李世民最終立李治為太子,可以說充滿了無奈。

長孫皇后是李世民的結髮夫妻,兩人共生下了三個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治。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害怕兄弟鬩牆的悲劇在自己的兒子們身上上演,做為嫡長子的李承乾在年僅八歲的情況下就被立為太子,以杜絕其他兒子再有非分之想。唐太宗對這個兒子非常喜歡,太子生病,唐太宗為了替他祈福,修建廟宇,召度三千人出家,還減免刑徒,殷切之情溢於言表。更令人驚訝的是唐太宗下令朝中三品以上官員的嫡子都要出仕東宮,這等於明擺著給太子培植勢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大多數從小在深宮裡嬌生慣養的皇子一樣,李承乾逐漸變的叛逆,加上自身的腳疾產生的自卑心理,那些官員越是勸諫,他越是不聽,加上自己的男同稱心被父親殺死,他變的更偏執了。

而更令太子喘不過氣來的是李世民對魏王的寵愛,史載是“寵冠諸王”,在魏王成年之後仍捨不得離開,讓他繼續留在長安。另外,唐太宗像當年在秦王府設置文學館那樣,在魏王府也設置文學館,讓他自行召引學士,還資助他錢帛讓他編《括地誌》。李世民的種種溺愛表現,當時就引起了很多大臣的猜測,這些猜測讓太子感覺到了自身危險,也讓魏王對儲君之位產生了想法。最終,太子鋌而走險,發動政變失敗後被廢,而魏王也因謀取儲位而被貶外地。這時,嫡子就只剩下晉王李治了。

而太宗諸子中能夠和李治競爭的只剩蜀王/吳王李恪了。史載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連毛主席都稱其為“英物”,為其未能繼位感到惋惜。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他身上凝聚的是兩代大一統王朝的血脈,加上唐受隋禪,朝堂上多半數都是前隋舊臣,看起來他做太子將來承繼大統也是妥帖的。可因為一個人的存在,徹底斷絕了他的希望,那就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皇后的弟弟,李治的舅舅,玄武門之變的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一的存在,如果這些還不夠的話,再加上關隴集團的核心人物。當他堅決支持立自己的外甥,反對立李恪的時候,即使英武如唐太宗也只好委曲求全了,於是在長孫無忌的支持下,最終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在太宗駕崩後,登上帝位,廟號高宗。

也許,我們可以從王號上看出一些歷史的巧合吧。李泰為魏王,李恪先為蜀王后為吳王,而李治是晉王,三分歸晉,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註定?





靖遠0204


話說,太宗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在不算其他女兒的情況下。

一開始,是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對於李承乾,李世民那可是疼愛有加。後來,因為李承乾對自己的不自信,總是怕被別人搶了他王位,於是乎,他選擇了造反,再後來,就被李世民貶為庶民了。

第二個兒子早早夭折了。第三個孩子就是李恪,李恪是吳王,根據歷史上的記載來看,李恪應該是最好的皇帝繼承人,因為這是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能文能武,但是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他的出身問題。

第四個孩子就是李泰,他的封號是魏王,之前還有好幾個封號,據說李世民是最喜歡這個孩子的,叫他青鳥,是個愛稱,李泰屬於跟太子不對付的那種。

說白了就是想當皇帝的人,他大肆培植自己的黨羽,用來跟李承乾對抗,二人就像水火一樣,李承乾造反流放死後,李泰也被幽禁起來,原因就是李世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兒子們因為這個問題在爭得頭破血流。

第五個孩子是李佑,這個娃娃更可憐。很早就到外地做藩王,因為他整天遊手好閒,跟不三不四的人在一塊,李世民不喜歡他,就把他放到外面當一個逍遙王爺,但是人家不知足,準備謀反,結果就是拉到了,被李世民賜死。後來的幾個孩子也都是一樣的貨色屬於那種只知道享樂的人物,沒什麼本事,李世民看不上。



接下來就是第九個孩子李治。當然李治最後,能當上太子得益於長孫無忌的支持。長生無極可是李世民的心腹,正是他的幾句美言,李治才當上太子。。


猴哥侃娛樂


大家好我是丁強。

首先,唐朝前期還是非常關注皇子是否是嫡子的,不是嫡子的話,基本上就排除繼承人的選擇範圍了。比如高祖李淵其實子嗣眾多,在起兵之前特意要等待在河東老家的建成和元吉等兒子成功擺脫危險,在晉陽匯合後才正式開始舉起義旗。但非嫡子的五子李志雲的死活高祖就沒有這麼上心,沒有逃出來被隋朝當地官員逮捕處死。

後來大唐立國,太子,秦王,齊王三者其實都是權利日甚。三人的命令和高祖的詔令一樣都是官員必須執行的正式法令,導致官員只能以接到命令的先後順序來確定執行誰的指令,因為誰也不敢得罪。

你會發現這三人都是嫡子。而沒有庶子什麼事情。到了太宗繼位。因為自己本身是不正常繼位,肯定希望這樣的人倫悲劇不要在自己身上重演。所以老早就冊封嫡子承乾為太子。但後來太子和嫡次子李泰爭得頭破血流,肉眼可見武德年間玄武門之變的慘劇馬上就要再次上演,李淵可以說是沒有經驗導致二子十孫同日殞命,自己還光榮的上位太上皇。李世民作為當年的勝利者,肯定要果斷出手,制止悲劇再次發生咯。

所以太子和魏王李泰兩虎相鬥,雙雙出局之後,嫡子就只剩李治一人了。而且李治是太宗從小自己帶大的,感情深厚,親自為他撰寫《帝範》一書,教授帝王之道。事實上,李治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大唐在他的手裡疆域達到最大,除了活的沒有媳婦長導致媳婦變成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之外沒什麼瑕疵。






丁強888


李治為何能得太子之位,在下以為有那麼幾個因素;第一:嫡子繼承製的因素。自周以降歷朝歷代大都沿襲宗法之制,也就是立嫡立長,如有嫡長子就立其繼承大統;若無嫡子即將長子過繼給王或皇后,立為繼承人。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共育有三子,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依宗法制,李治是嫡子也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前太子李承乾因謀反大罪與被廢黜,李泰又因行為不端遭太宗厭惡;李治自然而然順延成為太子。

第二:李承乾與李泰的奪嫡之爭失敗,二人都失勢,成全了李治;好似道家雲:不與之爭,乃大爭也。

第三:李世民晚年對玄武門之變的反思,當年李建成、李元吉並十個侄子都被誅戮殆盡,太宗雖是勝利者但殺死親人的慘事在他心中仍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太子李承乾謀反,魏王李泰也深陷其中,李世民為了保全自已的這些子嗣決定選擇當時以仁厚著稱的李治做自己的繼承者;事實證明,太宗還是很有眼光的,李治確是一位仁君,當政之後沒有為難他的這些兄弟子侄。成了唐帝國血腥宮廷政治中難得的一抹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