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又叫李中堂,中堂清朝時是什麼官職?

徐彬凱


在各種清朝官場影視劇中,有一個詞出現得非常多,這個詞就是中堂。

無論是和珅還是李鴻章、索額圖、曾國藩等位高權重的人物,都經常被人用這個詞來稱呼,比如和中堂、李中堂、索中堂、曾中堂等都是人們對李鴻章、和珅等人的稱呼。


這時候或許大家就會感到疑惑了,這個經常在清朝電視劇中出現的中堂到底是一個什麼官位呢?

中堂的最初起源

其實在現實的歷史中,中堂並不是一個確切的官職,而是一個清朝官場中人對大學士或者協辦大學士約定俗成的稱呼。

就如同清朝人們把軍機大臣稱之為相國一般,清朝實際上是沒有這些職位的。

對於中堂的起源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最早出現於唐朝,有人說最早出現於北宋,各執一詞,至今也說不清楚。


不過我們不管中堂這個叫法到底出現於哪個年代,我們只要知道最早不是在清朝出現就可以了。

而在最早出現的時候,中堂就是人們對於擁有宰相之職或者宰相之權者的稱呼。

明朝只有首輔大學士能稱之為中堂

後來是到了明朝時期,中堂才和大學士掛起了鉤來。

明朝時期,為了把所有權力都緊緊抓在自己的手中,朱元璋就廢除了宰相這個職位。

而在朱元璋死後,明朝的皇帝們為了分擔政務的繁忙,他們就把大量的權力轉移到了內閣、轉移給了那些大學士們,從而賦予了大學士們極高的權力。


發展到最後的時候,明朝的諸位大學士們開始擁有了宰相一般的權力,其中又以首鋪大學士的權力最為隆高,是明朝中後期最等同於宰相的職位。

在明朝,人們為了顯示首輔大學士的身份尊崇,他們就使用起了中堂這個詞來稱呼首輔大學士。

在有明一朝裡,能稱得上是中堂的人,也就只有首輔大學士一人。

清朝的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們都能被稱為中堂

而後來又到了清朝時期,能稱之為中堂的人開始變得寬泛起來。

在清朝能稱之為中堂的人一共有能有八人,這八人分別是三殿三閣的六名大學士,還有兩名協辦大學士,他們都是可以被稱之為中堂的。

而清朝內閣大學士們和明朝的內閣大學士不同,他們並沒有宰相之權,在清朝時期,宰相之權被過渡到了軍機處這個中樞部門中,能與古之相國相提並論的人,也就只有進入軍機處工作的大臣。


不過這並不影響大學士地位的崇高,大學士有著正一品的品級,協辦大學士有著從一品的品級,從品級上來說,相當於現如今的正國級和副國級,地位尊崇無比。

而且軍機處裡的大臣很多都是由大學士們兼職擔任的,軍機處大臣代表著權力的頂端,大學士則代表著身份尊榮的巔峰,當二者合二為一的時候,就是真正可以稱之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所以說這就是中堂在清朝時期的官職,所謂的中堂,就是人們約定俗成對清朝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們的稱呼,並不是官方方面的稱呼。


孤客生


看過清朝影視劇的人大都對“中堂”這個稱謂很熟悉,和珅、劉墉、李鴻章等都被叫做“中堂”,可見中堂並不是平庸之輩可以當得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內閣大學士,在清朝時期為正一品官員,所以被稱為中堂。

中堂這個稱謂最早在唐朝開始出現,唐朝時繼續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並且設立多宰相制度,尚書省、門下省以及中書省這三個部門的最高首領就被稱為宰相,宰相們商議朝政的時候都在政事堂,一開始政事堂設立在門下省,公元683年移到中書省,後來就因為在中書省辦理朝政而取名為中堂。



然而到明朝時,明太祖為了擴大君主的權利將中書省以及宰相制度廢除,由帝王直接管理六部。公元1382設置大學士,內閣制度最終形成於公元1402年,成為皇帝諮詢政務的機構,一開始內閣大學士的權利並不大,只是作為政權顧問,終極決策權還是在皇上的手中。

到明仁宗、明宣宗的時候,內閣大學士地位逐漸受尊崇,實際上掌握著宰相之位,由此內閣成為明朝的政務中樞。大學士的辦公地點就在內閣,掌握著決策的權利,中書分別位於東西兩側,而大學士在中間,所以這時期就稱大學士為“中堂”。清代筆記小說中就有關於中堂的記載,“翰林院中掌院學士居於兩旁,內閣大學士坐於中堂,因此稱閣老為中堂”。



內閣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公元1644年,也就是順治元年,多爾袞下令:明朝原來的內閣、六部等官員和滿官一起共事。這就形成了清朝的內閣制,滿漢大學士一起辦事,不過一直到雍正八年才將滿漢大學士的官級定為正一品,成為了朝廷中品級最高的文官,相當於宰相。

清朝的六部也由大學士兼管,六部尚書同樣也是滿漢兩個人掌管,辦公的時候就坐在大堂的兩邊,如果其中有一個大臣是大學士的話就會坐在中間,“中堂”之稱也就由此而來,除了內閣大學士之外,協辦大學士也使用這一個稱呼,中堂逐漸成為對大學士的一種尊稱。

不過中堂這個名稱只是一個虛名,以表示對官員的尊重,並不代表著擁有實際的權利。清康熙年間,具有決策權的是南書房,派幾名大臣在南書房值守,參與政務商議,只不過它不算是正式機構。

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大約有三到六名官員,成為朝廷政權中樞,基本上皇帝頒發的詔令都出自這裡,但是正式的詔書還是從內閣發出來,於是內閣還是名義上的宰相機構。

正如前面所說的李鴻章被大家叫做中堂,是因為他曾經是武英殿大學士,後來又升為文華殿大學士,這在當時是特別尊貴的品級,所以被稱為“中堂”也就無可厚非。另外他也實際掌管清朝經濟、政治、軍事大權幾十年,身居百官之上,出訪的時候總是享受宰相的禮遇。


籬上青


中原自古已經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王朝,歷代王朝更迭都伴隨著朝廷制度的改變,先是秦時封建制度確立,後又有隋時改變了官職,改變了選拔人才的方法。一直到清朝,國家政權內部也一直在發生著細微的變動,當時有一個職位,其餘人稱呼為中堂。

這個職位的權力之大,不是一般人可以隨意猜測,但凡當得起這個稱呼的權臣,那都是一人之下的存在,這個職務具體又有著怎樣的權力,到底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從什麼時候發展起來的,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權力呢?

晚清最為人們熟知的中堂便是李鴻章了,這是位清朝時期權傾朝野的大臣,許多清朝時期的變法運動都是在他的領導下展開的。

他能有這麼大的權力也是多虧了慈禧的支持,畢竟王朝是國家的王朝,也是慈溪一家的王朝,李中堂的勢力自然不必多說了,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又或者是經濟,外交,到處都能看到這位中堂,可以說他權力範圍之廣,權力之大,在當時那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中堂的職務說起來還是從唐朝發展起來的,經過了幾百年的沉澱,在清朝時擁有著那樣的權力。

唐朝時期首設中堂,本是大家對於宰相的稱呼,後來明朝時期改變了制度,中堂這個位置也慢慢的淪為了虛名,因為,從明朝開始,宰相都沒有了,又從哪裡來的中堂這個職務呢?

朱元璋建立了內閣制度,首輔相當於過去的宰相,中央集權嚴重,而首輔也就繼承了中堂這個稱呼,許多人在叫首輔大人時,叫的也都是中堂,這是從過去流傳下來的習俗,首輔實際上就是宰相,這也是許多人都清楚的事情,而到了清朝時期,這個職務才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這時候的中堂沒有了特定的權力。

清朝時期因為設立了軍機處,從明王朝繼承下來的內閣已經成為了虛設,這時候的君主集權才到了巔峰,清朝時期擔得起中堂這個名稱的,無一不是一人之下的存在,李鴻章雖然名義上的職務不算到得了巔峰,但是他的實際權力可不是其餘人可以隨意揣測的,靠著慈禧的信任,他的實際職務已經遍佈了方方面面。

許多人這時候已經開始稱呼他中堂,這又是沒什麼呢?因為清朝時期的中堂早已經是一個虛名,而且並不單指某一職務,中堂在這個時期常指權勢滔天的人。

如果說起來另一個擁有中堂稱呼的人,許多人可能會對這個稱呼有更深刻的瞭解,和珅,他就是另一個曾經被人稱呼為中堂的人,他的權勢之大許多人可能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這兩人都是能被稱為中堂的人。

可以看出來,中堂其實並不是專指某一個職位,也沒有某個職位有資格被稱呼為中堂,中堂實際上就是當時權勢滔天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配被尊稱一聲中堂。


魏青衣


“中堂”一詞源於唐代,在唐宋時期是對宰相大人的尊稱,是因為宰相在“中樞省”內的“政事堂”辦理公務而得名。到了明朝,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設立內閣。內閣大學士有首輔、次輔等共計六人,其中首輔是一把手,雖沒有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明洪武十五年設內閣大學士,翰林院中設閣老位置於上,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皆稱閣老們為中堂。
到了清朝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主持朝政,內閣大學士就被架空了,成了有職無權的榮譽官銜,由於不掌握實權,沒什麼油水可撈,說話也不好使,久而久之,這些人感覺越來越沒有意思,乾脆有些人一怒之下辭職不幹了。後來,朝廷感覺到這樣也不太好,為了滿足這些大學士們對權利的要求,往往讓他們來管理一個部。那時候清朝的京官,一般是一滿一漢。就坐時,分東西兩邊坐下,當中座位是空的,這時如果有負責管這個部的大學士,就坐在中間這個位置上。所以後來,人們又稱管理部的大學士為“中堂”。


時間一久,人們對“大學士”
都稱“中堂”,並沿襲下去。那麼中堂是什麼品級呢?其實中堂的品級並不是統一的,但一般不會低於正三品。正如清末重臣李鴻章被大家叫做中堂,是因為他曾經是武英殿大學士,後來又升為文華殿大學士,這在當時是非常了得的品級,所以在當時以及後世都尊稱他為“中堂”也就無可厚非了。


歷史快餐


觀眾在觀看關於清朝的影視劇或文學作品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中堂”二字,如稱呼和珅為和中堂、李鴻章為李中堂等。中堂指的是內閣主官大學士,官階為正一品。和珅和李鴻章都是文華殿大學士,所以人們尊稱他們為中堂。

明代廢除丞相制度,設立內閣大學士,實際掌握宰相之權。這些大學士辦公之地主要是在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地,其中最重要的是文淵閣,因其地理位置居中,所以在裡面辦公的大學士就被成為中堂。

清人入關後,繼承了明代的內閣制度,並規定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從一品;每一大學士均有殿閣頭銜,如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等,被尊稱為“中堂”。但是這些大學士並不是“宰相”,實權有限。只有那些兼職軍機處大臣的大學士,才是真真正正的宰相。


老照片


何為中堂?中堂之說最早是源自於唐朝,自唐朝起,設立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位於中書省內,宰相負責處理政務,因此博得了一個“中堂”之名,後來歷代就多有以“中堂”代指“宰相”的說法。

明清無宰相,又何來中堂?明清兩代,朱元璋廢中書省,從此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隨之結束,雖然後來明有內閣,清有軍機處,但未復宰相制度,又何來“中堂”之說呢?

明清雖無中書省,不過有內閣和軍機處。明朝的內閣處理政務時,中書居東西兩房,而大學士居於中間,所以又重新獲得了“中堂”之外號。到了清朝,出現了管院大學士,其身份甚為尊貴,雖然沒有能夠入軍機處,但卻多有管部者。所以每每入部論事,管院大學士都坐在部堂的中央,兩旁是己部的尚書,因此承襲了“中堂”的名聲。

《清史稿》中記載“軍機處制與相類,世謂大學士非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往往因為大學士名分尊貴,所以都不安排他們進入軍機處,只有“宰相之名”,卻無“宰相之實”,李鴻章就是此例。和珅不同,和珅深得乾隆喜愛,他是“真宰相”,既是文華殿大學士,又是領班軍機,還是戶部尚書,更是內務府總管,縱觀歷代,也難有可匹敵者。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中堂”一詞的起源確實指的宰相,但到了李鴻章,說“中堂”指的宰相又不確切。

唐宋時,將政事堂放在中書省中,宰相處理政務,便在政事堂裡,所以慢慢的人們把在中書省辦公的宰相又稱作“中堂”。

這是“中堂”的由來。

元朝也沿用了這一稱謂,稱宰相為中堂。

但到了明朝,則開始出現了變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除了自秦以來的丞相制度,可以說,在朱洪武之後,再無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宰相。

但,有一個發揮著更大作用,權力甚至超過宰相的機構誕生了,那就是內閣。



從此,“中堂”一詞便指的入閣的大學士們。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故一·中堂》說

“明洪武十五年設內閣大學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閣大學士,左右春坊大學士俱為翰林院官,故院中設閣老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

所以說,明朝大學士們雖然實際掌握著宰相的權力,卻不是宰相,其辦公地點在內閣,中書省居東西兩房,而大學士們居中,所以閣老們被人們習慣的稱為“中堂”。

到了清朝,軍機處的組建,內閣形同虛設,大學士們也變成了虛職,為了滿足大學士們的權力訴求,內閣成員要分管一個部。

清朝的部級京官往往都是一滿一漢,平時辦公分坐東西兩側,中間留空。



但若是管部的大學士來了,則居中而坐,所以依然被稱作“中堂”。

清朝對大學士的稱呼“中堂”也只是一種尊稱,實際權力核心卻在軍機處。

然而事有例外,我們的李鴻章李中堂,便是一天軍機大臣沒做過,卻權傾朝野的大學士。

李鴻章因是文華殿大學士而被世人稱作“李中堂”,但其權勢卻是權傾朝野,不是軍機,卻強過軍機,不是宰相,卻大過宰相!



身為北洋大臣的他,雖然在世之時沒有向滿清發難,但後來的北洋政府的軍閥大佬們,卻是李中堂的徒子徒孫,他們成了埋葬滿清的實際力量。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明離子


受到很多清朝電視劇的影響,現在只要一說到李鴻章,就會有人想到“中堂”這個詞。那麼,清朝的“中堂”到底是個多大的官兒呢?

事實上,這個“中堂”的說法最早起源於唐代,是指唐代的宰相。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裡辦公,而政事堂又屬於中書省下的機構,所以稱宰相大人坐鎮的政事堂機構為“中堂”,當然也可代指宰相本人,這就是中堂說法的最初來歷。


不過,清朝的“中堂”與唐宋時期不太一樣。因為明清兩朝為了防止宰相過度專權,已經廢除了宰相的職務(朱元璋殺胡惟庸後不設宰相)。明朝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出來協助辦公,作用有點類似於原來的宰相,因此被稱為“中堂”,但職權比宰相小多了。

清王朝入關以後,也沿用了明代的規矩,設立了內閣大學士(中堂)的職務。不過在清朝初年,由於八旗軍事貴族的權利比較大,因此主要由他們參與決策;而到了清朝中期,雍正又設立了軍機處。而內閣大學士(中堂)的職務雖然還存在,但已經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了。


再到後來,品級三品以上的清代大學士就被籠統地稱之為“中堂”,比如晚清時期的重臣李鴻章。由於他深受慈禧太后信任代表,地位和級別較高,開會時常坐在滿漢大臣的中間,因此就被稱為“中堂”大人。


歷史的荒野


中堂的起源

“中堂”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官職,它是在三省六部制下衍生出來的一個私稱。先來科普一下三省的工作流程,中書省是用來出皇帝命令的,門下省則是審核中書省潤飾過的皇帝命令,尚下省則是執行門下省審核通過的皇帝命令。

既然當時皇帝的命令是要經過審核的,那麼就得有一個聚在一起商量的地方,這個地方就被稱為政事堂,也可以稱中書門下。經過了政事堂商議後的皇帝命令就具有了法律效應,皇帝的命令當時就是中央的命令,所以後來商議皇帝命令的長官也就被私下叫成了中堂。只是這時候能被的中堂都是真宰相。

清朝的“中堂”

到了清朝,清朝的統治者進一步放大了皇權的。雍正時期建立了一個機構名曰軍機處,於是明朝創立的內閣辦的事情就基本上轉移到了軍機處,皇權也至此到達了歷史最高點。

清朝設立的軍機處就是皇帝的秘書,凡事都是皇帝說的算,所以這也不是一個實際的衙門,而裡面的軍機大臣當然也不是什麼實官,但是能當上軍機大臣必定是皇帝非常寵信的官或者王爺之類的皇族,皇權這麼大,軍機大臣實際擔任的官職當然也不小。

裡面最大的當屬軍機大臣中的頭頭,只是這軍機大臣的頭頭又回到了最古老的時候,迴歸了宰相的本義,成了皇帝的私人“宰相”,這時候叫中堂也算美稱了。說的不好聽一些,就是宰相的名頭都沒有掛的假宰相而已。



雖然清朝的中堂較前朝來說只是徒有中堂“虛名”而已,沒有宰相的名頭,還做前朝宰相做的事情,卻沒有半點宰相的權力,但還是比下面的官員在隱藏等級上高很多,所以稱“中堂”也是可以的。


淡看天上月


我們今天看關於清朝的電視劇,晚清李鴻章,曾國潘,左宗棠,都被人尊稱過中堂,他們都是晚清時期的重臣,所以我們大概也知道,中堂這個稱謂地位是很高的,那麼中堂到底是個什麼官呢?

中堂其實只是一個尊稱,並不是具體的官職,這個稱謂也不是到了明清時期才有的,它是起源於唐朝時期,在隋朝設立了三省六部制,到了唐朝三省六部製得到完善,三省中最為重要的是發佈行政命令的中書省,宰相辦公的政事堂也就設立在中書省中,後來因為中書省是宰相處理重要政務的地方,因而得名中堂,之後中堂一詞在沿用的過程中又逐漸變成了宰相的尊稱。

後來到了明清時期,這一稱謂也被沿用了下來,變成了對內閣大學士的尊稱,單說內閣大學士這個官制,他的品級是正一品,在明朝時期,宰相制度被廢除後,權利回到皇帝手上,但是事情太多處理不過來,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立了內閣大學士,所以其實內閣大學士的職位就相當於宰相職位,內閣大學士通常位高權重,但是後來到了清朝,滿人將全力牢牢掌握在手中,很多事情皇帝要親力親為,於是就在後來成立了軍機處,實權也開始轉移到了軍機處,內閣的地位又下降了,也就由處理政令的機構,變成了發佈公文的機構。

後來清朝的內閣大學士漸漸變成了一個名譽頭銜,清朝最初效仿明朝內閣制度,順治十五年,內閣大學士加殿,於是又有了"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六閣,並增設有協辦大學士,清朝的大學士辦公的時候,他們通常負責管理六部中某一部的事務,滿清時期,朝中掌握著權利的有很多滿人,也有很多漢人,由於滿漢之分,通常滿人的官員和漢人官員,就分坐在東西兩側,中間的位置就空出來,大學士作為主官,便居中而坐,也由此原因被稱為中堂。

一些協辦大學士也被尊稱為中堂,所以中堂不是某一具體的官職,但是由內閣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的品級推論(正一品和從一品),能稱之為中堂的人,至少也是宰相或宰相副職這樣的級別,李鴻章可以說是滿清最後的頂樑柱,他被尊稱為李中堂這也是名副其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