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俄罗斯“大洋黑洞”生产过程,近距离接触潜艇制造,厂房破败

揭秘俄罗斯“大洋黑洞”生产过程,近距离接触潜艇制造,厂房破败

俄罗斯潜艇建造车间

潜艇作为潜伏大洋深处的“深海幽灵”,以期高度的隐蔽性而备受各国海军重视,而其建造过程和相关设施都属于保密内容,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俄罗斯常规潜艇的建造现场。首先,本文介绍的是一艘“基洛”级柴电潜艇,迄今为止该型潜艇的众多不同型号产品,仍是许多国家的主力,因其优异的静音水平而被称为“大洋黑洞”。

揭秘俄罗斯“大洋黑洞”生产过程,近距离接触潜艇制造,厂房破败

俄军在潜艇建造现场

基洛级潜艇的基本信息

“基洛”级潜艇是迄今为止俄罗斯最成功的潜艇项目,不仅获得了大量出口订单,还被俄罗斯海军广泛装备,充分说明了其优异的性能。该级潜艇的基本型被称为877型潜艇,是该级的艇的初始设计版本,后来经过大量的现代化改装和优化设计形成“基洛级”改进版,被称为636型潜艇。到目前为,基洛级潜艇已经装备了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越南、阿尔及利亚、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多国海军潜艇部队。

揭秘俄罗斯“大洋黑洞”生产过程,近距离接触潜艇制造,厂房破败

基洛级潜艇内部管件安装

俄罗斯为何重新开始建造基洛级

原本基洛级的下一级替代艇“拉达”级常规潜艇已经研制完毕,开始建造,新的“拉达”级潜艇被称为677型,依据俄罗斯的规划,“拉达”级将装备新型“燃料电池”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并且采用新的艇艏共形阵列声呐以及其他先进的电子设备。但是由于俄罗斯燃料电池技术研发进度的缓慢,所以该级潜艇的前两艘“圣彼得堡”号和“喀琅施塔得”号将不安装AIP动力模块,仍是两艘普通常规潜艇。然而拉达级的命运仍然跌宕起伏,除了AIP系统研发不顺利以外,其新型艇艏共形声呐在测试中也与预定技术指标有较大差距,战斗管理系统和其他电子设备更是故障频发,因此该级潜艇经历多次被取消建造、复工、再取消、再复工的命运轮转。

自用版拉达级潜艇的拖沓,也导致以该级艇为蓝本设计的出口版“阿穆尔”级潜艇难以获得订单,早年间“阿穆尔”级潜艇的模型光临各大防务展会,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甚至俄罗斯还为客户量身定制了“阿穆尔950”、“阿穆尔1650”等多种排水量的模块化建造方式,以适应不同国家海军的需求,连新研制的AIP系统也可作为模块化组件供客户选装。但是,由于其自用版“拉达”级的表现着实让人失望,客户又怎么会对出口版的“阿穆尔”抱有信心呢,由此就造成该级潜艇在俄罗斯国内和世界市场上的“叫好不大卖”。

揭秘俄罗斯“大洋黑洞”生产过程,近距离接触潜艇制造,厂房破败

基洛级潜艇部件焊接

由于“拉达”级的不给力,急需新艇补充的俄罗斯海军返回头来重开“基洛”级的建造,当然利用了大量先进技术改进的新款基洛级终极版,被称为636.3型潜艇。新版636.3型潜艇的改良工作和建造资金,一部分得益于越南向俄罗斯购买基洛级潜艇的费用,新开工建造的636.3终极基洛近年来仍在不断下水。

揭秘俄罗斯“大洋黑洞”生产过程,近距离接触潜艇制造,厂房破败

基洛级潜艇尾部特征

新型基洛级潜艇的装备更新

636.3型基洛级潜艇换装了新型光电桅杆,并且采用了MGK-400V.1型综合作战管理系统、MVU-100EM导航模块、AB476型蓄电池。该级艇的人员编制为45人,具备不错的自动化程度,续航力45天并可下潜300米深度,并在艇体覆盖了新型反声学橡胶涂层,噪音进一步得到抑制,静音水平不俗。

揭秘俄罗斯“大洋黑洞”生产过程,近距离接触潜艇制造,厂房破败

船厂员工观察潜艇制造

要说新型基洛级性能还是不错的,足以满足其在黑海舰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但是俄罗斯的舰艇建造设施和现场管理着实不敢令人恭维,这杂乱无章的程度令人咋舌。

揭秘俄罗斯“大洋黑洞”生产过程,近距离接触潜艇制造,厂房破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