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紀伯倫說,“我們活著只是為了發現美,其他的一切都是在等待”。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提起茶器的“美”,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器物了。他們的執著可謂是令人歎為觀止。

正如川端康成在《雪國》裡描述的那隻繪有嫩蕨菜的織部茶碗,碗沿有一處深紅的印漬,彷彿茶漬,又彷彿主人久久品飲所抿出的唇印,使茶碗生動不已。

可以說,理解了茶器,就理解了日本茶道的趣味,就理解了根植於日本茶道中的“匠心”與“禪意”。

談到這方面,就必須要簡單提一下歷史了。日本的茶器和茶道具最早都是從中國學去的。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這要源於古代的宗教文化傳播。日本古代的建築、雕塑、繪畫、書法、哲學等無一不是隨著佛教僧侶們的宗教活動傳播、發展起來的。同樣,他們也把中國古代的寺院茶傳到日本,逐漸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隨著日本本土吃茶的普及和茶道思想和茶儀的成熟,就逐漸形成了具有日本本民族風範的茶道儀式和茶器。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在這其中,茶器更是浸染了日本獨有的美學文化。

相比於中國瓷器追求的“如玉”,日本對陶的執著可見一斑。他們追求一種“粗糙”,更加符合日本關於茶器要有手作之溫度和材料之粗糲的審美。

是茶君身邊有幾位朋友都喜歡這種“粗糙”,他們對日本茶器的形容多是:原始、淳樸、低調、安靜,有一種無言的美。

也或許是受日本文化及茶器風格的影響,本來在中國比較小眾的柴燒,最近幾年有越來越火的趨勢,也算是一種崇尚自然之美和返璞歸真吧。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對於日本的美學,很多人會不自覺想到“侘寂”美學,即一種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強調事物質樸的內在,並且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的美。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侘寂的原意是簡陋,在禪宗中安於簡陋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戰國時代的茶道家千利休,創造了侘寂茶,便把這種精神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這體現在茶道上的精神就是:不刻意追求飲茶的地點、環境、擺設,茶器是否華麗、圓潤、亮麗,是否由名家制作等等,僅僅追求一點,便是品茶時的“清靜之心”。

由此可見,侘寂追求的是一種無需繁華,不要裝飾,直指本源的精神。

侘寂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這個詞用語言來表達時,有很廣的包容性。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但是比起“侘寂”,更覺得日本著名美學家、“民藝之父”柳宗悅一個“澀”字用得巧妙。

說實在,“澀”這個字除了日語之外,在任何一種其他國家的詞典中都沒有能夠表示這種無上之美的詞。

是茶君專門去查了相關詞典,原來初形容茶味的苦澀,後引申為不經打磨的質樸、天然、素潔、純真、高雅。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我們現在看到的多數日本茶器,基本都是壺、碗、器皿等實用品,大多是民窯生產的。相比“官窯”作品體現出的是精緻、華美,那樸素、實用、堅固則可以說是“民窯”的特色。

那用“澀”就無形中增加了親近感和生動感。而這也是柳宗悅提倡的“用之美”。

日本有位茶道名匠千利休,他便主張茶具茶杯,應該物為所用,茶碗與雙手要有密切的貼合度,這才能使人在品茶的過程中,享受著視覺與味覺的融合。

試想一下,你可以通過燈光照射,感受到瓷器本身的晶瑩剔透,捧在手上很有質感。圖案雕刻在釉體上,能撫摸到它的凹凸立體。

日本陶器丨“純素顏”的逆襲!粗糙原始的TA,居然還是香餑餑

簡素之形、沉靜質地、淳樸顏色,無裝飾外形。以物示美,也許才是茶道不可忽視的長處。

今/日/互/撩/

你喜歡日本茶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