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清官亭”史話

昭通“清官亭”史話

清官亭,是昭通的城市公園。說起清官亭,昭通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清官亭,坐落於昭通城西北隅,原名“三多塘”。說起清官亭公園,它可有一定的歷史。它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

昭通“清官亭”史話

清官亭原名叫“三多塘”。說起它的取名還得從源頭說起。嘉慶十三年,陝西三原舉人王禹甸任恩安縣令。當時的恩安縣人口數萬,而城裡僅有兩個容積不大的水塘從城郊大龍洞引水儲存供居民炊飲濯洗之用。由於所存有限,特別是遇到天旱少雨之時,城內用水告謦,居民為水庫為水愁。王禹甸的若干前任對此也束手無策,他上任後,通過調查走訪,帶頭捐資並倡導紳商集資,於城北選址興建。“令甫下,民爭之,閱五月而池成。既乃建廟以祀龍神,前列船房,左立仙閣,池中砌石架為歌臺。”主休工程告竣王禹甸為它取民“三多塘”。“ 三多”出自於《玉海》:“看多、做多、商量多也。”取名“三多”是王禹甸自勵、自勉,也有勸喻世人之意。當然,在老百姓的眼裡,“三多塘”解決了大家的愁苦,自然釋為“多福、多祿、多壽”之類了。

昭通“清官亭”史話

“三多塘”易名為“清官亭”是王禹甸離任後的清嘉慶十六年夏,時年天大旱,城內另外的兩個池塘已經乾涸,幸有“三多塘”之水解居民之需,“萬家火食惟籍,是以免涸鮒之傷。”老百姓為感念王禹甸修“三多塘”,不約而同地將“三多塘”改成了“清官亭”(因亭中蓋有供奉神靈的樓亭而故名)。

昭通“清官亭”史話

清朝咸豐乙卯舉人饒起孝為清官題詠楹聯“者點水無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間塵不染,何人更踏軟紅來。”此楹聯寫出了清官亭水雖不多,但清波碧潭,只可惜始作俑者——王禹甸已經不在世了,接下來一句反問“何人更踏軟紅來?”透露出作者有所寄託而又無力把握的惆悵與困惑的矛盾心理。是啊,“何人更踏軟紅來?”為官一任,當造福一方百姓。王禹甸命名“三多塘”雖是自勵、自勉。但他在百姓心目中是清官,難怪老百姓,要叫此為清官亭。聯想起有的為官之人,大會、小會,口口聲聲,表白自己如何清白,其實清白以否,豈由你自己說了算;更有甚者,不惜民力,做政績工程、換形式替自己立碑樹傳。其實你是一個什麼人,老百姓心裡有杆稱。不管你立的是金碑銀碑,怎抵老百姓的口碑。也難怪“清官亭”在兩百多年來,經過多次修葺、擴建闢為公園。也曾經多次更名,或叫“清光亭”、“衛泉公園”、“紅旗公園”,無奈老百姓只能記住予民實惠的清官,“清官亭”就是清官亭。心裡實在,叫順了,改不了口;心裡舒服,叫熟了,口碑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