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算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嗎?

想要發來龍8


安史之亂(因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雖然最後安史之亂被平定,但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安祿山毫無疑問是亂臣賊子的代表人物。

安史之亂之所以能夠爆發、其規模又如此之大,而且戰爭時間能打了長達八年之久。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唐朝的節度使制度。之於其它什麼唐玄宗晚年享於安樂、李林甫與安祿山爭鬥這只是誘因,之於歸罪到楊貴妃身上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唐朝經過前期征戰領土迅速擴大後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遼闊國土的管理和守禦問題。以當年的交通運輸能力,可以說唐朝領土已經擴張到了極限。後來繼位的唐朝君主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守住這廣闊的疆域。

而節度使制度的產生正是唐朝由攻轉守的現實需求。節度使制度~說白了就是中央政府給地地方大員軍政大權分片包乾、管理和守禦國土。



之所以採取這種軍政制度也主要是因為受制於當年的交通運輸能力不得不採取的權宜之計。這種制度當年也確實產生了一定作用,成功的擊敗過周邊少數民族對唐朝的入侵。

但是無法避免的就帶來了地方節度使軍政大權集於一身,軍隊由節度使徵召、地方財政也由節度使來掌控,中央政府只是派員監查而無法插手地方軍政實際管理權。這就是後來的安史之敵必然爆發的客觀條件。

如果說唐玄宗沒有一點預防之心,顯然是不可能的。李林甫之所以要針對安祿山,其中未必沒有唐玄宗授意。否則李林甫身在中樞與安祿山這種地方大員理應沒有什麼根本利益衝突。後來李林甫被奪職只能說明唐玄宗對安祿山這個地方節度使約束限制的償試失敗了。

安祿山當時已經是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實力雄厚,放眼唐帝國只有朔方節度能與之一較高下,又如何會坐以待斃?於是安祿山舉兵20萬造反,揭開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


史可見證


如何點評安祿山這個人還要看從哪個角度看,漢人?突厥人?現代人?古代人?所謂是時勢造英雄,且觀個人觀點。

安祿山為一代梟雄這是不爭的事實,縱觀安祿山的終身除了其最終叛變朝廷的一幕為統治者所不能認可,之前的一切都是 唐明皇所認可的!

安祿山的狼子野心不是與身俱來的,是與唐明皇的縱容、呵護、培育分不開的,也與其時的政治體制有直接關係,是唐明 皇的昏庸與怠政造就了安祿山,如果說安祿山是小惡,那麼李隆基就是大惡!沒有李隆基就沒有安祿山!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今遼寧錦州)雜胡,本姓康,母突厥人,後再嫁胡將安延偃,故冒姓安氏。安祿山通六種“蕃語”, 曾任“諸蕃互市郎”。後投靠唐軍,因驍勇善戰而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收為捉生將。

因殘酷鎮壓契丹、奚人有功,得到玄宗信賴。天寶元年,安祿山被擢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三載,兼范陽節度使,天寶十載 ,又兼河東節度使,具有重兵18萬人,在各節度使中實力最為雄厚。

安祿山是一個從平民階層摸爬滾打出來的人。一般在逆境生長出來的孩子,在雜亂的環境當中生計會有一些流裡流氣的習 氣,並且這種習氣會伴隨畢生,後面安祿山的一些體現也可以體現出來這一點。

安祿山極具偽裝能力,表面上看是目不識丁,大老粗一個,其實能善戰,有策略,善外交,成功騙取了唐玄宗、李林甫、 楊貴妃的信賴,從此狐假虎威,一路平步青雲,最終擁兵自重,起兵反唐;

安祿山為人狡猾,善於逢迎,常厚賂往來,竭力巴結玄宗與楊貴妃。他屢次深化長安,在與朝官及宮殿的結納中,對唐政 府的腐敗和京畿空無的情況有了充分的瞭解,萌發了蓄意謀叛的野心。

於是暗地裡擴充軍馬,積累糧草,籠絡眾心,委任失落漢人儒生嚴莊、崇高為謀主,並用胡將32人替代漢將,又收養同羅 、奚、契丹等8000壯丁為“曳落河”,作為軍事骨幹。

在通過10餘年的精心預備後,便於天寶十四載冬,以“將兵入朝討楊國忠”相召喚,發兵15萬,在范陽舉起了叛變大旗。 因他的密友史思明與其協同叛亂,故史稱“安史之亂”。

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安祿山坐鎮洛陽,恣行暴虐,導致孤家寡人。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祿山 之子安慶緒在漢人嚴莊等的密議下,殺父自立。

在漢人看來當然是反賊,是壞人。所以漢書中的記載都把安祿山說得十惡不赦的。便在突厥人看來,安祿山是英雄。是挽 救突厥人於危難之中的救 世主。畢竟其時,唐朝強壯,把突厥打得無處容身。而安祿山則站出來對立唐朝。

給其時人民和華夏文化造成深重災難的野心家,將永久被刻在前史恥辱柱上的人罷了。不過這是蓋棺事定的話,在其時的 人、唐朝那個年代不同的人看來,安祿山的形象就要雜亂得多。

作為唐朝史官,當然會這樣認為,作為今日的人,在某個朝代極為茂盛時期造反,還造成那麼深遠影響的,恐怕也就屬這 個安祿山了。造反前,在唐朝官場的混跡本事,那是上上。

造反後的軍事指揮,只能算中中。造反的實際效果及其取得的成就,只能是下下。對華夏文化的貢獻,更是大大的負數, 最終,他當然應該被刻在了前史恥辱柱上。




肉食切丁設備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安祿山結束了盛唐的神話,把整個大唐攪得一團糟,唐朝從此開始走下坡路,並且一去不回頭。往日的繁華都成為回憶,戰爭的創傷成為唐朝人難以癒合的心靈之痛。

安祿山之亂如果當初成功了,肯定是另當別論,失敗了,肯定會成為民族的罪人,他的失敗,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民族罪人已成定論。

之所以有安史之亂,只怪唐玄宗太驕傲自滿,而且又錯用了李林甫這個奸相,李林甫也是搞的當時的唐朝社會矛盾極其激烈,他死後,安祿山才會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安史之亂。

有唐玄宗的昏庸無道,也就難怪有安史之亂了!🐴🌺🌺





飛天ZY漫雪


安祿山是個惡行累累的罪人悍然發動了安史之亂,把好好的一個開元盛世的唐朝給攪和的走向衰敗,如果安祿山單單造反想推翻腐朽的唐王朝,建立一個新的朝代推動歷史前進也情有可原。令人可惡的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帶領判軍一路燒殺掠奪,不管是平百姓還是管員一律搶劫燒殺,他的倒行逆施破壞社會的發展安定,破壞了民族團結,無論從那種角度來說,安祿山都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安祿山造反 使唐朝由興盛走向衰敗,唐朝的統治者唐玄宗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唐玄宗晚年疏遠忠良之臣,重用奸佞之臣。有正直的大臣建議除掉這個有反骨的安祿山,唐玄宗卻未採納正確的意見,反而還封了安祿山的官啊,留下禍害。使自丟了江山,走上逃亡之路,還失去心上的美人,這都是唐玄宗糾由自取。


勇往值錢


是中華民族的罪人!他中斷了中華民族融合的步伐,加深了民族隔閡。

自魏晉以來,中華民族加速了融化步伐,到大唐時期,唐政府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中華民族實現了首次大團結,造就了政通人和的盛世局面。胡人安祿山起兵反唐,使唐朝由盛轉衰。從杜甫的三吏三別中可以看出給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安使之亂,也導致了中央政府的衰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中華民族中止了融合,走向了分裂的道路。

五代十國是中華民族分裂的表現,民族隔閡進一步加深,宋夏金時期民族進行對抗。這一切都是安史之亂造到的。安祿山永遠是中華民族的罪人,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1968花果山


安䘵山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的邊將(胡人),由於唐玄宗的寵信而身兼三鎮節度使、擁兵自重。公元755年,安䘵山與部將史思明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叛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攻佔大唐首都長安,迫使唐玄宗李隆基西逃入蜀。太子李享在靈武即位後組織唐軍平叛。唐朝用了八年的時間才最終平定“安史之亂”。

”史安之亂”這場內戰,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其後,形成了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中,安䘵山洛陽自立為帝,建國號“大燕”。在皇位繼承人的選定上,安祿山想要“廢長立幼”。被長子安慶緒得知後,串通太監李豬兒將其殺死。


安祿山為了一已私利發動叛亂,給百姓帶來的沉重的災難!這個死胖子應該是歷史的罪人!


林城布衣10001


說安祿山是罪人當然不算過分,安史之亂對中華歷史走向的轉變,如何估計都不算過分,唐朝此後的歷史和前期幾乎是整個不同了,不單單是一個興盛和衰敗的問題,社會結構,官僚機制,矛盾危機都不一樣了,之後五代宋的無力大一統幾乎都可以從安史之亂找到根源。

但歷史並不是安祿山一個人可以影響而發生的,否則他就是當世第一牛人了,偌大的長安朝野上下,沒一個人是他的對手??俗話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悲劇的發生並不是安祿山造成的,而是唐朝皇帝大臣的昏庸無能,促使安祿山的野心得到實現,這才是完整的描述。

安祿山一個獨佔三鎮節度使,一人坐擁20萬邊兵,精銳達十萬眾,唐朝邊疆全部兵力,他就佔了三分之一。安祿山本身是西域雜胡出身,據說本來是來自康國,今天烏茲別克斯坦了。後來母親改嫁而姓安,其實也是西域人,而且母親還是祆教巫師,他也是信徒,而且軍中很多人都是祆教徒,安祿山團結手下還是有一套的。但是唐玄宗後來的宰相楊國忠對他們挑事,實際上楊國忠的無能才給了安祿山史思明機會。

雖然引爆大亂是安祿山史思明,但唐朝的亂局在楊國忠不斷針對南詔發兵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就像杜甫寫的許多紀實詩,像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強拉百姓入伍出征,而且毫無章法,弄得家家戶戶妻離子散,這樣的世道會不亂?即使不是安祿山史思明,也會有其他人出來當這個出頭鳥的。

楊國忠是皇帝的外戚,還不如李林甫有本事,安祿山史思明是李林甫當時推出來任用的番將,與楊國忠本就有矛盾,加上天下已經騷動,就以誅除楊國忠為名義起兵了,他的確是引爆炸彈的罪人,但唐朝的悲劇罪人絕不止是安祿山一個人,還有很多很多,只不過今天人習慣了冤有頭債有主,安祿山責任最大,但其實楊國忠、唐玄宗的罪過都不小,未必比安祿山輕,包括撿便宜的唐肅宗……都不是省油的燈,哪個沒有責任?


何運超


安祿山當然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安史之亂”葬送了盛唐時代,安祿山叛亂,唐朝平定叛亂卻是人心所向。如果安祿山只是為個人野心想變天,推翻已經內部已經糜爛腐朽危機矛盾還沒有尖銳暴露的唐朝也說的過去,可是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老百姓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有正義感的文武官員當然要站在朝廷的一邊。安祿山打進首都長安,全城搜刮洗劫,不管是朝廷官府的財物還是大臣官員百姓的私產一律搜刮乾淨。樂工雷海青拒絕為安祿山演奏被剁成肉醬,當時官職不高的“詩聖”杜甫沒來得及逃走也當了俘虜,寫下了紀實描述山河破碎的《春望》。長安百姓對叛軍是厭惡反感的,曾有人造謠太子帶著朝廷的大軍打回來了,老百姓萬人空巷出城迎接,叛軍攔都攔不住。民心所向一目瞭然。安史之亂不說造成後來皇權衰落藩鎮割據的後遺症,據說唐朝大約5千萬人口銳減到了大約2千萬


立志成蟲


追根溯源,安祿山隨然發動了安史之亂,這與唐玄宗老眼昏花🌸,無慧眼識奸有關,想當初幽州大😎張守珪靖邊剿守邊關時,招兵買馬見祿山身材偉岸。懂五種雜胡語言,就招錄了他,這祿兒自小失父,與母相依為命,五歲多時隨母改嫁鮮卑雜胡,因後父姓安而得名。這祿兒自幼豪傑出手不凡,亦為當地一地頭蛇,從軍見功後,提撥飛快,情商也極高,不到三年以成為相當於團長的重要將領。一次因他貪功冒進,拆殺了不少軍馬而獲罪,被髮往朝堂定罪,當朝宰相李林甫審核後,見其相貌堂堂,接人觸物極為靈巧,巧舌如簧,為多年不見的一個人才,便上報玄宗,以為人才難得,可以令其戴罪立功,以觀後效。當朝付相張九齡有知人善任之慧眼,見其眼眉賊🐭不向好人,包藏禍心,如不治罪,必為心腹大患,但玄宗不以為然,懷柔四方,兔其死罪還升其為遊擊將軍。從而一步登天,飛黃騰達,在年後升任塑方節度使,位高權重,和李林甫狼貝為奸,步步高昇。當時的大唐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夜生活豐富多彩,盛行胡旋舞,誰能想到這話兒,體大似熊🐻,肚圓似🐷,跳起舞來輕盈似燕,極引人眼,楊貴妃在燈紅酒綠中,見識了胡兒的楣力,大加讚美,言與玄宗,:隔日入朝拜見,一日早朝文東武西,壯嚴肅目,只見那安🐷兒,見貴妃便拜,玄宗不解,問其由因,日,,,,我胡人尊敬母親重於父,乃大喜思此人定為社稷重臣,有見其肚肥似🐷,問肚中為何物,祿山言,裝的是對皇上的無尚忠心。從此雞毛上天,權勢日隆,身兼三鎮節度使大權,掌握了大唐一半的堅甲利士。有厚顏無恥的認貴妃為母,說不清道不明其中的淫亂曲調,在安祿山任下,有破格錄用提撥了千餘員雜胡邊將勢力。他過夠了花天酒地的日子,野心也進一步上升。見夠了唐王朝的腐敗無能,和軍力部局,楊國忠為相後,見其奸惡無比,毫取明奪,必為大禍。有親赴邊關,決查到了反叛細節。言於玄宗,玄宗不以為然,他會反,決無可信,幾個月後安史之亂爆發,其揮下十七萬人🐴,橫掃千軍,一日百里。先攻下洛陽,有打下秦嶺防線,玄宗不聽哥舒翰之言,強令出擊,導致慘敗。被迫似喪家之犬,逃往四川。安祿山在洛陽稱帝立制,便尋天下找貴妃為伴,不想陰陽二隔,以飛魂入泥為鬼爛骨啦,安祿山隨然可惡,但忠奸不分,的唐玄宗更加可厭。


94310417小云


毫無疑問安祿山是中華民族的罪惡深重的大罪人,朝庭給了他百分的信任,給了很高的官職和權力和很多利益,但安祿山不思忠心回報國家,反而為其個人野心造反,根本毫無一絲絲造反理由,更沒有丁點造反的合理性,安的造反到處燒殺搶掠,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災難,把國家和人民推向長時期災難的深淵,其戰亂十多年,強盛的唐王朝由此轉入弱勢逐步垮臺,中華民族又進入長時間分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