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銀守藝人楊萬付:他用銀飾講述苗鄉歷史

苗鄉俗語說:錦雞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銀飾。當你走在黃平縣的苗鄉村寨,無論是在人頭攢動的集市,還是在石板鋪就的村巷、山道上,都會看到三三兩兩的苗家婦女,她們頭戴著銀帽子,身穿著以花邊和銀飾鑲成的民族盛裝,滿身銀光閃閃、環佩叮噹,一定會令你的眼睛為之一亮。


匠心貴州·大師藝語|苗銀守藝人楊萬付:他用銀飾講述苗鄉歷史

貴州黃平:苗鄉侗寨出巧手

楊萬付出生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谷隴鎮,祖祖輩輩都是打造銀飾的銀匠世家。谷隴鎮享有“天下苗族第一鎮”的稱號,鎮上有一條苗族銀飾街,聚集著大大小小的銀飾加工店,各種各樣華麗精美的銀飾品琳琅滿目,銀飾是當地民族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產業。在這個小鎮裡出生、成長的楊萬付,從小就跟隨著父親學習銀飾技藝。


匠心貴州·大師藝語|苗銀守藝人楊萬付:他用銀飾講述苗鄉歷史

(楊萬付作品——黃平苗族婦女鳳冠銀帽)

黃平苗族銀飾品種很多,製品主要包括婦女佩戴的銀冠、耳環、項圈、項鍊、手圈、銀腰帶、背扇等。其製作和佩戴首飾的歷史悠久,明代《黔記》則謂貴州苗族“未娶者以銀環飾耳,號曰馬郎,婚則脫之”。

圖紋題材豐富,昆蟲、花草、鳥雀、龍魚等均可作為表現對象,而這些圖紋多來自黃平苗族祖輩生存的自然環境,體現著苗族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狀況。

2016年5月,由楊萬付自主設計,採用傳統與現代民族工藝相結合,並由20名男性苗族銀飾工匠參與,耗時90天精心雕琢製作而成的苗族婦女鳳冠銀帽驚豔亮相,為人稱道。


匠心貴州·大師藝語|苗銀守藝人楊萬付:他用銀飾講述苗鄉歷史

(全世界最大苗族婦女鳳冠銀帽)

銀帽共分內外兩層,內層用纏布鐵絲編制適合苗族婦女頂戴的帽圈,外層由純銀製作的眾多銀花及各種造型的鳥、蝶動物及銀鍵和銀鈴構成。整個圖案由一隻稍大一點的鳳凰、四隻小鳳凰、240個風鈴和1000朵銀花組成;高為2米,直徑1.9米,重量達105公斤,總價值200萬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該銀帽曾代表黔東南參加了2017全國30個魅力中國城的競演,成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獲得全國十佳魅力城稱號的重要條件。

非遺帶富:銀飾協會助脫貧

2016年,谷隴鎮一頂苗族婦女銀帽驚豔了世人,也正是因為這頂銀帽,才讓黃平谷隴鎮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逐漸被世人所知。

黃平縣谷隴鎮是目前我國苗族人口中絕對數量最多的一個苗鎮。1993年,楊萬付為傳承和保護弘揚苗族手工藝而返鄉創業,成立了谷隴銀飾協會,推進了谷隴鎮成為苗族銀飾產品銷售量最大苗鎮的進程。


匠心貴州·大師藝語|苗銀守藝人楊萬付:他用銀飾講述苗鄉歷史

(楊萬付銀飾作品——銀項圈)

據瞭解,該協會共有會員57戶,苗銀產品月銷售量達600公斤以上,銀飾產品年銷售額達7200公斤,年銷售產值達3456萬元以上。除了加入銀飾協會的57家銀飾加工店鋪之外,銀飾協會還與分佈在鄉村的銀匠們建立起了合作關係,能夠帶動就業三四百人,其中貧困人口就有一兩百人。

為擴大銷售面,谷隴鎮銀飾協會還組織成立了10餘家電商營銷網點,創新"協會+電商+村集體+貧困戶"的脫貧發展新模式,通過網絡發佈、線上銷售等途徑,將本地優質精美的銀飾品源源不斷地向山外推銷。僅網售一項,每年穀隴鎮銀飾品的電商年交易額就能輕鬆突破百萬元。


匠心貴州·大師藝語|苗銀守藝人楊萬付:他用銀飾講述苗鄉歷史

(楊萬付銀飾作品——雌雄龍鳳銀壺)

楊萬付說:“成立協會的目的就是為了抱團發展,除形成聚合力,讓大大小小的銀飾鋪都能有一席之地外,還要形成強勁的帶動力,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藉此脫貧。”除抱團發展,谷隴銀飾協會還搭上電商快車,產品走向全國。如今,年產值從五六千萬元上升到了近3億元,每月用銀4噸多,設計的銀飾產品種類上千種。

在楊萬付看來,谷隴鎮當地苗族文化底蘊深厚,對於苗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一定要重視。“通過苗銀協會,積極培育出苗銀龍頭企業,拓寬苗銀銷路,打造黃平谷隴苗銀產業品牌。向喜歡苗族銀飾製作的人教授技藝,讓更多的人來學習和傳承這項傳統技藝,就是我最大的夢想。”他說。

當一雙雙被歲月磨礪出厚繭的手在物件上嫻熟地穿梭,一件件精美的物件在雙手的“打磨”下逐漸成型。如今,這些苗銀守業人們有的已經離開,有的像楊萬付一樣還在堅守。而這些老行當,記述了民族的昨天, 隨著歲月沉澱綻放迷人光彩。


匠心貴州·大師藝語|苗銀守藝人楊萬付:他用銀飾講述苗鄉歷史

特別鳴謝

國家級水族馬尾繡傳承人 宋水仙

貴州民族銀飾工藝大師 楊萬付

非物質文化遺產牙舟陶傳承人 吳宏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正坤

匠心貴州·大師藝語|苗銀守藝人楊萬付:他用銀飾講述苗鄉歷史

苗韻風采博物館


匠心貴州·大師藝語|苗銀守藝人楊萬付:他用銀飾講述苗鄉歷史

黔萃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