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聆聽,而聆聽卻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正如每個正常人都相信自己有說話的能力一樣,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有傾聽的能力。然而人類講話的速度明顯低於思考的速度,所以人們經常會出現走神的現象。

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聆聽,而聆聽卻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起初走神現象可能只是幾秒鐘,但是我們的大腦會在潛意識也會將信息處理,所以當你清醒後,你會發現你並沒有因為走神而遺漏了什麼,所以你走神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多,走神的時間也會一次比一次的時間長。

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聆聽,而聆聽卻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最後,當身為員工的你在部門的規劃會議上,身為學生的你在課堂上,走神已經是習以為常,結果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會議的紀要,你根本不明白老師講的是什麼東西。最後,你需要時間去詢問其他同事,來了解你的工作內容。你需要找補課班在把你落下的課程補上。

最好的時間被你白白浪費掉了,然後你在用時間重複之前的事情,效率不但是保證不了,同樣也會使你再次的焦慮和不安。

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聆聽,而聆聽卻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作為一個好的聆聽者的前提:想辦法獲得一種或者一些能夠用於鑑別信息的知識

想要一次有效的聆聽,或者想要去成為一個優秀的聆聽者的前提,就是你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能夠了解你要聆聽的事物,不是專業的知識,而是能夠判斷事物真假是非的判定性知識,因為很多時候你必須要有一個理性的思維去面對你要聆聽的事物,“眼見不一定為實”,現在這個知識膨脹的年代,對應很多概念類的知識,都要一定的經過推敲和論證的,不要一味地認為說者的道理就是對的。

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聆聽,而聆聽卻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為了真正做到有效傾聽,最需要剋制的就是“過早質疑”

作為聆聽者,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懷著懷疑精神去面對說者,他們心裡篤定自己一定不會全盤的接受說者的想法和思想,但是也就是這種思想作祟,你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想要去打斷說者的講述,這樣不僅僅是增加了說者接下來表達的難度,而且你的接受的完整程度也不能夠保證。

其實,很多時候,說者都會通過前期的一切鋪陳和敘述,最終會得出讓你大吃一驚的結論。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要覺得你好像明白了說者的意圖,堅持聽下去,你會發現你對說者的看法在你最後聽完之後,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聆聽,而聆聽卻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多餘的腦力處理兩個方向的信息:“回顧”和“預期”

在傾聽時,最大的問題就是記憶的問題,相對於閱讀記憶,聆聽的記憶難度要大很多,而很多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記憶,總是會覺得自己可以記得住。

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聆聽,而聆聽卻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第一,就是要相信自己的記憶力要低於自己的預估,這樣就可以有效的去除你的幻想,當你聆聽時,你就能夠有意識的去選擇重複記憶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

第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以前總是不明白老師為啥為讓記錄下課堂筆記,明明已經聽會了。但是當上了高中,自己在堅持整理各科筆記之後,開始明白,你覺得你明白的只是表層的知識,而深層的內部邏輯則需要你將要點關聯起來,才會發現真正的邏輯關係和意義。

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聆聽,而聆聽卻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第三,耗時間去想想,筆記是讓你去想的,而不是用來裝逼用的。我的發現我的很多學生都會去說我寫了基本筆記,我的筆記記得多麼整潔,卻很少見到他們交流他們在筆記中學會了什麼。 其實,說是內部深層邏輯思維,但是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理解,只要你能抽時間想想,你就會發現,其實你的邏輯思維也是超強的。

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聆聽,而聆聽卻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最後一項,一但決定傾聽,就要主動幫助說者進入“傾訴”狀態

既然選擇作為聆聽者,就不要試圖去打斷傾訴者,試圖去證明你自己。堅持去讓傾訴者去完成他的表達,你會發現你終究會有所收穫。

你可能覺得你是在被動的處於聽得狀態,而事實上是,你聽得狀態會影響傾訴者的表達情緒,而且當傾訴者的情緒處於比較興奮的狀態,他的表達也會出去最理想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