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準備滅六國之前,為何向韓非拋出了橄欖枝?

李斯在齊國稷下學官荀子門下留學時,有一個富二代的同學韓非,學成畢業以後,李斯和韓非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當李斯還在呂不韋門下兢兢業業做一個小助理的時候,韓非已經回國潛心鑽研學問去了。

秦始皇在準備滅六國之前,為何向韓非拋出了橄欖枝?

幾年以後,韓非發表了他的學術著作《韓非子》,一時間成了著名的國際學者,在法家學術界的地位,甚至可以和李悝、商鞅、慎道這些人比肩。而秦王贏政也是韓非的鐵桿粉絲。贏政親政以後,秦國吞滅六國的戰略也已經進行到了最後階段。韓非所在的韓國,是六國裡國力最弱的一個,這個國家恰恰又地處戰略要衝。很自然,韓國成了秦國的第一個目標。在秦國備戰的同時,贏政給韓王下了通牒,要求把韓非送到秦國來,這就和拿著槍出去搶劫一樣。韓國自然不敢怠慢,趕緊把韓非送到秦國。而韓非一到秦國,就被贏政奉為上賓,成了秦王的高級顧問。

秦始皇在準備滅六國之前,為何向韓非拋出了橄欖枝?

贏政之所以在開戰之前把一個敵國的王族子弟拉過來,可能有兩層考慮。從理想層面說,贏政確實是惜才愛才,把韓非強行要過來就可以避免在後面的滅國大戰中波及他,而且還不會給韓非製造道德壓力,因為他是被韓王迫於壓力送到秦國的,和他本人沒關係。從現實考慮是,當時贏政身邊確實缺人。蒙恬、蒙毅兄弟雖然和贏政關係很近,但畢竟是軍人,不能幹政。廷尉李斯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佔了一個先到先得的便宜,嬴政當時不用他也沒有更合適的人了。朝堂上一眼望去,基本就是呂不韋留下的老班底,這些人的政治訴求和呂不韋沒什麼不同,比如像丞相王綰,動不動就想著逼官改制。

秦始皇在準備滅六國之前,為何向韓非拋出了橄欖枝?

秦孝公有商鞅輔佐,秦惠文王有張儀輔佐,秦昭襄王有范雎,贏政何嘗不想身邊有一個相才可用。韓非是商鞅之後的又一個法家大才,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不好說,做高級顧問出謀劃策是足夠了。而且他和此前的商鞅、張儀、範睢一樣,都是外國人,和秦國內部的各派勢力沒什麼利益瓜葛,可以讓朝堂格局變得對贏政有利,滅韓國,韓非也無須再揹負道德壓力,所以從理論上說,韓非確實可以為秦所用。

秦始皇在準備滅六國之前,為何向韓非拋出了橄欖枝?

戰國時的文化氛圍,還不存在無條件忠誠於誰的問題,人們普遍崇尚實力,看重實際利益。一個人從一國到另一國,其實和公司人員跳槽的性質差不多。韓非是韓王室成員,你讓他和韓國為敵確實不太可能,但如果過了這一關,其他的就不是問題了。應該說贏政這個考慮是很合理的。假如得以實現,以韓非為相,或許就可以避免統一后王綰幾次三番帶著群臣逼官,讓秦廷矛盾激化。之後的焚書坑儒、國家投資過熱等一系列悲劇, 也可能會改寫。

秦始皇在準備滅六國之前,為何向韓非拋出了橄欖枝?

然而歷史終歸是不能假設的。韓非到了秦國以後,很快就履行起高級顧問的職責,開始主動獻策。韓非力勸贏政先別打韓國,這個倒是還可以理解,畢竟那是他的祖國。可是韓非力主秦國南下滅楚,這就完全是不懷好意了。後來的情況也確實證明了這真的是不懷好意,秦在先後消滅掉韓、趙、燕、魏四國,後方及側翼基本無憂的情況下,以李信率二十萬大軍攻楚都以失敗告終,最後由資歷最高的王翦率軍六十萬軍隊,歷時一年才擺平了楚國。

秦始皇在準備滅六國之前,為何向韓非拋出了橄欖枝?

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秦國真要是一開始就打它,到時候誰滅誰恐怕都兩說。更要命的是,當時不少秦國高官真信了韓非的話,朝堂之上形成了兩派完全相反的意見,導致秦國的滅六國準備工作,因此停滯了有兩三年。先不說政見的對與錯,單純看一下秦國高管的態度,也足以看出韓非當時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