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哲學”?黑格爾評價孔子不是哲學家、中國沒有哲學等言論你怎麼看?

龍拳舞秀


儒家哲學是研究人自身的哲學,也是實踐的哲學。又由於創始人孔子的“述而不作”,沒有西方哲學明確的條理性,也沒有“形上、形下”和唯心唯物的生髮基礎。其最根本的核心是,肯定人性,提出“克己復禮”。從而得到高層次“人性”的復歸即“天下歸仁,天下大同”。明代王陽明即由此衍生“心學”,並由他一生的實踐而成功地落在實處。當代已故儒學大師徐復觀稱,所謂由實踐而講心,即非形而上也不形而下,可謂之“形而中”。如上論,儒家哲學看似粗淺簡單,卻正彌補了西方極“規範”之哲學的不足。人和人性正是宇宙中物質和精神的高度結合,研究並指出這個高度結合的完美復歸,不就是頂尖的哲學命題,哲學理論嗎?↘

不然,獲社會自然和人文學科大成之諾貝爾獎的眾精英(除數學喲)何以呼籲——若欲解決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面臨的問題,應該向2500年前的孔夫子求教。


子哲9


孔子要說他是哲學家,那也只能算人生哲學家。不是廣義上的哲學家。

哲學還是西方人的建樹更廣,體系齊全,更完整。中國的哲學只研究人,只能稱為人生哲學。只是哲學的一部份。而要研究哲學非西方哲學不可。因為西方哲學的確比中國哲學博大,且研究得仔細,更深入更廣泛。

哲學研究在全世界一般分三大區域,。西方哲學主要研究人和物之間的關係,中國哲學主要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印度哲學主要研究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哲學中的形而上學被稱為第一哲學,中國人很少涉足,而邏輯學在哲學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中國人也很少研究,名家及墨家有少量涉足,中國人的哲學主要集中在當今分類屬倫理學的範圍內。所以說中國哲學研究範圍很窄。孔子一人的學說在中國哲學內都不算什麼,就更別說和西方哲學比肩了。與黑格爾比那當然就算小學生了。黑格爾是西方古典唯心主義哲學集大成者,是西方古典哲學的終結者。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二人根本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哲學家。

中國哲學缺乏邏輯性這是致命的缺陷。任何結論都直給,不求其來源是否正確。你看孔子,老子,莊子的著作就會發現,他們只給你結果,從不論證其來源的合理性,缺乏必要的邏輯支撐。這一點和西方哲學家比差得太遠了。西方哲學家尤其是唯理主義的哲學家們,為了說明一個概念,運用邏輯,追根問底,仔細推敲,認真精神令人佩服,只要稍不符合邏輯就被他人否定。這真正是“較真”這種學術態度正是西方哲學及科學發展的真正動力。這太值得中國人學習了。

至於說中國沒有哲學這肯定不是事實。中國的易經中就充滿了辯證法的哲學思想,但和西方哲學相比,確實差距不小。所以說要學哲學還是以西方哲學為主。


非常各


這又讓我想起了剛買的一本書,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虛構的西方文明史——古今西方“複製中國”考論》,作者在書中的第三編《中華母體派生歐美及現代文明》的第九章《歐美文明主要來自中國》第四節《東方真知與西方哲學》中提出了“黑格爾抄襲中國哲學”的觀點,並引用羅素《西方哲學史》“(在我看來)黑格爾的學說幾乎全部是錯誤的。”“關於中國,黑格爾除了知道有它(存在)之外全然無知。”

作者還指出黑格爾的著作《小邏輯》用了一百多個《道德經》中“有”與“無”的概念,還說“但黑格爾卻隻字不提這位令他受益終生的東方宗師”,還引用《小邏輯》“‘共相’二字雖是從中國舊哲學中借用而來,並不因此就陷於‘古雅’‘陳舊’”來說明“黑格爾反覆貶低中國哲學,而否認自己是祖述之”。

作者還在“黑格爾與老子”的篇節中對照了《小邏輯》與《道德經》的文字,並用當代德國哲學家艾爾伯菲特的文章《德國哲學對老子接受》中的文字“黑格爾……對於德國哲學中出現與‘道’的思想的接近,是有先行指導意義的。如此,黑格爾對於老子的接受……亞洲哲學……畢竟被包含進了哲學史……歐洲中心論的哲學奠基者黑格爾,以歐洲中心論的方式,讓非歐洲文化為其自己的體系服務,並使得非歐的思想傳統不再有尊嚴。”

從作者引用這當代德國哲學家的文字看,也可以看出,就是在德國對黑格爾對老子以及亞洲哲學的吸收也是承認的。就象作者還引用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上冊中的文字“……西歐從貧窮落後和默默無聞中崛起……拿來了中國的發明竭盡全力發展它們……(成為)先鋒和受惠者。”

我想作者引用這段話,用意已經很明確了。

作者提出了“西方哲學的中國源”的觀點,指出了康德、黑格爾“都是大量吸收中國思想的” 。並說雷因·沃斯教授指出“康德和康德哲學已從中國哲學中收穫甚豐……尼采諷刺他是“柯尼斯堡的中國佬(Chinaman of Koningsberg)。康德從未去過中國,也從未離開柯尼斯堡很遠。由此,他終生依賴資料……他自然會接觸到其哲學前輩萊布尼茨和沃爾沃推崇中國的文字……但他畢竟屬於他自己時代的人,他的時代已離開了早先對中國和中國之事的熱情……他和別的學者扭轉了早先哲學家——諸如萊布尼茨和沃爾沃——對中國的讚揚,採取否定的評價。這一點被普魯士和德國哲學所傳承,例如黑格爾哲學家”。

作者還用龐思奮(Stephen R.Palmquist)的文章《康德是怎樣的中國人?》來說明問題。

從作者引用這麼多西方學者的觀點,我想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再來看看西方學者提到的中國哲學,作者引用麥克菲教授的文字“在這裡,歐洲(西方)被確定為一系列主要的歐洲思想家和哲學家的思想,它開始於歐洲最早的思想家之一馬勒伯朗士(1638~1715),他熱愛東方(中國)哲學;它直到海德格爾(1889~1976),他還是熱愛東方(中國)哲學。這段時間(三百年),從歐洲重要的哲學家的著作中形成了標準的哲學概念。”還引用萊因哈德·梅教授的文字“三百年前,畢生熱愛的萊布尼茨,開始研究中國哲學和宗教,並對《易經》和儒家一往情深……隨著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的形而上學在歐洲達到高潮,隨著歐洲全球地位的躍升,傲慢的黑格爾和謝林也致力於中國哲學的研究。”

雖然這也是這位作者的一家之言,可是從他引用西方學者的文字看,西方學者是承認中國哲學的,而黑格爾對中國哲學的吸收也充斥在他們的字裡行間。

雖然哲學是從西方傳來的名詞,可是如果從歷史去看待哲學的話,應當看到中國哲學對西方的影響。

而且你從網上查哲學一詞的解釋也可以看到中國哲學的名詞。

從我對哲學的理解說,對待事物都要報以客觀的態度,而不是以主觀的態度否定。


掛在明堂射古今


至於什麼是哲學我想我們應該都知道,所以在這裡就不累述了。至於黑格爾在研究了老子的《道德經》後作為哲學家他代表著歐洲哲學成就的頂峰,然而他得出的哲學結論只是:一正一反一合,這怎能與我們的《道德經》《周易》《論語》等哲學鉅著相提並論。

《道德經》作為一部世界哲學鉅著早已被翻譯成為60多種文字而傳遍世界,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孔子的論語對歐洲文明的影響也許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還在17世紀之時我們的《論語》就已經在歐洲大行其道,對其哲學與政治起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這在英國的休.昂納所著的《中國風》的論述裡可以得知,且看:1.“...該使團對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不僅僅是它的成員們把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寫了出來,而且耶穌會還出版了孔子的著作,到了17世紀末,歐洲的學者們對這些遺作表現出巨大的熱忱。就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神州之景象充滿了空靈的色彩,他對法國、德國、英國的自然神論信仰者產生了幾乎致命的吸引力。”2.“第一個為神州魅力所折服的歐洲哲學家Leibnitz(1687年),他公開宣稱自己沉浸在中國哲學之翹楚孔子於今年在巴黎出版的著作之中。1697年他出版了《中國新事集萃》,書中他大力倡導中國與歐洲兩大文明之間展開交流....他說與中國相比,西方哲學和政治道德方面處於劣勢。他還說:鑑於道德敗壞已經達到失控的狀態,在我看來我們的事態已是相當嚴重,我幾乎認為有必要讓中國也把傳教士派到我們這裡來,來教教我們自然神學的宗旨和運用。在理論界他吸引了兩個名人做徒弟,一是想在德國把漢語確立為一門學科的弗蘭克,以及熱烈推崇孔子學說的沃爾夫,而沃爾夫的學生於1727年出版了他恢弘的概論《中國道德和政治學說要義》。在書中,他盛讚中國是一片樂土,而其國王們皆為真正的哲學家。”3“在法國,耶穌會教團,把孔子介紹到歐洲,甚至還出版了他的著作經刪節後來通俗讀物,書中聲稱中國人的道德源於自然理性最為純淨的源泉....伏爾泰正是從耶穌會第一次瞭解到中國....他欣然的接受了文明的孔子的教條,聲稱:....他們所講的完全是純粹為了道德,他僅僅宣講道德,並不鼓吹奇蹟,其中毫無宗教寓言的因素。他還寫到:我們不必沉迷於中國人的美德之中,但至少我們要看到,他們的帝國擁有全世界所見識過的真正最好的體制。他問道:當聽說有這種榜樣的時候,歐洲的君主們又當作何打算?羨慕,羞愧,但最重要的是仿效。.......同時被學生親切的稱為“歐洲孔子”的葵奈正在謀劃一種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好像他所希望的那樣,能讓歐洲的君主們按照中國的模式改造他們的王國。他在他的《中華的專制制度》(1767)中提出,只有在中國這個地方人們才會發現一個建立在科學和自然法則基礎之上並代表其具體發展方向的國家。...他說服了路易十五仿效中國皇帝在1756年春耕儀式上操作耕犁。”以上摘自《中國風》的引文充分的說明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歐洲來說是一場文明洗禮,德英法尤其得其精髓,這就是他們後來能一直成為歐洲的三駕馬車的原因,然而當他們吸收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後,今天他們反過來說中國人沒有哲學沒有信仰,真是好笑!

我們再來看看英國詩人威廉.懷特黑德在1759年做的一首詩

哲學家的帝國

希臘和羅馬已經談論得太多。

怎奈兩國家底已耗盡,現已風韻不再;

甚至他山之石也讓我們勞而無功,

對我們勝利的沮喪寫在公眾眼中......

今夜詩人要乘著鷹的翅膀翱翔

飛到那光的源頭去尋找新的力量,

飛到東方的王國:勇敢地載上孔子的倫理傳遍不列顛的四方。

再讓我們來看看法國學者格林(1776年)是怎麼說的:“這個國家在短時間內成了智慧、美德和良知之所,在我們所知的這個世界上,其統治最為開明長久,其道德最為高尚、美好,其法律、藝術、工業同樣如此,堪為世界各國的楷模。”此引文還是摘自英國人寫的《中國風》,下面再來看其中的另一段“在那裡各種深奧的宗教是那麼興盛,但仁慈、開明的儒家哲學才是國教,它包含了基督教所有的道德要義,但摒棄了基督教中的超自然因素....那些哲學家們在歐洲各地傳播自己對儒家思想的認識”。

從以上的各節引文中可以看出歐洲對孔子哲學和他們眼裡的東方神州的有多麼的迷戀,多麼的崇拜,如今他們卻一個勁的抹黑甚至否認我們的哲學可以看出他們是多麼的虛偽,他們的目的只不過是想釜底抽薪毀了我們的文明根基而已,然而這是做夢,中華神族的最根本的基因就是文明,任何勢力也休想得逞也不可能得逞!





仰望802315


我說中國確實沒有哲學,一定會有很多文化自大者無比憤怒。但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思想中確實都忽視了個體的存在和要求,缺乏對社會的各個主體的理性邏輯的梳理,它要求的是治國平天下,其實是一種“術”。它不象西方的哲學傳統樣,講究個體的存在,以及由此而生的理性邏輯。中國文化在主體的區分上都太簡單了,強調的就是群體。所謂治國平天下無非是訂立一套規則去規範群體的人,就象工廠裡的規章制度樣,通過這種規則來使社會和平繁榮。正因為中國文化的這種對理性邏輯的缺乏,所以中國文化總是會變成既得利益者獲取利益的理由,是虛偽的。直到現在我們廟堂之高的文化都是一套套的套話,這些套話象中國的傳統樣是缺乏理性的,是一種術而不能稱為思想。

老子的思想雖然有辮證的理性,但他把自然神化了,根本無視個體的存在及要求。他同樣是制訂一套規則來要求群體。

哲學的探討的基點應該是個體的人,由此而及社會與自然。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一套關於它們的理性邏輯,不然那套理性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也是虛偽的。

我們看歷史,正是因為中國文化沒有一套經得起推敲的理性邏輯,所以所有的思想最終都變成了既得利益者獲取利益的藉口,也變成了被壓迫者痛苦的心靈安慰。既得利益者和被壓迫者都不敢去進行其中理性邏輯的推敲,因為這無異於撕開悲劇的遮羞布,讓既得利益者不再道貌岸然,讓被踐踏者的心靈更痛苦。

黑格爾的思想太深奧,老實說我是半懂不懂。其實我也不想把他思想中的那種複雜的邏輯關係搞清楚。因為他提的邏輯關係是一家之言,別人提的也並不就是錯的經不起推敲的。比如他說有內無外,我覺得有外無內也並沒有什麼不對。

我認為黑格爾的光輝在於,從個體出發似圖建立一套覆蓋社會和自然的辯證邏輯體系。我們總講唯物唯心是哲學的根本,其實換種說法就是探討個體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和自然及社會相聯的,以及這種聯繫的可靠性。如果從這點出發,那麼唯物唯心的對錯的無休止的邏輯思辯就結束了。

我們天天唸叨的唯物思想,如果推究下去會得出是唯心思想的結論,反之亦然。

我覺得現在很多的社會現象都與我們傳統的文化缺陷有關,並不能完全推給政府及行政機構。因為我們的文化設有這些缺陷,那麼政府和行政機構必然會改變,文化是政府和行政機構的基礎。比如虛偽、麻木、講究小集團利益,勢力從來都是仰頭看或者低頭看不會平等的看。如果社會沒有這些文化傾向,那麼政府和行政機構必然是另外的樣子。

題主的問題是文化自大虛榮的不平。


藍天白雲77597639


耿寧是瑞士現象學家,也是漢學家,對中國陽明學研究頗深,著有近兩百萬言的《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致良知”》,希望以現象學方法來勾通中西哲學。這本鉅著我還沒看到,讀的是他的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心的現象》,可以說如果只是從文本內容來說,耿寧的把握是非常充分的,漢學功底深厚;如果只是從現象學的方法來說,描述與敘述也是很豐富多彩的。

但是,我以為,耿寧想把“良知”說透,達到現象學所要求的明見性和給予性,卻似乎並不那麼令人滿意,因為很顯然,依據於現象學的意識分析方法來解構心學良知,遠不如針對佛教唯識論適洽。

事實上,耿寧在談到作為我們生活現實中三個向面(自然、自我和社會)的唯一形而上學根基時,曾經這樣說,它可以作為一種邏輯的設定,即一種純粹的思想、純粹的觀念而出現,但也可以作為實在的東西而出現。從後一方面而言,是被聖賢和智者真實體驗到的,比如寂靜、無、一這樣的東西,是無可言表的(《三位一體——一個現象學家的神學思考》)。也就是說,既然是無可言表的,也就無法在現象學的境域中被描述和傳述。

在《從“自知”的概念來了知王陽明的良知說》,耿寧其實已經談到了良知的實質:“依照一般的看法,王陽明所說‘良知’是一種道德方面的先天知識,是所謂的‘德性之知’,而不是‘見聞之知’”。但是一旦他用現象學的心理學的範疇來描述,以“自知”說“良知”,而且去道德化,正導致了他無法切中本質。而從我們的理解來說,“自知”的概念恰恰基於良知的先驗性(但不是超驗性),他不但在知之始,而且是貫穿於道德意識和道德實踐過程中的一種功夫所在。耿寧在解釋“獨知”時就更加無法以意向性的方式來表達這個寂止的本體意義的狀態了(《中國哲學向胡塞爾現象學之三問》)。而且當他再次談到本體和本心概念時承認自己對王陽明及其後學理解上的困難(《兩個例子》)。在這種情形下,耿寧的研究就必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脫離了原來的現象學期望。

“良知”於王陽明得來不易,卻是其來有自,就是孟子的“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自知也。”這其實是一種互文結構,後來陽陽就把“不學而能、不慮而知”加上“是非之心”來界定良知。從很直觀的方面來說,可以這樣理解:一、能即知,這個很明顯導向於知行合一;二、不學不慮而具備,即是良,圓滿自足,運化無礙,似乎沒有道德判斷含義,但實際上它是有傾向性的;三、知、能總在仁上說,知個仁行個仁才會有四端的達成。“良知”既是端也是終,這是一個很重要理解,它雖然不是一個純粹的思想觀念,但也是一個邏輯的預設,起碼它得之於天(理),既如此,那麼,它就是與天地同德的,生生之德。從本體來說,它不含有現實的具體所指,而且很可能是個體化的東西,只有聖人才能體認,所謂自知也罷,獨知也罷,意義就在於此(耿寧將自知與唯識宗的自證分相類,其實自證分不以分別論,而王陽明的良知卻是有個是非在,是以良也)。

概括來說,良知概念似乎是內心道德意識概念,其實它是一個知行合一、本體與功夫並舉的概念,它的意向性不可能像內在意識那樣可以分離出意向之活動及其相關項,它甚至可能只是一個單極;另一方面,良知概念其實是一個預設的非概念,它表徵了一個向善的本體特徵,比如心意致知這樣的序列上來說,它等同於心這個層次,作為本體不含有實際內涵,以佛教解心,只是一個集聚義,它可能是心(本體)、理(天理)、學(功夫)三位一體的虛擬。

基於上面的分析,我以為耿寧的現象學心學尤其良知的研究可能會遇到三個層面上的問題。一是中國的哲學概念往往缺乏定義系統和邏輯演繹,換個形式邏輯的格式來說就是A=B,B=C,C=D,這樣的同一律序列式,環環相喻,進入一種現象學解釋學的循環之中,這樣就很難實現明晰的描述與解釋。二是從當下語境看,孟子、王陽明在論良知時所引用的例證都是經驗性的(如孺子入井),卻無法純粹地用經驗性概念來表述,如同休謨和亞當斯密論同情那樣。因為當他們要抽離超驗性時,往往是與經驗性相離相別的,而在我們的表述中雖是經驗性的卻不是超越論的,總是不即不離,不一不二。三是從語言上來說,中國文字作為表意甚至是表象文字,似乎與現象學所言的明見性多有暗合,但是不可以以實在論論之。比如孟子說“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耿寧以為所不睹不聞者很可能是“理”,這樣就把兩個詞所表述的含義實在論化了。事實上,它們可能更多的體會式的意味,而不一定可以歸於實在性。比如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在道德修養和人格養成上,不僅要在可見可聞的有形者上努力,還更好在更廣闊的有無相生的境域中思維;也可以說,不只是在意之動用處覺察,更應當於未發之時致於中和。

袁連法 2014年3月3日


我是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中國古代有很多偉大的哲學家,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等等都有著名的哲學理論,只所以不為世界認同,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西方國家和我們有敵對意識。

(二)我們的文言文,起了負面的影響,文言文叫人看不懂,可以這樣解釋,又可以那樣理解。

(三)我們的國家,還沒有實現強國夢,等到領先世界的時候,自然而然的都會承認了。


泰山0316171918


黑格爾的書,有一本是厚黑學,我真佩服作者的臉皮厚如城牆,最高境界是厚而無形,這是黑格爾自己的觀點。……跟中國的古聖先賢的智慧哲學相比,黑格爾的思想就是個屁。……年輕人多學自己國家古聖先賢的智慧哲學,自己國家的文明文化尚沒掌握,如何辨識西方亂七八糟的文化。簡直是瞎胡鬧。……要持批判精神,來看待西方各種哲學書籍,才能從糟粕中找出精華,西為中用.為我所用。……方舟子.石國鵬,為什麼辱沒自己的先祖,跪舔西方,棄祖離宗.甘認西方爹,就是因為沒有學好自己的文明文化。學的更多的是知識,人生方向發生錯亂,西式教育害死人吶。



炎黃子孫純正中國人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是錯誤的,是自不量力。孔子是偉大的哲學家,反映其哲學思想的《論語》是中國古代的哲學鉅著,既有世界觀,又是方法論,不僅有邏輯,而且全書是用數理邏輯編排的,其中充滿了哲學思辨。

《論語》不是以往誤解的雜亂無章的語錄,而是系統的應用數學、科學的哲學、龍的傳人傳的龍學,其篇章序數是代數,代表問題,“子曰”等內容是答案。

中國不僅有哲學,而且有最古老的哲學專著《將軍崖巖刻》《道德經》《論語》等。詳見拙著《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天天炒剩飯,西方的哲學家們早就開始反思哲學的地基是不是錯了,頭條還天天搬弄這些邏輯遊戲。現在西方把這種人類觀察實驗結果用邏輯延伸的哲學叫物理機械論,這些強行切割事物整體性的哲學都進入了邏輯漩渦,尚不能自拔,何談教導他人。二元對立的哲學會慢慢被拋棄,走向無分別的視角,在量子力學建立初期,物理學家已經懷疑:如果構成原子的不是東西,為什麼原子卻是一個東西。也有物理學家提出事物沒有獨立存在的,只是一組對外的聯繫。事物非本有,依賴對外的聯繫而產生,測不準原理也表達了這點,因為人類的觀測與被觀測的假想物產生了聯繫而出現了這個所謂被觀測到的事物,這些非常明確地闡述了緣起性空和眾緣和合,不是神學往科學上靠,是科學在往幾千年前的理論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