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二十年,建成“千人養老”彌陀村


“不務正業”二十年,建成“千人養老”彌陀村


在我心裡,他是一位造夢師,

他14歲出家,28歲就擔任住持;

他20年來遭人非議,卻被200位爸媽寵在手心;

他赤手空拳把養老院搬進寺廟,助無數老人體面養老。

1967年11月6日,一個叫王世海的嬰兒,出生在福建省福鼎市白琳鎮的一個小山村裡,他和所有的小孩一樣,會哭會笑,愛鬧愛玩,然後像所有的同齡人一樣進了學校,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本以為他的人生能夠一直這樣平平淡淡地走下去,最後娶妻生子,生老病死.......

而轉折,來得無比突然。

在見過聖訓長老後,他做了一個震驚所有人的決定,突然鄭重宣佈——我要出家!

那一年,他14歲。

然而佛經如海,智慧如海,年僅14歲的賢志小和尚對這個世間有太多太多的疑惑。

於是,村裡的老居士們都自發地湊了錢,糧票,甚至把自己微薄的終生積蓄都拿來,供他去遠方讀佛學院。

而這一去,就是八年。儘管在每年寒暑假,他都想盡一切辦法去探望那些老居士,儘量抽時間陪伴他們,手捧他們逢年過節特意為他留的糖果零食,感受這人間看似微不足道卻溫曖人心的愛。


“不務正業”二十年,建成“千人養老”彌陀村

賢志師父去看望老居士

可時間的長河不會為任何人停留,歲月緩慢卻殘酷,他還沒準備好,時間已經等不及帶走了許多人.......

特別是,當一位供他求學的老居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小心翼翼地問道:“我們能否在終生信仰的佛陀身邊終老,能否在寺裡往生?”

他看著這位終其一生都無慾無求的老居士,在生命終結之時,提出這樣一個看似微小卻觸人靈魂的要求,心縱有千言萬語,卻只能沉默以對,在寺院往生?住宿、吃飯、照顧、護理……如何解決?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和尚啊!

從此,一個永遠的遺憾在他心裡深深地紮下了根.......

1995年,年僅26歲的他,就當上福鼎資國寺的監寺,28歲被選舉為寺院住持。

所有人都盯著這位年輕的住持,人們盯著這個年輕的和尚,猜想新官上任,到底會燒哪三把火?

沒有人能想到,這個年輕住持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建寺,不是揚名,竟然是興建彌陀村安養院——建一座可供1000位老人一起安享晚年的世外桃源般的養老院。


“不務正業”二十年,建成“千人養老”彌陀村

資國寺彌陀村安養院第二期


多少人望而卻步的事情,多少人無力承擔的責任,他卻一律不管不顧,用稚嫩但有力的肩膀一一扛起。

無數人質疑:你一個和尚,不好好地建寺,不安心念經,搞什麼養老院?是為了斂財?還是圖名?

他通通一笑置之。

二十多年過去了,赤手空拳的他,踏過滿地閒言碎語,不顧一路的質疑、非議和嘲弄,四處奔波,向各界人士推舉寺院養老。

“不務正業”二十年,建成“千人養老”彌陀村

賢志師父在外推廣寺院養老

一個、兩個、三個.......

到現在,已經有200多位老人陸續住進彌陀村,其中有久病臥床、痴呆癱瘓的,有在家修行、無力養老的,有出家師父、也有出家師父的父母,還有許許多多護持佛法、供養三寶的老居士.......

越來越多人住進了彌陀村。

我曾問師父:那麼在建彌陀村這條艱辛無比的路上,可曾有過內心脆弱時?

師父笑笑說:反正再難,也難不過佛陀當年啊!

就這樣,彌陀村從最初的100人,200人,到如今第三期彌陀村安養院也建起來,入住人數可達千人!

到2016年,但是,因為太缺錢了,第三期安養院的後期工作,只能緩慢如蝸牛般地行進著,甚至一年半載無法推動。


“不務正業”二十年,建成“千人養老”彌陀村

彌陀村安養院第三期建設現狀,無法完成後期建設。


想這大千世界,人各有志,人各有好,做一件喜歡的事不難,但是把他人的幸福,當自己的幸福去實現,實在太難!

但是,再難,也難不過佛陀當年!

可又有誰懂,這短短的一句話,包含了多少心酸和決心呢?

一個普普通通的和尚,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僅憑一腔熱情和理想,蓋成百上千人住的彌陀村,要地、要人、要錢、要物、要政策、要時間、要精力……不消說他還需要經常出去弘法,不消說在超強颱風幾乎掀掉資國寺的時候重建這座古剎,更不消說幾百人的寺院的管理和興建的藍圖了!

我們無法想象,彌陀村的一磚一瓦,贍養的每一位鰥寡孤獨老人,是他耗費了多少心血成就的.......


“不務正業”二十年,建成“千人養老”彌陀村

賢志師父告訴老人要好好照顧身體。


20年來,在佛教養老的這條路上,他踏過滿地閒言碎語,無比堅定地向未來走去!

很幸運,現在在這條路上,有越來越多的隨行者與他一同前行,我曾問他們:是什麼讓你們願意與賢志師父一起建彌陀村?

他們告訴我:師父太辛苦了,他想用十年的時間做成別人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我們想力所能及地幫一把!


“不務正業”二十年,建成“千人養老”彌陀村


35年前,他跳出滾滾紅塵,放棄塵世繁華,義無反顧捨棄父母出家。

35年後,他赤手空拳把養老院搬進寺廟,將贍養200多位“父母”的責任一個人扛起。

在“大愛”與“小我”面前,他放棄了小我,卻獲得了200多位“父母”。

從此,彌陀村裡再無自我得失,只有慈悲利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