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草原盛會“那達慕”,優秀“搏克手”收入超百萬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圖為搏克選手準備登場。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圖為搏克選手們揮舞著壯實的雙臂,跳著舞步入場。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為搏克選手們揮舞著壯實的雙臂,跳著舞步入場。

“那達慕”有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搏克是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草原上的人們把蒙古式摔跤稱作“搏克”。

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男子三項為那達慕的基礎項目。圖為搏克選手在場上激烈角逐。


每次“那達慕”活動,各盟市的牧民都會帶著自己的駱駝、馬匹前來切磋交流,盡情狂歡,祈盼草原牲畜興旺,風調雨順。圖為搏克選手在場上激烈角逐,能夠參加搏克比賽的基本上都是“肌肉男”。

圖為兩名搏克選手在場上激烈角逐。

圖為搏克選手在場上激烈角逐,專業的搏克選手,每年以打比賽為主,“那達慕”舉辦的越隆重,參加的優秀選手越多,一名優秀的搏克手配有專門的經紀人、教練和司機,年收入在百萬以上。

圖為搏克選手在場上激烈角逐。碰到旗鼓相當的選手,想要把對方摔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在牧民的生活也走上了現代化,比賽選手都有專門的微信群,那裡有比賽,在群裡一喊,大家就可以去參加。

圖為一名搏克選手將對方摔倒在地。以旗縣舉辦的“那達慕”單項獎金在1至3萬元,盟級舉辦的那達慕”比賽獲得第一名獎金可達5至10萬元,甚至更多。

圖為搏克選手在場上激烈角逐。每當有“那達慕”盛會,周邊牧民都會開車或騎馬到場觀看,優秀的搏克手在牧民心中地位很高。

圖為兩名搏克選手在場上激烈角逐。搏克手上身著的“卓德格”是用皮革製成用銀、銅釘子鑲嵌的;下身穿的是用白色粗布製作的又肥又大的“班吉勒”;腳蹬皮製蒙古靴。

圖為搏克選手在場上激烈角逐。將嘎,是蒙古族搏克手極為看重的一件頗有榮譽性的佩飾。在民間,只有在一定規模的搏克比賽中獲得過冠軍的搏克手才有資格佩戴“將嘎”,而每拿一次冠軍,就可在將嘎上增加一條彩色布條。“將嘎”代表著搏克手們的信念、意志,搏克手們也認為將嘎能給他們帶來好運。

圖為搏克選手在場上激烈角逐。專業的比賽選手,每年從春季開始,去往各旗縣、盟市參加比賽,甚至至別的國家打比賽,強大的”搏克手“只參加大型的,資金比較多比賽。


圖為兩名“實力派”搏克手在場上激烈角逐。

圖為一名搏克手將一名比賽強壯的對手摔倒在地。

搏克比賽結束後,就是精彩的賽馬和賽駝比賽,圖為一名賽駝選手騎上駱駝準備參加比賽。

圖為參賽選手們在10公里賽駱駝比賽中角逐。

圖為選手們在10公里賽駱駝比賽中角逐。

圖為選手們在10公里賽駱駝比賽中角逐,勝負角逐可能是在比賽結束前的瞬間。

圖為比賽結束後,參賽選手在交流比賽經驗。

圖為比賽結束後,牧民們騎著駱駝回家。

圖為比賽結束後,牧民們騎著駱駝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