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阿根廷為何打不過英國?

dddddddc_


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至1982年,阿根廷、英國政壇都經歷了劇變:阿軍政府對左翼反對派壓制下政治社會肅殺,撒切爾夫人上臺後大刀闊斧治理“英國病”。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發兵奪取馬爾維納斯群島,世界為之震動,第三世界多支持歡呼,西方陣營應對謹慎,英國上下群情激憤,該事件為撒切爾凝聚共識、提升士氣提供了絕佳機會。

75天后,英國特混艦隊奪回它所稱的“福克蘭群島”,阿方陣亡軍人649人,英軍喪生255人。

阿軍政府由此下臺,1983年至今,阿民主政體逐漸鞏固。

(時任阿軍政府領導人加爾鐵裡/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

有道是“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阿根廷軍政府軍備狀況、國內動員及對英美反應的預判應對出現全方位失誤。

1、軍備捉襟見肘,三軍毫無協調。士氣高昂的空軍沒有足夠的裝備,以法制“飛魚”導彈為代表,儲備可憐,訂單催交被支持英國的密特朗政府壓下;海軍有艦無備無戰力,被精銳的英國艦隊嚇倒;陸軍反登陸、防空裝備嚴重不足,士氣低落。

2、國內無動員,奪島前沒有暗中準備,英軍遠航途中沒有針對性動員,交戰後更素手無策。有輿論給出很有見地的分析:對阿根廷人來說,馬島首先是情感問題,然後是政治問題,而從來不是軍事問題。結論很清楚,軍政府貿然動武,等於揮動“雙刃劍”,使得阿根廷人從愛國與歡慶的巔峰墜入痛苦與憤怒的深淵。

3、對英、美、法三國外交與政治全失敗。首先根本不識撒切爾的勇氣與決心,以為英國會爭取外交解決,根本沒有預見特混艦隊的強硬行動。對美國抱有幻想,以為它能實行“門羅主義”,制止英國在西半球動粗,結果是里根當政下念與英國“血濃於水”的傳統情感,陷阿根廷於孤立;對法國,也沒有預判社會黨政府能對阿實行武器禁運。




ruixuezhaofeng


馬島戰爭,阿根廷有此十敗,焉得不敗!

一、阿認為英遠隔重洋、鞭長莫及(英國距離馬島13000公里,而阿根廷距離馬島只有500多公里),不會為爭奪戰略上不太重要的馬島而勞師動眾,遠程奔襲,揮師遠征。so盲目樂觀、過於自信、心存僥倖,估計不足此一敗也。(實則遠洋作戰是大不列顛帝國皇家海軍——全世界老牌海軍的長項)後面發生的事實證明撒切爾夫人的臀部不是好摸的,這位鐵娘子在48小時內拍板,派出了遠征軍。

二、阿總統加爾鐵裡主動發動戰爭道義上不佔上風,此二敗也,當時和平年代國際上較為支持用外交方式交涉解決紛端。此人當了一年半的總統,戰敗後兩次入獄,被關押到死。

三、英國有美國提供實實在在的軍事援助,阿只有精神上的支持者,多打一,此三敗也。

四、阿根廷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武器裝備主要依賴進口,並且北約組織還對阿實施軍事禁運和經濟制裁,此四敗也。“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句話在民用方面有時候是對的,但是軍用方面,呵呵。

五、阿對存在領土爭議的旁邊那個全世界最窄的國家智利深懷戒心,對馬島部署兵力不足,此五敗也。事實證明鄰國智利雖然沒有趁機發兵打阿根廷,但是向英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協助,阿國空軍只要一起飛出任務,英國在外海的艦隊就會收到智利的預警通知。不怕神一樣的敵人就怕豬一樣的鄰居。

六、阿根廷與英武器裝備懸殊太大,此七敗也。阿當時僅有一艘航母"五月二十五日"號,(阿根廷的國慶日-五月二十五日),該航空母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巨人"級航空母艦,1948年4月,荷蘭海軍購買了該航母,並於同年5月交付使用。 經過20年的使用,1968年10月,荷蘭又轉手倒賣給阿根廷。說白了唯一的一艘航母還是對手玩剩下的 ,並且阿根廷的此艘破爛航母一直保持在阿根廷淺近海域,幾乎沒有實質性作戰,而英國有先進的航母,鳥槍對大炮,英國是航母的發祥地,無敵號航母在此戰中一戰成名,1982年9月17日,無敵號凱旋時受到了英國朝野的歡迎,被視為英國人的英雄。戰爭結束後,無敵號與"卓越"號一起作為北約海軍力量之一,協助美海軍對抗蘇聯潛艇。

七、阿有100多年沒打過仗了,戰鬥力低下,作戰經驗貧乏,手生。此七敗也。登陸作戰時,海軍陸戰隊區區三千人,就俘虜了一萬多的阿根廷守軍。(島民不到2000人)英國受到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阿根廷有嗎,沒有。

八、阿只是一個經濟發展緩慢的發展中過家,而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綜合實力差距非常大。此九敗也,一個國家的經濟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科技、軍事力量的大小。沒有錢研究不出好武器,只能買僅僅一艘還是別人玩剩下的東西。而且,英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硬朋友多啊,這世界永遠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九、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對馬島採取軍事行動,來緩解國內危機。戰鬥決心不堅決,此九敗也。說白了根本沒有想打一場硬仗,只是想轉移國內矛盾。而英國保衛馬島主權的決心非常堅決,雖遠必誅。

十、阿不尊重當地居民,強行改變當地的習俗、語言,以跋扈的方式強行沒收居民財產,引起公憤,一直使用英語的馬島居民以“擁有英國文化身份為自豪”反對阿根廷佔領。此十敗也。

1982年6月14日阿根廷向英國投降,7月2日,在西班牙世界盃上,阿根廷1:3不敵巴西。年僅21歲的馬拉多納在比賽中因為踢人,被紅牌罰下場。淚灑賽場的馬拉多納,讓整個阿根廷都為之哭泣。這種悲傷不僅僅因為阿根廷隊衛冕之路宣告結束,更因為在10多天之前,阿根廷的軍隊在馬島戰爭中遭遇慘敗。


世界近現代史


我來回答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不遠萬里跑到阿根廷家門口去幹什麼。為什麼要開戰?我們首先來了解馬島的地理位置和它和英國的關係。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 位於南大西洋,靠近阿根廷,人口2000大多數為英國人。

英國說是他在大航海時代先發現的,阿根廷說是他先發現的,嘴炮不斷。英國人憑實力在1832年佔領了馬島。

阿根廷的經濟 阿根廷主要是白人移民組成的社會,採用了歐美國家的體制,堅持自由貿易,鼓勵外國移民,農業和農產品成為支柱產業,阿根廷土地上出現了大量歐洲勞動了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阿根廷一度成為繁榮的代名詞。

1930年世界經濟大蕭條,農產品賣不出去阿根廷經濟一落千丈。

時間到了80年代加爾鐵裡依靠糟糕的國內經濟問題,民生問題推翻了民選政府,軍政府上臺,面對如此複雜的國內問題他也沒轍,將軍給他出了個主意,依靠民粹主義轉移內部壓力,找了一圈看到馬爾維納斯群島,有點犯憷,“日不落帝國”敢惹嗎?將軍們也是給他打氣,不要怕,英國就是個人到暮年的老頭。確實是,英國在80年代經濟困難,武力削弱,沒錢更新換代,馬島遠離英國本土,補給困難,是一塊飛地,種種原因於是武力奪島計劃提上了日程。

阿根廷的軍事 阿根廷不是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英國的撒切爾此時的日子也很難過,退出全球的殖民地,經濟也是通貨膨脹加大,支持率創新低,民眾要撒切爾下臺,轉移內部壓力也是個好辦法。

阿根廷的國際關係 阿根廷錯誤的以為英國真要放棄馬島,開戰後英國拉攏歐洲孤立阿根廷,制裁禁運招數通通用上,曾經的好哥們美國也保持中立,法國在英國的好言勸說下也制裁阿根廷,武器不賣了,訂購的飛魚導彈延遲交貨,斷糧這招真夠狠的。蘇聯充當老好人,假惺惺的勸白人朋友們冷靜,其實巴不得狗咬狗的打起來,我國還是保持一貫的中立。



戰爭進程 1982年加爾鐵裡下令出兵馬島,很快被佔領,阿根廷是舉國同慶。英國得知這個消息,撒切爾急忙宣佈要懲罰阿根廷人,所以才有鐵娘子稱謂。

雙方大戰74天,阿根廷空軍表現出色有法國產的飛魚導彈,擊沉“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大西洋”號運輸艦,艦上還有成批的武器裝備一起跟隨“大西洋”號沉入大西洋。

阿根廷也被擊沉“拉諾貝拉格將軍”號巡洋艦。被俘軍人1.2萬人,阿根廷是徹底的失敗。

一首“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可能唱出了被俘阿根廷軍人的心聲,不是他們不勇敢,只是領導他們的人太蠢。

阿根廷被打回原形,不再爭吵馬島的歸屬,雖然“日不落帝國”已“日落西山”,審時度勢才是最重要的。歡迎關注,一起討論。如果飛魚導彈是阿根廷國產,不受制於人,戰爭結果會改變嗎?


川軍雄起1937


除了軍事上的不足,以阿根廷一己之力也難以與北半球的白人抗衡,英國的背後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英聯邦國家也都支持英國,阿根廷卻只有幾個小夥伴。

馬島問題的由來:

1810年5月26日,阿根廷爆發了五月革命,1816年,圖庫曼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1820年阿根廷宣佈對馬爾維納斯群島擁有主權。

馬島,英國稱為福克蘭島,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都在島上設有居民點,1774年英國因為經濟原因撤出該島,西班牙在東福克蘭島設立居民點,阿根廷獨立後宣佈對此擁有主權,並在島上設立居民點,撤離該島的英國一直沒有放棄該島的主權,但是英國並沒有急於登陸該島。

先出手對付阿根廷的是美國,美國人的漁船在馬島海域捕獵海豹,阿根廷政府扣押了美國漁船,美國於1831年派軍艦勒星頓號摧毀了阿根廷在東福克蘭島的居民點。英國看到阿根廷這麼好欺負,遂決定捲土重來,畢竟自己還是日不落帝國。1833年,英國人在馬島登陸,阿根廷在馬島上的官員軟弱無能,迫於英國的淫威,乘船離開馬島,英國就這樣一槍沒放佔領了馬島。

1841年,英國向馬島派了一個副總督,並鼓勵英國人到馬島定居,到了1885年,馬島上有了近兩千英國人,英國人並且能夠自給自足,英國多次重申對馬島的主權,阿根廷一直反對英國佔領該島,認為自己擁有馬島的主權。但是當時的實力不允許他奪回馬島,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帝國,阿根廷卻才發展沒多久。


二戰後:

二戰後,馬島的主權歸屬問題被轉交給聯合國,英國、阿根廷就此進行了公開辯論,但是卻無濟於事,雙方之後一直對此進行商談,這種討論一直持續到馬島戰爭的爆發。

馬島戰爭爆發原因:

<strong>除了歷史原因外,其次是阿根廷政府為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當時阿根廷是軍政府當政,國家經濟衰敗,國內通貨膨脹率高達60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1.4%,國內民眾哀聲怨道,紛紛罷工遊行,軍政府打算用一場戰爭的勝利轉移公眾的注意力。

阿根廷首先向聯合國暗示自己有奪島的計劃,英國對此沒有做出任何反應,阿根廷覺得這個曾經的老牌帝國已經物是人非了,1982年3月19日,派人強制登上南喬治亞島,並升起了阿根廷的國旗,英國皇家海軍派破冰船去驅趕,但是失敗。

戰爭結果:

<strong>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正式下令出兵馬島,英國此時執政是有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英國先在外交上進行施壓,然後派遣部隊對抗阿根廷軍隊。戰爭以阿根廷失敗而告終,阿根廷的軍政府因此倒臺,阿根廷並沒有因此放棄馬島的主權。

阿根廷失敗的原因;

一、阿根廷在國際上幾乎是被孤立,歐美國家大都支持英國,英聯邦國家也支持英國,法國雖然賣給阿根廷導彈,但是衝突爆發後就不運輸了,在阿根廷幫忙維修的法國人還偷偷給英國送情報。美國和歐共體還對其武器禁運......

二、阿根廷對國際形勢和英軍的錯誤判斷,使得阿根廷在馬島周圍沒有部署足夠的軍力,反而用大量軍力來防禦有領土爭議的鄰國智利。

三、阿根廷以為自己民族情緒高漲,錯誤認為英國沒有民族情緒和不願勞師遠征,最後沒有充分的利用國內的一切有利條件。

四、阿根廷軍隊戰術呆板,戰鬥力低下。

五、阿根廷雖然距離馬島近,但是後勤保障還沒有英軍好。英國在通信上碾壓阿根廷,英國除了藉助美國的通信衛星,還在直布羅陀、加拿大、新西蘭、阿森松島等地開設了20多個無線電發射臺。

六、阿根廷沒有制海權,總之阿根廷是在準備嚴重不足下輕率發動的一場戰爭,失敗也不足為怪,畢竟對手不是軟柿子。


司馬長史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政府與軍方決定出兵收復馬島,但遭到英國的強烈反對,英國為此派出軍隊作戰,雙方經過70多天的戰爭,結果以阿軍失敗告終,英國重新佔領馬島。

外交家對這場戰爭喜歡稱之為"武裝衝突",軍事家則習慣於稱為"馬島戰爭",總的而言這是二十世紀第一場較為現代化頗高的戰爭。


當時的英國,軍工系統比較成熟,武器基本可以做到自行生產,即使部分需要進口的武器,國內也有可替代的型號,但是阿根廷則完全不同,武器基本都是依賴進口,最為要命的就是飛魚導彈,如果阿根廷廷可以自行生產,滿足戰爭需求,且以逸待勞,那麼英國的遠洋艦隊必將損失慘重,結局會完全不同。並且時任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過度自信,軍方對戰前的估計也不足,加之阿根廷沒能力掌握制空權,在馬島加強機場,作戰飛機必須從本土起飛,且空軍裝備落後,造成了作戰效率低下,等等多方面原因綜合造成了阿根廷的戰敗。


這是一場改變兩個國家領袖命運的一戰!戰爭結束後3天,時任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宣佈辭職,抱憾下臺。一年內,新的文職政府上臺。加爾鐵裡也由於其在戰爭中“指揮失誤”,被判刑12年。許多人士認為,出兵馬島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轉移阿根廷民眾對國內矛盾的視線。而且加爾鐵裡自己後來也承認,沒想到英國會為一個遠在千里外的小群島大動干戈。
而當時英國,剛上臺的撒切爾夫人由於其大刀闊斧的改革正深陷民眾抗議之中,眼看就要結束她短暫的政治生涯。憑藉馬島之戰的勝利,撒切爾也由此獲得了政治資本,在1983年再度當選,繼續推進其改革政策。真可謂應了我們的那句老話,“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羊又走丟了


馬島之戰從1982月2月20曰,英突擊隊潛島偵查開始,共歷經六個回合交戰,共74天。它們分別是一,登陸前後的空海戰。二,夜襲貝卜島。三,聖卡羅斯港登陸戰。四,古斯格林爭奪戰。五,兩路圍攻斯坦利港之戰。六,攻擊斯坦利港。到6月4日(當地時間)晚9奌,馬島全部阿軍14000人向英軍投降。

阿軍失敗原因眾多,歸納起有如下幾奌:

一,政治上,國內不穩定,直接引起失業人口眾多,物價飛漲,經濟困難。

二,主要武器及裝備都是進口,數量有限,無法滿足戰爭需要。

三,對即將發生的戰爭認識不足,沒想到敵人決心如此大,行動也如此快,等認清戰況時再準備,已經太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