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阿根廷为何打不过英国?

dddddddc_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1982年,阿根廷、英国政坛都经历了剧变:阿军政府对左翼反对派压制下政治社会肃杀,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刀阔斧治理“英国病”。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发兵夺取马尔维纳斯群岛,世界为之震动,第三世界多支持欢呼,西方阵营应对谨慎,英国上下群情激愤,该事件为撒切尔凝聚共识、提升士气提供了绝佳机会。

75天后,英国特混舰队夺回它所称的“福克兰群岛”,阿方阵亡军人649人,英军丧生255人。

阿军政府由此下台,1983年至今,阿民主政体逐渐巩固。

(时任阿军政府领导人加尔铁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有道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阿根廷军政府军备状况、国内动员及对英美反应的预判应对出现全方位失误。

1、军备捉襟见肘,三军毫无协调。士气高昂的空军没有足够的装备,以法制“飞鱼”导弹为代表,储备可怜,订单催交被支持英国的密特朗政府压下;海军有舰无备无战力,被精锐的英国舰队吓倒;陆军反登陆、防空装备严重不足,士气低落。

2、国内无动员,夺岛前没有暗中准备,英军远航途中没有针对性动员,交战后更素手无策。有舆论给出很有见地的分析:对阿根廷人来说,马岛首先是情感问题,然后是政治问题,而从来不是军事问题。结论很清楚,军政府贸然动武,等于挥动“双刃剑”,使得阿根廷人从爱国与欢庆的巅峰坠入痛苦与愤怒的深渊。

3、对英、美、法三国外交与政治全失败。首先根本不识撒切尔的勇气与决心,以为英国会争取外交解决,根本没有预见特混舰队的强硬行动。对美国抱有幻想,以为它能实行“门罗主义”,制止英国在西半球动粗,结果是里根当政下念与英国“血浓于水”的传统情感,陷阿根廷于孤立;对法国,也没有预判社会党政府能对阿实行武器禁运。




ruixuezhaofeng


马岛战争,阿根廷有此十败,焉得不败!

一、阿认为英远隔重洋、鞭长莫及(英国距离马岛13000公里,而阿根廷距离马岛只有500多公里),不会为争夺战略上不太重要的马岛而劳师动众,远程奔袭,挥师远征。so盲目乐观、过于自信、心存侥幸,估计不足此一败也。(实则远洋作战是大不列颠帝国皇家海军——全世界老牌海军的长项)后面发生的事实证明撒切尔夫人的臀部不是好摸的,这位铁娘子在48小时内拍板,派出了远征军。

二、阿总统加尔铁里主动发动战争道义上不占上风,此二败也,当时和平年代国际上较为支持用外交方式交涉解决纷端。此人当了一年半的总统,战败后两次入狱,被关押到死。

三、英国有美国提供实实在在的军事援助,阿只有精神上的支持者,多打一,此三败也。

四、阿根廷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武器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并且北约组织还对阿实施军事禁运和经济制裁,此四败也。“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句话在民用方面有时候是对的,但是军用方面,呵呵。

五、阿对存在领土争议的旁边那个全世界最窄的国家智利深怀戒心,对马岛部署兵力不足,此五败也。事实证明邻国智利虽然没有趁机发兵打阿根廷,但是向英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协助,阿国空军只要一起飞出任务,英国在外海的舰队就会收到智利的预警通知。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邻居。

六、阿根廷与英武器装备悬殊太大,此七败也。阿当时仅有一艘航母"五月二十五日"号,(阿根廷的国庆日-五月二十五日),该航空母舰原为英国皇家海军"巨人"级航空母舰,1948年4月,荷兰海军购买了该航母,并于同年5月交付使用。 经过20年的使用,1968年10月,荷兰又转手倒卖给阿根廷。说白了唯一的一艘航母还是对手玩剩下的 ,并且阿根廷的此艘破烂航母一直保持在阿根廷浅近海域,几乎没有实质性作战,而英国有先进的航母,鸟枪对大炮,英国是航母的发祥地,无敌号航母在此战中一战成名,1982年9月17日,无敌号凯旋时受到了英国朝野的欢迎,被视为英国人的英雄。战争结束后,无敌号与"卓越"号一起作为北约海军力量之一,协助美海军对抗苏联潜艇。

七、阿有100多年没打过仗了,战斗力低下,作战经验贫乏,手生。此七败也。登陆作战时,海军陆战队区区三千人,就俘虏了一万多的阿根廷守军。(岛民不到2000人)英国受到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阿根廷有吗,没有。

八、阿只是一个经济发展缓慢的发展中过家,而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综合实力差距非常大。此九败也,一个国家的经济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军事力量的大小。没有钱研究不出好武器,只能买仅仅一艘还是别人玩剩下的东西。而且,英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硬朋友多啊,这世界永远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九、阿根廷政府试图通过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来缓解国内危机。战斗决心不坚决,此九败也。说白了根本没有想打一场硬仗,只是想转移国内矛盾。而英国保卫马岛主权的决心非常坚决,虽远必诛。

十、阿不尊重当地居民,强行改变当地的习俗、语言,以跋扈的方式强行没收居民财产,引起公愤,一直使用英语的马岛居民以“拥有英国文化身份为自豪”反对阿根廷占领。此十败也。

1982年6月14日阿根廷向英国投降,7月2日,在西班牙世界杯上,阿根廷1:3不敌巴西。年仅21岁的马拉多纳在比赛中因为踢人,被红牌罚下场。泪洒赛场的马拉多纳,让整个阿根廷都为之哭泣。这种悲伤不仅仅因为阿根廷队卫冕之路宣告结束,更因为在10多天之前,阿根廷的军队在马岛战争中遭遇惨败。


世界近现代史


我来回答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不远万里跑到阿根廷家门口去干什么。为什么要开战?我们首先来了解马岛的地理位置和它和英国的关系。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 位于南大西洋,靠近阿根廷,人口2000大多数为英国人。

英国说是他在大航海时代先发现的,阿根廷说是他先发现的,嘴炮不断。英国人凭实力在1832年占领了马岛。

阿根廷的经济 阿根廷主要是白人移民组成的社会,采用了欧美国家的体制,坚持自由贸易,鼓励外国移民,农业和农产品成为支柱产业,阿根廷土地上出现了大量欧洲劳动了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阿根廷一度成为繁荣的代名词。

1930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农产品卖不出去阿根廷经济一落千丈。

时间到了80年代加尔铁里依靠糟糕的国内经济问题,民生问题推翻了民选政府,军政府上台,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问题他也没辙,将军给他出了个主意,依靠民粹主义转移内部压力,找了一圈看到马尔维纳斯群岛,有点犯憷,“日不落帝国”敢惹吗?将军们也是给他打气,不要怕,英国就是个人到暮年的老头。确实是,英国在80年代经济困难,武力削弱,没钱更新换代,马岛远离英国本土,补给困难,是一块飞地,种种原因于是武力夺岛计划提上了日程。

阿根廷的军事 阿根廷不是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英国的撒切尔此时的日子也很难过,退出全球的殖民地,经济也是通货膨胀加大,支持率创新低,民众要撒切尔下台,转移内部压力也是个好办法。

阿根廷的国际关系 阿根廷错误的以为英国真要放弃马岛,开战后英国拉拢欧洲孤立阿根廷,制裁禁运招数通通用上,曾经的好哥们美国也保持中立,法国在英国的好言劝说下也制裁阿根廷,武器不卖了,订购的飞鱼导弹延迟交货,断粮这招真够狠的。苏联充当老好人,假惺惺的劝白人朋友们冷静,其实巴不得狗咬狗的打起来,我国还是保持一贯的中立。



战争进程 1982年加尔铁里下令出兵马岛,很快被占领,阿根廷是举国同庆。英国得知这个消息,撒切尔急忙宣布要惩罚阿根廷人,所以才有铁娘子称谓。

双方大战74天,阿根廷空军表现出色有法国产的飞鱼导弹,击沉“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大西洋”号运输舰,舰上还有成批的武器装备一起跟随“大西洋”号沉入大西洋。

阿根廷也被击沉“拉诺贝拉格将军”号巡洋舰。被俘军人1.2万人,阿根廷是彻底的失败。

一首“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可能唱出了被俘阿根廷军人的心声,不是他们不勇敢,只是领导他们的人太蠢。

阿根廷被打回原形,不再争吵马岛的归属,虽然“日不落帝国”已“日落西山”,审时度势才是最重要的。欢迎关注,一起讨论。如果飞鱼导弹是阿根廷国产,不受制于人,战争结果会改变吗?


川军雄起1937


除了军事上的不足,以阿根廷一己之力也难以与北半球的白人抗衡,英国的背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英联邦国家也都支持英国,阿根廷却只有几个小伙伴。

马岛问题的由来:

1810年5月26日,阿根廷爆发了五月革命,1816年,图库曼议会通过了《独立宣言》,1820年阿根廷宣布对马尔维纳斯群岛拥有主权。

马岛,英国称为福克兰岛,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都在岛上设有居民点,1774年英国因为经济原因撤出该岛,西班牙在东福克兰岛设立居民点,阿根廷独立后宣布对此拥有主权,并在岛上设立居民点,撤离该岛的英国一直没有放弃该岛的主权,但是英国并没有急于登陆该岛。

先出手对付阿根廷的是美国,美国人的渔船在马岛海域捕猎海豹,阿根廷政府扣押了美国渔船,美国于1831年派军舰勒星顿号摧毁了阿根廷在东福克兰岛的居民点。英国看到阿根廷这么好欺负,遂决定卷土重来,毕竟自己还是日不落帝国。1833年,英国人在马岛登陆,阿根廷在马岛上的官员软弱无能,迫于英国的淫威,乘船离开马岛,英国就这样一枪没放占领了马岛。

1841年,英国向马岛派了一个副总督,并鼓励英国人到马岛定居,到了1885年,马岛上有了近两千英国人,英国人并且能够自给自足,英国多次重申对马岛的主权,阿根廷一直反对英国占领该岛,认为自己拥有马岛的主权。但是当时的实力不允许他夺回马岛,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帝国,阿根廷却才发展没多久。


二战后:

二战后,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被转交给联合国,英国、阿根廷就此进行了公开辩论,但是却无济于事,双方之后一直对此进行商谈,这种讨论一直持续到马岛战争的爆发。

马岛战争爆发原因:

<strong>除了历史原因外,其次是阿根廷政府为了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当时阿根廷是军政府当政,国家经济衰败,国内通货膨胀率高达60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1.4%,国内民众哀声怨道,纷纷罢工游行,军政府打算用一场战争的胜利转移公众的注意力。

阿根廷首先向联合国暗示自己有夺岛的计划,英国对此没有做出任何反应,阿根廷觉得这个曾经的老牌帝国已经物是人非了,1982年3月19日,派人强制登上南乔治亚岛,并升起了阿根廷的国旗,英国皇家海军派破冰船去驱赶,但是失败。

战争结果:

<strong>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正式下令出兵马岛,英国此时执政是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英国先在外交上进行施压,然后派遣部队对抗阿根廷军队。战争以阿根廷失败而告终,阿根廷的军政府因此倒台,阿根廷并没有因此放弃马岛的主权。

阿根廷失败的原因;

一、阿根廷在国际上几乎是被孤立,欧美国家大都支持英国,英联邦国家也支持英国,法国虽然卖给阿根廷导弹,但是冲突爆发后就不运输了,在阿根廷帮忙维修的法国人还偷偷给英国送情报。美国和欧共体还对其武器禁运......

二、阿根廷对国际形势和英军的错误判断,使得阿根廷在马岛周围没有部署足够的军力,反而用大量军力来防御有领土争议的邻国智利。

三、阿根廷以为自己民族情绪高涨,错误认为英国没有民族情绪和不愿劳师远征,最后没有充分的利用国内的一切有利条件。

四、阿根廷军队战术呆板,战斗力低下。

五、阿根廷虽然距离马岛近,但是后勤保障还没有英军好。英国在通信上碾压阿根廷,英国除了借助美国的通信卫星,还在直布罗陀、加拿大、新西兰、阿森松岛等地开设了20多个无线电发射台。

六、阿根廷没有制海权,总之阿根廷是在准备严重不足下轻率发动的一场战争,失败也不足为怪,毕竟对手不是软柿子。


司马长史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政府与军方决定出兵收复马岛,但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对,英国为此派出军队作战,双方经过70多天的战争,结果以阿军失败告终,英国重新占领马岛。

外交家对这场战争喜欢称之为"武装冲突",军事家则习惯于称为"马岛战争",总的而言这是二十世纪第一场较为现代化颇高的战争。


当时的英国,军工系统比较成熟,武器基本可以做到自行生产,即使部分需要进口的武器,国内也有可替代的型号,但是阿根廷则完全不同,武器基本都是依赖进口,最为要命的就是飞鱼导弹,如果阿根廷廷可以自行生产,满足战争需求,且以逸待劳,那么英国的远洋舰队必将损失惨重,结局会完全不同。并且时任阿根廷总统加尔铁过度自信,军方对战前的估计也不足,加之阿根廷没能力掌握制空权,在马岛加强机场,作战飞机必须从本土起飞,且空军装备落后,造成了作战效率低下,等等多方面原因综合造成了阿根廷的战败。


这是一场改变两个国家领袖命运的一战!战争结束后3天,时任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宣布辞职,抱憾下台。一年内,新的文职政府上台。加尔铁里也由于其在战争中“指挥失误”,被判刑12年。许多人士认为,出兵马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转移阿根廷民众对国内矛盾的视线。而且加尔铁里自己后来也承认,没想到英国会为一个远在千里外的小群岛大动干戈。
而当时英国,刚上台的撒切尔夫人由于其大刀阔斧的改革正深陷民众抗议之中,眼看就要结束她短暂的政治生涯。凭借马岛之战的胜利,撒切尔也由此获得了政治资本,在1983年再度当选,继续推进其改革政策。真可谓应了我们的那句老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羊又走丢了


马岛之战从1982月2月20曰,英突击队潜岛侦查开始,共历经六个回合交战,共74天。它们分别是一,登陆前后的空海战。二,夜袭贝卜岛。三,圣卡罗斯港登陆战。四,古斯格林争夺战。五,两路围攻斯坦利港之战。六,攻击斯坦利港。到6月4日(当地时间)晚9奌,马岛全部阿军14000人向英军投降。

阿军失败原因众多,归纳起有如下几奌:

一,政治上,国内不稳定,直接引起失业人口众多,物价飞涨,经济困难。

二,主要武器及装备都是进口,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战争需要。

三,对即将发生的战争认识不足,沒想到敌人决心如此大,行动也如此快,等认清战况时再准备,已经太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