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觀察
【懂車之道 品牌觀察】在中國一眾汽車品牌裡頭,比亞迪算是一個另類,早些年,燃油車的表現很差,隨後走起了新能源汽車的道路。雖然這幾年比亞迪的產品也開始學習其他自主品牌走起了高端路線,但是比亞迪的車型在我們《懂車之道》的印象中,始終是最早前模仿和抄襲的比亞迪F3和比亞迪S6,它們不僅是外觀設計抄襲,產品力也一度很差,簡單來說就是品控差,質量差點意思,這也是比亞迪早些年的軟肋。
這幾年比亞迪學抄近道了,通過高薪聘請國外知名設計師來打造品牌的家族化設計,顏值算是搬回了一局。不可否認,隨著艾格的加入,以宋MAX為代表的比亞迪新一代產品在設計和車身工藝上有了明顯的進步——算是擺脫了山寨和低廉的外觀造型,比亞迪宋MAX也一度成為入門級家用MPV市場的新寵兒。
不過最近的一系類問題再次讓《懂車之道》和消費者和其他媒體一樣,對比亞迪品控差和安全質量產生了質疑。要知道作為一輛滿載家人幸福出行的入門級家用MPV,比亞迪宋MAX在C-IASI測試中所呈現出來的安全性大跌眼鏡。
關乎生命的安全碰撞,成績令人大跌眼鏡
就在剛剛過去的3月26日,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公佈了2018年度第二批車型測試評價結果。這一次碰撞讓媒體和消費者十分關注。早在去年,中保研公佈了第一批車型碰撞測試車型,其中就出乎意料的出現了不少車型碰撞結果慘不忍睹,相同標準下成績卻比海外版要差很多。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第二批的測試結果令人更為期待。
不過第二批的測試結果再次出乎我們的意料,在此次測試的11款均為中低配型號的車型中,比亞迪宋MAX成績最差,獲得了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P 較差) 車內乘員(P 較差)車外行人(G 優秀)輔助安全(未搭載)的尷尬碰撞成績,在此次的11款車型中,宋MAX竟然是唯一一個在“車內乘員安全指數”取得最差成績“P”的車型。
我們查詢到,此次參與中保研測試的宋MAX車型是2018款1.5T 自動智聯豪華型6座,從配置表上來看配備了四個安全氣囊。具體來分析,就是因為這款車存在配備氣囊不足,對車內乘客的保護差。另外,加上車輛的耐撞性也相對較差。
從碰撞測試的結果來看,在25%小重疊面碰撞測試中,比亞迪宋MAX就凸顯了其缺乏的翼子板梁加強結構和A柱的導向結構,導致了車身結構在正面碰撞時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保證。將前移的A柱作為了一個主要的受力點,碰撞後侵佔車內空間。在人員限位方面,車內乘員限位較差,在一個就是無法與安全氣囊實現正確的接觸。碰撞完成後存在著較高的受傷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從碰撞成績來看,按滿分高達30分。比亞迪宋MAX正面碰撞得分僅為6分。按尾部碰撞滿分30分,宋MAX也僅僅得到了16分而已,相當於並沒有達到合格的安全標準。
既然來談這個碰撞試驗,我們那碰撞過後的車型來給大家分析,通過正面25%偏置碰撞最終的圖片來看,宋MAX的前臉面目全非,按專業術語來說已經接近報廢,仔細來看,其發動機艙和輪胎損毀嚴重,在正面撞擊之後,A柱和車門也出現了嚴重變形,從圖片來看已經對駕駛員的空間帶來衝擊,嚴重影響駕駛員的人身安全。
再來看側面碰撞的結果,一句話慘不忍睹,在側面碰撞測試後,乘員受傷害程度同樣較高,評價為差評。具體來看,宋MAX的前後門變形非常嚴重,從圖片來看已經對前排駕駛員和乘客的空間帶來衝擊,嚴重影響駕駛員的人身安全。另外,從圖片中看宋MAX的B柱疑似出現斷裂的現象,這樣的安全可靠性有點令人擔憂。
在車頂強度的測試中,比亞迪宋MAX也只是獲得了一個可接受的成績,而由於沒有輔助安全的配置,比亞迪宋MAX在這一項的評價裡也是零分。只是在鞭打實驗以及行人碰撞安全性這兩個方面,獲得了優秀的評價。
從比亞迪宋MAX整體所表現出來的測試成績來看,車頂強度和側碰的成績已經證明了造成比亞迪宋MAX安全性不足是在於車身結構剛性的欠缺,而並非是僅僅針對25%小重疊面碰撞測試的規程進行的區域設計不足問題。
打臉是,為何宋MAX號稱車身超高強度鋼材和高強度鋼材使用率達到65%以上,卻只拿到了正面碰撞和側面碰撞都是差評, 還是墊底的差評,難免讓人懷疑宋MAX的安全性,請解釋一下~~~~在宋MAX高銷量的背景下,安全性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有點讓人不解?
現象級家用MPV,背後是投訴不斷
就在這批碰撞成績公佈前,比亞迪還登上了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18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汽車產品投訴情況分析》投訴榜首,遠超身後的奔馳、寶馬、別克和奧迪品牌,也是投訴量排名前十的車企中唯一一箇中國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比亞迪的649項投訴中,售後服務投訴達到了279項,佔比42.99%,是前30名中最高的。
小編有話說:不管怎麼說,作為一輛主打家用市場的MPV而言,全家人的幸福是要建立在安全之上的,宋MAX的表現的確讓人有些失望。不難看出,比亞迪的安全性和售後服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讓我們普通消費者如何放心購買,如何載著家人安全出行?宋MAX還是要加油呀····(圖:來源網絡;文:懂車之道 羅濤 編輯)
閱讀更多 懂車之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