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多年前這裡是國都,看看曾經的國都地現在是啥樣子!


去韓城趕集,這是小時候常聽父親說的一句話。當時想韓城一定是個很遠的地方,不然,只要每次父親去趕集,怎麼會一天早晚兩頭就見不到父親呢。那時父親去趕集,主要是把自己種的辣椒磨成面或者把自己種的大蒜帶上到集上換成錢,補貼一下家用。那時交通不方便,這段現在開車還得半個小時的路程,那時來回全靠步行,其辛苦可想而知。

參加工作後,每次回家都要經過這裡,這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堵車。那時的集市是佔道經營,本來就不太寬的路面兩邊擺的都是的賣東西的,再加上來來往往趕集的人,不堵車才怪。記得當時曾經流傳一句話,不怕天不怕地,就怕路過韓城集,可見人們對韓城是愛之深恨之切。

今年清明節回家上墳路過韓城,看著整潔寬敞的街道,統一風格的臨街房,沒有了以前那個髒亂差的樣子,更沒有堵車的煩惱,心裡輕鬆了許多。這韓城真的變了,變得美麗,變得有序了。我想,這大概就是新農村新集鎮建設的縮影吧。


找個地方停下車,還是品嚐一下這裡的小吃---韓城羊肉湯吧。據說,韓城羊肉湯在洛陽地區有“十大名小吃”之首的說法,正宗的韓城羊肉湯,講究鮮、肥、清、辣四個字。一碗羊肉湯加一個牛舌頭燒餅下肚,感覺爽了許多。

喝罷羊肉湯,隨手搜了一下韓城名字的由來。原來,韓城還真是歷史上的一個國都。

這要回到公元前453年,當時,韓、趙、魏聯合滅掉智伯,建立了三個封建政權,從此歷史上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三足鼎立一形成,又紛紛把都城遷往中原,向中原擴張勢力。韓國,由山西平陽南下中原,遷都在目前的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所在地。

韓城北依秦嶺,西望崤函,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商業城市、軍事要塞和交通樞紐。戰國時期,三條貫穿東西、南北的大道均在此通過。可見韓城的地理位置在當時的輕重。一段時間之後,韓國國都,又遷往陽翟、新鄭。

韓城,隸屬於洛陽市宜陽縣,是鎮政府所在地,位於宜陽城西25公里處的洛河北岸,因戰國時期韓國二次遷都於此而得名。全鎮25個行政村,4萬多口人,耕地6萬多畝,總面積85平方公里。韓城還有眾多歷史文化古蹟,如道教聖地福昌閣,韓昭候墓、漢張良先世冢、古韓城都城遺址、清真寺等。 《海鷹視線》圖為均為原創,歡迎關注、點評、轉發。嚴禁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