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判標準有什麼不同嗎?

人生如棋1717


百度能查到的不說了,講一下諾獎被人忽視的隱含特徵和正在變化的茅盾文學獎評獎標準。



諾貝兒文學獎隱含特徵。

不論中西,基本上所有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都是反體制的。獲獎作品對誕生環境的制度、社會狀況、精神追求進行批判。比如莫言的小說,有的通過輪迴以豬、狗等視角來看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種對人類社會文明的反叛。再比如他的紅高粱系列,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在中國人的認知裡,無惡不作的土匪竟然與侵略者作戰,而恰恰是土匪全部陣亡的那一刻,八路軍趕到了現場。這個時間很微妙,不早不晚,正好是土匪全部陣亡的一刻,時間掐的非常準確,就像是一場早就策劃好的入場。那他們出現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其實這種批判的寫法好不好,我比較認同季羨林的一句話。他說:

我們讚美自己的祖國,是愛國;而我們批評自己的祖國,更是愛國。

這個社會里是需要有人去勇敢地指出問題的。只有發現問題並改正,我們的社會、國家、民族才會進步。一個不存在任何缺陷的社會正說明了沒有了向前發展的可能,這是死亡的開始。

茅盾文學獎的標準在變化。

與諾獎不限體裁、國別不同,茅盾文學獎明確要求,參選作品須是中國人用漢語創作的長篇小說(少數民族語言寫成的作品須譯成漢語)。

中國小說屆從五四之後一直奉嚴肅文學為正統,以前參與評定的作品都是這一類。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越來越依賴市場,其可讀性要求大增,與舞臺、銀屏的合作越來越密切,一大批嚴肅文學的作者開始吸收通俗文學的因素。比如曾屬先鋒文學作家的麥家,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2008年,麥家的《暗算》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結果。它不再是傳統嚴肅文學,而是一部可讀性強的傳奇故事小說,也是第一部吸收了通俗小說特點而被茅盾文學獎認可的小說。這象徵著曾經自封為正統的嚴肅文學除市場之外,在業內也受到衝擊,也是文學類最高獎項在評選標準修改時做出的明確選擇。這個現象背後隱藏的就是讀者的重要性,文學從五四時期要求的對大眾的普及開始迴歸,由上世紀中後葉傳入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逐漸被中國人拋棄,文學開始從高高在上的冰冷俯視,逐漸接觸地氣,真正的從讀者的角度來反思文學的價值與意義。


待曉兒


諾貝爾文學獎明文規定:只獎給西方的精英和東方的叛徒,“社會主義陣營”有三個叛徒得到過諾貝爾文學獎——第一部是前蘇聯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描寫十月革命後白軍軍官哥里高利的“非人的”遭遇被迫自殺的悲慘的故事 ,第二部是前蘇聯的《格古拉群島》,描寫的是蘇聯關押政治犯集中營堪比納碎的集中營,第三部“大作”就是中國的叛徒莫言這本罵共產黨罵共產黨的幹部的垃圾作品,西方世界大喜,中國吃了一個啞巴虧


792突擊步槍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文學獎,它厚重樸實,很明顯,其內容形式具有中國的特點。而諾貝爾文學是世界級的,它應具有世界共同特點,客觀地說,初辦時諾獎確實公平公正評獎,但如今在書中內容上完全迎合歐美的味道,完全被歐美為政治所需要而定獎,例如前幾年給中國的那個諾獎,如果其內容沒有醜化我國,恐怕這個在文學界默默無聞的人,做夢也得不到諾獎。張抗抗,花千骨就比這得獎人強很多。


鐵山小魚兒1


茅盾文學獎的評獎對象是長篇小說作品,而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對象是作家本人,有部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的主要作品並不一定是長篇小說,甚至從來沒寫過長篇小說,如諾獎獲獎者、華人作家高行健的主要作品就是話劇劇本。至於價值觀對獲獎的影響,我認為任何一個獎項都不可能擺脫它的影響,而茅盾文學獎受此影響的程度更深。如賈平凹的《廢都》、莫言的《豐乳肥臀》,沒能獲得茅盾文學獎原因顯然是沒有達到“政治標準”。


趙愛軍36


定位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範圍內的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範圍內的

茅盾文學獎針對的是長篇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則是不限題材的

茅盾文學獎的定位是頒發給某個作品的 而諾貝爾文學獎則是頒發給作者的,可能是他的某幾部作品或者他的貢獻

茅盾文學獎是三年一次 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年一次


名字別太長啊想我這樣


茅盾中國標準。諾貝爾獎歐美標準。


閒庭信步150014990


東西方視覺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