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醫生“妖嬈熱舞” 躥紅網絡,背後故事令人心疼

一位身穿手術服的男子,在醫院走廊跳舞自嗨的視頻火了。視頻中的"醫生小哥"身段柔和,舞姿婀娜妖嬈,頗具專業範兒。

男醫生“妖嬈熱舞” 躥紅網絡,背後故事令人心疼

"熱舞哥"接受採訪。

男醫生“妖嬈熱舞” 躥紅網絡,背後故事令人心疼

妖嬈舞姿,網上熱傳。

男醫生“妖嬈熱舞” 躥紅網絡,背後故事令人心疼

投入工作的"熱舞哥"是另一種狀態。

他是誰?為什麼在醫院跳舞?記者獲悉,"妖嬈舞蹈哥"名叫李勇,揚州蘇北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跳舞的地方,正是醫院手術室外的走廊。當晚在醫院值班的李醫生,一時興起"皮"了一下。而"妖嬈舞蹈"的背後,是"李勇們"繁重的工作量,工作場所偶爾的放鬆,說起來其實讓人有點心疼。

開工前熱舞

自創妖嬈舞步:不為好看,卻有講究

揚子晚報記者瞭解到,李勇醫師跳舞的時間是12月4日夜裡,夜班緊張工作之前。視頻中的李勇活力四射,還帶著點調皮,其實他也已經37歲了。

李勇來自四川內江,是個學霸,2010年研究生畢業後去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女友是揚州人,2011年底,李勇"因為愛情"來到揚州蘇北人民醫院,在揚州成家生子,成為新揚州人。李勇性格活潑開朗,但工作時很嚴肅。

"我沒有學過舞蹈,完全憑自己的感覺,像這次在手術室外走廊跳的舞蹈,是自己即興自創的,跟著節奏跳,完全憑感覺。"李勇說,他跳舞實際上是調節,舒展四肢,活動筋骨,勞逸結合,讓身體鬆弛下來,把自己的身體調整到最佳狀態。舞姿之所以顯得婀娜而妖嬈,這也是自己特別"設計"的,主要是從醫學保健的角度,將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帶動、鍛鍊到,帶給人美感的同時,使自己的身體得到最大化舒展。

同事爆料

客串舞蹈教官,教同事"麻醉科style"

對於男醫生"妖嬈舞蹈"躥紅,多數網友給予點贊。"工作之餘用自己的方式適當放鬆,再更好地投入工作,挺好"、"沒想到嚴肅的醫生還有這麼活潑的樣子,不過這樣顯得更親切哦"、"什麼時候教教我,我也想學美美又實用的舞蹈"……

李勇的同事、蘇北醫院麻醉科醫師吳瑞告訴記者,勇哥多才多藝,愛好唱歌跳舞,但醫院的工作總是連軸轉,很少有時間唱唱跳跳,只能在家的時候"秀"上一把。他兒子今年4歲,也經常和他一起跳舞。同事們希望,他展現才藝的機會和時間能夠多些、長些。

揚州蘇北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高巨介紹,李勇有跳舞的興趣和天賦,他的夫人也愛好跳舞,朋友中還有舞蹈學校的老師,所以他有時候還教同事跳舞。前幾年江南style騎馬舞風靡的時候,李勇當仁不讓地擔任麻醉科數十人的"舞蹈教官",編排"麻醉科style",大家抽時間和"李教官"一起跳跳舞、做運動,練得風生水起、有模有樣,在醫院引起不小的反響。

領導看法

跳舞減壓,也是為工作為患者

"李勇很優秀,舞跳得棒,業務也是槓槓的。其實他跳舞是為了工作,為了患者,這一點很難得。"李勇的領導高巨告訴記者,從每天早晨7點到晚上,醫院麻醉手術集中,頻次很高,大家也都習慣了。值夜班的同志確實很辛苦,壓力不僅是工作上的,還有技術上和科研上的高要求。不誇張地說,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都是工作時間。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是一個優秀醫生的必由之路。

"跳舞其實是便於自我減壓,以更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去迎接工作。工作中有酸甜苦辣,但為患者解除病痛的宗旨永遠不會變。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患者對麻醉也不僅僅是打一針、睡一覺這樣的傳統理解了,對麻醉的重要性越來越看重,我們肩膀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作為醫院的關鍵學科,我們必須為患者服務好,義無反顧。"高巨主任說。

揚子晚報記者瞭解到,高巨領銜的醫院麻醉科每年承擔麻醉手術量突破30000例,連續5年無1例麻醉相關死亡發生,為醫院高精尖手術開展、危重病人救治保駕護航。目前,蘇北醫院麻醉科是江蘇省醫學臨床重點專科。

背後艱辛

麻醉師工作精細,神經繃得太緊……

記者瞭解到,打藥、插管,完成麻醉,醫生開始為患者進行手術,但麻醉師不能離開,必須全程監看患者的生命體徵、液體補充量、尿量、呼吸參數等,並根據手術進程實時調整。除了常規手術,麻醉師們還常常遭遇心腦血管、外傷等急診病人,手術突如其來,風險大。有時候一臺手術幾個小時,比跑馬拉松都累,更需要人的精神高度集中,不容一絲一毫的閃失。所以,在手術間歇,為了放鬆身心,用最佳狀態迎接下一個手術,李勇就有了"跳舞自嗨"的動作。

李勇說,麻醉師因為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對患者的部位必須掌握得精細、精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當天剛開始值夜班,接下來有好幾臺手術要做,工作量很大,所以就自嗨了一把,給自己積蓄些"能量"。李勇介紹,醫院日均手術量一百多臺,而一個麻醉科醫生每天上十臺八臺手術,是家常便飯。

"我們麻醉科醫生,一定要善於自我調節,近幾年來,全國多發麻醉醫生猝死事件,麻醉科醫生在身體上、心理上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在全國三甲醫院屬於普遍情況。像我們要長時間待在手術室裡,手術經常一臺接著一臺,從早上忙到晚上,連續工作十一二個小時是很正常的事情。經常腰痠背痛胳膊麻,有時候累得渾身動彈不得。"李勇認為,有張有弛,調整好自己的身體狀態,對於高強度的醫護人員而言,非常必要。

一個心願

醫患之間,互相理解

"醫生是一個特別需要‘積累’的職業,像我,本科讀了5年,研究生讀了3年,在醫院,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2年。而本科的5年和規範化培訓2年,所有的醫學生都是這樣,必須有這個過程。所有的醫學生畢業後1年考醫師資格證書,淘汰率達到70%,拿到醫師資格證書,才可以進行臨床工作;研究生畢業後4年、本科生畢業後5年,才可以考主治醫師資格證書;再過5年,才有資格考副主任醫師;而要考主任醫師,必須再等5年。所以,我經常開玩笑地說,不少人抱怨大醫院的專家門診掛號費太貴,其實你要知道專家是怎麼‘煉’成的,你就會覺得專家掛號費其實一點也不貴。"李勇笑著說。

"醫生和患者都是相對的,因為角色之間能夠轉換,醫生生病了也是患者。醫生要體諒患者的痛苦,儘可能地為患者做好服務。患者也要體諒醫生,很多患者可能並不知道醫生究竟有多麼辛苦。"李勇說。

李勇說,他就遇到過不少讓他難忘的患者,每每想起仍感到溫暖。"有個從鄉下趕過來的老太太,胳膊摔成骨裂,要做手術。她的經濟條件不好,趕集的時候不小心摔的,疼得特別厲害,實在撐不住了才來到醫院。我告訴她,既能解決病痛,費用也要幫她節約,老人聽了非常開心,心裡也踏實了。手術非常順利,出院之後,老人特地從家裡抱來一隻大公雞送給我,我說了很多話,才讓老人家把大公雞抱回家,但心裡特別溫暖。後來下鄉義診時,我又去看望她老人家,送去生活日用品,看見老人健健康康的,我感到心裡特別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