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藝術品作為個人金融資產

11月7日,將為北京印刷學院承辦,史民峰教授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攝影傳統手工製作工藝青年傳承人培養計劃”項目介紹“影像藝術品如何成為個人金融資產”。

本節選自本人為《影像藝術品收藏和投資》一書所撰寫的章節(P32,第一章第一節 )

和與《攝影世界》執行主編邢江的對談,2014年

邢江:曾璜老師,您在回顧2014影像藝術品市場時提出了一個對攝影界比較新穎的說法,即“影像藝術品成為金融資產”。在中國,藝術品的金融資產化相關話題,已經討論了多年,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託等金融運作方式也已經在中國出現了,乃至很多人都認為藝術品已經成為繼股票和房產之後的第三大投資熱點。不過,影像藝術品的金融化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市場上也幾乎沒有針對影像藝術品的成型金融產品,那麼您為什麼會提出“影像藝術品成為金融資產”?

曾璜:其實,藝術品資產化是藝術品市場發展最直接的動力。資金對整個產業鏈的運轉猶如血液對於人體生命。一個行業能否運轉,能否形成產業鏈,最重要的就是有無資金(血液)。影像藝術品金融資產的問題涉及到整個產業鏈,包括影像藝術品如何成為金融資產,為什麼可以成為金融資產,以及影像藝術品金融資產化的形式或操作模式,產業鏈的構成,現狀和發展趨勢,還有那些可能的金融創新的模式,等等。 近年來,影像藝術品由於價位較低、多版數真跡、尚無贗品和尚未被炒作等因素,成為投資和投機資金關注的對象。

當我們討論影像藝術品成為金融資產的可能性之前,必須要弄涉及像藝術品是如何金融資產?先舉個例子,廈門攝影家李世雄有一張照片叫做《燦爛的寧靜》,創作於1985年,曾經被作為《大眾攝影》封面。前不久,朋友孩子結婚,李世雄的隨禮便是一版這張照片。收到照片的人非常喜歡,將其精裱後,掛在婚房裡。其實,這張照片除了具有審美價值外,還有現金價格,在好朋友娶兒媳婦隨禮,這張照片實際上具有了紅包的功能。而《燦爛的寧靜》作為上世紀80年代著名的當代影像藝術品,曾在2006年華辰首場影像拍賣會中,估價4000~6000元,成交價9000元。自從有了影像藝術品拍賣市場後,我自己也都是送影像藝術品作為隨禮給新婚的同事和年輕朋友,還常常選送十九世紀的原版蛋白照片給親朋好友作為禮物。

邢江:這張照片其實具有了金融的屬性,具有了現金功能,對攝影家來說,不僅是藝術作品,也是文化產品。這張照片還可以作為新人的家庭資產,而且好的藝術品可以變現。看來,在中國社會,藝術品確實已經有趨勢成為繼股票、房地產後的第三類金融資產。

曾璜:沒錯!投資專家建議可以將家庭5%~10%的金融資產配置成藝術品,以平衡投資收益和分擔風險。在影像藝術品成為金融資產的大環景下,舉辦所有的攝影活動都不是僅僅花錢,而是可以增加參與者,如藝術家、策展人、畫廊和策劃贊助機構的財富了。我曾運作過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2011年,鼓浪嶼管委會委託我在鼓浪嶼攝影畫廊舉辦“攝影改變社會”攝影展,由解海龍為希望工程拍攝的《我要上學》、於全興為幸福工程拍攝的《貧困母親》和我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拍攝的《那一邊——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中國兒童》三部分組成。展覽預算是按展覽級照片製作標準制定的,總共不到8萬元。策展時,解海龍已經有畫廊代理的作品按展覽級標準制作,他的其他作品按收藏級標準制作。展覽後我留下了那10幅收藏級簽名照片,回贈他10張我的收藏級照片。鑑於我們三人的作品都已在二級市場交易過,除那張30萬的《大眼睛》外,其他作品在市場上的價格都在5000元以上,最高15000元。那麼我給海龍留10幅收藏級照片,就等於說我們進行了“藝術品金融資產的交換”。於全興尚未有畫廊代理,那麼參展的30張照片都按照收藏級標準制作,納入他作品的收藏體系中。同樣,我也以10張收藏級照片跟他交換10張照片。

這個展覽,參展攝影家沒有得到現金回報。但是我留下了20張收藏級照片,這些照片有價值,在市場上也有價格。相當於我獲得了10萬元左右的影像藝術品金融資產。而解海龍和於全興也因為擁有我的照片獲得了相應藝術品金融資產。我們每個人也留下了數張影像藝術品,供給鼓浪嶼攝影畫廊收藏和展示。如果我今後經濟狀況不出大問題,我會逐漸將手裡的這20張作品捐贈給攝影文化收藏機構,如果我經濟狀況出現問題,我會事先打個招呼,通過信託,抵押、融資、貸款、將藏品拿到市場上變現。2015年1月,解海龍創辦的“龍畫廊”舉辦展覽並銷售參展作品,邀請我送展,我說你手上已經有我10張收藏級照片,可直接用於畫廊收藏展和銷售。

邢江:在這裡我有一個疑問,您說通過這個展覽之後的照片置換,三人獲得了相應資產,可是這種個人之間的交易,以及您剛才舉例中朋友之間的相贈,怎麼才能被市場認可,憑什麼照片就值這麼多錢呢?

曾璜:這涉及了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誰會要!為什麼有人要花錢買?很多攝影人都沒有意識到攝影作品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中國的國家機構已經開始收藏攝影作品了,而且不僅是博物館和美術館在收藏,檔案館和圖書館這些不收藏藝術品的機構也參與到攝影收藏中!此外,中國還出現有攝影博物館建設熱,目前再建和籌建有10多個,還有很多專業的博物館,如園林博物館、航運博物館、海事博物館等,也收藏攝影作品。保守估計全國會有100個以上的機構收藏攝影作品。另外,一些先知先覺的投資基金和機構,甚至投機的熱錢都開始收藏攝影作品了。這裡解決了“攝影作品有誰要”的問題。

第二個,為什麼要?2013年秋,中國美術館高調啟動 “20世紀中國攝影名家”收藏,第一位入選的是郎靜山。從此拍賣市場上郎靜山的作品就沒有流拍的,價格也單邊走高。據瞭解,中國美術館正在與王文瀾、解海龍商量舉辦收藏展,而這兩位中國攝影史上重要攝影家作品的畫廊代理價格多在萬元以下,有很大投資升值潛力。收藏這批攝影家的代表作品,就像1990年代初期買“上海老八股”、“深發展”和“長虹”等藍籌原始股。

這批攝影作品除了本身具有的升值可能外,後面已經出現有比如影像藝術品房地產模式、影像藝術品會所模式、影像藝術品品牌建立模式、影像藝術品信託融資模式、影像藝術品眾籌模式、影像藝術品和衍生品開發模式,影像藝術品固定資產模式和固定資產折舊模式等多種多樣的商業模式。通過運作成熟的商業模式,攝影人、畫廊、投資機構和藏家都可能獲得更大的經濟回報,這才是為什麼有人要的根本原因!就像股票本身就是一張紙,或是計算機上的一個數字,為什麼有人要,因為這張紙可以變現出遠遠高於一張紙或一個數字的真金白銀。

說到變現,再舉另一個比較現實的例子。2009年,著名攝影家趙鐵林因病致貧,鮑昆、聞丹青、那日松和我們通過義賣攝影家100張限量收藏級原作為他募捐。因為趙鐵林的照片曾在華辰影像拍賣中以4000元的價位成交,所以義賣的價格定為每張2000元,將應為流通環節的部分(2000元)返利給義購者。在一週的時間裡籌集了20萬的費用,扣去2-3萬元的照片製作費,全部交給了趙鐵林用於治療。當時我們還向老趙承諾,只要他需要,我們繼續為他募捐,因很多人在照片全部售出後,還打電話詢問,希望認購。趙鐵林在市場上有案可稽的收藏級影像藝術品就這100多張,這幾年常常有剛入市的收藏機構詢價,如果現在送拍,估價每張可達萬元以上。老趙應該感到欣慰,因他最後所用的不是他人的憐憫,而是自己的創造來治病,還為任何義買者提供了財富。

2014年初,河南攝影界也為因病陷入困境的知名紀實攝影家趙震海成功舉辦了義賣認捐活動。還有一位廣西的攝影家蔣健雄,他花十年時間拍攝雲南一個苗寨,完整地記錄下一個傳統苗寨,我個人認為他的這套作品是中國傳統紀實攝影的重要作品,應該有博物館和美術館來收藏,正在協助他通過影像藝術品收藏籌集一些資金來回饋和幫助那些拍攝對象。

這個模式說明什麼問題?一是照片確實可以作為個人資產變現,而且可能作為機構、如畫廊、博物館的金融資產;二是它與現在非常時髦的“眾籌”概念很相似,可以為任何需要經濟援助的藝術家所採用,前提是藝術家有可供收藏的影像藝術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