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品作为个人金融资产

11月7日,将为北京印刷学院承办,史民峰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摄影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青年传承人培养计划”项目介绍“影像艺术品如何成为个人金融资产”。

本节选自本人为《影像艺术品收藏和投资》一书所撰写的章节(P32,第一章第一节 )

和与《摄影世界》执行主编邢江的对谈,2014年

邢江:曾璜老师,您在回顾2014影像艺术品市场时提出了一个对摄影界比较新颖的说法,即“影像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在中国,艺术品的金融资产化相关话题,已经讨论了多年,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等金融运作方式也已经在中国出现了,乃至很多人都认为艺术品已经成为继股票和房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不过,影像艺术品的金融化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市场上也几乎没有针对影像艺术品的成型金融产品,那么您为什么会提出“影像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

曾璜:其实,艺术品资产化是艺术品市场发展最直接的动力。资金对整个产业链的运转犹如血液对于人体生命。一个行业能否运转,能否形成产业链,最重要的就是有无资金(血液)。影像艺术品金融资产的问题涉及到整个产业链,包括影像艺术品如何成为金融资产,为什么可以成为金融资产,以及影像艺术品金融资产化的形式或操作模式,产业链的构成,现状和发展趋势,还有那些可能的金融创新的模式,等等。 近年来,影像艺术品由于价位较低、多版数真迹、尚无赝品和尚未被炒作等因素,成为投资和投机资金关注的对象。

当我们讨论影像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的可能性之前,必须要弄涉及像艺术品是如何金融资产?先举个例子,厦门摄影家李世雄有一张照片叫做《灿烂的宁静》,创作于1985年,曾经被作为《大众摄影》封面。前不久,朋友孩子结婚,李世雄的随礼便是一版这张照片。收到照片的人非常喜欢,将其精裱后,挂在婚房里。其实,这张照片除了具有审美价值外,还有现金价格,在好朋友娶儿媳妇随礼,这张照片实际上具有了红包的功能。而《灿烂的宁静》作为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当代影像艺术品,曾在2006年华辰首场影像拍卖会中,估价4000~6000元,成交价9000元。自从有了影像艺术品拍卖市场后,我自己也都是送影像艺术品作为随礼给新婚的同事和年轻朋友,还常常选送十九世纪的原版蛋白照片给亲朋好友作为礼物。

邢江:这张照片其实具有了金融的属性,具有了现金功能,对摄影家来说,不仅是艺术作品,也是文化产品。这张照片还可以作为新人的家庭资产,而且好的艺术品可以变现。看来,在中国社会,艺术品确实已经有趋势成为继股票、房地产后的第三类金融资产。

曾璜:没错!投资专家建议可以将家庭5%~10%的金融资产配置成艺术品,以平衡投资收益和分担风险。在影像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的大环景下,举办所有的摄影活动都不是仅仅花钱,而是可以增加参与者,如艺术家、策展人、画廊和策划赞助机构的财富了。我曾运作过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2011年,鼓浪屿管委会委托我在鼓浪屿摄影画廊举办“摄影改变社会”摄影展,由解海龙为希望工程拍摄的《我要上学》、于全兴为幸福工程拍摄的《贫困母亲》和我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拍摄的《那一边——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中国儿童》三部分组成。展览预算是按展览级照片制作标准制定的,总共不到8万元。策展时,解海龙已经有画廊代理的作品按展览级标准制作,他的其他作品按收藏级标准制作。展览后我留下了那10幅收藏级签名照片,回赠他10张我的收藏级照片。鉴于我们三人的作品都已在二级市场交易过,除那张30万的《大眼睛》外,其他作品在市场上的价格都在5000元以上,最高15000元。那么我给海龙留10幅收藏级照片,就等于说我们进行了“艺术品金融资产的交换”。于全兴尚未有画廊代理,那么参展的30张照片都按照收藏级标准制作,纳入他作品的收藏体系中。同样,我也以10张收藏级照片跟他交换10张照片。

这个展览,参展摄影家没有得到现金回报。但是我留下了20张收藏级照片,这些照片有价值,在市场上也有价格。相当于我获得了10万元左右的影像艺术品金融资产。而解海龙和于全兴也因为拥有我的照片获得了相应艺术品金融资产。我们每个人也留下了数张影像艺术品,供给鼓浪屿摄影画廊收藏和展示。如果我今后经济状况不出大问题,我会逐渐将手里的这20张作品捐赠给摄影文化收藏机构,如果我经济状况出现问题,我会事先打个招呼,通过信托,抵押、融资、贷款、将藏品拿到市场上变现。2015年1月,解海龙创办的“龙画廊”举办展览并销售参展作品,邀请我送展,我说你手上已经有我10张收藏级照片,可直接用于画廊收藏展和销售。

邢江: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您说通过这个展览之后的照片置换,三人获得了相应资产,可是这种个人之间的交易,以及您刚才举例中朋友之间的相赠,怎么才能被市场认可,凭什么照片就值这么多钱呢?

曾璜:这涉及了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谁会要!为什么有人要花钱买?很多摄影人都没有意识到摄影作品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态!中国的国家机构已经开始收藏摄影作品了,而且不仅是博物馆和美术馆在收藏,档案馆和图书馆这些不收藏艺术品的机构也参与到摄影收藏中!此外,中国还出现有摄影博物馆建设热,目前再建和筹建有10多个,还有很多专业的博物馆,如园林博物馆、航运博物馆、海事博物馆等,也收藏摄影作品。保守估计全国会有100个以上的机构收藏摄影作品。另外,一些先知先觉的投资基金和机构,甚至投机的热钱都开始收藏摄影作品了。这里解决了“摄影作品有谁要”的问题。

第二个,为什么要?2013年秋,中国美术馆高调启动 “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收藏,第一位入选的是郎静山。从此拍卖市场上郎静山的作品就没有流拍的,价格也单边走高。据了解,中国美术馆正在与王文澜、解海龙商量举办收藏展,而这两位中国摄影史上重要摄影家作品的画廊代理价格多在万元以下,有很大投资升值潜力。收藏这批摄影家的代表作品,就像1990年代初期买“上海老八股”、“深发展”和“长虹”等蓝筹原始股。

这批摄影作品除了本身具有的升值可能外,后面已经出现有比如影像艺术品房地产模式、影像艺术品会所模式、影像艺术品品牌建立模式、影像艺术品信托融资模式、影像艺术品众筹模式、影像艺术品和衍生品开发模式,影像艺术品固定资产模式和固定资产折旧模式等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通过运作成熟的商业模式,摄影人、画廊、投资机构和藏家都可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这才是为什么有人要的根本原因!就像股票本身就是一张纸,或是计算机上的一个数字,为什么有人要,因为这张纸可以变现出远远高于一张纸或一个数字的真金白银。

说到变现,再举另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2009年,著名摄影家赵铁林因病致贫,鲍昆、闻丹青、那日松和我们通过义卖摄影家100张限量收藏级原作为他募捐。因为赵铁林的照片曾在华辰影像拍卖中以4000元的价位成交,所以义卖的价格定为每张2000元,将应为流通环节的部分(2000元)返利给义购者。在一周的时间里筹集了20万的费用,扣去2-3万元的照片制作费,全部交给了赵铁林用于治疗。当时我们还向老赵承诺,只要他需要,我们继续为他募捐,因很多人在照片全部售出后,还打电话询问,希望认购。赵铁林在市场上有案可稽的收藏级影像艺术品就这100多张,这几年常常有刚入市的收藏机构询价,如果现在送拍,估价每张可达万元以上。老赵应该感到欣慰,因他最后所用的不是他人的怜悯,而是自己的创造来治病,还为任何义买者提供了财富。

2014年初,河南摄影界也为因病陷入困境的知名纪实摄影家赵震海成功举办了义卖认捐活动。还有一位广西的摄影家蒋健雄,他花十年时间拍摄云南一个苗寨,完整地记录下一个传统苗寨,我个人认为他的这套作品是中国传统纪实摄影的重要作品,应该有博物馆和美术馆来收藏,正在协助他通过影像艺术品收藏筹集一些资金来回馈和帮助那些拍摄对象。

这个模式说明什么问题?一是照片确实可以作为个人资产变现,而且可能作为机构、如画廊、博物馆的金融资产;二是它与现在非常时髦的“众筹”概念很相似,可以为任何需要经济援助的艺术家所采用,前提是艺术家有可供收藏的影像艺术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