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科創特區:像深圳特區完成體制突破那樣

形成科創特區:像深圳特區完成體制突破那樣 | 科創板系列評論之五

文章導覽

為何在此時推出科創板?

目前,中國經濟仍然是以中低產業鏈為主,美中貿易摩擦迫使中國向高端產業轉型,解放生產力的驅動力就要看“科創板”,是否能帶動創新激活中國的科學創新產業,引領國家走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全文約3400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 陳思進

加拿大皇家銀行風險投資顧問

去年11月5日上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在進博會中,首次正式提出出臺“科創板”——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以期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

不過,早在關注此新聞之前,就已經知道“科創板”這個概念了。之前俗稱“四新板”,是專為科技型和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的板塊,也是上海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和支持創新型科技型企業的產物之一。

而科技型企業包括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小巨人企業,或是經過政府權威認證的科技型企業……創新型企業則包括上海發展的四新經濟,即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概念中,所確立的三類“抓手型行業”。

在首屆博覽會上,還著重指出了“科創板”和“新三板”的區別,他們雖同屬於場外交易市場,但與新三板不同,“科創板”將重點面向尚未進入成熟期但具有成長潛力,且滿足於有關規範性及科技型、創新型特徵的中小企業。

當時的第一感覺,令我不禁將其對標華爾街的納斯達克(我還曾在納斯達克屬下公司工作過二年多,在那兒經歷了911事件,死裡逃生):

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英語縮寫:NASDAQ)是美國的一間電子股票交易所,創立於1971年,是當今全球第二大證券交易所。

納斯達克允許市場期票和股票出票人,通過電話或互聯網直接交易,而非僅僅限制在交易大廳進行股票交易;而且交易的內容大多與新技術尤其是電腦方面相關,是世界第一個電子證券交易市場。

一般來說,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的公司以高科技公司為主,這些大公司包括微軟、蘋果、英特爾、戴爾、思科等等。

2012年5月18日,Facebook通過納斯達克上市,募得約16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2008年Visa(約179億美元)的美國第二大IPO。

雖說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相比,納斯達克的規模較小,但仍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交易中心,該中心位於紐約時代廣場旁的時代廣場四號(Four Times Square,該大樓又常被稱為“康泰納仕大樓”,Condé Nast Building),並沒有一般證券交易所常有的各種硬件設施,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大型的攝影棚,配合高科技的投影螢幕,由歐美各國主要財經新聞電視臺的記者派駐其內,進行即時行情報導。

2013年4月1日納斯達克斥資7.5億美元(約合51億人民幣)現金,向貨幣經紀商BGC Partners收購電子債券交易平臺eSpeed,令納市首次涉足每日交投量達5,000億美元的市場。

若收入符合目標,納斯達克將在未來15年,發行價值4.84億美元約1500萬股普通股,使這項交易的潛在價值達到12.3億美元。

特別要提一下,20多年前,美國經濟面臨日本高速發展的衝擊,就是通過發展互聯網經濟而甩掉日本。而在美國互聯網技術帶動經濟的高速發展中,納斯達克功不可沒。

當下正值“兩會”,閱讀今年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印象最深的是將GDP增速設定為6%-6.5%。這個數字說明中國經濟依然面臨下行的壓力,實事求地降低了GDP增速預期。

中國經濟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民營企業家信心不足,其次是中美貿易摩擦充滿不確定性,外加過去十年依靠債務擴張,造成許多企業陷入無力舉借新債增加投資,而必須出賣資產還本付息的困境。

不過,政府報告中透露的“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卻能帶來很多利好因素,就像當年美國通過發展互聯網經濟,保持全球經濟第一大國地位那樣。

這次提出“雙創”,相信能起到異曲同工之妙,對沖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有效防止經濟斷崖式下降,甚至有望恢復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而目前中國經濟仍處於L型的新常態,此時此刻,資本市場還在困難中掙扎,此時創立“科創板”是否會達到預期——即納斯達克對於美國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的效果呢?

回顧一下,這些年來,金融市場一直想打造一箇中國的納斯達克。

迄今的創業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等交易市場,之前都曾期望(或號稱)能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未能如願。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此次“科創板”主要有這幾項特徵:不盈利也可上市,個人投資需50萬,新股放寬漲跌幅限制,上市前5天不限漲跌幅,第六天開始設限20%。

當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我便第一時間在今日頭條發了一條點評:這次的“科創板”,首先在名字上就點明是為扶持科技創新,像是不盈利也可上市——降低了上市門檻,符合高科技創新的企業特質。

而新股放寬漲跌幅限制,上市前5天不限漲跌幅,第六天開始設限20%等這些規定,是希望能夠放大交易量,個人投資需要50萬的門檻,顯然是對那些比較成熟、能經得起大風大浪的股民設置的,太小的散戶不宜參與,同時又不像新三版,需要擁有500萬的高門檻,造成冷場的效果……

另外,普通投資者想要參與“科創板”投資,如網上網下的“打新”規定如下:

  • 首先,對於網上的投資者,需符合“科創板”投資者適當性條件:比如投資者賬戶前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不低於50萬元;參與證券交易24個月以上;持有市值達到10,000元人民幣。
  • 其次,網下的投資者,是指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保險公司、QFII、私募基金管理人等專業機構投資者,而個人投資者明確不參與“科創板”的網下配售。

從申購方式來看,網上“打新”仍採取比例配售原則,對於每家科創板企業,每5,000元滬市流通市值可申購500股新股(目前滬市A股的每個申購單位為1,000股,對應每1萬元的滬市流通市值)。

為何在此時推出科創板?

從經濟基本面來看,如由於三四五線城市的房地產和基建,因為缺乏產業支撐,市場消費力很有限。

強行拉動拉高,會造成資金鍊斷裂產生債務崩盤,比如美國次級貸款引發的金融危機風險。只能採取適度城市化擴張,城鎮化發展和特色小鎮的穩妥方法。

2019年將創立的“科創板”,企望能帶動中國股市的全面復甦,使得廣大上市公司和基金逐漸解套,盤活中國的存量資本,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債務危機,控制滬指保穩在四千點之內的健康慢牛,並以“科創板”為股市特區,來帶動中國科創生產力的崛起之路。

順便借用黃奇帆先生談到的科創板的意義:

註冊制或者退市制是整個股市應該有的一個基本制度。作為科創板,之於A股、之於普通股來說,它最重要的是兩條:

一條是科技類創新企業,產生的時間短,業績不穩定,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要讓它像傳統企業、常規企業一樣,有三年五年的利潤週期,那麼這些小企業、這些創新企業可能都達不到,就無法一輪兩輪到市場融資。

第二,市場融資一旦進入以後,融資的錢是幾億、幾十億,那這些搞科技創新的創新人員,哪怕他發明的專利是值1000億,但是它的最初的股權可能就是幾百萬、幾千萬,了不得一個億,被你這個幾十億、幾百億一融資,按股比大小一算賬,統統給我掃地出門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要有兩權分離,哪怕股東們佔了90%多股份,在日常經營中,科技創新的帶頭人要有決策權。

非常精準。也就是說,由“科創板”將能帶動引領中國科創產業的崛起,對於中國能否邁入發達國家,可謂意義重大任重道遠。

對標世界“科創板”帶領科創力,唯一成功的就是納斯達克。

再提一下,當年眼看日本即將超越美國,美國甩掉日本的追趕神器是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經濟轉型,其中,納斯達克功不可沒。

目前,中國經濟仍然是以中低產業鏈為主,美中貿易摩擦迫使中國向高端產業轉型,解放生產力的驅動力就要看“科創板”,是否能帶動創新激活中國的科學創新產業,引領國家走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那麼創立“科創板”對中國A股,會產生什麼影響呢?投資者會有哪些機會?

此時推出“科創板”,對於中國的資本市場應該是一件大事,特別是“科創板”審批採用註冊制,對市場會產生重大影響。

由於實施註冊制,上市公司的條件降低了,數量將會增加,從供需的角度來說,會給市場造成賣壓,因為股票的供給增加了。

最後談一下哪些企業有望率先登陸科創板。
  • 第一類是在高端製造領域中具有最先進最火爆的創新概念、並進入實質輔導階段的企業,他們離科創板最近。
  • 第二類是那些實實在在、眾望所歸的獨角獸明星企業。
  • 第三類則是那些新三板轉板企業,這裡面企業就太多了,魚龍混雜、難免良莠不齊,投資時要仔細甄別。

特別提一下,其中就會有許多過去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互聯網公司、生物公司等,現在也都可能成為“科創板”的掛牌公司,而無需像阿里巴巴那樣的公司,請律師做紅籌結構,繞道美國去上市。

這將使中國投資者購買未來科技龍頭公司的機會,也大幅地增加。

總之,創立“科創板”的戰略意義,遠非股市融資而已,如能像深圳特區完成體制突破,形成科創特區從而實現中國式的納斯達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管理與創新案例研究院”微信號“底層設計師”(ID:Bottom-updesign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