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始皇究竟是趙氏還是秦氏?

唐遼金元明清


謝謝唐遼金元明清 的邀請。秦始皇究竟是趙氏還是秦氏,這就涉及中國古代的一個姓氏制度問題。而這個問題,事實上在漢代已經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了,典型案例便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首先沒搞懂的是,姓和氏,在先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也正是因為沒搞懂,他在秦始皇的本紀裡才會鬧出了秦始皇“姓趙氏”,而在秦本紀裡又會說秦人“姓贏氏”的矛盾來。

事實上,真相是這樣的:華夏民族的貴族家庭,整個大家族都有一個統一標識,這便是所謂“姓“。

那麼”姓“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就是母系氏族時代遺留的產物,因為從前孩子出世之後,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誰?他只能認識自己的媽媽,他最初的人際關係,也只能是舅舅、外婆這些人。而後來雖然父系取代母系,但作為部族代號的那些最早期文字,卻遺傳了下來,這便是上古的主要姓氏:如姬、姒、姚、姜。其中,姬據說便是黃帝的姓,姒是夏朝皇室的姓,姚是舜的姓,姜則是輔助周室興起姜子牙的姓。

但問題就在這裡,既然他們都有自己的姓,為什麼又有人說黃帝其實叫公孫軒轅?姜子牙又叫呂尚?

因為進入父系社會之後,男人的地位高於女人,所以同樣是一個家族的孩子,女孩就用那個姓(譬如姜子牙的女兒孫女重孫女等等,全部姓姜),而男孩呢?除了這個姓之外,還要擁有一個字作為他的男性專用稱呼,而這就是氏。

姜子牙這一家族,他的氏就是呂,所以在那個時代,作為男人,他真正合適的叫法是呂尚,所謂姜子牙,其實是後世姓氏混亂之後的胡亂叫法。姜子牙的兒子孫子,也全部用呂這個氏。

齊國如此,秦國當然也不例外。贏政的老祖宗,其實和趙國的老祖宗,是同一個脈絡,這便是舜的禽獸馴養師伯益,因為馴養禽獸很厲害,所以大舜特別賜他一個姓,這便是贏。

從這個時候開始,伯益的家族,便成為贏姓家族,這就意味著他的女兒孫女曾孫女,全部姓贏。

但是我們說,伯益的後代,是不是就同時擁有了趙這個氏呢?從史書記載看,不是的。趙氏的出現,一直要到西周,伯益有一個後代叫做造父,擔任周天子的司機,據說當時周天子向西巡遊,東方的徐國便在這個時候造反,於是造父施展駕車神術,以最快速度將周天子送到東方前線,最終成功鎮壓叛亂,因為造父有功,給了他一塊封地,便是趙城。

因此從這裡看,贏姓趙氏的最早祖先,便是這個造父。

然後呢?造父的後裔便開始繁衍開枝散葉,有一部分後來投奔晉國,慢慢成為晉國的卿,最終三家分晉,這一支便是趙國。

而另一部分呢?因為擅長養馬,在周孝王時期又被安排到現在的甘肅、陝西交界處專門從事這項工作——但是並沒有封他們做諸侯。隨後在西周周厲王那個混亂年代,這夥養馬人的族長又被西方的戎狄所殺,於是族長的兒子(史記稱呼這個人為秦莊公,其實秦國這個時候啥爵位都沒有,只能說是事後的追認)奮起反抗,和戎狄拼死血戰,當時的周宣王重整河山,便覺得這個養馬人不錯,於是讓他做西垂大夫——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秦人的祖先剛從牧馬人提升為周王朝負責西部邊境事務的大夫,但是依舊不是諸侯。一直要等到許多年後,周幽王因為寵幸褒姒,要廢掉太子,遭到太子的孃舅申侯與犬戎的聯合進攻,周幽王被殺。而後兩個王子並立為王,諸侯各自擁戴一方,陷入為期不短的混戰,也就是這個時候,西垂大夫跳出來表示,他支持周平王!

應該說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後來周平王便成了天下公認的周天子,遷都雒邑,臨走之際,這個周平王便慷慨了一記,說你有功,如果你能把被犬戎奪走的岐、豐之地給搶回來,那些地便就給你做封地,而你就是諸侯。

從這一天開始,西垂大夫終於升級成為了諸侯,便是秦國的真正開端(之前都不是)。這個西垂大夫,便是秦襄公。

那麼秦襄公的姓氏是啥呢?嬴姓,趙氏,名開。

如果按照當時的規矩,他是叫嬴開還是趙開呢?如果他是個女人,毫無疑問就是嬴開,但顯然他是個男人,所以他是趙開,如果你叫他嬴開,其實是在汙辱他,說你就是個娘娘腔——同理也適用於秦始皇,他是趙政,叫他贏政,也是在罵他。這可能是秦朝滅亡之後老百姓對他的仇恨所致,也可能是司馬遷對姓氏制度的不解而造成。

當然,我們之所以能比司馬遷清楚這一點,不是因為我們比他聰明,僅僅是因為我們掌握的歷史資料比他更豐富一點罷了。同樣的理由也適用於烽火戲諸侯這樣的情節,眼下大部分人都知道,那其實是個故事,並非歷史真實。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秦始皇是贏姓趙氏。

在先秦時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姓用來區別婚姻關係,氏用來區分身份貴賤。一般人都會有姓但不一定會有氏,只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才配擁有氏,這一點跟我們現代的現實觀念有所不同。


贏姓的始祖是生活在舜和大禹時代的伯益,伯益因為輔助大禹治水有功和幫助舜帝馴養鳥獸而被虞舜賜與贏姓,除此之外的賞賜還有一名虞舜本族的美女和一面黑色的旗幟。從此中國歷史記載中有了贏姓。




時間到了殷商和西周交替之際,這時贏姓的傳人是飛廉。飛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惡來,一個叫季勝。飛廉和惡來因為支持殷商而先後身亡,季勝因為沒有參與反對周王朝的戰爭得以保全。

到了周穆王時期,季勝的後代中有一個叫造父的負責給周穆王駕車。造父因為很善於駕車,曾經千里救主,擊退外敵,於是因功勞而被分封了一個趙城,並允許擁有氏,以邑為氏,是為趙氏。




惡來的後人也得益於造父的功勞,被允許使用趙氏。惡來後人中的一支後來就成為了秦人的祖先,被稱為秦贏。因此,不僅僅是秦始皇,秦國的歷代君主都是嬴姓趙氏。


亙古懷念說史


在《史記》秦本紀當中,秦國始祖大費輔佐舜帝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這說明在夏代之前,贏氏就已經出現,並且成為一族的標誌。大費之後“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這說明在夏朝時期,秦國的先祖還曾經以“費”為氏。夏桀時期的費昌投奔了商朝。到了周穆王時期,秦國的先祖造父以善於御車得寵於周繆王,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從這之後,趙氏就成為了這群族人的標識。這個族群當中後來又分化出一支,在周孝王時期被賜姓嬴。後世為周天子牧馬,周天子分土賜他為諸侯。繼續秉承嬴氏祭祀,號曰秦嬴。這裡點明是賜“姓”為“贏”,他們的“氏”還是趙。所以始皇真正就應當是嬴姓趙氏,名政。可能是《史記》在傳抄的過程中有缺字的情況,漏了一個“贏”字。

當然,上述情況指的是書面語,在日常的情況下也不併不這麼稱呼,特別是在出土文獻中還發現了《趙正書》這樣的文獻,所以,對於秦始皇在日常中的稱呼還存在爭議。至於“封地為氏”確實曾經出現過,不過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氏"在當時是一個部族的標誌以區別於其他部族,也是彰顯其地位身份的最直接憑據。為什麼會出現“封地為氏”呢?因為在西周初年沒有什麼可以在為氏族加以命名,以區別於其他氏族,特別是同姓氏族。比如周王室分封公子高在畢地,成立畢國之後史稱畢公高,畢國在當時是地位最為崇高的公爵國。後人自然要以畢為氏,以在姬姓子孫中區別不同。但秦國的情況不同,秦國位列諸侯的時間很晚,是在平王東遷、天下大亂的時候才開始成為諸侯。所以說,這個時候的以“秦”作為氏,就不如以趙為氏更加尊貴。因為“趙氏”是穆王時期所賜,代表了西周正統王朝的封賞。而“秦”作為混亂之間分封的西戎之地,就不及“趙氏”尊貴正統。而且,得“趙氏”之名在先,得秦地在後。秦始皇的這個部族頂著“趙氏”的名頭已經經歷了西周數百年的發展沉澱,氏族已經形成,就沒必要再改了。


經典守望者


答案是無氏。

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別婚配,氏別尊卑

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原姓》

今天中國人有姓名,而古人有姓·氏·名·字,先有姓後有氏,氏是姓的分支,但同姓家族越來越龐大,姓已經不能體現貴族的尊貴,於是有了氏,於是有了【姓別婚配,氏別尊卑】的說法。

氏通常取自貴族的封地和官職,比如士會由於先祖是士師(法官),所以以為士氏,後封於範,又稱之為範會。

二、國君無氏

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

古人把直呼上位者全名是大不敬,又因為諸侯國君實際上已經是天下頂層的人物了,沒人人能直呼他們的全名,也沒有必要取一個氏,所以國君其實是無氏的,這一點有點像日本天皇,天皇是沒有姓氏的,只有名字。

即將退位的平成天皇名叫【明仁】,沒有姓,其實上國民也不能直呼他的名,除了登基前他的長輩稱他的名,名沒有什麼作用,在還是皇子的時候,臣民稱之為【繼宮殿下】,繼宮是其封號,登基之後稱為【今上】,退位後稱之為【太上】【上皇】,如果要稱某個天皇,可以稱呼其年號,也就是【平成天皇】。

日本的例子可作參考,始皇帝也是如此,沒有人對直呼名。

諸侯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若諡、若邑、若官為氏。

始皇帝幼年的時候,你可以叫叔政,等他爺爺當了秦王,可以叫公孫政,等他爸爸當了秦王叫公子政,登基以後叫秦王政。

就是沒有嬴政、趙政。

三、秦君先祖成為諸侯前應為秦氏

秦君成為諸侯前,應該以封地為氏,即秦氏,按祖先照慣例稱為秦政也無不可,至少比趙正、嬴政靠譜。

認為秦君趙氏不過是司馬遷和其他後世人一廂情願,不見於同時代的文物史料。

秦趙確實同宗,都是蜚廉的後代,但趙氏獲得趙城已經過了五代,分家已久。




從上圖看,蜚廉玄孫造父獲封趙城,秦趙已經分開五代之久。但秦君後來居上,在春秋成為諸侯,趙氏還是大夫,到了戰國才成為諸侯,氏別尊卑,這是家族榮譽感的大問題,秦人不可能自貶身價去攀附趙氏,所以秦君成為諸侯前應該是秦氏。

認為秦君趙氏的,其實是一種貶低秦王族的說法。

四、諸侯國亡國以後多以國為氏

除了明確不以國為氏的楚國熊氏、齊國田氏,很多諸侯國的被消滅以後其公族多以國為士,比如韓趙魏,但是可惜的是秦始皇的子孫都死光光了,就算有漏網之魚也不敢認祖歸宗,遠支的宗族已經改作他氏,比如孝公子公子疾封於嚴,為嚴氏。

結論、秦政——是符合慣例的稱呼

國君無氏,但後人又不習慣其它繞彎的稱呼,根據秦君先祖為秦氏,而諸侯國滅國之後公族以國為氏的慣例,稱之為秦政更為合適。


長島男爵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秦始皇做為千古一帝一生之中還是存在許多的謎團的,我們知道秦始皇是在趙國出生的,那麼秦始皇究竟是趙氏還是秦氏呢?

其實古代人的姓氏跟我們今天說的有所不同,古代人不僅有姓還有氏,例如秦始皇就是嬴姓趙氏,又名趙正。嬴姓趙氏也分為趙世系和秦世系。


而且在先秦時期,有一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一個家族的“姓”是不會變化的,而“氏”會隨著其家族地位的變化而變化。

秦始皇的姓氏問題是怎樣出現的

說秦國為嬴姓趙氏的,多受司馬遷的《史紀》影響。而司馬遷的時代,姓氏已然不分。而先秦的史籍中,也無秦國乃“嬴姓趙氏”的記載。所以,秦國為嬴姓趙氏的說法值得考究。


認同秦國為嬴姓趙氏的,其主要理論依據乃“秦趙同祖”。按《史記》所述:“氏”通常都是直系往下傳承的。至造父獲賜趙城,據秦趙同祖已歷六世,血脈早已疏遠,沒來由造父氏趙,其遠房同宗也氏趙的道理。


所以綜上所述,秦始皇究竟是秦氏還是趙氏其實都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秦始皇是趙氏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湯姆貓談歷史


關於秦始皇的姓氏,其實並不難,但是因為後世記載的問題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亂。在先秦時代,秦國國君和趙國國君一樣,都是嬴姓趙氏,他們都是同一個源流。在趙國先祖率先取得周王認同以後,以趙為氏,鑑於同源,秦國先祖也以趙為氏。

早先,贏人先祖是商朝的臣子,在商滅以後,嬴人一度落魄,但是周穆王事情,因為造父駕車有功,被封在趙城,他的後代稱趙氏。造父的同族近親非子這一族先祖為了蹭名氣也稱為趙氏。

趙姓的得姓先祖是造父,當然,其次,僅僅是趙氏,嬴姓趙氏。

後來非子因為給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稱為秦嬴。但是,在先秦,人們稱氏不稱姓,所有都通稱氏,所以這樣看來秦始皇應該稱為趙政沒錯。先秦時代他在記載中也是趙政!

那為什麼他後面的姓氏亂了呢?其實,古代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稱氏,之後稱姓,秦漢時期姓氏合二為一,不再稱氏,於是姓氏一下子大爆發,秦始皇也不例外,在各種記載著作中,嬴政被稱為趙政,或者秦王政。但是漢以後就被稱為嬴政了。


嬴政,更加確切的是應該稱為趙政。因為那個時候幾乎都稱氏不稱姓,而秦人和趙人先祖都一樣一樣都是贏姓趙氏。


但是,既然先秦時代形式分家,漢以後姓氏河北,原先的姓和氏都成了姓,後人逐漸模糊了這個因素,因為秦始皇姓嬴,所以應該稱為嬴政。

而忽略了姓氏合併之後的因素。根據傳統他應該稱為趙政!在兩漢以後,那麼他理所當然的姓趙。歪史認為這個不能理所當然,秦始皇這裡直系並沒有到兩漢時期,因為史書記載的兩個知名兒子,扶蘇和胡亥都沒有子嗣。另外公子高和將閭也沒有什麼子嗣。

可以說,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嫡系子嗣沒有了,他的後人沒有到兩漢時代姓氏合流的時期,他的姓氏也終結於生前,嬴姓趙氏,他的子嗣沒有一個稱為趙姓貫姓的人。所以稱秦始皇姓趙是不對的,他只能姓贏,肯定不會姓趙。但是稱為趙氏是沒問題的。

但是稱為趙政是可以,因為這個是先秦時代的習慣,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不能模糊先秦時代的說法,也不能胡亂解釋,依據現在的姓氏常識就片面的說既然先秦時代記載趙政,那麼他就是姓趙。這個肯定是錯的,因為那個記載的時候只稱姓,這個時候,甚至趙還沒有稱為姓。

可是依據當時的習慣,現在記作趙政也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他應該姓嬴,趙氏!


歪史


1、秦始皇家族是嬴姓趙氏。

2、先秦時代,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秦始皇名字的全稱是趙政。

3、秦國始君非子是趙氏始祖造父的侄孫,但因為其直系家族惡來一脈都是季勝-造父系的僕從族屬,沒有獨立自主權,故而以造父為祖,從而也以趙為氏。這是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使然。

4、當非子被封到秦地後,成為附庸國的國君,就被以君號相稱,他的氏則被忽略,僅做為家族徽號。所以漢之前的史書不稱其“趙政”而是“太子政”“秦王政”“皇帝”之類,到了漢代,則又可以連名帶姓(氏)直呼其名了。


胖蛋說


歷史上,對秦始皇姓名的稱呼,有三種情況:第一是嬴政;第二是趙政;第三是呂政。

首先看第一種情況,秦始皇能不能被稱作“嬴政”呢?在春秋時代,這肯定不行。但到了戰國,這個還不一定,因為“男子稱氏不稱姓”,那畢竟是幾百年前的老黃曆了,在戰國那個姓氏合流的大環境下,這就不好說了,《戰國策》中就有一個羋戎(不知道這個人?罰看《羋月傳》五遍)。——只許你叫羋戎,不許我叫嬴政?天下沒這個道理。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現存所有戰國(包括西漢前期)的史料中,沒有見到任何給秦國國王冠以嬴姓的例子。——“嬴政”這個稱呼,就我所查到的,最早是西漢末年揚雄的《揚子法言》中這麼說。

我們看到史料中提到秦國宗室的人,或者是稱“公子”,如公子虔;或是氏+名,比如樗裡疾;或是直接稱名,如異人。——唯獨沒有叫“嬴”啥的。這似乎說明,在戰國時期,雖然社會上的大環境是姓氏合流,但在秦王室這樣傳統深遠的家族中,還是較為頑固地堅持了舊時代的姓氏制度。——所以,“嬴政”這個叫法,在秦始皇當年確實不曾有過。

再說“趙政”。《史記》中多處記載秦始皇叫“趙政”,如《秦始皇本紀》中說:“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但這只是表明秦始皇兒童時代在趙國時,叫做趙政。卻未必說明秦王室的氏就是趙。現在很多人都錯誤地認為秦王室氏趙,是以為秦趙源出同祖,是故造父受封趙城,其後為趙氏。就以為秦人也同樣為趙氏了。其實不然。從秦、趙世系來看,兩家都是飛廉後代,飛廉兩個兒子,一為季勝,一為惡來,季勝即為趙氏先祖,而惡來為秦氏先祖。且造父受封時,距離飛廉已經五代了。——換言之,當造父獲得“趙”這個氏的時候,秦趙已經是相互獨立的兩個家族了。可能的情況是什麼呢?造父受封了,得氏了,發達了。這在這支嬴姓族人中是無比光彩的事情,是啊,雞窩裡居然飛出了個金鳳凰,大家都感到很驕傲,於是七大姑八大姨都來認親戚了。就這樣,原本和造父一系已經沒多少關係的秦人,也來湊熱鬧稱趙氏了。《史記·秦本紀》記載“以造⽗之寵,皆蒙趙城,姓趙⽒。”——這個“蒙”字我覺得用的恰到好處。

也就是說,秦人在還沒有發達的時候,沒有氏,因為自己的親戚造父發達了,所以攀附冒稱自己是“趙氏”。——然而在此之後,非子受封於秦,那秦人還會繼續冒用下去嗎?顯然不會。他們有了自己的封地,當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氏——“秦”。

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說得好:“豈有秦國之君而以趙國為氏乎?”

所以,秦王室的氏絕不是趙。否則,你看史料中可有把秦孝公叫“趙渠梁”的?可有把惠文王叫“趙駟”的?可有把秦武王叫“趙蕩”的?

那《史記》裡為什麼單單要把秦始皇叫“趙政”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出生在趙國啊。如高誘所言:“始皇⽣於趙,故⽈趙政。”

請注意,秦始皇出生時,形勢是很惡劣的。他出生在秦昭王48年,前一年,就是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盡被白起所坑殺,趙國精壯為止一空。就在秦始皇出生的當年,秦軍開始圍攻邯鄲。在秦始皇2週歲時,秦軍對邯鄲大舉圍攻,於是趙國打算殺死秦始皇父子,在這種危急時刻,他父親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潛逃,只留下兩歲的秦始皇和他母親。幸虧他外公是邯鄲的豪富,得以將他母子隱藏,躲過了趙國的殺害。

——在這種情況下,為保命計,我覺得他父母給孩子取個假姓名,理所當然啊。正好他出生在趙國,就讓他姓趙,叫趙政吧。——這不順理成章的事情嗎?

所以,秦始皇叫趙政,是一個特殊情況下的個例,絕不表示秦王室也是趙氏。

最後說一下,對秦始皇的稱呼,其實也不用多麼精確,“嬴政”的稱呼從西漢末年就開始了,到現在叫了兩千多年了,也用不著去改。倒是“趙政”的叫法,在西漢時期比較流行(順便說一句,2009年,北大收購了一批流失海外的西漢竹簡,其中有一部書名字就叫《趙正書》,專門講述秦始皇之死和秦國滅亡的歷史的),但到後來就沒有人這麼稱呼了,你現在要叫一聲“趙政”,恐怕沒人會立刻反應過來你在叫秦始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