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飛之死:50億銷售巨獸的沒落!

4月3日下午3時36分,新鄉市宏力大道北側,隨著一聲巨大的轟鳴,一座建築轟然倒下。印證新飛曾經輝煌的原新飛銷售大樓(簡稱新飛大廈),在其建成後第十八年,被爆破拆除。

這座大樓,曾經承載了新飛企業騰飛的希望,也見證了這個知名白色家電品牌行業位列三強的高光時刻,同樣目睹了新飛的落寞與重生。


新飛之死:50億銷售巨獸的沒落!


與此同時,新鄉市高新區的新飛冰箱廠和新飛冷櫃廠的生產車間仍在快速的運轉。被康佳收購後的新飛電器, 3月份剛剛發佈了銷售過億的消息,並向外界宣稱,用3年時間拿回曾經的市場,重回一線品牌陣營。

01

一代輝煌的記憶,最後一點尊嚴被炸碎。

4月3日下午3時36分,隨著爆破聲響起,地面為之震動。曾經印證老新飛昔日榮光的原新飛銷售大樓在幾秒內迅速坍塌,屬於老新飛的時代正式結束。

據悉,本次爆破的原新飛電器銷售大樓所處地塊,已與目前康佳旗下的新飛電器沒有任何關係。在當時的拍賣重整中,康佳拍下的資產不包括這一地塊。

新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官網上顯示,2018年12月4日,該局發佈了《建設路-宏力大道、雙崗路-新飛大道區域控規調整》公示文件。公式中顯示“新飛一部”用地性質已從工業用地調整為二類居住用地,並將在區域內新增學校和醫院。

地產終究還是幹趴下了實體。

轟然的爆炸,這意味著,曾經盛極一時,打敗三星、西門子,遠勝海爾、格力的第一家電品牌已經徹底倒塌。

誰曾想到如今門前冷落的新飛,曾一度與海爾抗衡。


新飛之死:50億銷售巨獸的沒落!


成立於1984年的新飛,位於河南新鄉,由一家小型兵工廠改造而來。成立之初,虧損嚴重,甚至連續三個月發不出工資。劉炳銀接手之後,不僅迅速扭虧為盈,甚至短短几年,便將新飛送上了國產冰箱第一品牌。鼎盛時期,新飛銷量一度達到300萬臺,市場佔有率高達20%。

想當初,為了樹立新飛品牌,劉炳銀學習了張瑞敏,使了一招苦肉計。將400臺新飛冰箱全部一字排開,當場宣佈,生產不合格的產品是新飛人的恥辱,當場掄起大錘,將400臺劣質冰箱全部砸爛。

一時引起轟動,劉炳銀怒砸冰箱的話題迅速傳遍大街小巷,成為無數人茶餘飯後的談資,新飛也由此被廣為所知,被貼上“高質量”的標籤,銷量迅猛飛漲。

同時,“新飛廣告做得好,不如新飛冰箱好”的廣告詞,也開始傳遍大江南北。

新飛一時成為了冰箱界的“四朵金花”之首,另外三個海爾、榮盛、美菱也只能排在它的後面,三星、西門子更遠不是對手。

而業績飛漲的同時,新飛並沒有虧待員工。

那個時候,在新飛工作,是一種榮耀,找媳婦、相親穿著新飛制服比西裝革履都管用。

1994年時,新飛工廠一個月的工資就高達1700元,而當時整個新鄉地區的平均工資才400元。除此之外,逢年過節,新飛還會給員工發米、面、油,廠長劉炳銀甚至每逢開工日,都帶領高管站在門口夾道歡迎員工開工上班。

02

一些人認為,新飛變更了管理層,導致最初充滿野性的企業文化消失殆盡。而在另一些人看來,新飛之所以沒落,正是因為它沒有的適應現代化,喪失活力。

無論採用哪個版本,新飛都逐漸淪為 “沒有技術”的企業。分水嶺是2013年1月。家電下鄉政策正式結束後,新飛被扯掉了遮羞布:創新不足,高端化落伍,積累已久的問題暴露,年中出現停產。

而2011年底,美的一口氣推出二十款高端冰箱,完成在高端市場的佈局,而新飛直到2014年才反應過來。

不少知情人士認為,這是因為管理理念出了問題。但真的這樣簡單嗎?最初,豐隆是作為外國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被引入的。在劉炳銀去世前後,豐隆逐漸獲得控股權,抓住經營大權,大批新加坡方面的高管空降。

“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向心力。”一個老新飛人總結說。這種隔閡體現在:“現在可能管理層是人力資源,工人就是人力成本。”


新飛之死:50億銷售巨獸的沒落!


而對於基層員工來說,高層是誰,只能通過換人時中英雙語郵件得知,到了後期,業績不景氣,換人愈加頻繁,員工也對不上當權者是誰了。普通員工與上層最多的連接,是大領導極為罕見的探訪一線:由班組長或者工段長通知,提前打掃衛生,還要囑咐一聲“閒雜人等不要在車間裡亂晃”。

這與劉炳銀的時代形成鮮明對比。劉炳銀的權威建立在他個人領袖的魅力上:員工群體中流傳著劉炳銀如何引入國外高端設備;如何拍板在國內首個推出無氟冰箱;又怎麼給員工開全新鄉最高的工資;後來身患糖尿病,自己在房裡注射了胰島素,然後去飯桌上陪客戶。

劉炳銀2001年去世後,這種建立在個人權威基礎上的企業管理,開始出現分化。新加坡人與新飛老人像是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我們說,老闆這個事兒咱們意思意思就得了,他根本不知道意思意思是啥意思。”

除了與員工割裂,豐隆與當地矛盾也半公開化。

雙方在09年簽訂協議,豐隆實際掌握的新飛擁有“新飛”冰箱、洗衣機和空調的品牌使用權,而新飛則擁有小家電產品的品牌使用權,包括散熱器、衛浴、吊頂、電動車、煙灶等在內的其他“新飛”品牌產品流入市場。這些周邊產品多次曝出授權混亂、產品質量不合格的醜聞。

03

“1997年,新飛的品牌價值被中國品牌評估事務委員會評定為31.84億元;2009年時,其品牌價值高達49.59億元。”2018年,新飛的品牌價值僅評估為5200萬元。

從此之後,新飛再也不是新飛人的新飛,新飛人只是個打工者。

那個年代確實是地方政府當家,胳膊擰不過大腿。領導拍屁股決定,就得接受。

在新飛曾經的成長引擎中,包含一種潛在的能量。豐隆曾表示,他們訪問大量老員工,認為新飛的DNA是“質量好、樸素”。相信這個看法一定程度上包含著對新飛前期創始團隊的認同。實際上,認識曾支撐新飛前期成功的組織基因,比認識新飛品牌的DNA更加重要。但新飛真正有價值的組織基因卻被忽視掉了。

拋開歷史背景及外部因素不說,就企業內部而言,新飛的成長,同樣離不開“創始人的核心驅動”。大量事實表明,創業者在企業成長進程中往往起著特殊的作用。一些研究也顯示,創業者的特質及行事風格,一方面對企業的成長起著重要並且難以替代的核心推動作用。

資本的秉性是謀利。任何資本都帶有謀利傾向,因此資本就有了自己的秉性——賺錢為主。在新飛這一資本融合案例中,引入豐隆與原來產業資本事是兩種不同秉性的資本。兩者各有不同的戰略方向,而資本方其實也並沒有將新飛的產業方向當作自己新的戰略方向。不過,投資者並非不能在自己的戰略方向以外進行投資,但這種投資通常是財務投資,而非戰略投資。財務投資本質上是將投資看做一個商業機會,從對方身上獲利。


新飛之死:50億銷售巨獸的沒落!


而新飛的問題是,投資者是帶著機會資本的身份、姿態取得了公司的戰略主導地位。投資方最後高達90%的佔股比例,讓其可以在重大決策上隨心所欲,也讓新飛原有經營者徹底失去了話語權。這樣的股權結構對於企業,本身就是極其危險的。

投機資本的秉性是著眼於下蛋的雞,而不是去“培育”能下蛋的雞。

對企業來說,雞是自己養大的,期望養好這隻雞;而對於資本方,則是想賣雞下的蛋,甚至雞本身。還有對於地方政府來說,也希望別人出錢在自己的雞場養雞下蛋。

野火燒不盡,春風催又生。新飛,曾是一個時代的強音,早已化作生活在這一方熱土的人們心中的圖騰。但是,自行業層面觀察,白色家電早已紅海廝殺,新飛重生之路難言樂觀。


文稿/肖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