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不能預防治療疾病,那麼保健食品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天道之好輪迴


國外把保健品稱為「膳食補充劑」,更是從定義上直接明確了它是膳食以外的補充,膳食實在不夠才需要服用,也是有特定人群的。



當然,國家對保健食品的也有功能規定:(27種)

<strong>


其實從上述不難看出,國家對保健食品的功能規定,確實大多是“輔助”、“緩解”、“改善”等字眼,沒有治療。


但是,1、我們去醫院看病,沒有為了“抗氧化”、“排鉛”、“改善皮膚水分”、“改善記憶功能”、“緩解視疲勞”,專門跑去醫院看醫生的吧。


2、從“保健”二字看,即保護健康,對健康有益,它更多的是預防,在疾病未到臨時,採取相應措施來改善、增強。就像免疫力低下的人,在平時生活中少進食蔬菜水果時,可通過維生素C來增強免疫力功能,而不是等到生病才去吃藥。


總而言之,保健品適合特定人群,有輔助、改善等作用,對人體健康的副作用未清楚,但它是無毒的。如果價格控制、質量安全及廣告宣傳嚴格把控,或許大家更能正確認識保健品。


南醫尚健會


定義保健食品的功能,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為什麼?

首先讓我們看看監管部門,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已劃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既要管理食品,又要管理藥品,現在保健食品(國外稱“膳食營養補充劑”)進來了,定位食品功能,那就不如直接說成食品更準確,保健食品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定位藥品功能,那直接衝擊現存的藥品體系,動了很多人的利益,結果,我們聰明的專家弄出了個四不像,不倫不類。還洋洋灑灑總結出來27種功能。仔細分析發現:保健食品本身確實具有預防作用,但就是不能說。

其次讓我們看看生產、銷售環節。有朋友已經提出來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研發生產出來了,又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監管部門終於審批上市了,但這個東西總要有點作用吧。於是,27種功能裡,幾乎所有的銷售機構都會往預防疾病方面靠,甚至說能治病。不然怎麼賣出去呢?

最後,看看消費者。有病亂投醫,既然是保健食品,那就是保護健康的,於是眉毛鬍子一把抓,絕大多數買的產品是自身並不需要的,特別是慢性疾病患者,反正目前醫療技術無能為力,不如試試“靈丹妙藥”,結果是,不買不甘心,買了就後悔。

保健食品功能的尷尬局面,是目前保健食品市場魚龍混雜的重要原因,如何正確規範市場行為,給保健食品功能定位,是考驗監管部門智慧的關鍵。


天馬行空的老兵


把食用類保健品稱為保健食品本身就是借換概念製造矛盾的做法。

保健品是為保健而生的,不能治病怎麼保健?

說保健品不能治病就好比說保安不會打架一樣扯淡,當然,有些保安不會打架,但容易發生鬥毆事件的地方招保安肯定是要招能打的。同樣道理保健品只有能解決一些致病問題才是合格的保健品。

其實保健品從字面上解釋應該是:保障和維護健康的物品,因此藥品也應當屬於保健品範疇,只是藥品是一些副作用比較大使用有一定規範要求的保健品,而剔出了藥品之後的保健品是副作用相對小很多,使用的規範也不是很嚴格的保健品。

食用類保健品,其關鍵詞是保健品,雖說副作用比藥品小,也不是可以隨便大量使用的。當把名稱改為保健食品時,關鍵詞變食品了,就會讓某些人以為可以隨便吃的了,因此就會出現女童吃無限極產品出問題這種事,所以定名不是可以瞎定的,偏偏把食用類保健品定名為保健食品的不會站出來承擔責任的。

另外把食用類保健品稱為保健食品,不知道是否當今中國大家還食品匱乏?而且這樣的定名也讓很多人以為保健品是不需要有什麼功效療效的,那麼請問憑什麼要有人來買這樣的保健品呢?不是存心讓人去騙人嗎?偏偏如此製造社會矛盾又是不會站出來承擔責任的。


用戶71261366810


治病是醫生的天職,其工具是藥物手術等各種醫療手段。病情的確診和治療,一定要找醫生。

營養食品只是給身體提供原材料,利用身體的“自愈”能力,幫助患者更快康復。

比如說,蛋白粉和Vc可以提升免疫力,使得感冒,以及各種炎症好得快;蛋白粉和鈣,可以讓斷了的骨頭癒合;

魚油和茶族可以降低血脂,根除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根源……

均衡的營養,對任何疾病的康復都是不可欠缺的。

當然,營養食品更重要的作用是預防疾病,延緩衰老。


般若健康談


保護健康,保持健康,而不是治療疾病。

保健和治病之間存在的區別太明顯了,醫生看病人是病大於健康,而做保健的正確觀點是如何讓人在健康的時候,與疾病保持平衡,減少疾病暴發的機會,降低疾病生長的可能,讓身心環境保持健康狀態。

正常人的健康狀態模型,應該是八分健康狀態,二分疾病狀態,兩者只要相對的穩定,就會減少疾病暴發。

舉例說明,一個樹林,下雨之後,潮溼的環境,能夠一夜之間蘑菇生長,而不下雨的時候,乾爽的環境,蘑菇就不生長或者少生長。

這人人體就樹林,溼寒重了就生病,溼重沒了,病就長得慢長得少了。

醫生,是採蘑菇的人,稱之為治病。

保健,是治溼寒的人,稱之為保健。


AI尤四海


保健食品的存廢之爭、意義之爭、利弊之爭,早已經超出了保健食品本身,而牽扯到更多其他方法的因素。

1.人們的認知水平:保健品也好,保健食品也好,藥品也好,都涉及相對比較專業的醫學、營養學、生物化學等知識,而銷售、服用、探討這些話題的絕大部分人都是非專業人士;賣的人多數都不懂,買的和使用它的人也多數不懂,每天在議論、爭吵、探討的人也不懂,都是站在自己的瞭解、認知和跟自己有關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公正、客觀、科學、全面的立場,多數人的認知是片面、武斷和不夠公正的,最後的結果,一定是一片混亂。

2.社會的發展階段: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人們的需求、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執法部門的監管力度、人們的文化程度、社會大眾的認知水平存在極大的差異化特點,這一切都處在不斷髮展、進步和完善的過程中,也會逐漸變化的越來越理性、客觀和接近事實的根本屬性;只是需要時間。

3.保健食品作為區別於食品和藥品的功能性食品,一定是有其特殊的作用、意義和使用範圍的,是在食品基礎上的進一步濃縮、提取、分離和萃取等,對亞健康、生理功能和營養素的缺乏,有一定的預防和調理的作用,不是普通食品可以做到的,普通食品是沒有經過量化和標準化的。


營養師周啟祥


市場上有句話“存在即合理”實際反應了很多的問題,老百姓的健康問題,意識問題,市場的問題,幾十年過來不是單方面的結果。保健品一起很少提起,以前都是說一些補品,保健品的發展也是市場的需要,實際發展過程畸形了,今天的結果是必然的,所以對保健品的規範和整治需要下狠心,但也為難,尤其是保健品走向直銷模式,直銷的由來和利弊就不分析了,老百姓一直對直銷沒有好感,並且直銷的精髓大家都心知肚明,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直銷背後是否非法,成就的人多還是害得人多大家都知道,背後的套路顛覆道德觀。保健品應該存在,但不該是現在的模式和方向了,建設健康的民族,並不是讓人人都吃保健品保養身體,企業為了利益,什麼都敢往上整。健康民族是身心健康,思想健康,身體健康,這些保健品只能是一個輔助,應該是少數人需要的,大多數人需要心情開朗,鍛鍊身體,家庭和睦。事業有成。享受生活和溫馨帶來的健康。心懷鬼胎的利益集團利用國家的導向誤導老百姓,試問“哪個民族是吃保健品能維持健康的”,保健品的繁榮反映了社會的畸形,以及很多健康領域的不成熟,保健品來保障民族健康是悲哀的事情。保健品應該是一些病後調理身體的人,或者沒時間鍛鍊身體有問題而沒機會和時間改善的人,隨著意識和一些配套和發展的完善,保健品市場應該縮小。只要是注重自己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自我調節心情,適當鍛鍊身體。飲食上合理。不需要保健品一樣長壽。保健品的人誘騙、誇大,引導、嚇唬。甚至假冒產品的猖獗,置人於死地的也有。這個行業該存在服務需要的人,但現在各種模式利益之下,成了暴力賺錢的工具,去除假冒產品,除去背後誘人的暴力賺錢模式,建立投訴專線渠道。才能不被利用,回到它真正服務需要的人,而不是為賺錢人服務的。


打破砂鍋見真相


有一部分人老是從食品添加劑裡困惑走不出來,沒有弄清楚一個東西好與壞怎樣檢驗出來的。養生和治病檢驗金標準是什麼?那就是經過長時期的臨床驗證得到的。養生祖國醫學有著5千年的歷史和臨床經驗,它是非常可靠的,就連食品添加劑也打著祖國醫學旗號。可是,它的做法完全違背了祖國醫學理論體系…試想一個是有5千多年的歷史和臨床,另一個按月計算臨床或者沒有臨床經驗,而且借用祖國醫學體系,利用華麗詞句的,表達自己,這樣一比較,就一目瞭然了…新生事物是好,必須要經過驗證的。實在走不出來,只好自己去實踐與驗證了,食品添加劑吃這個東西最好自己別先吃,經過較長時間看看別人吃效果如何…


翁童影視


我認為,現在百姓對自己的健康都非常重視,尤其是退了休的老年人。這時不法商家看到機會來了,以關注老年人健康為幌子,開始煞費苦心的炒作保健品概念,從策劃開始就已經設下陷阱。於是乎各種保健品的虛假廣告鋪天蓋地,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宣傳。

他們利用會議營銷把老年人騙到會場,以送小禮物為誘餌,強行給上當的老年人洗腦,最常用的話術就是“現在不養生,將來有病養醫生”,最後把受騙者忽悠動心,這時他們就開始以欺詐手段,大肆宣傳保健品如何如何包治百病,老年人都怕死呀,都想多活兩年,洗過腦後的這群老年人對他們的保健品功效深信不疑,只有乖乖的掏腰包買吧,十匹馬車都拉不回來,太可悲愚昧了。


gaike62422


在中國,治病這個詞屬於醫療詞彙,也就是說,不具備醫療資質的人或者機構,說出治病的詞彙,甚至幫助客戶解決疾病問題,原則上都是違法的。醫療和非醫療之間,隔著一睹牆,這堵牆把中國大健康服務區分為醫療性服務和非醫療性服務。

我們來談什麼是保健食品,簡單地說,就是亞健康人群及健康人群用於保健的營養補充食品,首先應當明確的是,保健品是食品,並不是藥品,當然就不可以講療效和治病。什麼是營養補充呢?這個概念來自於對於日常一日三餐、無法滿足身體對於營養的最低需求的情況下,需要額外通過更便捷的方式,去填補營養的漏洞和空缺,於是才有了營養補充劑,也成為營養補充食品。而從營養的角度理解身體,身體的本質就是材料學,包含了7大類40多種營養素材料,其中蛋白質和礦物質構成人體的基礎框架結構,脂肪形成了內部的隔層隔膜以及能量的儲備單元,水分提供了代謝通道,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幫助更加通暢高效的代謝,碳水化合物作為了直接的能量供應。這7大類、也是滿足一個人生命體活動的最低營養需求,也就是說,這些基礎營養素,一旦缺乏,就會在身體上表現出對應的症狀,例如維生素B族的缺乏導致粘膜組織更新修復受阻從而出現口腔潰瘍,例如維生素C的缺乏導致人體免疫能力下降容易感冒,再如蛋白質的缺乏導致傷口難以癒合免疫力降低,礦物質缺乏導致抽筋、缺鈣、以及骨質疏鬆等,膳食纖維缺乏導致便秘、肥胖、腸炎等……由此可以看出,任何基礎營養的長期缺乏,都會在身體上,表現出大大小小的各種症狀,而這些症狀中,輕者被稱為亞健康、重者就是疾病。營養缺乏性疾病佔據整體疾病的很大比重,這也是當今全世界醫學的共識,由營養缺乏導致的疾病,及時給身體補充所缺營養,身體就會自然癒合,也因此在很多醫院及藥房中都會營養處方的運用。

影響一個人的營養攝入的最基礎條件就是從早到晚一日三餐、以及零食的攝入,如果因為經濟原因、或者是工作條件限制、再如飲食習慣太差等原因,無法通過飲食滿足身體對以上基礎營養的需求,那麼必然,身體隨時都會面臨營養缺乏的風險,出現問題,就只是個時間的早晚而已,營養補充的意義,就在於能夠通過簡單的片劑補充,補漏飲食做不到的部分,及時填補身體營養的漏洞。當然即使一個人一日三餐的營養攝入全面均衡,是否就一定不需要營養補充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身體對營養的利用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也就是說,根據一個人從早到晚不同的活動、不同的行為、以及所處的不同環境,身體所消耗和利用營養的方式都會不同,例如一個人最近工作強度很大、持續熬夜、並且因為工作進度原因精神狀態緊繃,那麼身體對於微量元素的消耗率就會大幅度提升,此階段如果沒有能及時吃比平時更多的水果及堅果,同樣面臨營養缺乏的風險。再例如一個人大病初癒後,身體對於蛋白質的需求量會大幅度增加,用於去修復和修補那些受損的組織和細胞,此時如果沒能攝入比之前正常狀態更多的蛋白質,身體的組織器官就會代償,意味著開始啟動拆東牆補西牆的機制,犧牲非生命器官、確保滿足生命器官對於營養物質的需要,很多人生病一場、或者是經歷了生意的慘敗後,人會瞬間衰老、頭髮變白的原因即在於此。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營養補充的意義就是,能夠幫助身體,彌補飲食做不到的部分。

綜上所述,營養補充食品,也叫做保健品存在的意義,對於健康人群,目的在於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對於亞健康人群,運用基礎飲食攝入+營養補充,能夠提高健康質量,幫助身體從亞健康恢復到健康狀態,對於病人而言,是在醫療醫藥治病之後,幫助身體恢復更好的機能,是在治病之後的療養階段,供應身體組織細胞修復必須材料的一種方法和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