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老街的雙贏路:啟動保護修復 文旅融合發展

古風大氣的牌坊、蜿蜒前行的河道、歲月悠悠的青磚古厝、滿目精彩的雕樑畫棟……清明小長假,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內人流如織,繁華喧嚷,古色古香的建築吸引了眾多遊客拍照留念。這裡曾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閩商精神”和“福建海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經歷百年滄桑後,一度破敗不堪。經過多年的修繕改造,上下杭在去年9月正式開街,成為福州又一熱門的歷史文化景點。

近年來,福州市投入大量的資金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改造,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重現昔日的輝煌,今年,福州還將打造15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這些改造後的歷史文化街區該如何“重煥生機”呢?

洋樓變高樓 老建築遇“新”危機

1989年出生的福州青年薛紀天是一名老建築迷,從小就生活在遍地老洋房的福州倉山,對老建築有著深厚的感情。隨著城市開發建設的進程,他目睹了倉山許多老洋樓一幢幢消失,變成了高樓大廈。

鴉片戰爭後,福州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洋國家先後在倉山煙臺山一帶設立領事館、洋行、教堂、醫院和學校等,此地曾雲集東西歐樣式、羅馬式、洛可可式等風格多樣的近代建築,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但如今被保存下來的不足五分之一。

“老建築構成了我童年的記憶,小時候覺得很平常,現在感覺是獨特的生活體驗。”薛紀天對倉山的老建築如數家珍,他說,現在倉山只剩下了零零散散的一些老建築,已經沒有當年的歷史風貌。

薛紀天希望能留住福州的歷史記憶。2011年,他建立了福州老建築群,隨後在福州人、現為華東理工大學教師的林軼南創辦的公益性網站“福州老建築百科”擔任網站管理員,和大家一起,蒐集、整理老建築的照片、歷史和人物資料。他們還經常到福建各處查訪古建築的生存狀況。

去年,連江縣啟動的玉荷西路兩側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牽涉多座明清古建築及近現代建築的拆除,在薛紀天和團隊的呼籲和社會關注下,連江縣對古建築進行了價值認定,推進了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

隨著歷史文化街區的變遷,附著其上的文化也隨之消失。臺江茶亭原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藝街,這裡有不少老字號,聚集了很多能工巧匠,還是十番音樂發源地。但隨著茶亭街的改造重建,標誌性古建築茶亭被拆除,老字號們也陸續搬離,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十番音樂也開始消隱。

“老天華”樂器行是中華老字號,過去在茶亭街王家的一座祖宅裡,在當地小有名氣,如今搬到了白馬南路大廟新村的一間店鋪裡,已難尋往日風光。“茶亭拆遷後,我們只能在外面租店鋪,但好地段租金太貴了,沒辦法經營下去。”第五代傳承人王道武說,現在許多老字號都生存艱難。

福州有著悠久的歷史,建城史最早可追溯到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198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賦予了福州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薈萃了眾多歷史文化建築和街區。目前,福州已確定和公佈的歷史建築共4批654處,依法劃定的歷史地段19片。

啟動保護修復 老記憶逐漸“復甦”

來自漳州的郭素清現在在福州一家公司上班,她是一名攝影愛好者,週末會到福州的歷史文化街區拍拍照。“我是學設計的,比較欣賞傳統建築體現出來的美感。”她說,福州遍地是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築,朋友來福州玩都會帶他們去逛一逛。

近年來,福州開始對古建築進行修繕,打造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中心城區的三坊七巷,2006年啟動保護修復工程,改造後煥然一新,現已成為福州旅遊的窗口,每到節假日熱鬧非凡。

《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2—2020)》提出,應當整體保護和突出福州名城的空間格局特色與自然山水特色,全面保護歷史遺存和歷史環境的原真性,發揚歷史文化傳統,再現城市歷史風貌,合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環境資源,引導福州名城走上保護與復興、特色與協調的雙贏之路。

在福州臺江區上下杭,記者看到,三捷河沿岸店鋪林立,有酒吧、茶座、書店、特色餐飲等,還有街頭表演,遊客穿梭拍照,熱鬧景象重現。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的不少建築搭起了腳手架,工人正在進行修復。今年春節前,鼓樓鰲峰坊、臺江蒼霞、晉安琯尾街、永泰登高山街區、閩清浮頭街等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陸續開街。

2018年,《福州市特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方案》出臺,以“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特色風貌”為目標,各縣(市)區要分別打造一個能夠反映資源稟賦、文化特徵、地域特色、文脈傳承的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今年福州將加快“兩山兩塔兩街區”整體改造,推動形成八一七中軸線旅遊歷史文化街區規模開發和連片發展,充分挖掘閩都文化資源,指導各縣(市)區打造15個特色文化街區。

“老建築背後承載著很多歷史和故事,是一個城市的記憶,福州市保護傳統建築的做法值得點贊。”在薛紀天看來,用更長的維度去看文物和歷史建築的保護,是為這個城市留存一段歷史,創造的價值比新建築更大。

不過,薛紀天認為,福州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一些街區改造程度不同,質量參差不齊,沒有統一的標準;為了在春節前開街,許多歷史建築修復或重建不夠嚴謹,細節沒有做好,會誤導遊客。“有些只是景觀改造和立面改造,工人拆除也很野蠻粗暴,造成了二次破壞。有的建築不是原址復原,卻沒有做好文字說明,會讓參觀的人張冠李戴。”薛紀天認為,慢工出細活,政府要進行精細化管理,邀請古建築專家、歷史文化學者、當地居民等進行全方位的討論,還要提前向原居民收集建築的歷史資料和故事。

福建閩江學院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趙麟斌教授表示,歷史建築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脈與城市記憶,福州打造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有著特殊的意義,能繼續提升城市的文化素養和品位,也是提振城市精氣神的一個生動表現。同時,兩岸同根同源,不少臺胞是從福州過去的,因此有效保護明清和近代傳統建築,也有利於推動兩岸間的交流和臺胞回鄉認祖,為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做貢獻。

文旅融合發展 老街區走出新節奏

“過去很多人說來福州旅遊沒東西看,實際上如果把福州的歷史文化做好,還是很有看頭的。”趙麟斌表示,文旅要進行有效融合,體現出綜合的功能,福州市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通盤研究和考慮,把歷史文化街區旅遊景點像珍珠一樣串起來,規劃好線路,讓遊客能留得下來,有效地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把福州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向境外推廣,特別是同根同源的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

趙麟斌說道,福州歷史文化名人眾多,但文創產品開發一直處於落後,沒有叫得響的電影、電視劇、小說等文化產品,也缺少帶得走的文創產品。他認為,政府要進行頂層設計,利用打造歷史文化街區的契機,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升福州歷史文化人物的宣傳。

“歷史文化名人是福州的一大文化遺產,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地方,但藏在深山人不知,因此要下決心,統一規劃。”趙麟斌還提醒,應避免過度商業化,失去歷史文化的內涵,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

薛紀天也覺得,這些復古氛圍濃厚的吸睛街區是很好的載體,可以通過比賽的形式發揮民間的力量,設計出有當地文化元素的產品,比如包包、圍巾、手機殼、行李箱掛牌、膠帶紙等有設計感又實在的商品,讓遊客能帶走。

薛紀天還建議,歷史文化街區在招商引資時,要體現出“特色”“歷史”“文化”這三個關鍵詞,除了滿足當地居民和遊客生活便利的商店外,主要應引進當地的特色小吃、非遺項目、老字號等本地特色文化產品,適當引入“網紅”店帶動流量,吸引人氣。“政府部門可以牽頭組織舉辦特色街頭小吃評選,獲獎的項目引進街區,通過免租金、提供宣傳等方式進行培育。”

薛紀天希望能對福州的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活態”的保存,在改造過程中,不要把原居民全都遷走,留下一些老住戶,保留市井氣息,“要做好旅遊深度的體驗,要靠老住戶去講述故事,增添人文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