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領土4800多萬,卻沒有人願意承認,是這樣嗎?為什麼?

ID笑似花解語


明朝領土有4800萬的說法其實並不在少數,這個說法是否靠譜,我們先不談,我們首先來捋一捋4800萬究竟多大。我國現有的領土是960萬,亞歐大陸5000多萬,這樣看來,明朝的領土就是我國現有領土的5倍,和亞歐大陸差不多大。

現在我們就來想一想,明朝是否有能力管控4800萬的領土?答案顯然是沒有的,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明朝的實際領土其實也就只有997萬罷了。

可能一些對歷史不太瞭解的朋友就要問了,為什麼可以這麼斷定明朝不可能擁有4800萬的領土呢?接下來筆者就來從多方面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先來從崇禎的身上分析一下。

崇禎是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作為一個統治者,崇禎最大的目標就是重新復興明朝。崇禎上位時,前幾任帝王並沒有給他留下一片繁榮的政局,反而是面臨著內在的禍亂和外在的威脅,國家飄搖欲墜。對於崇禎來說,實現國家復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是幸好,崇禎是個好皇帝,為了國家,他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勤勞,每天都要處理數量繁多的政務,他節儉,從自身出發為朝廷官員後宮妃嬪樹立榜樣。在他的努力下,明朝似乎恢復一些生機。

時間線拉長,這一天,李自成帶著他的農民軍殺到了皇宮內,到了景山上,歪脖子樹上吊死的崇禎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明朝的局勢不是已經發生了轉變嗎?崇禎皇帝不是一個有能力的好皇帝嗎?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又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崇禎選擇了自殺?

明朝的局勢確實有所好轉,但是這個爛攤子哪有那麼容易修補好?明朝後面的幾位皇帝大多都十分無能,他們昏庸,不處理政務,生活奢侈,作為朝廷裡的中堅力量,他們這些行為極容易影響整個朝廷的運轉,甚至嚴重下造成朝綱的敗壞。明朝就像一個就從裡面開始腐爛的蘋果,不管怎麼修補,腐爛都是不可逆轉的結果。

再者,崇禎雖有一定的能力,但同時他也有著致命的缺點。崇禎皇帝雖然剷除了魏忠賢,穩固了自己的統治,但是他仍舊沒有放棄任用宦官,他打擊的只是以魏忠賢為首的一批不良分子,而不是整個宦官集團,他仍舊對官宦選擇了信任,給了他們足夠的權力。除此之外,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而且過分自信,他一方面不信任朝廷大臣,一方面又不聽取朝廷大臣的意見,漸漸的,使得崇禎皇帝失去了官員們的歸附之心。

最後,明朝滅亡,可能是天意之為。明朝快滅亡的那幾年,國家面臨著嚴重的自然災害,先是不斷的水澇,之後又是長時間的乾旱, 這時候的崇禎不僅沒有想辦法幫助百姓度過劫難,反而還向百姓徵收賦稅滿足他對外用兵的軍費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農民起義自然就會頻頻發生。

崇禎為了恢復明朝,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但是滅亡之事已經提上日程,崇禎只能選擇認命。崇禎是一個有骨氣的皇帝,他知道“國家如果覆滅,君主就必須為國家而死。”他羞愧,他自尊,他心灰意冷,他選擇了那棵歪脖子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講了這麼多,其實只上想為大家從明朝政治深層方面分析是否明朝有統治4800萬領土的可能。

繁榮的唐朝面積尚是1237萬,何況是如此的明朝呢?


無筆史官


4800多萬平方公里是個什麼概念呢?整個亞洲的面積只有4457.9萬平方公里,即使是整個亞歐大陸也不過在5473.9萬平方公里左右,這麼算下來4800多萬基本上囊括了整個亞歐大陸近90%的面積。如果明朝有這麼大的疆域,那麼請問和明朝同時代的帖木兒帝國、奧斯曼帝國又到哪兒去了呢?事實上就連元朝和蒙古四大汗國的領土加起來也不過3300萬平方公里左右,即使是殖民地遍及全球的大英帝國在其全盛時期也不過3550萬平方公里左右,就算再把曾為英屬殖民地的美國給加進去也達不到4800多萬平方公里。

事實上關於明朝的版圖問題乃至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版圖問題幾乎都存在一定爭議,造成爭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今天所說的領土或版圖都是建立在近現代條約關係下的產物,其典型標誌是:各國之間的邊界是一條明顯的界線。然而中國歷史上的王朝絕大多數的邊界是不明確的,所以中國古代王朝的版圖面積其實更多隻是約數,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古代王朝同樣也幾乎不存在明確的國界線,這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與李氏朝鮮王朝明確以鴨綠江為界。沒有明確的國界線只是導致版圖大小爭議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導致爭議的原因是領土標準的問題,也就是說該如何判斷某地是否隸屬於某一王朝的版圖之內。最後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封建王朝一直存在著大量極端尊明和極端貶明的人士,雙方站在各自的觀點立場上進行吹捧和打壓,以致於目前關於明朝版圖的爭議幾乎是歷朝歷代中最大的。

題主提到明朝的地圖問題,事實上明代官方的正式地圖叫做大明混一圖。大明混一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是我國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圖。儘管大明混一圖的文物價值極高,可在地理學上的價值其實並不大,因為這並非一份按真實的地理比例所繪的地圖,而是充滿了主觀臆想——在這幅地圖中明王朝的領土獨佔據個歐亞非的五分之三,而我們今天知道這顯然是錯誤的。甚至就連李氏朝鮮也因為對明王朝的恭順,而特意被繪製得比日本要大。在明成祖朱棣時期由於鄭和下西洋的緣故,使明王朝的聲威遠播異域:鄭和下西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英國皇家海軍潛艇編隊指揮官加文·孟席斯甚至認為鄭和船隊率先發現了澳大利亞和美洲。鄭和下西洋後一時間很多之前聞所未聞的遠方國家紛紛前來朝貢,中華文明由傳統的東亞漢字文化圈開始遠播西亞、東非等地,明朝人將這一盛況稱之為“萬國來朝,遠邁漢唐”。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以致於包括一些中國人和一些西方人認為:在西方殖民主義興起之前明王朝已成功控制了印度洋的海權,所以我估計題主所說的4800多萬平方公里這一概念可能是將印度洋沿岸的藩屬國以及印度洋相當一部分海域都計算在內的。然而這些地區真能視為明王朝的領土嗎?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領土標準。對此我們不妨思考張騫鑿空西域能視為新疆地區納入中國版圖的標誌嗎?不能,否則今天的中國向海外派出一支使團,難道使團所過之處即為中國領土嗎?所以新疆成為中國領土標誌性事件是在張騫出使西域六十餘年後的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既然如此我們自然也不能將鄭和船隊所到之處理所當然視為明王朝的領土。同樣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儘管促進了民族交流,但不能視為領土依據,否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各國皇室幾乎都有親戚關係,可不照樣打得你死我活,所以和親顯然也不能作為領土依據。既然遣使、和親不能被視為領土依據,那麼冊封呢?這應該說是爭議最大的。有的說法認為明朝版圖高達1700萬平方公里,這其實是以韃靼、瓦剌、亦力把裡等部曾受明朝冊封為由而將其均列入明朝版圖之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明王朝也冊封李氏朝鮮和琉球王國君主,卻並不將朝鮮、琉球算在明朝版圖之內。明成祖朱棣甚至冊封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那麼日本是不是明朝領土的一部分呢?如果冊封也不能作為領土依據,那麼問題就到了極端尊明和極端貶明人士爭議最大的實際控制問題。那麼何為實際控制呢?有的說法以明朝不在當地徵稅、駐軍為由否定明朝對舊港宣慰司、烏斯藏都司、奴兒干都司等地擁有實際控制權,就此否定上述地區屬於明朝領土。那麼這樣的理由能否成立呢?

如果以是否徵稅作為領土依據,那麼如今中國大陸和港、澳地區實行一國兩制,儘管港、澳地區在主權上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在經濟上一直是高度自治的,港、澳地區的財政稅收工作從來都不由國家稅務部門負責,而是由當地自行負責,顯然是否存在賦稅關係不能作為領土依據。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在主權上隸屬於丹麥王國,然而這裡是高度自主的海外領地,丹麥王國在此並不駐軍,那麼丹麥就不享有對格陵蘭的主權了嗎?顯然駐軍與否也不能作為領土依據。既然是否存在賦稅、駐軍等關係不能作為領土依據,那麼什麼可以作為領土依據呢?答案是設置行政管轄機構。正如新疆納入中國版圖的標誌是西域都護府的設置,只有在當地設置了行政管轄機構才能作為領土依據。至於所設機構是和中原內地一樣的郡、縣,還是都護府、宣慰司,都不影響該地被納入版圖的既成事實,正如我們今天的地方行政管轄機構除了省之外還有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既然明確了領土標準依據,那麼關於明朝版圖的爭議多少可以平息一些了吧?

現在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明朝版圖高達1700萬平方公里乃至題主所謂4800萬平方公里的說法是沒依據的,因為這是將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亞地區也計算在內了,甚至可能將相當一部分印度洋海域也計算在內了。儘管有明一代曾一度迫使蒙古草原上的韃靼、瓦剌等部稱臣納貢,但始終沒像之後的清王朝一樣在蒙古草原上設立諸如烏里雅蘇臺將軍等行政管轄機構,因此蒙古草原不能視為明朝的疆土,充其量只是受明朝冊封的藩屬。當然明朝的版圖也不可能像極端貶明人士所聲稱的只有三四百萬平方公里,因為舊港宣慰司、烏斯藏都司、奴兒干都司等地都應當計算在明朝的版圖之內。那麼這麼計算下來的明朝版圖有多大呢?我們不妨先看看今天的中國領土有多少不在明代版圖之內的。基本上就是長城以北的內蒙古地區和新疆哈密以西的地區。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基本上是明長城的遺蹟,在當年這裡基本上是明王朝與蒙古草原諸部的分界線所在。至於新疆地區儘管《明史》聲稱明太祖朱元璋“定陝西、甘肅諸鎮,嘉峪關以西置不問”——然而《明史》這句話其實有誇大的成分:當時新疆絕大部分地區的確不在明王朝的控制下,但在新疆東部的哈密地區明朝是設置有衛所的。事實上明成祖朱棣在派鄭和下西洋的同時,也在積極經略西域地區:先後在嘉峪關以西設置哈密、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東和沙州等關西七衛。關西七衛中的哈密衛的名字在今天也許更多是和哈密瓜聯繫在一起的,然而在明代哈密見證的是一段交織著輝煌與苦澀的歷史。哈密古稱伊吾,在漢代曾一度是西域都護府的駐地。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通過冊封蒙古降將納失裡鎮守當地的方式確立了對哈密的主權並在此設置衛所。在洪武、永樂年間哈密是抵抗塞外蒙古部落入侵的橋頭堡,是嘉峪關的地緣屏障和緩衝地帶。同時這裡也是西域屬國乃至中西亞國家的使節進京朝見中國皇帝的中轉站——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中亞各國的使團500人就是通過哈密進入明朝腹地,明成祖朱棣特意在北京北邊的懷來調集10萬大軍,還在明軍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中挑選精兵為使臣們表演馬術騎射、步兵突擊、火器操練等軍事科目,可以說哈密見證了明朝全盛時期萬國來朝的盛景。雲集在哈密的不只有各國使節,也有往來的商旅,哈密因此成為見證陸上絲綢之路最後的繁榮與輝煌之地。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將馮勝率大軍二十萬進逼金山,迫使北元太尉納哈出歸降,明王朝的疆域拓展到遼東地區。在東北女真族聚居地明朝陸續設置了一批羈縻衛、所,用以統治或控制當地民族: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派行人邢樞等往諭奴兒干,招撫諸部。二年置奴兒干等衛,其後相繼建衛所達一百三十餘個。永樂七年(1409年)明政府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的建議下決定設置奴兒干都司以統轄各衛所。東寧衛指揮康旺被任命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並任命為都指揮僉事。明成祖朱棣在選配奴兒干地區的官員時選擇了出自海西女真的宦官亦失哈——他既會女真語,又會漢語,既熟悉東北地區的風土民情,又熟悉明朝的典章制度。永樂九年(1411年)春亦失哈領官軍千餘、巨船二十五艘,護送康旺等官員至亨滾河口對岸的特林地方,正式開設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司管轄大約300個羈縻衛、所,都司駐於黑龍江下游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區塔赫塔。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游,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大致囊括了現在的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東北部分及以西俄羅斯局部、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及以北。事實上直到努爾哈赤正式起兵反明之前也曾受封明朝賜予的建州左衛都督,這證明直到此時明王朝對東北的女真部族仍在進行管轄,直到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正式起兵反明,東北地區至此徹底脫離明王朝的管轄。

公元1370年明軍攻取洮州、岷州並進克元朝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脫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遂降明。元順帝病歿後原先忠於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領陸續歸附明朝。1371年西藏的世襲封主鎮西武靖王卜納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奧魯赤的五世孫)攜帶元朝頒發的印信,率吐蕃諸部首領到南京嚮明朝納款,表示歸順。明朝收繳了元朝授予他們的印信,分別授予他們為河州衛指揮同知、靖南衛指揮同知,並准予其子孫世襲。屬下官吏也授千戶、所鎮撫等職。1372年元朝冊封的帝師喃加巴藏卜降明並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冊封。1374年明朝正式在藏區設置烏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兩大地方行政機構。明朝在確定藏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後陸續委任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貢、嘉瑪等故元萬戶府首領為烏思藏的行都指揮使或都指揮僉事等職,然而元朝扶持的薩迦政權已不可逆轉地走上衰敗之路,而噶舉派的帕木竹家族的勢力卻日漸發展壯大。在對帕木竹政權的情況有較為充分的瞭解後明朝就開始任命帕木竹政權的主要宗本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的官員,並且進一步在內鄔宗和仁蚌宗這兩個最大的宗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區封授的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官職都准予世襲,但是重要官職的襲職要經過皇帝的批准,並換髮敕書和印信。崇禎三年(1630年)烏思藏僧人三旦多隻等十五人入朝班貢,這是藏區領袖最後一次入貢明朝。據《明史·志第十六》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文中“西據吐番”的“吐番”是宋、元、明等時期的史籍中對青藏高原及當地土著的慣稱。明朝先後在西北藏區設立洮、河、岷、西寧四衛,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區以及衛、藏地區設置“朵甘衛”和“烏思藏衛”。藏區各部族首領均被明朝委任為同中原官職相同的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職,所不同的是內地官員是通過科舉選拔,而藏區官吏則允許世襲,但新任官吏承襲官爵時必須經北京的大明朝廷批准並換髮敕書和印信。鑑於藏區政教合一的格局,明朝除了在當地設立衛所、封以官爵之外,也加強了對藏傳佛教各派首領的管控——明朝在藏區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都綱、喇嘛等,每級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進行分封。各級僧官按明王朝制定的規則定期入京朝貢,各級僧官的承襲同地方衛所官吏的承襲一樣必須獲得朝廷的認可。明朝對西藏的管理因此被形容為“多封眾建、因俗而治”。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征服了大理國。1271年已成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仿照中原漢制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要求緬甸蒲甘王朝稱臣朝貢,然而蒲甘方面始終不予理睬。1277年元軍越過此前大理和蒲甘的邊界線進攻八莫,後因水土不服而主動撤離,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1279年元滅南宋後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後來元朝有進一步將蒲甘納入緬中行省管轄,再後來又併入雲南行省。1381年七月徵南將軍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將藍玉、沐英一同遠征雲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投滇池自殺,明軍平定雲南。此後明朝在繼承延續元朝在西南地區的疆域基礎上又設立了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三大宣撫司和車裡宣慰使司、緬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養宣慰使司、老撾宣慰使司六大宣慰司,合稱“三宣六慰”。明朝全盛時期的領土幾乎曾一度覆蓋過整個緬甸並擁有印度洋出海口。儘管明朝對三宣六慰地區一直採取羈縻統治,當地土司一直保持相對比較獨立的自主權限,但這並不能改變這一地區在歷史上屬於中國領土的客觀事實。當時的中國商人從滇西重鎮永昌(保山)、騰越(騰衝)等地沿大盈江和瑞麗江接伊洛瓦底江貫通緬甸北南的水陸交通線往來活動,中國的絲綢、瓷器、陶器和緬甸的棉花、玉石等通過這條交通線或輸入中國內地或銷往印度洋沿岸地區。明初阿瓦土司遣使入京訴說麓川土司思氏侵佔其土地,此後明朝分別於1439年(正統四年)、1441年(正統六年)、1442年(正統七年)、1448年(正統十三年)四徵麓川。

永樂二年(1404年)一個名叫陳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稱是陳朝宗室後裔。據他所稱當時越南的統治者胡季犛、胡漢蒼是以陰謀篡奪了陳朝江山,他請求明朝出兵,協助自己恢復陳朝。明成祖朱棣也無法判斷究竟這個陳添平的真實身份,於是他在未知會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節的情況下讓陳添平和自稱陳朝遺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對此沒預案的越南使節一時間亂了方寸以致不知該如何反應。這一切沒逃過朱棣敏銳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感覺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讓越南使節回國給胡氏父子帶話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謝罪並表示願將皇位歸還陳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黃中護送陳添平歸國即位。當明軍行至越南支稜關時突遭埋伏於此的越軍伏擊,陳添平被越軍搶走並處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軍隊被藩屬國的軍隊伏擊並搶走受大明王朝保護之人後勃然大怒,隨即於當年9月以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新成侯張輔為右副將、豐城侯李彬為左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領兵八十萬南征。此時越南胡朝同時面對國內陳朝殘餘勢力和明軍的雙重打擊,到1407年(明永樂五年、越南胡開大四年)明軍俘獲胡家父子併成功佔領越南。在對越南的戰後處置問題上朱棣一開始還算打算冊封陳氏後裔為越南國君,不過他很快得知:越南陳朝已無後裔在世,於是朱棣改變了想法——他轉而在越南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將越南重新納入中國直接管轄的郡縣體系。

宋元時期中國人已廣泛活躍於東南亞。元滅南宋後不少南宋遺民逃亡海外——在崖山之戰中南宋左丞相陸秀夫揹負幼帝赴海而亡,其幼子帶著剩下的南宋軍民逃亡爪哇島並一度在島上建立順塔國。當華人湧入爪哇島時爪哇島上的本土勢力之間正處於混戰狀態:在此之前稱雄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以及周邊海域的是三佛齊王國,然而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崛起於爪哇島東部的滿者伯夷王國消滅了三佛齊王國,旅居三佛齊的華人一千多人聯合不願臣服於滿者伯夷的三佛齊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王,於是爪哇島上就形成了梁道明領兵與滿者伯夷王朝對抗的局面。由於明太祖朱元璋頒佈的海禁政策斷絕了沿海居民的生計,因此在此之後的十年間有數萬軍民從廣東渡海投奔梁道明,由華人統治的舊港王國就這樣在爪哇島上形成了。1402年朱棣與朱允炆的叔侄之爭終於以朱棣得勝告終。由於朱棣的皇位得來不正,因此他迫切需要做出一番功績以為自己正名,正是在這一動力的驅使下朱棣完成了五出漠北、七下西洋的壯舉。事實上早在正是委派鄭和下西洋之前的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就派梁道明的同鄉監察御史譚勝受和千戶楊信帶敕書前往招安梁道明,試圖以此建立海外奇功,梁道明在接受明王朝的敕書後和臣子鄭伯可一同入朝覲見明成祖朱棣,而舊港則由梁道明的副手施進卿治理。此時舊港地區最強大的有兩股勢力:其一是原舊港國王梁道明的副手施進卿,其二是海盜頭目陳祖義。國王的頭銜聽起來當然比海盜頭子好聽,不過這與實力無關——其實梁道明及其副手施進卿與陳祖義一樣都不過是從中原大陸亡命至此,所不同的是:梁道明選擇與當地土著勢力合作並逐漸站穩了腳跟,而陳祖義則始終嘯聚海上。在與來自爪哇島的滿者伯夷王朝對抗的過程中二者曾一度結成暫時的同盟,然而一山終究難容二虎,雙方的兵戎相見是遲早的事。1407年陳祖義在明朝鄭和船隊與施進卿的聯合夾擊之下覆滅了,明成祖朱棣在陳祖義勢力被消滅後冊封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正式設置大明舊港宣慰司,其轄區包括如今的馬來半島、新加坡、蘇門答臘、爪哇以及泰國、菲律賓的一部分。

若以明朝全盛時期奴兒干都司、哈密衛、烏斯藏都司、三宣六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舊港宣慰司全部統計在內的版圖約為1100萬平方公里。然而明代也不盡是開疆拓土,同樣也曾失地,甚至在明代最鼎盛的洪武、永樂年間也曾一度出現失地的現象:668年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王國聯合唐朝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670年-676年新羅為爭奪百濟和高句麗的土地而與唐朝開戰,戰後唐朝與新羅以今天朝鮮平壤的大同江為界。王氏高麗取代新羅後於1034年到1044年從鴨綠江口到東朝鮮灣修築千里長城作為國界線。1117年高麗利用遼金戰爭之機奪取保州並改稱義州,由此取得鴨綠江下游東岸的土地。1258年高麗東北面的居民歸順蒙古,東北疆域退縮到鐵嶺。1269年西北面又歸順蒙古,高麗的西北疆域退縮到慈悲嶺。元明易代後朝鮮半島上親元的王氏高麗王朝試圖利用元明易代的亂局向北拓展疆土,而朱元璋則堅持以鐵嶺為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雙城總管府之地設置鐵嶺衛,同年四月高麗國王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征討明軍。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於是李成桂在勸服曹敏修後果斷在威化島回軍佔領高麗首都開京掌握高麗政權。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廢黜高麗恭讓王,正式登基稱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見明太祖朱元璋並請求明朝的冊封。他為自己開創的新王朝準備了朝鮮、和寧兩個名字請朱元璋選擇,朱元璋自然樂意由這個對自己恭順的小弟取代親元的高麗王朝,冊封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最終朱元璋欽定了朝鮮二字作為李成桂所開創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詔啟用“朝鮮”這一國號,至此延續474年的王氏高麗王朝被李氏朝鮮王朝取代。由於李氏朝鮮王朝奉行親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堅持以鐵嶺為界,從此鴨綠江成為明朝與朝鮮的界河。

1427年明宣宗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大約在同一時期舊港宣慰司被崛起於爪哇島的滿者伯夷王朝攻陷,從此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還是大約在同一時期奴兒干都司逐漸消失在明代的史籍之中,此後明朝仍直接管理著今天的遼寧地區,至於其以東和以北的女真部落則以衛所制度進行統治,儘管並不能說在此之後明王朝就已徹底放棄了對東北的管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王朝對東北的控制力度的確在此之後大為下降,而這也為日後努爾哈赤的崛起埋下了伏筆。嘉靖五年(1526年)明代西南三宣六慰之一的緬甸宣慰司被孟養、木邦、孟密三家土司聯合攻滅,緬甸宣慰使莽紀歲之子莽瑞體起兵復仇後建立東籲王朝,從此緬甸脫離明朝的統治,發展成為獨立國家。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正式起兵反明,至此東北地區徹底脫離明王朝的管轄。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侵入臺灣南部,兩年後西班牙人侵入臺灣北部,1642年荷蘭人驅逐了盤踞在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此後他們一直統治著臺灣直到1661年他們被鄭成功逐出。到明末崇禎年間奴兒干都司、哈密衛、河套地區、烏斯藏都司、三宣六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舊港宣慰司等地已全部放棄,這時的明朝疆域已只剩下中原漢地的兩京十三省之地,大約只有三四百萬平方公里。如果我們既不尊明,也不貶明,那麼既不以明代疆域的巔峰作為標準,也不以明末的疆域作為標準,而以明中期一般常態化的疆域作為標準,那麼明朝版圖大約在900萬平方公里左右。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想問一下提這個問題的人,你知道4800萬平方公里的概念是什麼嗎?亞歐大陸的面積是五千四百七十五萬九千平方公里,四千八百萬就等於把整個亞洲算進去再給你拉少半截歐洲。

先不說別的,以當時的水平,明朝就算有那麼大的地盤他也統治不了。

說正經的,事實上,中國領土的正式確認,那還就是在清朝。


在清朝以前,無論是漢唐還是元明,領土固大,那也只能說是勢力範圍,唐朝最大時候有1200多萬,最少的時候也就五百多萬。除了這五百萬核心領土(西方叫中國本部)其它地方在古代王朝看來強盛時能羈糜,自己不行了能放棄就放棄。只要看住長城以南,玉門關以西的地方就行。

從漢至明一直如此,一直到清朝,東北,內蒙,外蒙,新疆,西藏,青海才正式成為我國的領土。


守仁讀仁


這個題目真是,讓人有點無語,4800萬平方公里,貌似全世界傳說中疆域最遼闊的蒙元加上四大汗國一起都沒有這麼大。

不過如果按照佔據勢力範圍就能算領土大小這樣計算的話,世界上還是有這樣的國家存在的,那就是曾經盛極一時的大英帝國!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兩個概念。

第一,實際領土大小。

第二,勢力範圍,他們的區別在哪裡!

第一:實際領土大小。

世界歷史上公認的民族國家現代領土概念出現,如果尋找根源的話,要從1648年簽訂的《威士特伐利亞條約》說起

先介紹下這個條約吧: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現代意義上第一個國際關係條約。

在這個條約基礎上,世界主流國家才有了正確的領土觀念。

他的最重大意義是,開創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先例,劃定歐洲大陸各國國界,承認國家的獨立和主權,並將這一原則確定為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準則,創立並確認條約必須遵守和對違約的一方可施加集體制裁原則,打破神權主權論。並推進外交事業的近代化。

可以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國際關係的開端,也是國家領土出現法律法理存在的依託。

也就是說,世界歷史和外交格局,還有領土構成在以1648年為線。

前後是二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也是為何無數人說,清朝奠定了中國現代版圖基礎的原因,那就是清王朝真的趕上了好時候。基於《威士特伐利亞合約》之後中國也和俄羅斯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就是基於以上新的國際規則簽訂的。

那麼在這之前的國際領土劃分是什麼區分的,又是一個不同的概念。那就是軍事存在和勢力範圍概念。

第二:勢力範圍

勢力範圍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因為勢力範圍這個詞一說出來就透出一股大國沙文主義氣質,但是這才是真實的世界,拳頭大勢力大,條約只有一定的約束力,這也是為何中國曆朝歷代版圖總是不斷變化的根源。

因為國家實力總是在此消彼長。

這裡列舉幾個中國歷史上大一統強大王朝做分析。

第一個:強漢。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一統強大王朝,在教科書上漢朝領土包括了整個西域,然後在哪裡設置有安西都護府,然後被標註中國領土,其實這不完全準確。

因為安西都護府的統治基礎是不穩固的,當時西域小國眾多,有五六十個,他們承認的是在漢朝領導之下的自治,而領導管轄這一地區的安西都護府也是一個軍事存在而已,可以理解為現在的鷹醬家海外軍事基地。

同理。唐朝也是一個非常強盛的國家。

當時唐朝設置有六大都護府分別是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

而都護府到底是什麼?

其實也是軍事存在的一種,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凡對周邊民族之"撫慰、征討、敘功、罰過事宜,皆其所統。

目的是為了有效的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少數民族。

但是他在當地並沒有非常切實的統治基礎。

之後所有中國大一統王朝,不管是明朝也好,清朝也好,其實情況都差不多,都是用以夷制夷的方式維護在域外的統治。

比如,明朝的遼東都司還有清朝的伊犁將軍府,本質都一樣。

就是以駐軍形勢將管轄地區納入統治範圍的二級統治而已。

那為什麼清朝可以穩固的佔有這些地區而之前政權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原因不過是國際形勢的變化而已。

當時北方邊疆中國最大的敵人是俄國,這個國家的特點是兇殘而又貪婪的。

他們奉行的是種族滅絕政策,不斷擠壓中國二級統治區域民族的生存空間,並且只要他們佔領的土地,人口都會大規模滅絕。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之下,那些本就生存不易的民族,當然會對清王朝效忠,原因很簡單,俄國人要命,清王朝不要命,這也是蒙古最後歸附的主要原因。

再加現代條約體系建立,於《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才給了清王朝合法合理性。

更何況經過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影響和同化,邊疆民族對中原文化並不排斥,才給了清王朝機會,所有現代領土範圍從來不是什麼清朝嫁妝論,而是該放眼國際形勢合理分析之後得出新結論,所以別再無休止鼓吹所謂清朝領土貢獻了。

真的是耳朵受夠了,你不能說一頓飯吃最後一口飽了,之前吃的不算數啊。

那麼在中國古代什麼樣的才算實際領土,不過一下幾點而已

第一:文化認同。

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所謂文化就是各有特色的,比如中國本土文化就有吳越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中原文化,遊牧文化,西南文化之別。但是他們又因為同一語言進而形成現在的中國文化。

只要文化認同就有了大一統的文化基礎。

第二:民族認同

民族是個廣義的概念,就算漢族人其實也有區分,比如客家漢人,中原漢人,南方漢人,但是隻要認同中原文化基礎上,使用漢子就是中華民族,而中華民族的概念也是如此出現的,在中國領土上,認同文化語言,那就是中華民族。

這也是為何現在國家文化民族越來越統一穩固的關鍵,這兩個認同居功至偉。

那麼回到明朝問題又如何,如果按照古代的疆域概念來說,明朝領土的大小可以說是變化非常大, 從1300萬平方公里,到500萬平方公里,都是不斷變化的,而變化的依據從來不是法理而是實力,在實力強的時候,控制力就強在實力弱的時候,控制力就弱,這就造成了明朝領土的多變。

那麼回到清朝又為何會出現實力強擴張,實力弱沒有收縮的問題,之前說過了國際規則有變化,而且清王朝確實在民族政策上有可取之處。

這個毋庸置疑,雖看不上清王朝,但是我不否認這個事實。


阿斗不傻



有人認為明朝領土有4800多萬,這也太誇張了,在歷史上只有大英帝國和蒙古帝國才算人類歷史之最,而他們卻不敢自稱有4800多萬,原因是他們沒有那麼大,4800多萬概念相當於歐亞大陸板塊,明朝恰恰相反確連他們一個子都沒有。在中國古代疆域史上,明朝只委屈排在後面,在大明後期更是少得可憐,和北宋相當,所以誰都不會把它想得那麼大,甚至連它極盛時版圖也遭質疑,原因是裡面含得水分很大,維持的時間卻很短,不像他的前朝大元帝國才算真正的大帝國,我想主題可能記錯了,應當說是大元才這麼大。


為什麼會有人這麼想大明會這麼大,肯定有原因,原因就在大明永樂時期有一次超前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大家都熟知。在大明繪製的世界地圖裡有著名的樣本就是大明混一圖,大明混一圖就是將歐亞非都繪製了出來,它是根據前元歷代國都疆理圖繪製的。大明混一圖是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就出現,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瞭解世界才特意令人繪製,隨便也把大明領土畫得很大,佔據整個歐亞非的五分之三。


到後來朱棣繼位為了展示大明實力,超邁漢唐,於是大力發展對外遠航,以示耀兵異域,示中國之富強,將航行西洋的方向對準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大明寶船隊以二萬人規模,兩百多艘,如城市一樣向印度洋移動,航行至非洲和阿拉伯半島,印度,東南亞,有的認為他已到過美洲和澳洲,所以大明主要閃光點就是在前期航海業 。它航行印度洋與太平洋,在沿海各國建立貿易據點,大明等於控制著海上貿易,在西方勢力來臨之前,明朝已經控制著印度洋,所以就有人會想到大明面積如此之大,原因是他包括海疆。


明朝是濃縮宋元領先的海上能力,海上霸主當之無愧,如果朱棣發現了大明混一圖,也許他會命鄭和繞過非洲去往歐洲甚至往西到達美洲,進行環球航行,這也不是假設,英國作家加文.孟席斯就論證了這個觀點,甚至拿出永樂全球圖作為佐證。對於明朝本身陸地疆域很小,可對於海疆來說,我想向標題一樣,對於海上霸主的大明,這樣說不足為奇。

明朝領土全盛時是永樂盛世之後所謂的宣德年間,在爺爺永樂辛苦的開拓,五徵漠北,徵安南,定東北,穩西北設哈密衛,宣德時又進行最後一次大航海,基本大明就穩定了。可是還是有人不能接受,原因是大明對吐蕃和東北的控制存在質疑,尤其是東北偏西的那一塊和繼續往北的西伯利亞地區,外國曆史書並沒有把那些包括在內,我想他們是有些想多了,大明是繼承了元朝疆域,在其基礎上將東北遼陽行省只變成了奴兒干都司,吐蕃宣政院轄區變成了烏思藏都司和朵兒幹都司還大量設立衛所,所以大明全盛疆域面積達997萬平方公里,東西11750里路,南北1094里路。


龍文說史


正解來了。這個數字是確定無疑的。當年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有歷史學家考證,到達過美洲大陸。以國際法來解釋,當時美洲屬於無主之地,發現者可以獲得主權和治權。所謂哥倫布發現美洲是在鄭和之後,所以是對明朝領土的侵略和非法殖民。由於,美洲大陸孤懸海外,明朝又缺乏人力和物力加以有效控制,所以被歐洲人鑽了空子。但是自明以來,中國從未明確放棄美洲領土。所以當時明朝疆域加上美洲面積差不多4800萬平方千米。我的腦洞現在已經開到了4800萬平方千米了,再開實在是開不了。誰幫幫忙,估計再加把勁,能到1個億。小目標,好實現。👏👍😜


用戶5658917586617


我終於明白這個問題為什麼要把明朝國土面積誇大了,因為把藩屬國都算進去了。可是老實講,就算是這樣,4800萬平方公里也太誇張了,因為整個亞洲也才4458萬平方公里呢。

明朝國土面積鼎盛時期是在明永樂年間。朱棣在位期間南征北討,將明朝的國土面積擴大到了997萬平方公里。當時的明朝疆域,東到朝鮮,西到吐蕃,南到安南,北到大磧。朱棣去世之後,也隨著蒙古、女貞和吐魯番等部的崛起,明朝逐漸丟失了內蒙古、新疆、寧夏和東北等地的大片土地。到明末的時候,就連安南也獨立了,明朝的國土面積就更小了。

在永樂年間,明朝不僅在國土面積上達到巔峰,而且萬邦來朝,紛紛成為明朝的藩屬國。再加上鄭和下西洋收服的那些國家,永樂年間明朝的藩屬國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多個。這些藩屬國主要是蒙古、西藏、新疆和中亞的一些遊牧民族國家,再加上朝鮮、日本、越南、泰國、緬甸、印尼、馬六甲、斯里蘭卡等等周邊國家,還有少數比較遠的島國也臣服於明朝。

但是我們知道,這其中多數國家只是在名義上臣服明朝,他們除了定期派使者來明朝朝貢之外,幾乎與明朝沒有任何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所以這些國家的領土實際上並不屬於明朝的。即便是在名義上把這些國家的領土算入明朝,那也萬萬是達不到4800萬平方公里的。

我國曆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兩個時期,一個是唐高宗時期,達到了1250多萬平方公里;一個是元朝時期,達到了2100多萬平方公里。我國國土面積正式被確認是在清朝,巔峰時期也才1300多萬平方公里。所以,明朝的997萬平方公里國土其實和現在我國的國土面積是差不多的。

4800萬平方公里確實有點無厘頭,也不知道是怎麼算出來,知道的能不能告訴我一下?


圍爐煮酒話春秋


朱元璋建了大明,之後把帝位傳給了嫡長孫朱允文,是為建文帝。可惜後來燕王靖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蹤,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明成祖時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南攻滅安南,領土到了最大,大約600多萬平方公里。

那麼問題來了,4800萬平方公里怎麼來的?這就不得不說靖難之役中失蹤的建文帝了。當年南京皇宮火起,建文按太祖遺物剃髮易服,扮作僧人,潛出宮去。此時在江邊已等候一大船。建文登船出海,一路乘東北信風直下南洋,到了今天的爪哇島上。建立了一個國家,因為建文此時已是僧人,故名喚三佛齊國,不幾年佔領了大半南洋諸島。約有100多萬平方公里。

只可惜好景不長,永樂帝探知內情後,急令三寶太監鄭和下南洋,並在今蘇門答臘島南部設立舊港宣慰司,沒幾年就攻滅了三佛齊國。沒辦法,建文只好又乘大船逃離。

建文上船後一路隨著北太平洋暖流向東而去,鄭和船隊後面緊追不捨。終於在今天夏威夷附近擺脫了追兵,不久來到了北美。幾年後建文帝統一了北美印第安人各部,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同時進兵南美,建了了印加帝國,定都馬丘比丘。至此統一了整個南北美洲。

南北美洲加在一起約4200萬平方公里,加上大明本土一共4800萬平方公里只多不少。

以上都是瞎編的,如果編的好,閣下不妨點個贊,沒編好也別噴哈。


揮劍決浮雲6


說到領土的事兒,可真是戳中明粉的軟肋了。

明朝就是這樣,不管再怎麼吹出花兒來,但就是由於先天不足——領土太小了,所以大家只會把明粉的雞血當笑話看。

無論是鼎盛時期,還是衰頹時期,明朝的疆域就沒大過。不要做太多幻想,事實上明朝的疆域連960萬平方公里都遠遠湊不夠。

少了哪些地方呢?東北、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這些全都不在明朝的疆域內。

或許有人要說了,明朝不是有遼東都司嗎?怎麼能說東北不是明朝的疆域呢。可是要看清楚名字,遼東都司顧名思義,控制的是遼東地區,對於以外的地盤幾乎是沒有任何影響力的。

至於蒙古,我想不需要提土木之變,以及達延汗、俺達汗的強勢壓迫了。

還有新疆,當時有東察合臺汗國、吐魯番汗國全力控制著西域,明朝的勢力始終無法突破。

最後是西藏和青海,如果明粉知道和碩特汗國等政權,我想應該會閉嘴的。

以上地區都有強大的政權在把持著,這還沒算上緬甸東籲王朝對雲南邊境土司的蠶食呢。

總而言之,不管承不承認的,大家都是當笑話看,希望粉絲不要太認真了。


HuiNanHistory


不是沒人願意承認,是沒有人敢承認,4800多萬相當於現在我國領土面積的五倍,想想是夠過癮的,吹吹牛也可以,本人非常想承認,但現實真沒有。實際上,明朝全盛時期包括模糊領土,總面積為997萬多平方公里,晚期只為350多萬平方公里。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漠北、漠西及漠南三大草原,歷時七年西征橫掃歐亞大陸,消滅三十餘國,建立四大汗國。之後,忽必烈滅西夏、吞併金國、南宋,建立起一個寵大的元帝國,所征服過的土地不過3300多萬平方公里,而元朝的領土為1270多萬平方公里。


至秦始皇統一中國,秦朝的國土面積為340多萬平方公里。

再次大一統的漢朝,國土面積為609萬平方公里。

歷朝歷代,正統王朝,隋朝為467萬平方公里,唐朝為1237萬平方公里,宋朝為280多萬平方公里,清朝為1316萬平方公里。



明朝的4800萬那裡來的?全世界都被明朝殖民了嗎?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