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自由”越來越難 ,某些品牌的窟窿究竟要補到什麼時候?

“O2O自由”越來越難 ,某些品牌的窟窿究竟要補到什麼時候?

“外賣自由”難,只是表象

———

“外賣自由”難,是現實。

“O2O自由”越來越難 ,某些品牌的窟窿究竟要補到什麼時候?

從2018年第二季度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一直在下降。從5.8%的增長率降低到2018年四季度的5.6%。

與此同時,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卻一直在漲的。

而這,成了“O2O自由”難的因素之一。

“O2O自由”越來越難 ,某些品牌的窟窿究竟要補到什麼時候?

在此基礎上,某些看似不起眼的問題:配送費增多、紅包額度減少、產品單價上漲、滿減幅度降低的外賣問題成了擴大城鎮居民的生活成本的原因,甚至在共享單車行業,小藍單車和摩拜單車等相繼宣佈漲價2.5倍的現狀也讓很多居民有了些許壓力……如今不僅僅是“外賣自由”難了,“O2O自由”也難了。

不斷上漲的城市生活成本

———

“O2O自由”越來越難 ,某些品牌的窟窿究竟要補到什麼時候?

■ 城鎮居民自由金字塔

這邊,用戶陷於生活壓力,控訴外賣、共享單車統一變貴,“O2O自由”越來越難;那邊,平臺品牌迫於盈利壓力,妄圖通過在各項業務身上提升售價、收割商戶,補窟窿也要抓緊時間。

美團,是O2O行業的典型品牌。外賣和共享出行都在自己的經營範圍之內,然而在2018年的美團財報發佈後,虧損85億的成績直接讓它在股市持續跌停。如今我們觀察美團現在同比去年的數字品牌價值,也在下降。

“O2O自由”越來越難 ,某些品牌的窟窿究竟要補到什麼時候?

■ 數據來源:『數字品牌榜』監測研究

■ 數據說明:本頁圖表數據觀測窗口為2018年4月1日 - 2019年4月6日,數據源來自微博、微信、頭條、知乎四大國內主流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用戶行為信息和UGC內容。

去年4月,是美團4月至今DB值上升最快的時候,從2018年04月01日的最低268,138,890DB上漲到2018年04月22日的367,312,708DB。我們還原當時情景,這場大的DB值變動與它收購摩拜密不可分。並且,通過這些不斷樂觀的數據顯示,國民對美團收購摩拜開啟新業務的輿論中,大多持積極態度。

然而,觀察今年3月美團發佈的財報可知,虧損的85億竟主要來源於新業務。一時間,美團虧損,摩拜背鍋,然而一切窟窿的根源真是隻是新業務嗎?

美團的窟窿,都有誰?

———

窟窿一:千團大戰的歷史遺留問題

想當年團購的市場風口剛出現時,全國團購類企業有5000多家,這些團購類網站為了搶佔市場先機紛紛採取了價格戰。接著隨著大戰的白熱化,市場上那些服務質量和審核力度跟不上的團購品牌開始被淘汰了。直到2014年,團購類市場才出現比較明顯的的競爭格局——美團、百度糯米、大眾點評共計佔有84%的市場份額。

在這場千團大戰中,美團有自己的打法,它通過農村包圍城市,先在三四線城市當中建立自己在市場的壟斷地位。完成這些,沒有雄厚的資本是不行的。對商家的扶持、對客戶的補貼、對培訓方的保證,哪哪都離不開資本。

後來團購市場不再,美團又殺到了O2O平臺市場,然而曾經燒錢帶來的歷史後遺症依然存在。

“O2O自由”越來越難 ,某些品牌的窟窿究竟要補到什麼時候?

■ 數據來源:『數字品牌榜』監測研究

“O2O自由”越來越難 ,某些品牌的窟窿究竟要補到什麼時候?

■ 數據來源:『數字品牌榜』監測研究

窟窿二:美團打車難養活的資本後遺症

此時的美團,對手可不是當時在團購市場一擁而起的草莽英雄們了,而是已經在網約車市場站穩腳跟的各方霸主們。

計劃沒有變化快,美團打車在上線當天就被上海市公安局等部門聯合約談。原本獨立的美團出行事業部也被打散。如今美團打車在佈局方面,貌似也在沿用千團大戰中的戰略,避開了北京、深圳等競爭激烈的地方,在南京上海和鄭州開放。

美團打車以補貼造勢,雖符合市場預期,但這種商業模式絕非長久之策,並且從市場反饋情況來看,美團打車的發展也並不好——高額補貼取消後,陷入了用戶及司機雙方的惡性循環,司機端補貼及訂單下降,導致司機積極性降低而流失,用戶端則因沒有了高額優惠券,再加上司機減少,正逐步取消使用美團打車。

窟窿三:燙手摩拜難開拓的資本後遺症

摩拜單車業務為美團糟糕的財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虧損45.5億元。而摩拜在2018年給美團帶來的收入多少呢?15.07億元。作為縮減國際業務長期計劃的關鍵一步,摩拜已經放棄在亞太地區的業務。而經過摩拜的母公司美團證實,摩拜將撤出大部分海外市場。

這些窟窿,對於美團來說,無疑是無底洞般的存在。如何補救,成了決定美團生死命運的大問題。而當前,只有依靠美團的流量與資本才能繼續生存。迫於盈利壓力,通過漲價來“造血”成為了他們彌補重虧的不二選擇。

這些,可能就是當前“O2O自由難”的主要原因。就像摩拜單車創始人李斌在2017年曾說過的一句話“補貼那麼多錢,到最後會變本加厲收回來”。

當然,讓“O2O自由”變難,絕不是美團一家的“功勞”。

結語

———

美團,只是當今眾多互聯網企業的縮影。從之前被曝虧損100多個億的滴滴併購快滴燒錢開始,再到美團、摩拜、ofo、餓了麼……這些案例都在論證一個問題:資本推動互聯網企業燒錢搶奪市場,謀求盈利的路子究竟對不對?

用“O2O自由”變難的方式來緩解壓力的做法真的做法正確嗎?是否是飲鴆止渴呢?

畢竟,滴滴還在賠著,而美團的股價還未漲回發行價。

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多元化。然而無數個真實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企業如果想短時間內什麼都得到,那往往什麼都得不到。

歸根結底,當前太過於浮躁的中國互聯網行業環境是問題的根源,而資本,也無異於是一把雙刃劍,至於窟窿,是燒錢後的代價。

*本文所使用的統計理論、技術、算法和內容版權歸北京數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引用均須註明來源於『數字品牌榜』。『數字品牌榜』名稱及圖形商標權利歸北京數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